奶奶百年纪念

张宏文

<h3>2017年农历12月17日,是奶奶百年诞辰纪念日,我从平时搜集整理的图片中选了100幅图片串起来,向你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奶奶的遗像</h3> <h1><b><font color="#010101"> 一、家乡追记</font></b></h1> <h3>2017年冬天,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我们一家踏上了去奶奶老家阆中的探亲之旅。从奶奶离开这个地方到我们的成行,整整跨越了85年,借助着社会的进步,使天涯成比邻,阆中,这个只有梦里出现过的地方,变得如此的近,五个小时的高铁路程,竟等待了八十多年,在奶奶百年诞辰前夕的日子里,我们来了,踏寻着奶奶年少时期生活的这一方热土,我们激动万分。</h3> <h3>阆中高铁站</h3> <h3>车站广场对面的一组标语“阆中欢迎你”,让我们倍感亲切。</h3> <h3>阆中古城的老地图</h3> <h3>尽管已是隆冬季节,阆中依然满目苍翠,从黄土高原萧瑟的冬季一下子跨入绿色的世界,感到神清气爽,奶奶的家乡真是个好地方。</h3> <h3>嘉陵江依旧在静静流淌</h3> <h3>阆中古城的西门,一群志愿者打着红旗走出来,恍惚间觉得像是85年前的一支红军队伍,奶奶你当年是不是就这样走在队伍里离开你的家乡。</h3> <h3><font color="#010101">古城里的腊梅花在开放,奶奶,你的童年梦境里也是鲜花开满的世界。</font></h3> <h3>南津关渡口</h3> <h3>现在的古城里旅游开发的项目,表演着张飞在古城的街道巡察。冥冥之中感觉你生活的两个地方还是有些关联,阆中有张飞,运城有关羽。</h3> <h3>状元文化也是阆中的特色。崇文也是这个地方最显著的特点,两个舅爷兄弟为了节省费用一人一天去上学,而你总是利用割草的空隙偷着到学堂听先生上课,求知的渴望,神仙也挡不住。你们姐弟三人都走出家门参加革命,你是红军,二舅爷是解放军,三舅爷志愿军,真正的革命家庭。</h3> <h3>闲适安逸的日子,岁月静好,如果100年前有这样的光景,奶奶也就在这个迷人的地方,度过她的岁月,也不会再有几十年波澜壮阔的人生起伏和苦涩的日子了。</h3> <h3>山依旧是这座山,翠竹欲滴。</h3> <h3>奶奶,这就是你父母的坟茔,碑上刻着爷爷你和我父亲的名字。奶奶你十几岁离开家,再也没有回去过,你写了无数的信也因为家的迁徙联系不上。今天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就是替你来告慰二老。</h3> <h3>一片哀思,几多感慨。</h3> <h3>翠竹环绕,安息之所。</h3> <h3>鞭炮声,声声且慢;烟雾腾,带去思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红军岁月</b></h1> <h3>奶奶参加红军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了消息,长征路上的腊子口战役中,众多的阆中籍战士牺牲了。解放后,政府在普查中因为没有你的下落就按烈士记载在了纪念碑上,给家里发了烈士抚恤金,而这个时候你在西北辗转中。</h3> <h3>当时和你一起参加红军的,建国后好多都成了开国的将军。小时候,你经常给我们说起当时在部队里最要好的战友叫李开芬,九十年代初,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李开芬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讲到的故事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你讲过的,我在报社编辑部取得通讯地址后,写了一封信,不知道什么原因给退了回来。最近在百度搜索中查找到,你的这位亲密战友解放后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享受副兵团级待遇。</h3> <h3>陵园里登高望远</h3> <h3>红军在根据地时期的战斗路线图。</h3> <h3>奶奶参加长征的路线图。我们小时候听你讲的最多的,就是你们长征路上的故事,长大了我在大学里读的历史专业,对你们的经历多了一份理性的认识,无论怎样你们都是千古绝唱。</h3> <h3>陵园里的雕塑</h3> <h3>纪念碑</h3> <h3>在纪念碑上众多的烈士中找到了你的名字,归属是双庙乡,描了真金的名字。</h3> <h3>红军魂,永远的纪念。</h3> <h3>长征结束后,你报名参加了西路军,在女子独立团任副连长,一出中国革命史上最悲壮惨烈的战斗发生了,足以让祁连山哀鸣,让青海湖哽咽。现在西宁市里修建有西路军纪念馆。</h3> <h3>你们妇女独立团的凄惨经历,至今读起来仍然让人心如刀割。</h3> <h3>流散民间的女战士,奶奶曾经的战友。</h3> <h3>描绘当时战斗情景的油画。</h3> <h3>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给纪念馆的题词,他曾经是奶奶你们的军长。</h3> <h3>参观的时候,父亲一脸的凝重。</h3> <h3>2012年去西宁见到了威风堂堂的马公馆。恶人竟有福报,天道不公更与何处说。前一段看新闻,马公馆好有了一些改变,我们这些受害的后人心理上有了些许安慰。</h3> <h3>一束光从顶上射下来,映照着人生的无奈和社会的残酷。</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三、漂泊度日</b></h1> <h3>西路军战败后,奶奶死里逃生从活埋坑里爬出来,流散到民间,和做生意的爷爷结婚后,在青海辗转谋生。</h3> <h3>湟源城门</h3> <h3>湟源县城老街道。奶奶就在这条街道上给人洗衣,换取微弱的生活费用。</h3> <h3>爷爷在路边摆个小摊摊养家糊口。</h3> <h3>翻过祁连山,来到张掖,因为生活的异常艰辛,在我父亲之前出生的几个子女都早早的夭折了。</h3> <h3><font color="#010101">飘忽不定的日子里,路边的油菜花是不是也给你带去过片刻的欢愉。</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四、随家返晋</b></font></h1> <h3>张掖军管会的路条。一路向东到兰州,兰州依旧不长留,回山西老家。</h3> <h3>回来的新绛南门。照片是网上的老照片,不是解放那个时候的,样子还是那个样子。</h3> <h3>山西农村的旧照。当时你踏入此地,也是这样的状况吧。</h3> <h3>不知道你回山西是否坐了这样的马车。</h3> <h3>到了店头村是不是也是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h3> <h3>尚存的县城到店头村必经的街边店铺。</h3> <h3>也可能在侯马下车就近上了汾河的浮桥,从这里到店头可是省下十几里的路的。现在浮桥依旧在使用。</h3> <h3>店头老家的房产证。</h3> <h3>流散红军享受的救济。</h3> <h3>房产证,过去这么多年了,依然纸质完好,墨迹清晰。</h3> <h3>这是店头大爸的参军照。我父亲的堂兄弟,因我父亲是独子,就和堂兄弟排在一起,按当地称呼,我称呼大爸,大爸是我们这一家族最大的骄傲。</h3> <h3>2016年大爸一家回到店头老家。</h3> <h3>大爸在给指认店头老院子的位置。</h3> <h3>大爸在我家讲述着家族的故事。</h3> <h3>2007年回来时兄弟姊妹在一起。</h3> <h3>说起奶奶的经历,大爸哽咽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五、顶门立户</b></h1> <h3>店头老家的日子很紧张,一张字据,离开店头的家,顶门到五里地外坡上的长庆村一户同姓家。</h3> <h3>从店头通往长庆的路。这条路我小时候也经常走,长庆是我家,店头是我根。</h3> <h3>长庆村里一棵古槐,见证着几多悲欢离合。</h3> <h3>村南沟里的一棵古柏,宛若凤凰展翅。</h3> <h3>我家的东房,斯是我出生的地方,成长的地方,依偎在奶奶身旁度过童年,夏天怕我热,一张蒲扇到天亮,冬天奶奶怕我冷,一把柴火把炕暖。</h3> <h3>奶奶的社员证。</h3> <h3>爷爷的社员证。</h3> <h3><font color="#010101">存款单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村南的沟壑。小时候出去割草,回的迟了点,满沟里就传来奶奶那急切的带有四川口音的呼唤声。</font></h3> <h3>我小时候背着草回家的路,也是我们村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这里走出去,是我那时候最大的梦想。读初中时我离家到县城新绛中学读书了,每逢星期六,奶奶就站在坡上,拄着拐杖,瑟瑟风吹乱头发,眼巴巴地盼着我这个亲亲的孙子回家。</h3> <h3>村南边部队营房。奶奶因为从兰州回来的,就和部队里一个来自兰州的黄指导员认做了老乡,正好指导员的孩子和我同岁,在我们村学校一个班上学,我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经常到部队里蹭顿大米饭吃,后来他随父亲转业回兰州了,临走时把自己平时攒下的子弹壳全给我,让我一下子有一种富豪般的感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六、奉献集体</b></h1> <h3>那时候我们村里人的集体田间劳动。奶奶在那个时代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干人,担任着村里的妇联主任,当选县人大代表。集体劳动中从不惜体力,总是把事情做到最好,老是替别人着想,在村里得到了极佳的口碑。</h3> <h3>驻地解放军在帮助劳动。</h3> <h3>劳动场面。</h3> <h3>平田整地。</h3> <h3>农业学大寨的劳动工地。</h3> <h3>多么热闹的劳动场景。</h3> <h3>集体副业</h3> <h3>大干社会主义,有使不完的劲。</h3> <h3>后勤保证,做饭到田间。</h3> <h3>修路植树,美化家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七、温暖的家</b></h1> <h3>六十年代父亲是一个文艺青年,参加县里的红画兵学习,到处留下主席像,这是在画好的毛主席像前留影。后来参加了公社电影放映队,用相机拍摄了大量的时代照片,其中的几副老照片2016年获得了省摄影赛的优秀奖。</h3> <h3>兄妹三个合影。</h3> <h3>大妹,二妹小时候的合影。</h3> <h3>全家合影。这个时候奶奶身体已经患病,行走不便。</h3> <h3><font color="#010101">解放后奶奶就一直给家里写信,但都因为家的地址已变更,信被退了回来。大爸当时在青海工作了,靠着仅有的一丝红军时期的信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奶奶有关的一点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奶奶战友安明秀,流落生活在兰州。进而在安明秀那里得知了老家的情况,离家四十多年后,终于联系上了。</font></h3> <h3>和老家中断联系四十多年的奶奶,克服患病的不便,靠着毅力支撑着在西安见到了二舅爷,分别四十多年的姐弟抱头痛哭,其情景感天动地,在二舅爷那里也知道了阆中家里的一些情况。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身体状况,回家的这个愿望只能永远的作为遗憾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八、永志怀念</b></h1> <h3>1985年农历五月初二,奶奶因病永久的离开了我们。三十多年来我们每时每刻不在想念,利用各种方式怀念奶奶,这是当时整理的奶奶的回忆录。</h3> <h3>我村里的学校是一所将军希望学校,奶奶作为老红军,事迹上了版面。</h3> <h3>奶奶的事迹。</h3> <h3>每一年的清明时节,我们一家都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 ,去陵园扫墓,寄托哀思。</h3> <h3>坟茔四周现在已经是工厂林立。</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挂炮竹报平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麦田守望绿油油</font></h3> <h3>高台南望故土香</h3> <h3>心底宽阔自泰康</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九、现在的家</b></h1> <h3>全家福</h3> <h3>我结婚的那一年全家的合影,当时我还在武警专科学校做教员。</h3> <h3>年过七旬的父亲和母亲在院子里晾晒玉米</h3> <h3>家里的房子我今年也给整修了一下,这是厨房。</h3> <h3>村里的面貌也是大变样,这是新修建的村舞台,很有气派吧。</h3> <h3>最让你牵挂的孙子,我也没给你丢人,考上大学,参军做教官,转业公务员,在县里是个科级干部,去年搬新家了。几个妹妹都生活的很好,你的几个重孙子重孙女也都学有所长,健康成长,奶奶,你放心吧,咱家的日子过得好了。</h3> <h3>今天是你的百岁生日,我们全家都来看你,给你献上你最爱吃的点心和水果,给你送去最全的纸扎,我们想你,我们念你,生生世世,永永远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