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像册"记忆中的肇源"

自由行

<h3>  44年前,我们13个刚刚中学毕业,18~19岁的年轻人,被巨大的"上山下乡"大潮裹挟着,离开了亲人和熟悉的城市,独自来到了松花江边相对偏远的黑龙江省肇源县超等公社插队落户。</h3><h3><br></h3><h3>知青们临行前与家长及单位知青办人员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此后,大家在这里经受了艰苦的人生的磨练,并且各自度过了一段长短不一的时光。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虽说后来通过当兵,考学,招工等不同渠道,所有人最终都离开了这里,但这段特殊的经历却在每个人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font></h3> <h3>  受当年生活条件的限制,这段时间只留下很少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为还原当时的场景,我们又搜集了一些与原始记忆相近的老照片,希望通过它们,能为后人拼凑出一幅上世纪70年代肇源农村的生产,生活景象,并以此作为留给未来珍藏的历史记忆。</h3><h3><br></h3><h3>肇源随处可见的盐碱地</h3> <h3> 盐碱地是指土壤里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正常生长的现象,它使土地板结,寸草不生。这种局部盐碱的地表,就像一块块"皮肤病",在肇源的农田中随处可见。但就是这种泛碱的土面在当地却有另外一种神奇的用途,这就是用它来抹屋顶。用它处理过的房顶坚硬,防水,因此,也就造就了当地的平顶民居。</h3><h3><br></h3><h3>典型的肇源民居。屋顶用碱土抹平,秋天屋顶可用于晒粮。</h3> <h3>加固房屋侧墙的"牛腿"</h3> <h3>当年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民,常把房屋的前脸用砖砌筑。</h3> <h3>  为解决缺少建筑材料的问题,农民们常在土中加入切好的秸秆,和成泥后一层层的叉成院墙。</h3> <h3>  当时的生产队,常常在集体的土地上种点葱和瓜,用来满足社员家的需求,而农户自家食用的蔬菜,则全部来自自己种植的自留地。所以,每个家庭,包括知青都会从生产队分得几分地的菜园。</h3><h3><br></h3><h3>各家房前屋后的菜园。当地人称"园田地"</h3> <h3>用辘轳汲水</h3> <h3>  辘轳是当时农村常用的,从井中汲水的工具。这种工具看似使用简单,但要用它打满一桶水对刚来的知青绝非易事,如何通过抖动辘轳上的绳子将下面的桶口翻过来,的确需要一定的技巧。</h3> <h3>  社员家养的鸡解决了农家食用和零花钱的问题。顺带告诉你一个秘密,当年住在生产队场院旁的社员家,家里养的鸡肯定又多,又肥。</h3> <h3>石碾子和鸡窝</h3> <h3>  每家都有的柴禾垛,这是社员家做饭,烧炕用的燃料。从柴禾垛的大小也能看出这家人的富裕程度。</h3> <h3>  下面是一组东北农村民俗照片,也许会使你感到亲切。</h3><h3><br></h3><h3>兼顾做饭和烧炕的厨房大灶<br></h3> <h3>贴大饼子加炖菜</h3> <h3>蒸粘豆包</h3> <h3>酿豆瓣酱,俗称"下酱"</h3> <h3>酸菜是农家冬天的主要菜肴</h3> <h3><font color="#010101">  每逢春节临近,富裕点的社员家都要杀年猪。生产队也会杀几头猪,并把肉分给社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杀猪也算是一种民俗,无论谁家杀猪,有空的社员都会过来帮忙,忙完后主人则会炖一锅包含酸菜,白肉,下水,血肠的"杀猪菜"款待大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杀猪前的第一件事:称重量。俗称"抛秤"</font></h3> <h3>杀猪</h3> <h3>留下猪血用来灌血肠</h3> <h3>燎猪头</h3> <h3>在雪堆里冷藏猪头</h3> <h3>招待所有帮忙村民的"杀猪菜"</h3> <h3>屯子里最有代表性的老农群像</h3> <h3>  这是当年最为流行的"貉壳大帽",一般家境不错的男社员都会戴上一顶。戴上它可谓既有北方汉子的特点又给人感觉威风八面。</h3> <h3>  典型的农家室内陈设,对面炕的中间放着几口酸菜缸,炕上则摆着红色彩绘的矮柜,俗称"炕琴"。矮柜的上面是一层层叠好,码放整齐的被褥。当然,这种陈设只局限于稍稍富裕的家庭。</h3> <h3>  生产队的大事,一般都在一座礼堂兼办公室的房子内商定。这里就是俗称的"队房子"</h3> <h3>队干部会。成员包括:正副队长,会计,民兵排长,妇女队长,打头的,大老板子</h3> <h3>社员大会</h3> <h3>  为使知识青年能在广阔天地安心接受"再教育",国家通过安置知青的县知青办給各青年点都拨有专用的建房款,用专款建设的单独青年点,一般都是村里最好的建筑。</h3><h3><br></h3><h3>女知青在新建的青年点前合影(恢复高考后,这6人中除一人病故外,竟有4人考取了大学)</h3> <h3>  当时生产队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通常每个生产队有3~4挂,这些车统一归一个叫做"大老板子"的人领导,这个人就相当于现在单位里的车队队长。</h3> <h3>送粪</h3> <h3>犁地</h3> <h3>播种</h3> <h3>  春季种完了地,接下来就是无休无止的铲地,除草。</h3><h3> 当时除了翻地用的拖拉机,基本没有农业机械,完全凭借人力与老天斗。开始时生产队还按计划一块地,一块地的铲,铲着铲着就铲不过来了,最后就是哪块地草长的慢就要哪块地,对已被草完全吞没的地块则只能放弃。</h3><h3><br></h3><h3>社员每天铲的地块和数量,全部由"打头的"决定</h3> <h3>拔草</h3> <h3>  由于生产队有牛,马等大牲畜和羊群,因此,每年八月都要安排打草,为牲畜过冬做准备。俗称打羊草。</h3><h3> 每年打羊草,对参加的社员来说也算是一次小小的狂欢。打草季节一到,参加的社员都会统一离开各自的家庭,然后乘马车前往草场。大家都会住在同一窝棚内,同吃,同住,同劳动。生产队也会杀猪宰羊来款待大家。</h3> <h3>积肥</h3> <h3>青年点的猪倌</h3> <h3>生产队里的知青羊倌</h3> <h3>  秋收时节一到,放倒的苞米就需要尽快从秸秆上掰下来。这时女社员就变成了主力。掰下来的苞米穗要送到场院脱粒,而剩下的秸秆则会分给社员家做柴禾。</h3> <h3>掰下来的苞米穗</h3> <h3>场院脱粒</h3> <h3>过磅</h3> <h3>扬场</h3> <h3> 秋收完了,北方的农村就算到了农闲,俗称"猫冬"。但当时提倡"农业学大寨,变冬闲为冬忙",要求各个生产队在农闲时组织人力兴修水利。于是,各生产队的男女青壮劳力就按大队早已划分好的区段与冻土较上了劲。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人困马乏后往往会在年前收兵,而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对第二年的收成也基本起不了什么作用。</h3> <h3> 与兴修水利不同,松花江冬捕却是实实在在应该在猫冬时干的活。每当江面上的冰层冻实,社员们就可以跟着老把式去江上捕鱼了。</h3> <h3> 首先,人们用"冰穿"在相距一定的距离的冰面上凿出二个较大的方孔,用于下网和出网。</h3><h3> 接着在下网口到出网孔之间,划出左右两个扇面,再沿着扇面的弧线,以一定的间距凿出若干个小孔,用以控制连接了网纲的木杆走向。</h3><h3> 最后用穿针引线的原理,控制连接网纲两端的木杆,用以带着网纲从下网孔到达出网孔,之后再通过绞盘把网纲拉出水,于是穿在网纲上的网也就被带出来了。</h3> <h3>下网</h3> <h3>用绞盘拉网</h3> <h3>出网孔</h3> <h3>出网</h3> <h3>江湾</h3> <h3>澇了的庄稼</h3> <h3>  自从我们来到这里,就看见生产队里养着一匹种马。据说它是从军马场淘汰下来的重型种马,有了它,不仅我们队里解决了母马的配种问题,就是其它十里八乡的生产队也会经常赶着母马过来求援。</h3><h3><br></h3><h3>生产队的种马</h3> <h3>生产队的马群</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时的农村,一般都会以大队为单位设立一所小学。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学校通常都会对知青寄予厚望。本人也有幸做了一个星期的语文课代课老师。</font>但因从未受过专业培训,加之也没做到认真备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大队小学校</font></h3> <h3> 大队供销社是社员购买油盐酱醋,针头线脑最常去的地方。</h3> <h3>建于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内"中华知青纪念碑"</h3> <h3>离别四十年,</h3><h3>今日回肇源。</h3><h3>阳光照秧苗,</h3><h3>江水金光闪…</h3><h3><br></h3><h3>2016年笔者40年后重返肇源时的留影</h3><h3><br></h3> <h3>发生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已将原成功村夷为了平地。照片下部的土丘即为昔日青年点的遗址。</h3> <h3>重建后的成功村已搬离了原址。照片为指示新址的路牌。</h3> <h3>与40多年前一起入伍的肇源战友再聚首</h3> <h3>  今年是发起知青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对于这场运动的起因虽众说纷纭,但对我们这些当事人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无法选择的人生经历。如今,我们都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慢慢回忆,并且反思所谓的"青春无悔"。</h3><h3> 谨以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字献给所有经历过类似峥嵘岁月的朋友。</h3><h3><br></h3><h3>(部分照片来自网络,特此声明。)</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以东北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油画</p><p class="ql-block"><b>雅各布.布克说过:从故乡的历史中找到令自己骄傲的东西,了解并保存这些珍贵的东西,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官方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