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事件回顾</h3><h3> 前几天,一名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我的办公室,要求我找出打他孩子的小孩。事情发生在上周五放学后,他的孩子因为与外校一名孩子有矛盾,于是外校的孩子就叫了他小孩班上两名平时较强势的孩子打了他的孩子。回到家后挨打了的孩子不敢吭声。家长在孩子冼澡的时候发现了孩子的伤势。在家长的追问之下,孩子才说出了挨了打的实情。</h3> <h3>我的思考</h3><h3> 学生打打架没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看起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发现,这件打架事件的背后暴露出的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极待解决的问题。<br></h3><div> 第一、我们的孩子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现在的孩子只要有熟人邀约,不问原因、不问对错,不管对方是谁,马上就投入战斗。</div><div> 第二、孩子情感的缺失。邀约的是熟人、朋友,殴打的对象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当拳头挥出去的那一下,同学之情完全没有份量。是什么导致了同学之情的淡然?而平时支撑同学之情的又是什么?在这中间我们学校做了什么?缺失了什么?</div><div> 第三:挨了打,不敢吭声!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不敢吭声?难道仅仅是因为胆怯?我们应该看到造成孩子胆怯的原因。对手太强大?这一点不成立。对手是同班同学,同年龄的孩子,没有社会背景。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和环境让孩子变得胆怯。我们没有培养出有正义感和有血性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成了软弱的小绵羊。</div><div> 第四、我们的孩子缺少应有的敬畏感,对家长的敬畏对学校的敬畏,对法律应有的敬畏。因此我们的孩子又越来越胆大,什么事都敢做,且不计后果。</div><div> 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应该举起拳头?我们孩子的拳头应该挥向谁?这里面应该有很深的教育问题。我们的孩子缺少植于生命的根,缺少中国少年应有的思考与气度。这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育中国少年,成生命气象”,我们任重而道远。</div><div> 现在的农村学校教育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方面。孩子们能考高分,在各种技能比赛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缺少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因而导致我们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现今社会出现的学生厌学、校园欺凌、离家出走、学生弑师等各种问颗正是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价值观,不重视德育的体现。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div> <h3>我的德育策略。 </h3><h3> 学校德育应实实在在地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为孩子立命、为学校立魂、为民族立根。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h3><h3> 一、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发挥德育对人的引领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培养身心健全和具有幸福感的人。教育的首先要培养“人”。而人与“人”的最大区别是做为社会的人具有的人性、社会精神和道德。因此我们要高举“德育为首”的旗帜,真正地做到“立德树人”。只有将人培育成为“人”以后,我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才有实际意义。《弟子规》云:“有余力,才学文”,也就是说:培养孩子要先立德,然后再学习文化知识。“德不立无以为学”,因此学校要发展、要能立足社会立足于未来最首要的就是要搞好德育。我们每一所学校都要大张旗鼓地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做到以德树人、以德兴校。<br></h3> <h3>二、学校德育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思想先进、素质过硬的德育团队。</h3><h3> 一直以来,在我们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就是德育处的事。学生谈恋爱、找德育处;学生抽烟,找德育处;学生旷课找德育处……其实不然,在学校德育的实施者应该是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德育应该是从校长到教师乃至学校的工人、门卫在内的每一个人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很多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只把自己当教书匠,认为只要教好了书就行了。他们往往忽略了“育人”的重大责任,所以他们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成长,上完课了事。在我看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因为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人,要培养的也是人。只有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我们的教师才会去关注人、了解人、引领人的全方位的成长。而不是将目光仅仅停留在成绩和分数上。这样的教师才会从人性和道德及社会规范的角度去要求人和培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立德”。学生有了向上和向善的美好人性、有了“德”、能守规则,那么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好了。“立德”是“求学”的前提,德不立无以为学。要求学生砥砺德行的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以德育为首的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师德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言行去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以德育为首的学校要求校长和全体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孩子,时刻关注和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学校成为孩子的乐园。学校要有自己的德育课程体系,教师要在课堂中渗透德育,在课外关注孩子的内心和行为,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学校的工人和门卫同样有进行德育的职责和义务,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能对孩子起好的示范作用。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我们的班主任,要关注和了解孩子,要做一名住在孩子心里的班主任,真正激发和唤醒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总之,德育是学校每一名教职员工的首要任务,学校要由校长来引领学校德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意识,明确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工作职责,更新德育理念,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这是学校工作走向成功的有力保障。</h3> <h3>三、德育要做到从“管人”到“育人为主,管人为辅”的转变。我们现在的德育基本上停留在“管人”的低级被动阶段。大多数人把“平安,不出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高目标,缺少德育的顶层设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意识模糊。德育不仅仅是管人,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引领人走向个体生成的整全,使人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道德精神的个体。“管人”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思想和行为上不自觉的孩子。“管人”的结果是孩子的行为是迫于权力和制度的一种被动的遵守,当他们离开学校和教师时他们的行为又恢复原形。而“育人”是要将真善美、道德、社会规范等内化为孩子的精神气质。因此我们在用制度和各种规范管理学生的同时,我们的学校更要有德育的顶层设计,要有一套完整的德育培养体系,真正做到“以育人引领学生,以制度和规范管理学生”,将真善美,道德、精神与社会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性格与气质,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命自觉。学生有了“真善美”的人性支点,有了自觉的道德与社会规范体系,那他们就能明辨是非分得清对错,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他们在遇到类似的打架事件时就会交出满意的答卷。他们走上社会后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h3> <h3>四、构建完善的学校德育体系。</h3><h3> 学校德育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h3><div>1、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以环境育人,强化和突出环境对人的浸染作用。</div><div>①加强学校自然环境建设,打造以人为本,绿色和充满生命气息的学校环境。学校的自然环境首先应该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发展的,是生态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孩子们能在这样的校园里领略“春、夏、秋、冬”的变化;孩子们能在这样的校园中见证生命的萌发、生长、成熟与收获;孩子们能在这样的校园中植入自己幼小的情感从而打开人与自然的生命通道。这样的校园处处有鸟语花香,有虫鸣鱼唱、绿树成荫。每一处都能找到自由伸展的空间。这样的校园应该有一处种植园,让孩子们体验培育生命与收获成果的乐趣,感受劳动的不易。</div><div>②以“人性的真善美”“中华精神、道德、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营造优良的德育文化氛围。学校可利用建筑、文化长廊、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各种载体将溆浦人的、中国人的精神、道德品质涵概于学校的各种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什么是“孝、义、志、忠、节……”,从而内化为个体的特性。真正做到“立健康身心、赏人间万物、游六艺五经、涵古今中西、养精神气魄、成中国少年”,达到为未来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中国少年的目标。溆浦人杰地灵,先贤圣人辈出,他们是溆浦教育的宝贵财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革命先辈向警予,向达、辞海主编舒新城,当代文学家王跃文……他们的优秀事迹和精神气慨足以激励和涵养历代溆浦儿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溆浦人,成为一名什么样的中国人,先辈们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最富足的营养与食粮。我们要让孩子们有直接与大圣先贤对话的机会,创造丰盈的文化氛围,让文化浸染孩子们的心灵,内化为孩子们的性格与精神,成为生命的自觉。让文化为学生立命、为学校立魂、为民族立根。</div><div>③教育的起始在家庭,教育最终要回归家庭。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庭打造家庭文化。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家庭、家族,有深厚的家庭文化,学校可以家庭培训的方式引领家庭创设自己的家庭文化,为孩子的成长助力。</div><div>④创设“爱读书”的文化氛围。要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学校要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可以成立教师读书论坛,学生读书论坛,在全校掀起读书、评书的热潮,让书本浸染学生的心灵。</div><div>⑤文化需要交流,精神需要碰撞。学校要不定期请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来校讲学,以开阔师生视野,让文化能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精神。</div><div>⑥与社区联系,开展“为孩子创设良好社区环境”为主题的社区文化创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文化意识,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到未成年人的培养与教育中来。</div><div>2、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学校德育要以活动育人。</div><div>①发挥学生会、团委会的作用,让孩子们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孩子们的领导力、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br></div><div>②立志活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初、高中生尤其应该如此。学校可以以“放飞梦想吧少年”“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开展“立志礼”活动。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孩子确立初步人生目标,让孩子成为一名有理想和人生追求的中国少年。</div><div>③利用“清明节”,“学雷锋月”,“国耻曰”,“国庆节”……举办活动,培养孩子们感恩、爱国、互助的精神。</div><div>④举办“诵读文化经典,涵养中国精神”的诵读比赛活动,培养孩子们“中国精神”。</div><div>⑤举办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标杆,引领孩子成长。</div><div>⑥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与自主意识,让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的人。</div><div>⑦组织孩子开展假期的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div><div>⑧组织孩子体验社会劳动,培养孩子吃苦精神。</div><div>⑨开设“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div><div>3、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开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校本德育课程,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div><div>①《中华礼仪》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懂礼、学礼、守礼。</div><div>②《中华武术》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武术精神的同时强身健体,懂得责任与担当。</div><div>③《中华园艺》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与生命对话的同时欣赏美、陶冶情操。</div><div>④《服饰设计》校本课程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就精神。</div><div>根据本校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开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激发孩子兴趣,引领孩子成长。在其他必修课程中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真正做到全面育人。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div><div>⑤开展《我种下一颗种子》的活动。每年春天学校组织学生用花盆种下一颗种子,每天记录种子的生命历程,直到开花结果。这一活动能让孩子和生命打交道,从而唤起孩子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div><div>4、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的评价能够涵盖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把学优作为评价的标准。要将孩子“真善美”的人性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以“道德、精神、社会规范”为标准,引领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闪现人性中的星光,吸引其他孩子的眼光而共同进步。</div><div>5、学校要指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孩子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人。</div><h3><br></h3> <h3> 总之,德育涵概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是德育,学校万事都与德育息息相关。一所学校只有将德育放在首位,真实践行“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学校才能有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有生命气象,自信、豪迈的中国少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