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春节记忆。</h3><div> 作者 张启国</div><div> 说起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人人都有很多话和很多事要说 。对于我来说,是既喜欢春节的到来,可以和亲戚朋友见见面,聊聊天,互诉衷肠;可是,春节的到来,又是我伤心的时候:随着春节的临近,我对已在天堂的父母的思念之情就更加强烈,我就想父母在世时我过春节的快乐和我们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div><div> </div><div> 张启国 作于裕丰堂</div><div> 2018年1月28日</div><div> 注:本文承蒙全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副主席李木生老师指点、评阅,深表感谢!</div> <h3> 最远的记忆,是四十年前。那时我才八岁,由于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张广寅,在1965年之前一直在省城济南--千佛山医院工作,并且在1959年由我父亲和他的其他同事创建了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进修学校,并且亲自编教材教授学生。由于家里人口多,父亲思想保守,想着离家近好照顾家,八次写信向上级申请,要求调回本县工作最后于1965年调回汶上县人民医院工作)在汶上县人民医院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事,所以,过了腊八节后,母亲就要开始准备年货和家里所有物品的清洗等工作。我母亲平时就喜欢干净整洁。我母亲是裹的小脚,本来走路就不方便,还要准备一家十来口人的年货、走亲戚串门的物品和家里一切物品的清洁工作,谈何容易?只是蒸馒头这一项,工作就够劳累的!要蒸二十来锅馒头,豆包子、糖包子、菜包子......等等很多种馅的。要先打好面粉,泡酵子,待酵子发好了后再发面,面发好后再和面、用刀切成小块,用手弄成一个个小馒头,然后放入锅里蒸笼中,锅里放入适量水,劈柴、烧火等,待馒头熟了后还要拿出来放到桌子上晾干等等很多程序,这一锅馒头才算蒸好。如果要蒸豆包子、糖包子、菜包子等,程序更加繁琐,包子馅首先要准备好,准备包子馅也是很繁琐的。所以,蒸每一锅馒头和包子都这么麻烦,何况要蒸二十多锅?那时候过年准备的馒头和菜都很多,过年后来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在家里吃饭,准备的年货至少要能吃到正月十五,有些准备多的能吃到二月二。这就叫年年有余!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后,还要把家里所有物品清洁一遍,然后再用油炸花生米、炸丸子、炸耦合……等过年用的菜,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才算忙完。当时我们小孩子哪里理解父母的辛苦?只知道玩砸纸元宝、跳绳、丢沙包、玩玻璃球,再高级一点就是玩推铁环、打火柴手枪等等。到了春节前后,晚上,有的在白菜疙瘩上挖个坑,坑里放点蜡烛;有的打着纸糊的灯笼;有的拿着100响的鞭炮一个一个拆开来放。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在一起玩。春节也是小朋友最高兴的时候,有好吃的、好穿的新衣服、好玩儿的,还能得压岁钱,那时候哪个小朋友不喜欢过年?到了除夕夜十二点过后,鞭炮声此起彼伏。放完鞭炮,就吃饺子。那时饺子里都喜欢放入两三个硬币,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谁有福气,这一年都会福气多多!吃过饺子后,先给自己家的家谱或者祖宗像磕头,再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然后,我们这些小孩就跟着哥哥们到叔叔大爷等等家里去磕头。磕头后,我们小孩能得到糖果、花生等很多好吃的东西,甭提多高兴了!</h3><div> 那时我小,不懂事,问母亲这么劳累为什么准备那么多年货?母亲说:"你小孩懂得什么?虽然劳累,看着子女和家人、亲戚朋友吃着自己准备的饭菜那么香甜,自己再累也觉得高兴。"</div><div> 随着岁月的变迁流逝,父母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父母的头上爬满了越来越多的白发,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和时间的长河留下的年轮、为子女操劳过度留下的变化!啊!这就是一生为子女着想、时刻爱我们姐弟六人和我们姐弟六人也时时刻刻爱着的爸爸妈妈!</div><div> </div><div> </div><div> 张启国 作于裕丰堂</div><div> 2018年1月28日</div><div> 注:本文承蒙全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副主席李木生老师指点、评阅,深表感谢!</div> <h3> 三十年前,那时我家早已经不在农村了。那时我家住在县城县医院家属院里的楼上,我家住的是二楼。那时楼房盖的面积都小。到了春节,虽然不再蒸那么多馒头,但是年货和饭菜还是要准备很多,因为那时我们家里人口又增加不少,到了春节,我兄弟五家的还有我姐姐家都要到我和父母住的家里来过年,还要准备好招待客人的。那时候过年就更加热闹,我经常怀念那时的美好时光!</h3><div> 到了农历1994年8月19日,我父亲与世长辞。我记得很清楚,就在父亲去世前的两天,病重的父亲突然精神好转,并且能吃饭了四肢也能伸曲自如。父亲当时要求大哥大嫂和我们找录音机。父亲、大哥和我都是医生,我们心里都知道父亲是回光返照!也许父亲会不久于人世!也许这就是父亲的临终遗言!大哥大嫂急忙找来录音机,那时父亲的声音虽然比没有病时沙哑和低沉,但是仍然字清句酌,铿锵有力!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和所有在场的亲人眼含热泪、鸦雀无声地环绕在父亲周围听父亲教诲:"我张广寅,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穿,不求阔,谨遵张氏家训:善良正直、勤俭持家、自强不息、精诚团结、互敬互爱、互谅互助......"。录制完父亲的录音,父亲的精神就越来越差。一直到父亲永远的离我们而去,父亲就再也没说一句话。那个录音就真的成了父亲的临终遗言和对我们最后的教诲!每当我想父亲的时候,就拿出父亲的录音听听,每听一次都泪如雨下!以寄托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激励我努力前进!</div><div> 张启国 作于裕丰堂</div><div> 2018年1月28日</div><div> 注:本文承蒙全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副主席李木生老师指点、评阅,深表感谢!</div> <h3> 父亲去世后,我的母亲就和我、我的妻子、儿子在一起生活。那时候就一切家务都不让母亲做了。母亲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好。但是,即使到了后来母亲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就是我的天。当我下班后一进家门,我都要大声喊我母亲,让母亲知道儿子下班回来了!那时我是何等幸福?春节过年,我们兄弟五家和姐姐家还能令人羡慕的环绕在母亲身边,高高兴兴的过春节!</h3><div> 母亲去世后,我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父亲母亲都不在了!哪里才是我的家?!我就像没有了天、没有了依靠,也没有了父母在世时那种美好心情!特别是每到春节时,我们兄弟五人及我们的子女到父母的陵上看到父母五米多高的碑和苍松翠柏环绕时;当我走进农村老家的院子和屋里,看到父母生前的照片和摆放整齐的其他遗物,睹物生情,想起父母在世时的音容笑貌和父母对我的好,对我的谆谆教诲!每次不免热泪盈眶,在父母遗像前磕头三次,希望父母在天之灵永生!</div><div> 张启国 作于裕丰堂</div><div> 2018年1月28日</div><div> 注:本文承蒙全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副主席李木生老师指点、评阅,深表感谢!</div> <h3>作者简介:张启国,男,出生于1971年。笔名:文青、汶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医学论文26篇,在(中国作家网)发表48篇,在(首都文学)(齐鲁文学)(当代文学艺术)(当代散文家)等各级文学期刊、网站、报纸等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著(张广寅传)。</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