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我记事起,我的爷爷就是现在这样,干干净净,精精干干的。</h3> <h3>爷爷是解放前当兵的,他是拔壮丁出身参军的,关于这点,爷爷从来没有说过。奶奶对这个颇有微词,奶奶是童养媳过来的,结婚以后,村里派了任务,每家每户出年轻人当兵,爷爷弟兄六个,善良老实的爷爷就充当了任务,因为爷爷奶奶结婚还没有孩子,他走的没牵挂,大家心里明白,那年头,当兵出走活的回来的非常少。爷爷走后,还是孩子的奶奶跟随公公婆婆,和兄弟妯娌们一起生活,起早贪黑的劳动,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劳作,家里人口众多,上有老下有小。有时候几年也没有爷爷的消息,而和爷爷一起打仗的人,不时就传回来阵亡的噩耗,奶奶就这样希望渺茫的一年、一年等待着,坚强的奶奶,逐渐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家务劳作一把好手,为了后来儿女众多做好基础。</h3> <h3>全家人在心惊胆战的等待日子中,终于传来了坏消息,爷爷在战争中身负重伤,据附近村子里回来的人说,部队已经把重伤病员转到山西去治疗。全家人一下子心沉下来了,爷爷生还的希望基本消失了,老人们天天在哀嚎,奶奶也不知所措,娘家人时不时的捎话来,看看不能再等待了,已经等到二十几岁,再等下去这辈子可就耽搁了。就在大家逐渐平静了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让家人到乡镇去接伤病的爷爷,部队又要出发,一些活着的伤病号回自己家疗伤,等身体恢复后再归队。这样,爷爷从鬼门关走了一遭活着回来了,至于爷爷那几年部队生活,他不愿回忆,也没有给我说过,胆小怕事的爷爷,经历过生死离别,血雨腥风。</h3> <h3>爷爷的伤病在亲人们照顾下,逐渐康复了,但在身体里,永远存留有战争的痕迹,有三颗子弹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爷爷因此比别人更明白和平的真谛。康复后的爷爷,失去了和自己部队的联系,解放初期,他的原来的战友,踏上抗美援朝的征途,无一生还,幸运的爷爷,他的受伤成就我们这个后来的大家族。</h3> <h3>爷爷身体康复以后,就一直在家劳动,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我的爸爸和大姑相继出生。家里增添了人口,奶奶因为要抚育孩子们,少了劳力,吃饭也就成了问题。我们家族祖祖辈辈都是贫农,土地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我的老爷爷,为了扩大家业,勒紧腰带,饿着肚子,全家人饥肠辘辘的看着粮食兑换成一块一块的土地,精神上为了将来的收获兴奋。就在我们准备在自己的土地上大干快上的时候,正好赶到国家实行土改政策,土地充公不说,成分也定位富农,我的祖上是吃不饱的富农,这真的是心酸的黑色幽默。就在此时,爷爷第二次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转机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从中央到地方,都急需文化人充实,爷爷因为小时候读过冬书(农村的孩子,在冬天农闲时候,有私塾先生教)被抽到了公社,从此爷爷参加了工作。</h3> <h3>参加工作的爷爷,饿着肚子勤勤恳恳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年月的政府干部,都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爷爷自己知道念冬书的底子薄弱,工作起来吃力,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认真自学文化知识,想起来也奇怪,就在自学和摸索中,爷爷竟搞了财务,从这点上来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就有聪明的成分。爷爷参加工作以后,刚开始的时候,他挣得是工分和粮食,那时候爷爷的父亲已经老了,家中兄弟早已分家另过,爷爷在工作之余,抽时间回家种地务农。他通常在公社放假后,步行几十里山路回家,然后半夜就着月光,在山里劳作,为了家人拼命。几年以后,爷爷被调到离家较远的乡镇工作,家里的土地也重新分配,没了劳力,没有了工分,自然就没有了粮食,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成了问题。爷爷决定带着奶奶和孩子们,一起随他辗转各个工作的地方,一来为了好照顾家人,二来为了节约,因为他一个人口粮拿回家,可以大家吃。老爷爷虽然不舍,但是他已经心有余力不足了,无法再分担家人的生活,泪眼婆娑的把孩子们送出门。于是,小毛驴背上驮着爸爸、大姑和铺盖卷,走上了漂泊不定的家。</h3> <h3>奶奶随爷爷工作的调动,先后在横山的殿市、石湾、塔湾等地方都生活过,每到一个新地方,爷爷都是在乡镇旁边,租住老乡的破旧窑洞和小房,没有钱,老家的生活用品不方便拿。一床破被,一张破席,一堆柴草,家就算安下来。在辗转各个乡镇期间,我的一个姑姑夭折了,奶奶在几十年以后说起来,眼泪也是止不住的流下来,孩子没有吃的,随着大人走路,在驴背上一天一夜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失去了孩子的痛苦和饥寒交迫,奶奶一直在生病。爷爷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中,他怕奶奶如有不恻,孩子们怎么办,家就散架了。我小时候一直有一个恐惧的印象,就是我奶奶起床和睡觉的时候,她腰缠一条腰带,大概几米长,三十公分宽的白布,她起床和睡觉都是要完成缠起来和放下了的程序。我一直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用的,但是我知道,奶奶不能离开那条腰带,那腰带好像有救命的功效。我几岁时候,有一次,奶奶洗那条腰带,晒外面时候并告诉我,一旦晒干就赶紧拿回家来,我和孩子们玩耍着,一直观察着,小孩子么,玩着就忘记了。猛的一下子想起来后,要命的腰带不见了,我心一下子跳起来,那感觉现在都印象深刻。我和孩子们下了几十米深的沟里才找到拿回家,大风吹的很远的深沟里,奶奶回家责备了我,她怕我有危险,说她不要腰带也可以。现在我也是医生才知道,奶奶是因为饥一顿、饱一顿导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在跟随爷爷工作辗转时二爸三爸二姑也相继出生,爷爷每顿饭都是从灶上拿回他自己的那一份饭,然后混在奶奶给大家准备的一大锅饭菜中,那是奶奶用非常少的粮食里面参加有野菜、糠皮等食物。爷爷和奶奶在周围人遗弃的边角荒地上种瓜种菜,在别人收割过地里拾遗漏的粮食。就那样,也填不饱一家人饥肠辘辘的肚子,关于饥饿,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能体会,爷爷和奶奶能说出我身边任意一种植物或者动物能不能吃,据奶奶回忆,她都是尝试过得,在饿的不行的时候,她挨着品尝各个野菜野草,她先吃,吃进去以后就静静地等待着,如没有反应,再做给孩子们吃。能吃饱,就是爷爷奶奶的理想生活,直至现在,爷爷奶奶非常勤俭节约,一粒粮食也不浪费,爷爷奶奶坚持吃剩饭,无论我们怎么讲解健康理念,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而且理由非常的有力“我们吃了一辈子,也不是活的好好的?”。关于饥饿,爸爸和姑姑讲过一个关于爷爷非常感人的事,爷爷在塔湾乡镇工作的时候,每年正月,就是开三干会的时候(三干就是县乡村干部),每年开会就是乡镇大事,作为孩子们,根本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比大人更加盼望,因为为了大会,人们提前预备吃饭,乡镇通常都上百人吃大灶饭,饭菜标准一样,白面馍猪肉宽粉烩菜。提前一天,灶上就开始忙活,杀猪,起白面,垒灶台。大大的灶台垒在公社院子里,几个厨师和帮灶的就开始了,粉条就随时压出来的,吱吱呀呀的河捞床子在烟雾缭绕的大锅上搁着,粉条捞出来以后,一排一排箩筐摆在院子里,另外一个大锅里面炖着猪肉,粉条完成以后就开始蒸馍,蒸馍一般用的是大蒸屉,预算是每人一个蒸馍,所以必须要大。还有洋芋白菜小山一样堆在院子里。做饭的时候,干部们都在开会,为了怕干扰,乡政府大门紧闭,但是在那粮食极度贫困的年代,那饭菜的香味飘香几十里路。爸爸姑姑和其他孩子早早的趴在乡政府的围墙上,看着这个过程,一口一口的咽着口水,好不容易等到会后开饭的时候,食堂管理员照例打了吃饭的铃声,整个乡政府院子沸腾了,这确实是盼望了一年的盛会,为了国家,更是为了肚子。爷爷飞快的打了自己的那一份,他都没有品尝就回家了,他知道家里的孩子在等待,爸爸姑姑早已回家,兴奋的摆好碗筷,奶奶也把准备加入的饭菜准备好,等待爷爷那一份的加入,在粗茶淡饭中加一点猪肉烩菜,糠窝头里吃一口白面馒头的滋味,足够爸爸和姑姑们回忆一辈子。奶奶说,和他们一样的邻居,也有人在乡政府吃完以后回家的,他们的孩子们没有机会吃那一口,爷爷从来没有一次单独吃完那一年才有的一次好饭,他总是在孩子们吃过以后,才吃一点汤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无论我多大,每次走到爷爷家里,爷爷奶奶赶紧拿出家里好吃的,等我们吃过以后,他才有机会吃,到现在我这么大,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爱吃什么。</h3> <h3>就在爷爷奶奶带着孩子们在频繁的搬家后,国家也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工作人员除了不挣钱,口粮也大大的减少了,那年月减粮就是减口,爷爷奶奶实在是无力负担了,频繁的搬家,交通工具的落后,每一次搬家意味着失去一部分生活用品,全家人一样的脸色,面黄肌瘦,全身浮肿。当时,国家政策是,城市户口迁回农村,可以补偿土地和口粮,奶奶实在是不愿意漂泊了,她第一次提出抗议,她要带孩子们回老家,就是饿死也在自己家里比较舒服,就这样,我们全家又打道回府。二次回家以后,光景大不如从前,奶奶出门时候的破家当,早已被在家的弟兄分配,老爷爷已经在其他儿子家中寄居,没有了当家的威风,奶奶回家感受到了人情世故,感受到了家徒四壁。奶奶经常讲在家的心酸,那会的农村,谁家都不富裕,但是,家里有劳动力的,自然要富裕一些,爷爷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微薄的收入,除了要出孩子们读书的费用,还有家里柴米油盐必要的开支,老爷爷的医药。吃饭只有奶奶在家的劳动收入,我们家没有工分,分粮也是二级公民,爸爸和奶奶早早就到了粮场,眼巴巴的等到别人分的剩一点点后,才轮到我们家,往往是秕谷(就是不成熟的果实)。这样也是在别人的白眼中,那种心酸,奶奶到现在一直耿耿于怀,她经常给我说起,那些分给她粮的人的名字,我能理解他们,口粮就是命,谁家里都有饥肠辘辘的孩子,村里经常有夭折的孩子,大家顾不上同情别人。在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吃饭时候,就是最痛苦的时间,我们家只能吃两顿,中午吃饭时候,为了怕孩子们受食物的刺激,奶奶就带领孩子们去我家前梁的自留地,二爸生性顽劣,饿的不愿意去,大姑打的嚎叫上背着去,大姑从来没说过童年快乐的事,艰苦的生活让大姑过早的分担家庭的重担。多年以后,大姑去三爸的大学看望三爸,眼泪湿了眼眶,爷爷回家以后,心痛之至,他喃喃的对我说,你大姑是非常聪明的,如果光景好,她念书是没问题的。大姑因为在文化上吃亏了,她把自己渴望上学的理念,强加于她的子孙,她近乎苛刻的管教,培养出她出色的儿女孙子,令我们全家佩服称赞。</h3><h3><br></h3> <h3>就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岁月中,孩子们也一个个长大了,因为爷爷参加了工作,也开拓了视野,除了大姑错过了读书时间,其余兄妹都上学了,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艰难,爷爷的工资除了支付学费,还有家里的油盐酱醋。爸爸、叔叔们在假期和学习之余一直参加劳动,这样的日子持续几年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爸爸姊妹兄弟全部回家参加劳动,结婚生子,我们这个大家庭开支散叶了。</h3> <h3>二姑的故事一 ~二姑大我五岁,这五岁决定了她就是大人,我就是孩子,直到现在,快到五十岁的我,说话的权利也随时被她终止,当然,碗里、锅里我比较喜欢吃的饭,二姑也是自觉排在我的后面。我十岁左右的时候,放暑假回家,一天早晨,爷爷去武镇赶集,奶奶趁着这时机,赶紧去她娘家狗排梁看望她的老哥哥去,走时安顿好我和二姑的吃饭和活计。爷爷奶奶走后,二姑就当家了,她不让我玩,先安排我们俩放驴和羊,她拉着驴,我拉着羊,沿着门前路边的草地走,驴比较听话,羊到处乱跑,我平日喂养不多,羊也不识别我,累的我上窜下跳。好不容易熬到中午,赶紧回家做饭,中午饭是奶奶做好的,我们只要热一下就好了,只是留下两个鸡蛋,一人一个,煮鸡蛋,吃了剩饭后,我迫不及待的剥了我自己的那一个,蘸着芝麻盐吃了,真的是香,二姑迟迟不剥,她放在口袋里面,气的我。我们准备午睡的时候,下起了小雨,我站在门口焦急的看着外面,门口大路上已经陆陆续续的有赶集回来的人们,爷爷和奶奶也不知道走在那里了,淋雨了么?小雨一会就停了,下过雨的地面湿漉漉的,能闻着泥土、青草的清香。地里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大人们赶紧趁着这点雨水,除草的,栽瓜的。二姑见人家去地里,也想起我们家前梁上自留地的葱花要栽了,带了我和工具,我说我不会栽,二姑其实也没劳动过,但是她说她理论上懂,就是把葱茏栽在地上,土埋好,就这么简单,我只好跟着她到地里。到了地里,她先挖好一排壕,然后摘下葱茏,栽的时候一下子停住了,问我“大头朝下还是小头朝下”,我哪里知道,我害气的,这咋办,一会葱茏也死了,闯下大祸了。二姑当即决定,她在地里等着,我回去问二奶奶,怕我记不住,还给我拿着样板~葱茏。我自然不情愿,嘴里面嘟嘟囔囔,可是也要听话的。一路小跑来到二奶奶家,她们家在我们脑畔上,二奶奶家院子非常大,四周土墙砌着,门口有小栅栏门,左边喂着鸡,右边喂着狗,平日狗都是栓住的。我打开栅栏叫一声二奶奶,只听见狗汪~一声,我脑袋嗡的一声跑起来了,狗也吓了一跳跟着跑,我以百米的速度直接跑上了二奶奶的炕,狗落在炕沿下,二奶奶在家里不知道忙什么,被我们这顿跑惊的目瞪口呆。二奶奶赶紧大声呵斥狗,忙着安慰我,问我怎么了,我大声嚎起来,一边嚎一边走,二奶奶只好跟在我后面,一直跟在地里。二姑老远就听见我哭声,赶紧过来问我,知道是狗差点咬了我,也怕了,二奶奶帮忙把葱茏给栽好后,我们就回家了。我警告二姑,我要告状,今天你要挨打,我二姑没了当家的气焰,灰溜溜的。太阳落山后,爷爷奶奶相继回家,我赶紧迎上去,说完这事后,爷爷查看了我没咬伤就忙活计去了,奶奶扬言要打二姑,我也准备好了武器,一根细细的柳条,才发现二姑早溜号了。奶奶忙晚饭,我站在门口一直等的打二姑,一直等到天黑了,还没回来。这下我和奶奶着急了,不知道她哪里去了,别掉沟里面了,心里又着急起来,奶奶拉着我,我们高一脚、低一脚的出门找二姑,“巧叶”,“二姑”的叫喊着,这声音在漆黑一片的山村里回荡着,写到这里,我心里无限温暖的回忆着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h3> <h3>二姑故事二 ~爷爷奶奶是我所见过最勤劳的人了,每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他们就起来了,简单吃点东西后,爷爷出山看庄稼,奶奶就到前梁自留地务瓜务菜,前梁自留地有我们两棵果树,一颗夏苹果🍎,一颗老苹果🍎。奶奶在果树地里种小瓜,从种的时候我就无限期望,看着它一天天长大,开花,结果。我都能闭着眼睛知道它开着多少花,结了多少瓜。就在眼看着香瓜逐渐成熟时候,二姑领我砍疙针(一种自带刺的植物),然后围着香瓜地绕一圈,快要成熟的果实怕被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偷的吃了。每次我和二姑去看瓜的时候,我看见大香瓜心情太激动了,我们把大一点的瓜埋在地里,做好记号,等着成熟。几天以后,我直奔我埋得地方,那位置我记得清清楚楚的,二姑在路口画圈,一个小圈,让我站在里面等,她负责去找成熟的。如果我不愿意,就回家,吃不成。我真是气死了,十二分的不愿意也没办法,乖溜溜的站在那里,希望她能听我指挥,因为我知道哪里的大。二姑慢悠悠的到处看,先除草,再埋土,然后爬下来闻,着急的我大声喊叫,半天才摘一个小小的给我,还说这是主根瓜,先吃这个,别的几天以后才能吃,真是恨死我了,我做梦都准备跨出小圈,在我印象中,我好像从来没有走出过那个圈。</h3>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二姑故事三 ~ 山村的清晨来的早,太阳☀刚冒出山头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做饭,缕缕炊烟便从山前山后冒了出来,我奶奶爷爷就开始忙碌起来,爷爷负责清扫院子,奶奶负责做饭,早饭一般非常简单,我和二姑也赶紧起床,吃饭以后,我们要出去砍苜蓿,两只羊在等着呢。草草吃点东西,我俩就和村里其他女孩子出门了,家的临近地里都是庄稼,苜蓿一般种在比较偏远的干旱地带,我们提着草筐,拿着那种小撅头,筐里一般还有一根草绳。走了大约五里路以后,就到了我们的苜蓿地,青翠的苜蓿丛中,紫蓝色的小花开着,其中有飞舞的蝴蝶、蜜蜂,我们顾不上欣赏风景,赶紧砍草,苜蓿是须根草,种植一次,每年都能生长,耐干旱,苜蓿地一般不打理,所以杂草丛生,砍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二姑交代我砍草要领,首先选好草的范围,把草筐放在我的视线之内,然后用小撅头打一下苜蓿草,然后齐根砍下,她不讲原因,累的不想讲,几年以后,我才明白,打一下是怕蛇🐍缠在苜蓿根部,手握住苜蓿时候伤到自己。苜蓿砍好以后,赶紧整理,我用筐子提,二姑把筐塞满之后,又在上面放一些,用草绳挽好,背在背上,这时候已经快要到正午了,天气非常热,我们赶紧往回走,细细的筐子勒在我的胳膊上,疼得我,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成左手,当然,我实在疼或者累的时候,还可以把筐子放在地上歇一歇。二姑就不行了,她放不下,细细的绳子勒着肩膀上,她抬不起头,只有走在适合放筐子的台阶上,她才可以歇一会。在繁重而又平淡的生活里,还有一些冒险经历经常浮现在我眼前……有一次,我和二姑又去砍草,走着就遇见村里其他姐妹,大家商量好决定去邻村常冒堰偷苜蓿,因为我们村临近他们村的苜蓿也被他们偷砍了。我们快速就近包抄他们的苜蓿地以后,就赶紧砍了起来,大家静悄悄的不说话,只管使劲砍,我怕的心跳的嘭嘭响,就在我们砍了一会的时候,我好像听见对面有孩子喊,妈,有人偷苜蓿了,我赶紧说,快快,有人发现我们了。大家分别跑起来了,山里孩子跑的快,一眨眼就跑的不见人影了,我和二姑根本追不上,跑的实在是肚子疼的跑不动了,停下来一看,根本没有人追,也没有人喊,可能是怕的我耳朵出现幻觉了,二姑埋怨我不顶事还坏事,因为我跑的时候把筐子撅头都丢了。这会咋办?天气也不早了,又不敢回去找,只好硬着头皮往回走,心里七上八下的不是滋味,肚子也饿的咕咕叫,走着走着,突然就发现前面路上有两条麻花,一下子高兴起来,二姑分析,可能是赶集人过路掉了的,我赶紧擦一下土,给二姑一根,我一根就要吃,二姑不允许,她说也有可能有毒,说不定是专门毒老鼠🐭的,不能吃。可是,饿着肚子看着麻花,精神终于崩溃了,二姑决定先试验,她吃了两口,我就在旁边等着。等了一会,她说,可以吃了,她觉得非常香,不像是有毒的味道,我们一下子高兴了,偷苜蓿失败被意外来的麻花打败了。多年以后,我暗自感叹,二姑从来也没有吃过有毒的,她怎么就鉴定了有毒还是没毒?</h3> <h3>关于熟米和凉粉的故事。爷爷和奶奶一直热衷于对吃的研究,即使是最贫穷的年代,瓜果蔬菜糠窝窝,也要做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我们家的香味总能吸引来饥饿的乡邻。每年到了夏季,奶奶就拿出了荞麦,那是自家地里种的,东西少,但是有大用场。做凉粉,七月十五是老家大节令,吃白面的时令。白面是吃不起的,可怜的那一点白面过年才能吃到,但是奶奶有办法,她把荞麦拉成糁子,然后泡水一天,泡发后的糁子装进白布口袋,放在盆子里面尽量揉,待水里面变白、粘稠之时,就停止揉搓。然后柴火把大锅烧开后,一定比例的水和荞面糊就混合在一起,用擀面杖顺时针方向尽力搅,看着那面糊逐渐变得透明后,就出锅了,倒在地下一排的水瓮盖上,那盖子是奶奶用成熟的高粱杆纳的,那一条一条的盖子把凉粉印的花条条。在等待凉粉晾冷的时候,奶奶就炸调料,香香的调料汤水放在盆子里面,奶奶就把一块块凉粉切条,我记忆里面最好吃的凉粉就是奶奶做的。我上中专去绥德的时候,绥德人吃碗托,我每次都让他们切成粗条,他们大概笑我傻瓜,我不知道碗托和凉粉的做法不一样,以为是切的不一样。熟米是爷爷制作的,到了冬季,我们家收割了豆子和黄米,新鲜的豆子和新鲜的黄米先在锅里面煮一会,大概到五成熟的时候捞出来,放在外冻一夜,冻的意思是为了脆,冻好的米和豆子,放在大锅里面,前面柴火小火烧,后面大锅翻搅豆子,直到炒制的香味出来后,倒在锅台上晾,晾干装在盆子里,平时吃,爷爷非常爱吃,他吃的时候有讲究,先泡茶水,然后在茶水里面放一把熟米,再放点白糖,味道好极了。我自己从来不做,也不买,但是等爷爷吃的时候,也吃一点,觉得味道有独特之处。直至去世,爷爷一直保留有吃熟米的习惯,去世之后,我们把熟米摆在陵前,怀念爷爷。</h3> <h3>大姑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面,文化程度最低的除了奶奶目不识丁,那就是大姑了,大姑读书二年级就辍学了。我父亲兄妹五个,大姑排行老二,她小父亲一岁,在那个粮食极度贫困的时代,家里的劳力尤其重要,农村人重男轻女,父亲已经读书不能参加劳动,大姑就自然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责任,帮助奶奶干家务活。繁重的家务锤炼了大姑刚强的性格,大姑干活快、走路快、说话快。农村姑娘结婚早,结婚以后,由于生活所迫,大姑夫在我表弟(光明)出生不久就去铜川煤矿当工人去了。一个家的重担就落在大姑这个女人身上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