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榭听风诗社历次同题作业评点之三

潇湘夜语

<h3>   评儒将诗友之作“七律. 咏菊”</h3><h3> 点评/潇湘夜语<br> 江南书院第45期同题作业---七律咏梅、兰、竹、菊发布至今,已收到作品几十余篇,对大家的创作激情与鼎力支持,给予点赞和感谢。本期我遴选了润清大姐与儒将诗友的作品,以下先对儒将诗友的作品做一浅析,如评语有冒犯与偏颇,恳请儒将诗友海涵。<br>诗友原作: <br>气爽秋高织锦衣,凌霜绽放莫嫌迟。书生桌上常临赋,秀女楼台总入诗。<br>傲雪如松开碧翠,迎风似柏挺英姿。孤芳懒与群星比,甘作花间末一枝。</h3><h3></h3><h3><br></h3>对这首七律的粗浅认知如下:<br>一、格律层面:<br> 诗作仄起首句入韵,平仄基本合乎要求,颔联、颈联对仗欠工稳(容后详提)。用韵:首句韵脚“衣”属于“五微”,其它四个韵脚属于“四支”,按新韵当妥,如按平水韵的要求,四支五微不属于同一韵部,有出韵之嫌。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填词时,“四支五微”就可以通用了呢?对此,潇湘认为这就是词林正韵与平水韵的区别,听过古人有这么一个观点叫做“词宽诗严”。所以,古诗词的创作,仍需尊崇这一基本规则。<h3></h3><h3><br></h3>二、结构层面:<br> 首联以生态、情态而起,颔联以物态、情态承接,颈联以形态、神态拓展,尾联以诗人的情态转结。乍一看,很有章法,细琢之,颈联与颔联的位置有点不自然,如两者颠倒一下,拙见结构会更紧凑,在此只是与好友商榷。 <h3>三、语言艺术层面。</h3><h3> 作品的语言流畅通俗且有韵味,创作技巧在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以咏物为例,所咏之物最好是意在言外,写作咏物诗时,对所咏之物不要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地进行面面俱到的描绘。否则,所咏之物的本质特征就会被掩盖、不突出,这样的咏物诗就会流于一般化。要写好咏物诗,须突出所咏之物的特点,即所咏之物的本质属性,要对其特点细细体察、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不能停留于事物外部形象的描写,而要展现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不仅要写出事物的性状,更要写出事物的神韵,不能仅仅满足于“形似”,而要追求“神似”。清代学者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中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下潇湘对诗友作品的语言做下拙评:</h3><h3><h3><br></h3> 首联“气爽秋高织锦衣,凌霜绽放莫嫌迟。”揣摩诗友的创作思绪应是:从秋高气爽的宜人天气开始绽放,一直到霜降之时还在盛开。然而诗句给读者的感觉就不一样了,秋高气爽应是初秋天气,而后面突然临霜了,霜降当是末秋近冬时节,思维跨越太大,易让读者误读。再者,前句“织锦衣”本就有绽放之意,后句又“临霜绽放”觉得累赘,“不嫌迟”这里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诗人自己的观点,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菊。拙见“凌霜绽放莫嫌迟”可以换一个写法,继续从生态上着笔,如这样“悠然自得住东篱。”是否会妥当点?首句拟人效果不错,场景有动感,点赞!</h3><h3><h3><br></h3> 颔联“书生桌上常临赋,秀女楼台总入诗。”揣摩诗友的创作思绪应是:“书生依着书案常将他写入赋内,楼台上的佳人总爱把他照进诗中。”想法不错,但语言没组织好。按好友这般写法,读者最直接的想法是,这两句与菊一点关系都无,他们会这样理解:“书生依着书案常常作赋,楼台秀女总会出现在诗中。”因此,建议对此二句作修改,把菊融进诗句中,可以从菊的形神与品性着笔。如这般“馨香总染骚人赋,妙节长存秀女诗。”效果是否会好点?另,在格律层面上我说过这两句对仗欠工稳,且看“桌上”对“楼台”,古人对于对仗要求的很严格,要求逐字相对。再者,“桌”属于现代语,用它入句,新旧语混搭显得别扭,用“案”就让人觉着舒服。</h3><h3><h3><br></h3> 颈联“傲雪如松开碧翠,迎风似柏挺英姿。”揣摩诗友的创作思绪应是:“就像傲雪的松那样舒放着碧绿,就像迎风的翠柏那样挺立着身躯”。诗友的出发点是不错的,但语言组织还是欠妥。一个“傲雪”就让读者觉得不别扭,读者会联系“秋高气爽”来发问---这样的天气,哪里来的雪?再者,“如与似”意同不妥,“碧翠”无实意,“碧翠对英姿”显得很牵强。拙见、此两句应再斟酌!如是这般,“挺脊凝眸嘲落木,迎风效柏展英姿”效果当会妥些。</h3><h3><h3><br></h3> 尾联“孤芳懒与群星比,甘作花间末一枝。”揣摩诗友的创作思绪应是:“它懒于和群花相比,心甘情愿的做花中的最后一位。”出句的语言组织仍需斟酌,“群星”有现代语之嫌,不如直呼“群芳”。另,为什么我说首联的“临霜”二字不好,要另辟蹊径去写呢?正是这个意为群芳的“群星”。在初秋时节,不光有菊花也有桂花等等,但末秋降霜之后,除了菊,已鲜有花开!再者,如说这里的群花意指春花夏花冬花等,他们与其不在一个季节,无从相比,难以衬托出他的品质。因此,用了“孤芳懒与群星比”需避开“临霜”二字为妥,这是从逻辑上考虑---“甘作花间末一枝。”结的漂亮!众所周知,菊有坚贞不屈的风骨。但、菊还有一种风骨,因晋代陶潜爱菊,且有诗句云“采菊东篱下”,菊也因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诗友的结句恰恰体现出菊甘为隐士的品质,为此点赞!</h3><div><br></div> <h3>四、思想层面:</h3><h3> 虽然作品的语言层面有不足之处,但不难看出作者的立意在于,对菊的生态、形态、神态、情态等方面的描摹,对菊坚贞不屈、甘为隐士之风骨的表现与讴歌,并寄予着自己对菊的喜爱之情。作品内容切合主题,且健康、积极,具有可读性!如对语言方面再多加锤炼,此作绝对不俗。</h3><h3><h3><br></h3>五、结束语:<br> 潇湘只是一介草根写手, 以上的评语与观点,纯属个人拙见,毕竟评诗人是不能完全洞悉诗人之真实想法的,如有不妥,请诗友多多原谅!对您的作品,潇湘表示拜读、受益!感谢您对竹榭听风书院的大力支持,书院因为有您而精彩,遥祝您文丰笔健!</h3><div><br></div> <h3>   评润清大姐之作“七律.爱竹”</h3><h3> 点评/潇湘夜语<br></h3><h3>润清大姐原作品:<br>窗前最爱竹三枝,凝露倚香淡泊时。明月清风良夜永,幽篁雅韵苦情痴。<br>淡烟着绿画眉唱,古墨书新郑燮诗。不改贞心临瘦影,凤池秋罢又春知。<br>对润清大姐作品的粗浅认识如下:</h3><h3></h3><h3><br></h3>一、格律层面<br> 作品以七律四种格式的平起首句入韵创作。在平仄方面,第十字“倚”、第三十三字“画”遵循了“一三五不论”之说,又因其失粘,严格来说可判出律。其次、按照南朝永明声律论的八病之说,首句“枝”与结句“知”发声相同,影响韵脚的美感,建议修改韵脚。 <h3></h3><h3><br></h3>二、结构层面<br> 作品以抒情开篇,场景描述承接,今古联想作转,抒情收结。其结构上还算清晰,但颔联的首句“明月清风良夜永”这句,用此来承接首联,其关联性不够,如在竹的形态与神态上费点心思,作品的结构会紧凑的多。<h3><br></h3> <h3>三、语言艺术层面</h3><h3> 作品的语句除“凤池秋罢又春知”之外,其它语句通俗流畅,有的使用拟人手法效果不错。然、对于每个诗句的感受,潇湘持不同观点,在此与大姐商榷。详情如下:第一句“窗前最爱竹三枝”,此句中“竹三枝”的三,个见不妥,题目为爱竹,当表现出它的盎然生机,一个“三”把数量定死了,只区区三枝修竹,盎然生机何在?此处数词使用不妥。</h3><h3></h3><h3><br></h3><h3> 第二句“凝露倚香淡泊时”,此句的语言组织有点欠圆润,可理解为写自身或写竹,小弟判断为这是写竹。既然写竹,竹凝露凝霜凝雪凝雨皆可,不必限制的那么死。“倚香”二字,如果从客观上看,“香”不妥,竹自身只有轻微的清香,它不是花,如把“香改作芳”那就另当别论了,“芳”有花草的释义,竹靠近花草无可厚非。</h3><h3></h3><h3><br></h3><h3> 第三句“明月清风良夜永”,在结构层面我说此句欠妥的原因在于---既然首联首句已交代爱竹了,接着又对竹的神态进行描述,那么颔联的起句无它、却言其它,占用了作品的容量,有画蛇添足之感,拙见须修改。 </h3><h3><br></h3><h3></h3> 第四句“幽篁雅韵苦情痴。”既然作品题为“爱竹”,就算内容对其名一字不提,也能演绎出来,读者也能读懂。然而首句“竹”在题名,此句“幽篁”在题名,频频题名不可取,占用容量,此句应继续在神态或形态上着笔。<h3></h3><h3><br></h3> 第五句“淡烟着绿画眉唱”,这是竹林的场景描述,但结合第六句的对句“古墨书新郑燮诗”,这里“画眉对郑燮”就欠妥了。“郑燮”何人?“扬州八怪”的一员,因爱竹善画竹而负盛名,此处引点虽妥,但堂堂的板桥岂能与一只鸟儿相提并论?轻了板桥也轻了竹的身份。第五、六句若这般修改,相信效果绝对不一样,如:“芳名永照江郎赋,亮节长存郑燮诗”。江郎乃南朝大梁文学家江淹,“江郎才尽”说的便是他,著有“灵丘竹赋”一文,以他的身份来对板桥够分量。<h3></h3><h3><br></h3> 第七句“不改贞心临瘦影”,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是不改自己坚韧的心地,临近自己的瘦弱身影;二是不改自己坚韧的心地,临近室内诗人的瘦弱身影。这里我取后者之意。但若是这般,“临瘦影”的“临”字不如“怜”字妥当,用怜字效果肯定要好一点,因为文章的标题是“爱竹”---有一话大姐必然知晓,“卿须怜我我怜卿”。竹在怜我,我自然爱它,这就很契合主题。<h3></h3><h3><br></h3> 第八句“凤池秋罢又春知”。为和一开始我便说这句不妥,且看“凤池”释义,其有三种解释:一是凤凰池;二是古琴底有二孔,上孔曰龙池,下孔曰凤池;三是砚台。另“秋罢”也有两种解释:一时秋季庄稼欠收,二是秋收结束。结合句中的词语释义来看,此句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词语组织不当,其二、句意令人费解---此句到底何意,也许只有大姐自己能自圆其说了。但从读者角度来说,此句真的欠妥,用它作结,气势平平,达不到升华与照应首句的效果。如把第八句改为“长歌一曲报相知”,相信句意大家都能懂,在气势上也会好点,也与首句形成照应。不知大姐以为然否?<div><br></div> <h3>四、思想层面</h3><h3> 虽然作品的语言层面有些不足,但大姐的创作思维小弟能揣摩个七八。您的立意在于,通过对竹姿竹韵竹节竹誉的描述,寄世人同修竹品的愿望于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竹的喜爱之情。立意非常不错,但您的笔下却没有完美的演绎出来。如果颔联承接住首联的势,继续刻画竹的形态与神态,颈联引典展开想象,尾联抒情到位,再对语言锤炼一番,我坚信这篇文章一定不俗。</h3><h3><h3><br></h3><h3>五、结束语<br> 以上观点如有冒犯,恳请大姐包涵。之所以挑选大姐的文章写评,不是说您的作品不好或是恶意针对您,相对于有些博友提交的作业,您写得要好得多。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大姐有气度有胸怀,更是竹榭听风书院的鼎力支持者,读您的文章小弟觉得受益,对您阐述自己的真实观点感到荣幸,有您这样的好友倍觉温暖。再者,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的文章完美无缺,即便李杜重生也没这个自信。此前小弟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其间不乏佳作,作为您的读者,小弟道出了真实的心声,我相信这也是大姐的心愿,遥祝您创作快乐!</h3></h3><div><br></div> <h3>  评村夫前辈之七律~无题(次韵义山)<br>   点评/潇湘夜语<br>前辈原作:<br>邂逅吟山识豹踪,相携竹榭伴更钟。开屏只解情结紧,摁键方偿况味浓。<br>少长咸集描愿景,贤达毕至画芙蓉。缤纷五彩妍无限,风雨同舟锦绣重。</h3><h3></h3><h3><br></h3>一、格律<br> 从颔联的“结”字便可判断采用新韵创作,平仄韵合乎要求,颈联对句与出句有词语合掌,对仗不够工稳,语言层面详述。<h3></h3><h3><br></h3>二、结构<br> 首联情景开篇,颔联情景承接,颈联场景转折,尾联抒情煞尾。脉络清晰,起承转合可见,结构合乎要求。<h3><br></h3> <h3>三、语言<br><h3>  从首联不难看出,这是描写竹榭听风诗社的,感谢前辈以诗社为题!不过语言有欠通俗,且看首联出句“吟山与豹踪”,“豹踪”查无出处、费解,“吟山”从标题可揣摩出是次韵李义山之意,但这样遣词不合逻辑,如说是吟诵山峰却又与下文无关,出句“伴更钟”的“伴”字须斟酌,个见“赏”字为妥。</h3><h3><h3><br></h3> 颔联如在语言上淬炼一番可为佳联,人说作诗要有古朴气息,“摁”字为现代语,用“敲”就古朴的多,且看颔联改成这般如何“临屏但见情结紧,敲键还觉况味浓。”只是与前辈商榷。</h3><h3><h3><br></h3> 颈联在前者我曾说过有词语合掌,何谓“合掌”?即是出句与对句的词语意同或意近,使得句未出新意,称之为合掌,且看颈联的出句与对句的释意:“年轻年老的聚集在一起描写各自所向往的前景,有才能的人都聚到一起描绘着莲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为一古名语,之所以说合掌在于“咸集对毕至”,许是我吹毛求疵,放开合掌不言,“咸xian与贤xian”二字读音相同,放在一联中使人读之别扭,因此建议修改。</h3><h3><h3><br></h3> 尾联出句的“五彩缤纷”本为成语,它已有美丽之意,后再用“妍”字累赘了,尾联的对句有欠通俗,“锦绣重”令人费解。建议斟酌,另、前辈的作品在声律上也有不足之处,比如首联的出句与对句所用的韵脚发声雷同,有失美感,再如尾联的对句“同”字有撞韵现象,也影响声律美。格律诗词有着现代诗所不具备的一种特色~声律美,作为诗词写手的我们,应注意保持、尊崇诗词的声律美!</h3></h3><div><br></div> <h3>四、主题<br></h3><h3> 文章通过对竹榭听风诗社内百家争鸣之景的描绘,阐述了自身对诗社的喜爱,表达了自身对社内诗友情与学习气氛的赞赏。句由心生,字见真情,符合以真性情入诗之传统要求!作为竹榭听风诗社的创建人,在此感谢前辈对诗社的喜爱与支持。</h3><h3></h3><h3><br></h3><h3>五、小结<br> 从文章中不难看出,前辈对诗的格律、结构已大致领会贯通,从整体衡量语言层面,其也算流畅、通俗,虽有些字词还有待斟酌,但谁又敢说自己的文章毫无瑕疵呢!再者、一篇好的作品,其语言本就需经历千锤百炼的过程!另、赞同前辈以真性情入诗的观点---“我咏我志我写我情,情如不真何以感人!”建议对全文再修改一番,祝您创作快乐!</h3> <h3>   评火焰前辈之“七律~秋阑隅语”</h3><h3> 点评/潇湘夜语<br></h3><h3>前辈原作:<br>一叶飘零碧玉妆,两阶金菊秀馨香。三秋客旅千般醉,四海诗家万百伤。<br>五里短亭曾拭泪,六亲宗庙念悠长。七灾八难终归九,十亿初心报吉祥。<br>对此作品的拙见如下:</h3><h3></h3><h3><br></h3>一、格律层面:<br> 作品采用仄起首句用韵的格式创作,平仄韵合乎要求。<h3></h3><h3><br></h3>二、结构层面:<br> 古往今来,都说律诗与绝句讲究个起承转合,但在前辈这首诗中,我看不出一丝脉络,除颔联与首联有些轻微关联外,其余几联都在各说各的,彼此毫不相干,细琢颔联,对仗有瑕疵,颈联对仗也不工稳。<h3></h3><h3><br></h3><h3></h3><h3><br></h3><h3><br></h3> <h3>三、语言艺术层面:</h3><h3> 作品语言虽流畅易懂,但语言过于僵硬浅白。评定一篇文章的优劣,语言层面是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往往一句灵动的诗句,就可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昔日毛主席对陈毅元帅说:诗要讲形象思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采用“赋”的手法创作也未尝不可,但要以情感取胜。如李之仪的卜算子,其流传千年而不衰,尽管作品语言也很浅白,但流露出来的情感却感人肺腑。故而,不是一首诗中用了多少数字,写了多少愁与泪,就是佳作了!</h3><h3><h3><br></h3> 且看首联,“一叶飘零碧玉妆”,一个飘零的落叶是枯黄的,用碧玉去修饰它,这是不合理的。“两阶金菊秀馨香”,这里的“秀”字欠妥,秀容颜与姿色妥,秀馨香不当,“秀”换作“吐”字是否会恰当点?</h3><h3><h3><br></h3> 颔联“三秋客旅千般醉,四海诗家万百伤。”就前辈首联所描述的落叶与菊花,二者本是寻常物,还不至于让三秋旅客醉四海诗人伤,太过夸大其词了,如非得这般写,此前还需渲染和铺垫。</h3><h3><h3><br></h3> 颈联“五里短亭曾拭泪”,如果说落叶知秋引起诗人落泪,逻辑上还说得通,但后句“六亲宗庙念悠长。”这又从何说起?来得太突兀,与前者没有关联性可言。所谓的转笔是指笔转意连,并非指重起炉灶!</h3><h3><h3><br></h3> 尾联“七灾八难终归九”,这是佛家所云的九九归真思想,用在此处又从何说起呢?结句“十亿初心报吉祥”。结的与全文无关联,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纵观前辈这首数字诗,不免让我想起了野史流传的有关清高宗乾隆即兴而作的诗句:“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如果没有刘墉的画龙点睛之笔“飞入草丛都不见”,乾隆大帝的前三句可谓什么也不是!不知前辈以为然否?另、诗的结句一般是诗人情志的宣泄,更是诗人给作品在敷粉,因此结句一定要有气势!</h3><div><br></div> <h3>四、内容层面:</h3><h3> 恕晚生直言,前辈的作品,我没法总结归纳中心思想,弄不清您的创作用意何为。都说“歌咏言、诗言志”,这首诗的“情志”,也许只有前辈能自圆其说了。如果非要说前辈这首作的亮点,只能说前辈把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代进诗中,还是花了一番心思与精力的。不过用大量的精力去从事这样的创作,晚生窃以为不可取。数字诗与叠韵、回文等诗都属文字游戏,古往今来流传的佳篇寥寥无几,希望前辈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与精力,建议您对全诗再认真修改一番。</h3><h3><h3><br></h3><h3>五、结束语:<br><h3> 以上所述纯属晚生的一孔之见。虽然评语与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晚生可以保证我之所言皆发自肺腑。可能评语中存在对前辈冒犯的言辞,在此请您多多包涵。毕竟竹榭听风书院的成立与壮大,离不开前辈的无私奉献!记得有首歌里有这么一句“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作为书院的群主,晚生时刻铭记前辈的鼎力支持,这份恩情无以回报!晚生虽是一介造诣平平的草根写手,但知道大家在文章发表之后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我敢肯定的说决不是千百句的“欣赏佳作!”而是希望别人给出一段真诚的评语,因为只有这般我们才能知不足,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遥祝前辈创作快乐!</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