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军收复老山的战役是1984年4月打响的,历时9年,共歼敌1300余人,伤敌2000,俘虏5名。</h1> <h1> 1986年12月,我们省、市青联组织了由部分青年新闻、文艺工作者以及青年科学家周林团队组成的慰问团赴老山前线及战地医院进行慰问。</h1> <h1> 前来接待并率领我们上前线的是梁吉荣参谋,和我同姓同乡。他在送给我的纪念册上写下了温暖的留言。</h1> <h1> 我们是经多方请求后才获准去老山前沿阵地的。有的人悄悄写下遗书,虽有些紧张但大家都很兴奋。我们在半夜里坐上军用卡车出发,争取天亮之前到达前线,以避开越军的炮火拦截阻击。</h1> <h1> 敌我双方几乎每天都有炮击,越方的炮火没有固定时间,属于偷袭式的。火力虽不算强,但很精准。有种炮弹打过来时,离地面1米左右就爆炸,对我方杀伤力很大。</h1> <h1> 每当敌方的炮弹打过来时,我军的炮火便排山倒海倾泻过去把敌方打哑。我军炮兵阵地很壮观,不同口径的大炮部署在远近不同的阵地上,一旦开火,顿时地动山摇,土石飞溅,震耳欲聋,硝烟弥漫。</h1> <h1> 敌人狡猾而凶残,除布署狙击手地雷阵外,还经常趁夜幕或浓雾的掩护组织多股"敢死队"偷袭我方阵地或指挥所,给我军造成伤亡。这次又被我军发现了,随即给予敌人迎头痛击。</h1> <h1> 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我军也时常组织突击队潜入敌方阵地和指挥所消灭或俘虏敌人。突击队员的选拔很严格,必须是班以上干部、共产党员,多次递交请战申请,很多队员是通过写血书才获准的。</h1> <h1> 这是即将出征的突击队员,他们知道任务的艰巨,但脸上却充满了胜利的自信。</h1> <h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就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人民子弟兵。</h1> <h1> 紧握的拳头,坚毅的目光,前进!</h1> <h1> 我们刚刚进入战壕,外面炮火顿时响起,瞬间地动山摇,震耳欲聋。</h1> <h1> 这就是战士的掩体。</h1> <h1> 掩体连通战壕,四通八达。</h1> <h1> 战壕里的战士都很年轻,大都不满20岁。他们在又闷又热的环境下已经坚守很长时间了,没有接到命令,他们还要坚守下去。</h1> <h1> 我体验了一下战士在掩体里休息的感受,保持警惕,枪不离身。</h1> <h1> 听到慰问团演员的歌声,他们不禁默默地流下眼泪。</h1> <h1> 和可爱的战士们谈谈心。</h1> <h1> 把战士们的书信带回去寄到他们的家乡。</h1> <h1> 我们要离开这个英雄们坚守的阵地了。</h1> <h1> 告别前和同姓同乡的梁参谋在烈士纪念碑前合张影。</h1> <h1> 这是南温河野战医院的一角。</h1> <h1> 在战地医院慰问解放军伤病员。</h1> <h1> 战士们可爱而坚强,盼望着伤愈之后重返前线。</h1> <h1> 我右边的是周林先生,他发明的"周林频谱仪"对受伤的战士们创口愈合有特殊的效果,很受野战医院的欢迎。</h1> <h1> 园满完成慰问任务,军营为我们举行庆功告别宴。</h1> <h1> 和解放军指战员们在老山主峰纪念碑前合张影。</h1> <h1> 满怀崇敬之心祭奠长眠地下的烈士英灵,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和平安定。</h1> <h1> 烈士长眠松柏下,英名镌刻军史册。墓前洒酒祭英雄,精神永存人心间。</h1> <h1> 老山一行,亲眼目睹了子弟兵为捍卫祖国的尊严,保卫边疆的安定繁荣所付出的一切。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h1> <h1> 由于条件限制,同时也因纪律要求,许多军事部署和战略要塞以及战士的伤情是不能拍摄的,这些情景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在结束慰问之际,我郑重地在纪念册上留下了自勉,并向所有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们致敬!</h1> <h3> 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