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ove Venezia

榴芒殿下

<h3>无论春秋冬夏,威尼斯总是游人如织。在狂欢节的时候,威尼斯游客人数更是疯狂增长,尤其是今年的狂欢节,从2018年1月27日——一个明媚周六开始。</h3> <h3>只能说这座城市太出名了,就跟圣马可的象征——带着翅膀的狮子一样飞到所有旅游者的心头。而威尼斯人似乎也已经习惯了每天如此多的游客在威尼斯东逛逛,西逛逛。据统计每年来威尼斯观光的游客大约在两千万左右,而且逐年增加。我甚至都怀疑,威尼斯一直在下沉,是因为来这里旅游的人太多,把威尼斯一脚一脚的踩下去了。</h3> <h3>我们是从摩德纳坐两个小时的火车,上午11点到达的威尼斯,一出威尼斯圣路济亚车站🚉,威尼斯的气息就扑面而来。用普鲁斯特的话说是:“我到威尼斯时,发觉我的梦已经变成我的地址了。” 路边各种小商店里卖着各种面具,彩色艺术玻璃,还有各种有关威尼斯的冰箱贴、T-shirt、帽子。人们带着面具,穿着奇怪、华丽、夸张的服饰,小孩穿着各种电影里的人物形象的服饰,把手中的彩色纸屑洒向空中,街头艺人在卖力的演出…</h3><div>这让我想起了一句拉丁谚语:Semel in anno licet insanire.一年一次,疯狂一回。</div> <h3>威尼斯的面具是奢华时代的象征,也是很具特色的装饰品。当年,隔着这些面具,人们说过多少大胆泼辣的话语,单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茱丽叶》一剧中就可知道:这一对永恒的情人的第一次对话就是隔着面具进行的。威尼斯的面具有皮革的、陶瓷的,不过最多的还是纸浆质地的。最有名的面具叫CASANOVA,有一个长长的尖鼻子,他所代表的人是威尼斯当年有名的浪子,因反叛罪而被捕,并成功地从监狱逃脱。他也许是唯一一个通过“叹息桥”进入监狱,而成功逃脱的传奇人物。</h3> <h3>面具是梦境,脚下是生活。从桥上俯瞰着威尼斯的河道,一时恍惚这是现实还是梦境?若是现实,怎么会这般美好;可若是梦境,有怎会这般真实?游走于炙热的梦境和现实之间才会让人似醉似醒,才会让人流连忘返。</h3> <h3>在火车站附近“游荡”后,我们来到威尼斯的主河道,河道两边都围满了人,人们都注释着河里。我们完全看不到河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看见巡逻的警察三五成群的在巡视,救生员在河对岸特殊区域拉起了警戒线,隔几十米路边的房屋上挂着大大的音响,音响里传出各种动感的背景音乐,一个很有磁性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我仔细听了听,好像是主持人在介绍一场表演。我们硬生生的“钻进”人群里才看见原来河中是一条条“Gondola”, 人们穿着各种主题的衣服在划船,中间还穿插着配有乐队的游船和甲板上跳探戈的游船。河道两边的人们有的坐在河边,有的双手支在膝盖上,半蹲着看,小朋友则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看。人们拿着相机和手机拍个停,嘴上还喊着:Dai , dai!</h3><div>Forza! Evviva!(向前进!加油!万岁!)</div> <h3>这一场“流动的盛宴”只进行了四十分钟,表演结束,过了好大一会儿,人们才舍得离开河岸。</h3> <h3>人们都说威尼斯人有两种,一种是“威尼斯人”,另一种是“住在威尼斯之外的人”。今天走在威尼斯的街道上,依然像是走在19世纪的小石板路上,在这条小石板路上,点缀着这些名字:圣马可广场、凤凰歌剧院、叹息桥……在这些路上走过的是马克•波罗、加纳莱托、皮尔•卡丹……他们曾在这些街道,小桥上真实的驻足,在人类文明世界留下不平凡的真实,也成为威尼斯最不能错过的浪漫。</h3> <h3>步行是一个旅者对一座城市的致敬,尤其是在这样一座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城市中行走,沐浴着午后温暖的阳光,走在威尼斯的小石板路上,它似乎是渺小而不值得一提的,可你是它沧桑故事中微笑的一瞬,汪洋的蝼蚁却真实的存在过。</h3> <h3>威尼斯曾经在历史上不可一世,可谁曾想,他能衰落如此? 时至如今,我只记得威尼斯人那鼓乐天,洋洋自得的劲头。比如“GONDOLA”船夫们,这些人跟商贩走卒没太大的区别,似乎没有道理每天都那么兴高采烈,但这也许就是威尼斯人最令我着迷的地方。有科学家预言威尼斯将在一到两个世纪后沉入海中,但只要威尼斯人的精神还在,我相信这些船夫会化身水手,带着潜泳的游者潜入海底,然后说,这里是圣马可教堂,这里是马克•波罗故居……</h3> <h3>傍晚,我们在亚得里亚海岸边欣赏日落,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望着海里漂浮的小船,细数河岸两旁的古老建筑和远处的小岛上的古堡,别有一番韵味。<br></h3> <h3>游记写到此处,已近尾声,威尼斯主岛不大,一天就能逛完,但我想和他相处更多的时间,毕竟,谁愿意从一个美梦中醒来呢?下次,我想要尝尝另一个季节属于威尼斯的味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