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工兄弟(随笔)

半盏(周战书)文集

<h5 align="center"><font color="#167efb">&nbsp;我部军工战士在送弹药、送水、送物资、救伤员(刘丹旗提供)</font><br></h5><br> <h5>  <font color="#ed2308">在老山轮战期间,由于阵地山高坡陡,道路蜿蜒,湿滑泥泞,地雷遍布,加之很多地段暴露,易遭敌人火力袭击。阵地弹药保障,物资转运,伤员后送等后勤保障任务艰巨,有时为后送一名伤员就需要调动至少4人才能完成任务。靠正常的后勤人员已无法有效实施后勤保障。因此就出现了特殊的后勤保障人员。他们由整建制的连队或抽调人员组成。担任前送物资、后送伤员、抢运弹药、转运烈士等任务,我们称之为“军工”。其实,这些军工在执行任务中遇到的危险与付出的代价都不比坚守阵地的人员小,甚至大于坚守阵地的人员。</font></h5><h5><font color="#ed2308"> 我在《救军粮—我的参战日记》中节选发出写一线战士《最可爱的人》和写民兵上前线的《壮行》两篇日记之后,再发出《我的军工兄弟》这篇日记,让大家了解一下在老山轮战中“军工”这个特殊的群体。</font></h5><h1 align="center"><br></h1><h1 align="center"><br></h1><h1 align="center"><br></h1><h1 align="center">我的军工兄弟</h1><h5 align="center">1985年4月7日 阴 曼棍洞</h5><h5 align="center">周战书<br></h5><p><br> 服了一周的胃得安,溃疡的疼痛虽说没有明显的缓解,但也没有加重,该是有些疗效了吧。<br> 每天的工作还是催促各团后勤处以及师后勤部各业务科报送各种战斗后勤保障资料,归纳整理成后勤保障经验总结、战例、以及典型人物事迹等。在这繁琐、低效的文字整理中,再次被那些典型的后勤保障人员的事迹所感动。让我再次在我的日记里对他们做出专篇的记述。<br> 先来说说舍身忘死的军工连副连长庚锡全。<br> 庚锡全是二团五连副连长,1984年12月27日随本连担任前送弹药物资,前接后送伤员的军工任务。20多天中,他先后送弹药45次,达1458公斤。抢救抢运伤员烈士15人。1月14日下午,他带领9名战士到116阵地执行跟进保障和随时加入战斗任务。当晚,他同战士们一起先后运送弹药18箱,抢救抢运伤员烈士7人。9名战士中5人负伤,1人牺牲。15日1时,敌人向我反扑,战斗异常激烈,他多次向配属单位领导请战,要求完成最艰巨的任务。当116号阵地上的一团七连前推到3号高地时,上级命令他们坚守116阵地。他立即组织接收了3个哨位和一个坑道,自己守在最危险的坑道口旁边。敌人一百多发炮弹在他周围爆炸,他的钢盔被弹片击穿,双眼被炙热的气浪烫伤,视力几近失明,就这样他一直坚守到16日23时30分。这时,上级又让他护送2名伤员到662.6高地。当时天漆黑一团,途中他与一名伤员掉进一个两米多深的坑内,他蹲下来让那名伤员踩着自己的肩膀爬上去。为了不让伤员再度摔跤,他竟在地上爬行探路300多米,把伤员安全送到662.6高地。<br> 在这次1.15作战跟进保障中,他70多个小时没有吃饭,没有休息,出色地完成了保障任务。<br> 再来说说爱父母,更爱战友与祖国的军工战士韩洪明。<br> 对于二团五连四班战士韩洪明来说,1984年12月31日是他精神遭受打击最大的一天,指导员把一封电报交给他时,他看到电报上赫然写着“父病亡”三个字。指导员看着两眼噙满泪水的韩洪明,一时也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安慰他。坚强的韩洪明却对指导员说,“请指导员放心,我爱我父母,我更爱生死与共的战友,我更爱脚下的土地,决不会因个人的不幸,影响战斗任务的完成。”<br>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失去父亲的悲痛化为完成战斗任务的动力,先后往阵地运送弹药65次,达1900多公斤。<br> 1.15战斗中,他配属一团八连二班执行跟进保障。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出生入死抢救伤员3人,抢运烈士1人。当体重一百四、五十斤的师侦察连排长李本森牺牲时,这个身体瘦弱,体重只有八十多斤的韩洪明,硬是凭着对战友的爱和拼命精神,把李排长的遗体背下山来。<br> 战斗中,韩洪明背部和左手腕先后受伤。瞬息万变的战场和忽前忽后的保障任务,使他在1月16日7时30分与本班失去联系,当他看到541号阵地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时,便主动加入一团九连的战斗。直到下午16时,带着受伤的身体又从541号阵地把4名伤员带到位于634高地的一团二连指挥所里来。<br> 写到这里,我几乎就要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一个战士,一个已经完成了阶段任务且自身受伤又与集体失去联系的一个战士,如果他随着其他伤员撤下阵地,不但无可厚非,对他的英勇行为也毫无损害。但是,他不但没有撤出战斗,而且朝着激战的阵地冲上去。他知道,哪里战斗激烈,哪里就会有伤员乃至烈士发生,哪里就需要军工战士强有力的后勤保障。<br> 谢谢你韩洪明,我可爱的军工兄弟!<br><br><b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