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新姿态"`顺德容桂旧马路活化鉴约仪式暨项目揭牌仪式",今天在容桂容奇旧马路隆重举行,标志着该项目工程正式地拉开了序幕。这条有着近九十年历史的容桂商业老街即将"华丽回归",旧貌变新颜,这次旧城区街道改造工程曾向社会公开招标,最终由广东顺德漁人码头游艇服务有限公司成功中标。这条近90岁的旧马路记载着过往许多辉煌的历史,给老一辈的人们留下了不少以往的回忆,现在旧马路改造工程尘埃落定,希望改造后的容桂旧马路能够显现得更加靓丽,重现当年的繁荣景象!</h3> <h3><font color="#010101">一九六七年,由于我父亲调往四川工作,我们兄弟俩随同母亲一齐由海南搬迁到广东顺德的容桂旧马路居住,在这条马路上搬迁住了几个地方,伴随着我们渡过了十七个春、夏、秋、冬,后才搬到桂洲直到现在。旧马路前身为"圩头直街",是容桂商业发展的見证者,也是顺德人抗击日寇的亲历者,它承载了许多容桂人的回忆。在解放前,它是顺德的粮食集散地,据了解,容桂的北潮圩头(圩头即集市)自明代己形成,聚集各乡农民贩卖及商贩摆卖农产品,手工业品,进行交换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到十九世纪末期,容桂的蚕丝业有较快发展,农民多以水运进入圩头,因此,商业中心渐渐由北潮圩头移至三角市,即现在的旧马路上。到二十世纪20年代,蚕丝业在顺德进入最繁盛的时候,容桂共计机器缫丝厂十多间,茧栈百多间、茧市、丝市繁荣,可谓盛极一时。但是,在1929年,顺德政府着手筹建水泥马路,路线由码头至南环街(即现在的新马路),计长二千英尺,费用由马路两旁铺户住客出资,金额不足部份由容奇商会筹款弥补,次年2月动工,4个月完工,旧马路就由此而来,(原称"容奇马路")是顺德第一条马路。</font></h3> <h3>容奇旧马路三角市。</h3> <h3>我们刚从海南搬回来的时候就租住在旧马路三角市容奇法庭隔离1O8号一间土木结构的房产商住楼,该楼房二层,共两户人居住,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楼下有一厅一房,另有一个简单的厨房,楼上是一个大厅,没有厨房,地下厨房是两户人共用的。地下居住的户主是个南下大军,任职当时的容里缫丝厂书记(该厂第一把手),他们一家六口人,三个儿女当时最大的还不够十岁,而我们母子三人就住在木板楼上,楼板是非常单薄的,人走在上面,不时会发出"格格"的摇动声音,所以我们上楼后,每走一步都要非常小心,随时怕有跌落下去的感觉。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全部洗、食生活用水都由我俩兄弟负责轮流到最近的(赖仔桥)步头去挑水回来供两家人使用,偶尔遇上河涌关闸,江水不能进来,那就只好要到一公里多的德胜河去将水挑回来用了,每逢5至6月份洪水到时,在河里挑回来的水简直就是黄泥水一样,要放到水缸里面沉淀一整天后才能使用。虽然那时的生活是比较艰苦一点,但过得很开心,因为那时还很年轻,没有什么负担,而且两兄弟从海南回来后,有幸能找到一份工作,生活还算过得去。在108号住了七到八年左右,由于该房屋是危房,需要拆下重建,所以由地财安排搬迁到旧马路51号三楼的一个单元临时居住,约一年后,我们又回迁到建好后的108号三楼一个单元住,后来由于地方不够,又搬到了旧马路的57号三楼一间比较大的单元居住。84年我才离开容奇搬到桂洲住直到现在,父母亲和弟弟一家仍然在容奇值至上几年自己起屋后才搬走。</h3> <h3>这是108号楼的外景。</h3> <h3>这是刚回来时住过的地方,现在所拍的照片是重建后影的,该楼现在住的住户大多数都是外地人。</h3> <h3>这是当时住过的51号楼外景。</h3> <h3>这是当时住过的单元,现在都是租给外地人居住了。</h3> <h3>这是57号楼的外景。</h3> <h3>这是最后在旧马路住过的57号三楼的一个单元。这里住房面积连阳台,厨房、洗手间等约100平方左右,在当时来讲,能租到这样的公产房是比较满足的了。虽然我和家人都相继地搬离开这条具有一定历史故事的旧城区马路,但心里面总有一股依依不舍的感覚,在此衷心地祝愿日后的旧马路借旧城区三旧改造强势之风,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昌盛和兴旺!</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