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天上下班从此驶过,残垣断壁中昂首挺立的还是那两个形同哨兵的门墩,两个坚强的"战士"与远处教堂尖尖的屋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p><p class="ql-block">我一直想停下车来,在此走一走,看一看,藉此重温家园逝去以前的感觉,寻找迷失己久却刻骨铭心来时的路…</p> <h1>根的情愫</h1><h1><br></h1>文/ 李 欣<h1><br></h1>暮春三月,偶尔晨练的我走出小区,漫步在乡间田野,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晨曦中,一只小花狗在瓦砾的四周,时而奔跑,时而驻足张望,间或昂首发出声声哀号。原来,小狗是在寻找它的主人,寻找那已经逝去的家园。眼前这幅"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的凄美图画,令我心头一紧,鼻子发酸,眼睛有点湿润了。<br>我并不排斥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拆旧建新,在新旧对比中更能切身感受现代文明的魅力。但新有新的激情,旧有旧的风韵,上了点年纪,怀旧亦是人之常情。知天命之年的我,对于故土与家园的眷恋,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br>我的童年和少年,物质生活是匮乏的,但精神生活精彩纷呈。衣着褴褛却怡然自得,食不果腹竟美梦连连。时至今日,梦中再现的,还是孩提时代的那些陈年旧事,根的情结难以割舍啊。我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子女多,担负重,家境并不宽裕。太阳跃出地平线,阳光穿过残垣断壁,细长的光柱照射到屋里的墙面上,点点光斑宛如子布棋盘。下雨天,乡下孩子大多是没有赏雨雅兴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时候,家里的钵碗瓢盆全都成了接漏的容器。外面的雨虽已停了,但屋顶的水仍在滴滴答答往下掉。兄弟几个在地上挖上三五个小坑,理出几条浅浅的"水渠",把水引到坑里,然后铲子刮勺子舀,倒也苦中有乐。<br><br>文人的笔下,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很美。但童年的我对春天并无太多好感,青黄不接饥饿难熬,夏收之前早已无粮为炊,母亲东借两瓢西借一升,一锅白开水扬进半瓢元麦粯子,就打发了一家老小的碌碌饥肠。腌茄儿蒂巴酸得掉牙,却是我们佐餐的"美味"。几个正长身体饭量处于"巅峰"的兄妹适逢"僧多粥少"时候,虽亦念及手足之情,但还是难以抗拒食物的诱惑,狼吞虎咽之余,总想着多占些份额,这快吃的"功夫"至今也改不了。老婆批评我"吃相不雅",要"注意形象",但与作家莫言的杂文《吃事三篇》里描写的情景相比,本人已是算比较斯文的了。<div><h3>夏夜,天热,蒸笼似的土布蚊帐内根本没法入睡。傍晚各家各户都用麦稳子和着一些青草烧"蚊烟"。入夜,孩子们则躺在门板上乘凉,仰望星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大人们一边用扇子给我们驱蚊,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古论今。那时候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更没有空调。除了上学,我们整天在田间、坟地、河边、树上嬉戏,倒也练就了一番生存的本领。</h3>依稀记得还小的时候,仿佛听起长辈们提过:观音山姓李的,老祖宗在江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步入中年。在享受事业顺畅、家庭温馨美满的同时,"我的根在哪?我继承的是华夏百姓的哪一支血脉?"成了我工作之余寻访的课题。2008年5月家园拆迁之前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呆坐在房前的田埂上,深情地凝望着生我养我的小屋,一坐就是半天:我的父辈在这里,我的祖辈在这里,曾祖、高祖是否也在这里?如果是否定的答案,那么一代一代的老祖们又是怎样地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人杰地灵的观音山打拼出一方天地,为他们的儿孙留下了一片热土、几多田舍?以姓氏为基本居住地的格局早被打破,祖宗们是否还能轻车熟路地回家看看当今子孙们生活的状况?能否有一部典籍可以溯及历史的踪迹将我李氏的脉络再现?可否有一幅长卷把我先祖当年的荣光描绘?谁来架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将吾等后人的世系连接?理智的冲动自然化成了毅然决然的行动。2009年4月8日,我拜访了李公涛老先生,有幸阅读到幸存的《通州李氏宗谱》残本,愈发坚定了我追根溯源、研究李氏历史的决心。<br>随后,我建立了《通州李氏网站》,企求与海内外李氏后人共同梳理尽量多的李氏历代以及子孙的信息;同时亲赴兴仁、西亭、姜灶、唐闸、安徽等地寻访,决心尽绵薄之力完善元代以来我李氏七百年以及南通地区宗族繁衍生息三百年的大致轮廓。<br><h1> 作于2012年3月</h1></div> <h3><b>《舍弃》<br /></b><b>文 / 李欣<br /></b><b>(一)<br /></b><b>你爱的,<br /></b><b>不得不舍弃;<br /></b><b>爱你的,<br /></b><b>不可不舍弃弃。<br /></b><b>怎么了一切?<br /></b><b>风华的日子依旧,<br /></b><b>记忆的昨天,<br /></b><b>留给孤寂的言语。<br /></b><b>不需要怜悯与赞赏,<br /></b><b>就这样,<br /></b><b>无助的眼神,<br /></b><b>无声的悲切,<br /></b><b>伤痛与惋惜,<br /></b><b>尘封哀莫的心际。</b></h3> <h3><b>(二)<br /></b><b>你有的,<br /></b><b>已无需争取,<br /></b><b>有你的,<br /></b><b>不需要争取,<br /></b><b>怎么了一切?<br /></b><b>古老的长城尚在,<br /></b><b>当年的秦皇,<br /></b><b>化为大地的尘泥,<br /></b><b>领悟了拥有与失去,<br /></b><b>就这样,<br /></b><b>心情的宁静,<br /></b><b>心境的坦然,<br /></b><b>平和与愉悦,<br /></b><b>重归温暖的心扉。<br /></b><br /></h3> <h3><b>(三)<br></b><b>你恨的,<br></b><b>何必去记忆,<br></b><b>恨你的,<br></b><b>无需要记忆。<br></b><b>怎么了一切?<br></b><b>幸福的时光犹存,<br></b><b>快乐的日子,<br></b><b>远离扫兴的话题。<br></b><b>不在乎得到与舍弃,<br></b><b>就这样,<br></b><b>有光的灿烂,<br></b><b>有影的绚丽,<br></b><b>精彩与陶醉,<br></b><b>装点诗画的心田。</b><b><br></b><b>(2014年9月)</b></h3><h3><b><br></b></h3><h3><b>此文2015年在杂志发表</b></h3> <h3>废墟里,丛生杂草中,两只小花狗依然还在坚守已经逝去的家园…</h3> <h3>李 欣 南通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著作权协会会员,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华人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