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钟鸣,梦回大唐—从京都到奈良

善心天堂

<h3><b><font color="#167efb">京都</font></b></h3><h3>"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一首形容唐都长安的优美诗句。现在看到诗句描写的景致,却是千里之外的日本京都。一千多年前,在唐都长安、洛阳求学的扶桑学子们,将这两座古老的都城从中国复制到东瀛日本。</h3><h3> 对一个民族而言,最深刻的自信是文化的自信,只有自信地保持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独特面貌自立于世。</h3> <h3>京都被日本人称为“平安京”,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情,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数百间有名的神社和古寺遍布其间,是“中国化”极深的城市,最初京都(平安京)在仿照中国城市建设时,西侧的右京仿自长安,因此称为“长安”,东侧的左京仿自洛阳,故称为“洛阳”。最后实际的市区只有左京的“洛阳”。所以京都也被称为“洛阳”,城市内各地区至今仍留有洛中、洛西、洛南、洛北等称呼,而前往京都则被称为“上京”或“上洛”。至今许多店铺的招牌仍然使用着繁体汉字。同时,它在千年之中见证了平安贵族的王朝绘卷,战国时代的英雄争霸,江户时期的太平盛世,以及幕府末期的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活着的历史。</h3> <h3>京都的古老,常使人有恍如隔世的错觉。千年前的古寺,藏于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我们也借此可以觅得中国隋唐时代的踪影。浓重笔墨书写的牌匾,空气中隐约弥散的香甜味道,是这座千年古都给我的第一印象。</h3> <h3>“三步一庙,七步一寺”的寺庙文化,在以长安和洛阳为建筑模仿的京都,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除却有名的大寺,在看似平常的小街道,一转弯,一探头,便可能窥见一处安静的寺庙或是神社。</h3> <h3>这里的房子,街道,是日式文化的源点,其建筑、人文、料理均渗透着唯美的日式风格。可以这么说,此行城市中,京都最日本。</h3> <h3>背着双肩包、手拿地图、仰头凝视东洋古建的外国人很多,也许在他们眼中,和东京相比,这里是最具日本传统气质的古都。而我,虽然也是外国人,但在我眼中,那木质的房屋、静谧的寺院、陡峭的飞檐、参天的古木,尽管深具日本气质,但骨髓中仍旧溢满隋风唐韵,荡气回肠。</h3> <h3><b><font color="#167efb">清水寺</font></b></h3><h3>清水寺与金阁寺,二条城并列为京都三大名胜,“清水”,心如止水、无欲则刚,相传是玄奘在日本的第一个弟子慈恩大师所建,为平安时代建筑物,曾多次遭大火焚毁,现今所见为1633年重建的。清水寺本堂内供奉国宝级“京都七观意音“之一的千手观音,又称“清水型”,这尊佛像每33年才开放一次,上次是2000年。</h3> <h3>车只能停在山坡下的停车场,需要步行上山去清水寺,经过的便是闻名遐迩的坂道街。坂道街犹如乡间小场镇,几百米长,蜿蜒曲折。街道两旁全是用汉字做招牌的小店,鳞次栉比。</h3> <h3>这些小店专门销售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手工工艺品及美食,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其间还有更靓丽的风景,那就是穿着满身色彩鲜艳和服的青年女子,靸着木屐,迈着碎步,三三两两地,结伴同行。</h3> <h3>又见抹茶店,毫无疑问,京都的特色食品应该是抹茶了。</h3> <h3>喜欢日本瓷的朋友一定要来这里淘淘,花色品种实在太多了,绝对挑花眼。</h3> <h3>面对清水道的大红色仁王门前,左右两边各有一只"狛犬"。一般庙宇前的狛犬,口形都是一张一合,张口的那只叫"阿形",闭口的叫"吽形",象征着从生到死的一生(人生下来时张嘴大哭,死的时候嘴是闭着的)。但清水寺门口的这两只狛犬都是"阿形",很少见。</h3> <h3>仁王门左边是马驻-古时候来到清水寺参拜的武士,通常先把马匹栓在仁王门前面清水坂上的马厩里。</h3> <h3>本以为它会原木色彩,没想到竟如此鲜艳!</h3> <h3>这块石碑上刻着“立波观音”字样。传说当年日本从中国迎接观音到日本,其中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观音能帮助日本减轻海啸等灾难。</h3> <h3>入乡随俗,也买了个『绘马』来写下心愿,日本的神明应该能看懂汉字。在买『绘马』的地方,还顺便买了些护身符和小玩意儿。</h3> <h3>走进寺院,发现它为栋梁结构式寺院,宽约二十米,大殿前是一宽阔而悬空的平台,全由宽厚的木板铺成。这就是被定为国宝的主堂,距离地面50米高,由一百三十九根粗壮的木头立柱支撑着,且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这也算是建筑界的一大奇观了吧,被称为“清水舞台”。舞台之上还有五层,整个主堂气势宏伟,结构巧妙。</h3> <h3>四百年前要完成这样一个工程,也是件相当困难的工作。按说在那样的大斜坡上造一座本堂就已经够艰难了,为何要费如此巨大的工夫建这样一个大舞台呢?原来,清水寺供奉着的主神是一座金色的千手观音像,这些寺庙在举行特别法会时,要在金堂前搭一个舞台做舞乐奉纳。不过,舞台三面都是悬崖,观众坐在哪里看"演出"呢?事实上,观众只有一位,那就是"观音菩萨",这是只为"神"演出而使用的舞台。</h3> <h3>日本人敬畏神明,每日香火旺盛,来往之人络绎不绝,甚至从进入神殿之前就开始鞠躬,但从来安谧有序,人再多也没影响到庙中的清净之感,实属难得。他们穿着和服,合手鞠躬,我看着他们的脸—那是真正虔诚,不禁要问:相信因果报应吗?明治天皇颁发神佛分离令,佛教在日本已名存实亡,僧人可吃肉结婚,戒是佛法的根基,根基毁了,佛教只剩了一个空壳,所以日本人信佛只为了有一个好的归宿,因果报应这些是不信的。</h3> <h3>不过,对日本人来说,这个舞台却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跳台"。在日本有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从清水寺的舞台跳下去",它表示一个人豁出去做某件事的那种不顾一切的决心。据说江户时代,为了让神实现自己的祈愿,真的有不少人从舞台上纵身一跃,令人称奇的是,跳崖者的生还率竟达80%多。</h3> <h3>支撑清水寺舞台的巨大木柱,使用的是坚硬的榉木。俗话说,"檜木千年,榉木八百年",现在的木柱已经过了三百七十多年的岁月,等到四百年后重修舞台时,还需要大量的榉木做材料。据说,榉木需要四百年才能长到这样粗大,因此,清水寺已经在京都的北山开始培育榉木了。</h3> <h3>从这里远眺,整个音羽山乃至大半个京都,都尽收眼底,可以看到,京都为了保护历史风貌是没有高层建筑的。</h3> <h3>下山的台阶旁布满青苔。</h3> <h3>虽然它叫“地主”神社,但跟地主好像没有任何关系,据说这是一座求姻缘很灵验的神社,有两块姻缘石,如果可以闭着眼睛从一块走到另一块,当年的姻缘就会很好,如果闭着眼睛需要别人带领,姻缘也会好但是就是需要朋友的介绍什么的。</h3> <h3>顺着石阶而下,来到音羽瀑布处。这里瀑布飞扬,清泉喷涌。清泉一分为三,分别代表长寿、智慧和爱情,所以每天在此“畅饮”的游客络绎不绝。为讨点彩头,也加入了“饮泉”的队伍。</h3> <h3>从旁边的杀菌柜中取一支长柄水舀,伸到水流下方。宝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如今我稍稍贪心一些,取了三瓢,以求神明保佑健康、事业、爱情,旁边游客告知,只能喝一口,如果喝两口,就只能实现一半。还有,三股水都喝的话,所求的愿望就完全不能实现了,做人不可太贪心。</h3> <h3>去清水寺怎么能不去尝尝那家叫“豆政”的冰淇淋店里的抹茶冰淇淋,400日元一只,这是在日本吃到的最美味的冰淇淋,没有之一。</h3> <h3>平安神宫是京都著名神社中历史比较短的。1895年为了纪念桓武天皇迁都到京都1100周年而创建。</h3> <h3>隔着日本最大级的“大鸟居”(高24,4米,宽33米)能看到平安神宫的“应天门”。 </h3> <h3>大门内下垂的草绳不知道有何意义。</h3> <h3>大门的右侧是信仰者贡奉的酒,日本的名酒品牌全在上面了。</h3> <h3>平安神宫是1200年前桓武天皇采用唐朝的建筑样式兴建平安京的再现,所以有明显的唐代中国建筑的风格,包括大鸟居、神宫道、应天门、大极殿及神苑等部分。</h3> <h3>红柱,白墙,白色的沙地是平安神宫的特色。平安神宫不同于日本的其它神社神宫,给我的感觉是大气,进入正门,眼前的宽阔足以和午门内的太和殿媲美,蓝天,白沙,将火红的平安神宫映衬的格外醒目。</h3> <h3>广场铺着的是白砂石。早晨,这里的工作人员会用耙子把白砂石耙成波纹状。走在砂石上,听着脚下发出的“沙沙”的声音,仿佛年年不断的祈祷声。</h3> <h3>这里的殿堂,一律红柱绿瓦,左右对称,庄严而又富丽堂皇。</h3> <h3>神苑买门票的地方,神社的女工作人员都是穿着上白下红的巫女服。</h3> <h3><b><font color="#167efb">奈良</font></b></h3><h3>初次了解奈良,是以前看的纪录片《旅行日本》,雄浑古朴的东大寺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h3><h3>奈良市作为古老的文化城市,享有“社寺之都”的称号,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这里是日本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1998登录世界文化遗产。</h3> <h3>奈良作为日本首都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也就几十年而已,很快它就被京都取代,但奈良的精神地位没有被取代,一直延续至今。奈良的飞鸟时代,也是日本文化上的黄金年代,中国文化被吸收和发扬。</h3> <h3>越往奈良公园深处走,越是显得空静,安静的只有湿润的空气盘旋在鼻腔,两边是覆盖着厚厚青苔的古树,偶尔有两只小鹿从树林中一窜,亮出他们招牌的雪白屁股。</h3> <h3>青青的草地上,到处是小鹿们慵懒闲散又悠然自得的身影,闭上眼睛,耳边便能听到轻微的风声以及小鹿们啃食草叶的声音。</h3> <h3>这些鹿倒真是客随主便,给啥吃啥,饼干巧克力什么的来者之拒。要是不喂它了的话,就自己凑到人前面拱啊蹭啊,真不拿自己当外人。于是草地上、树林边,手里拿着鹿仙贝的男人女人和小孩一路小跑,身后跟着几只大大小小的鹿在追,同伴们拿着相机一边狂笑一边拍下这一幕滑稽戏中各种的囧态……</h3> <h3>只要你把手高高的举起,面前的小鹿就会弯腿低头,优雅的向你致以最绅士的屈膝礼。然后,从你手里叼去鹿仙贝。每每如此,儿子乐此不彼。</h3> <h3>奈良公园的这些鹿真是都快成精了!想要拍它们吗?OK,先拿出好吃的吧。不然它们就会一直用屁股对着你,就不让你拍正脸~~ </h3> <h3>望着这群无忧无虑的小鹿,想起70年前美军轰炸日本的时候。那一年,你们没有狼奔豕突在轰鸣的轰炸机阴影下,没有被凝固汽油弹的火焰烧掉你们的皮肤。你们不会知道,让你们逃脱报复的怒火是一个中国人,那个以德报怨的中国人叫梁思成。</h3> <h3><b><font color="#167efb">东大寺</font></b></h3><h3>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又称为大华严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等,公元753年,唐鉴真和尚历尽艰辛东渡日本,在这个大佛殿前,临时建造戒坛向圣武太上皇等僧俗授戒。从此,中国文化不仅仅在日本只是弘扬佛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h3> <h3>东大寺大佛殿,为世界现存最大的木造建筑,高46米,相当于一幢今天的15层高楼。古代东大寺的规模是现在的一倍半,重建时因为木材不足、佛教影响力下降,才“缩了水”。</h3> <h3>东大寺是古代日本再一次向中国学习的见证,从重建的总设计师到工匠大多都来自南宋时期浙江福建一带,据说是日本天皇效仿武则天的大云寺所建。日本的圣武天皇在位期间,极力采纳唐代文物制度,信仰佛教,创建东大寺,发心铸造大佛,并两次派出遣唐使,出现了太平文化盛景,东大寺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盛世下的文化产物。</h3> <h3>东大寺也是当年鉴真和尚东渡后最早拜访和设立戒坛的寺院。为了表达敬意、纪念佛教传播路径,大佛殿前的甬道用了三种颜色的石材:中间黑石代表印度,旁边浅红代表中国,再两侧白石代表朝鲜,外层本色代表日本。</h3> <h3>看多了中国皇宫,再看日本、韩国的古代皇宫,便少有意外惊艳的感觉。但看奈良、京都地区的千年寺院,规模形制的宏伟,却常使人讶异:原来,日本文化并不是一味崇尚精致纤巧,也曾有过那样大气轩昂的时期。其代表作不在皇家,而在佛教寺院。东大寺,正是这“大气轩昂”的典型。</h3> <h3>想象一下,在没有什么高楼建筑的一千多年前,这样一座高大佛殿,会是怎样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精神啊!当年约有260万人参与过东大寺建设,而当年日本总人口不过600万人。加上以后的两次火灾和重建,可以说,几乎所有日本人的先祖都卷入过东大寺的建设。</h3> <h3>雄伟的南大门,采用来源自中国宋朝时代建筑风格的“大佛样”建筑的代表作,类似风格的建筑在中国几乎绝迹,是日本最大的正门。</h3> <h3>伴随着大佛殿,而真正震撼古代日本人精神的,恐怕还是大殿内16米高的卢舍那大佛青铜坐像,据说在建造时,深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洞的石雕卢舍那佛及敦煌巨大佛像的影响,被称为“奈良大佛”。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像,从公元743年开始铸造,直至东大寺全部修成,耗时45年,共使用了437吨铜、130公斤金子。据说在佛开眼供奉仪式那天,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僧众共1万多人同念一本佛经,那样的声浪、场面气势,恐怕真足以惊天地、镇鬼神吧。</h3> <h3>为了显示佛像之大,在大佛后面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有个跟佛像鼻孔一样大的洞,游客们都排队去钻,我观察了一下,基本上只有瘦小的女士和小朋友才能通过,我看看我鼓鼓的肚子,就不去自取其辱了。</h3> <h3>殿内还供奉着观音像。一群学生跟着老师了解殿内文物,可见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h3> <h3>整座东大寺,给人的感觉相当“质朴”。古老的木头,泛出黑色的腐朽气息;据说这些黑色,是当年大火过后的痕迹,人们不去修补,而是尽量保存原貌,以此证明这座古寺不同寻常的历史。在寺里偶尔出现的金属配件,也因为年代久远而锈迹斑斑。这种质朴的感觉,和中国寺庙的金碧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人认为,越是年代久远的东西,越要保存他们本来的面目,这样才是时间留存下的珍品。</h3> <h3>从大佛殿回望中门,东大寺是典型的回廊式寺庙。跟大佛殿的规模成正比,殿前的广场也是规模庞大。</h3> <h3>木质结构的大殿巍然耸立,仔细闻闻,仿佛还能感受到木头的清香。</h3> <h3>拾级而上,微风拂面,闭上眼睛,身体和灵魂便已融入这宁静致远的日本寺院。</h3> <h3>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并发展出自己特有的风格。日本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h3> <h3>从奈良到京都,看到的不少古老寺院虽不如东大寺之大,却都算得上“器宇轩昂”——与普遍显得“袖珍”、精巧、简陋朴素的传统民居成了鲜明对比。仅京都就有700多家寺院现存,它们共同的特点便是占山据地,形制一个比一个大,而在建筑形式上,不论经历多少次毁灭重建,却都努力保持着初建时的风格模样,执着保守的结果,便是很多唐代风格建筑得以保留,让我们这些汉家子孙行走其间,得以清晰看见千年之前的大唐风范—那该是怎样大的格局和气度呀!</h3><h3>京都,它的的精致与韵味是如此的让人着迷,闭目想象若是盛唐犹在,又何必不远千里一窥自己遗失的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