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驰骋三千里 -----只为秦巴山中那个“坑”

闫忠玺

<h1><b><font color="#ed2308">  2016年末,国家媒体报导了一则重要新闻:经国内外地质专家考证确认,在秦巴山区的汉中市,发现了目前世界最大的天坑群。这一重要消息,在现今戏子当道、俗星滥媒、娱乐至死的年代并末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议,也许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就连当地的政府和媒体也末进行大肆宣传,在网上想找一张线路图和游览攻略也找不到,只有简单的文字报导。<br></font></b><b><font color="#ed2308"> 世界最大天坑群,仅在六百平方公里区域内就发现了49个,其中镇巴的三元就有19个,最大的一个直径520米、深320米,这是一个什么地质现象啊?这么神秘的地方,对我们热爱户外登山的人来说,太有诱惑力了。2017年末,我们一行七人利用元旦三天假,长途自驾夜行,踏上了奔赴秦巴山探坑之旅。</font></b><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  先看看我们的探坑路线,也算是给想去的朋友做一个祥细的路线参考。根据报导线索,我们通过高德地图搜到了最大天坑所在位置是汉中镇巴县三元镇双河村,并根据导航地图规划了我们的行进路线。29日下午3点我们准时从临沂出发,上京沪转日东,一路高速,经荷泽、兰考、开封、许昌、南阳、襄阳、十堰、安康、紫阳,一直到巴山出口。</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从临沂到巴山出口,全程1278公里,我们三人轮换驾驶,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出了巴山口,已是三十日早晨的六点半,我们已连续跑了十五个半小时,就连晚饭都是在车上解决的。下了高速我们转上了省道S310,根据导航,我们选择了一条最近的路线先导航到三元镇,距离115公里。此时天色依然漆黑一片,天上乌云密布,路面都是水迹,好像刚刚下过雨。难道我们的运气真的这么背吗?对于我们来说,出门远行就怕遇到坏天气!汽车吃力的在窄窄的、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上向上爬行着,海拔从七百多米一直上升到了一千六百多米(后来才知道这座山叫天星寨),此时的路面由暗变白,雪!山上下雪了,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瞪大了眼睛瞅着前方。这时已近七点,天色微微放明,再看车窗外,树上、草上结满了雪淞,王树琼花,一片银色世界,可惜光线暗,没留下影像。再往上爬升了一百多米,车子开始出现了打滑现象。在踞离山垭口还有二十多米的时侯,任凭怎样加油换挡,车子只是吼着在原地不动。下车推车,大家分在两侧,使劲、加油,车子仍然打滑不能前进一步。原来前一天晚上先下了雨,后来降温,雨变成了冰,又变成了雪,这种雪下冰的路面对行车来说是最危险的。此时大家都为安全行车掐捏着一把汗,我们不远千里,就想看个坑,难道老天爷还用这样难为我们吗?苍茫茫的大山上,没有人家,没有灯光,路上也没有其他任何车辆,孤车七人,恐惧感油然而生。沒带防滑链,怎么办?</font></b><b><font color="#167efb">大家都在焦急地想着办法。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个小包包,踢开雪发现下面是沙子,也沒冻实,大家捧起沙子撤在车轮下面,再推车、加油,车子终于冲向了坡顶,好在有惊无险。上山不易下山更难,这样的路况,大家揪着的心仍然难以放下,好在我们都有雪地驾驶经验,小心翼翼的安全顺利的下了山,转向国道210,在渔渡镇第一次吃了一顿具有秦巴特色的早餐,九点多赶到了三元镇,这时天已转晴,阳光灿烂,相比早晨的坏天气,老天爷真是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行前,我们并不知道S310这么难走,回来时我们走国道210直奔四川万源市的官渡上高速,就是《三国》里官渡之战那个地方,路况很好,只是远了四公里。</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出了三元镇西行1.5公里向右跨过大挢,便踏上了三红公路(三元镇到红魚乡),这是目前通向最大天坑的唯一公路,路是南北走向,两边都是大山,村民的住房都是依山脚而建,有的建在半山腰,还有的建在高高的山上面。房子大都很古老,土墙黑瓦,色调灰暗,很有秦风唐韵的感觉。偶有先富的村民,建起了现代气派的二、三层小楼,尤如鹤立鸡群。路两边有很多扶贫攻坚的口号,看来这个地方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一路北上,路况不错,只是窄些。过了红魚乡,一条宽阔崭新的水泥公路呈现在眼前,好像刚刚通车的样子。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在快到达目的地的时侯,我们还是停车询问老乡天坑在什么地方,有的说不知道,有的指点了大概方位。难怪,天坑只是现在的泛称,当地老乡都不这么叫,而是叫具体名字。这时我们又拦下了一辆下山的小车,巧合的是,这位驾车人正是巴山林场的场长,他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天坑及周边景点情况和路线,并说这些景点都在他们林场内,还建议我们在林场招待所住下,用两天的时间游览天坑、石林、天湖、杉树林等。这下我们心里有底了,告别场长,加大油门,十点半赶到了巴山林场。从三元镇到巴山林场一个半小时跑了56公里。</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巴山林场座落在火地坝这个地方,海拔1100米,主建筑三层楼是林场的招待所,两边配房是场部办公和配套用房。这座大山里的建筑相对于周边低矮的民房绝对是耀眼明珠。除了林场招待所,周边没有任何宾馆、农家乐!我们和林场王经理讨价还价,报价160元的标间只能降到120了,这个价格在大山里确实显得有点贵,但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好认了。中午点了六个菜,花费九十多元,这里吃的却不贵。下午在王经理的指点下,先探访了周边较近的天坑、洞穴。</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为了方便朋友纵览天坑群概貌,我借用谷歌地球制作了一张双河村周边天坑分布图,也便于本文以后的叙述,同时也方便图文对照。</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第一站我们去探访天旋坑。出了林场大门,沿着新修的水泥路继续北行1.6公里,就到了双河村村部,村部北面有一条西向上坡土路,就是通向天旋坑的路,越野车可以上到一多半。我们车停村部前,徒步0.8公里就到了天旋坑。</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到了天旋坑口,果然不凡,一个直径近30米、深20多米的黑洞洞大坑直入地下,不同岩层形成了坑壁的不同颜色,一圈一圈的,难怪叫天旋坑。坑的上口有两条山涧溪水流入了大坑,可是坑口并没有流出去的任何痕迹,这就怪了,在雨季那么大的水量都流哪去了?看来坑底必有玄机。无耐我们沒带绳子,无法下到坑底一探究竟。</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道洞。从双河村部继续前行不到两公里,左手边有个小土山包,停车,向左前方徒步四百米就到了道洞。还沒有走到道洞跟前,就看到在一座高大的山崖壁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拱型的山洞。道洞不知因何得名,走进洞来,进深百米,洞阔高大,气势恢宏,再往里就渐渐收窄,洞虽小了但深不可探。最为神奇的是,双河村有南北两条河流,最后都汇流到这个洞里无了踪影。从河床留下的痕迹可以看出,河宽有七、八米,深度有三米,这么大的水量从这里流走,道洞,你的肚量好大啊!</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第三站我们到了凌冰洞。沿水泥公路继续前行5公里,在左手的一个山坳里,藏着一个双洞口的凌冰洞。穿过一片杂树林,翻过一个好似山门的小山垭口,就看到了凌冰洞。远远看去,两个洞口,一高一低,深邃阴深。进得洞来,穹顶更宽阔、更宏伟,比前一个洞大多了。里面还有早已废弃的一排排的水泥养魚池,在这样漆黑不见阳光的山洞里,可能只能养娃娃魚了。这个洞里面有两个通道通向远方,我们沿着向上的通道,借着头灯的微弱光线向前攀爬着,走了几百米,洞口变小了,并出现了向上七十多度的陡坡。张队只身前往探路,前行几十米,洞到头了,我们只好返回。另一个洞口是向下去的,有很多人攀行的痕迹,不知有多深有多远,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好放弃探究。</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在去凌冰洞之前,我们还为第二天去最大的天坑做了一次路线求证。我们开车一直沿着新修的公路前行,绕着梨溪坪村转到南山的公路,硬化路面到了这里嘎然而止,前方的土石路面坑洼不平,我们就不再难为陪伴我们一路的GL8了,下车徒步,转过山头,遇到了一帮护林工人,遂请教他们从哪个位置看最大天坑好。工人告诉我们,从坑顶上看只能看个大概,下不到坑里。从坑的底部进入最好,不仅能看清坑的全貌,还可以从坑口下到坑底。原来看最大天坑有两条路线,角度各不同。顶部路线,就要沿着这条土路(估计明年能硬化)继续前行三公里,在山的垭口处停车,沿山脊徒步南行一公里就到了坑顶。底部路线,就是从双河村徒步翻山,第二天我们选择的就是这条路线。</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山里立刻变的寒冷起来。回到招待所,吃完饭,就早早的休息了,以解长途奔波之乏,也为明天探坑蓄力。这里没有空调等取暖设备,每床只有一个电褥子,身下暖乎乎,头上冷嗖嗖,第二天早晨起床,玻璃窗上结满了厚厚的白霜,外面的景物什么也看不见。</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大家都早早起床了,简单吃完早餐,背上干粮和水就出发了。今天天气晴好,空气清新,万里无云,爬上山头的太阳撒下一抹阳光,给寒冷的深山带来一絲暖意。今天是最值得我们期待的一天,我们驾车驰骋三千里,今天就要和我们心仪己久的大坑……圈子崖天坑相会了,大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从林场到徒步起点的U形弯有四公里(一定要记住这个U形弯),这是底部看坑路线的最近起点,从此点到最大天坑有三公里的徒步山路。清晨,冷风嗖嗖,山上散落了不少白雪。我们沿着废弃的机耕路有说有笑的向上攀登,两边都是大熊猫爱吃的箭竹。不到一个小时就爬上了垭口,坡度虽然不大,但已是气喘嘘嘘,此地海拔近1500米。在通往大坑的路上,这是必须要翻越的一座山。下山时,不再走机耕路,而是沿着右侧的小路斜切下山,就下到了山中小盆地……仓垭。这里没有人家,比较平整的地面,疑似是以前被废弃的耕地。</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在仓垭盆地,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地面和小草上都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踩在脚下咯吱做响,我们开始登山的那条山沟为什么不明显?难道这里的空气湿度特别大?</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穿过仓垭盆地到了对面的山脚下,又回到了机耕路,沿路南行八百米,便开始了爬坡路程。这是一段原始的混交林山路,所谓的路也就是人踩出来的一条小道,两边的树上长满了苔藓和寄生植物,显得苍劲古老。越往上走坡越陡,古树、箭竹也越来越茂密。当小路走到尽头时,一个巨大的山坳出现在眼前,哇!这不就是那个大坑吗?大家张开双臂,情不自禁的喊了起来---天坑,我来了!</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站在海拔1700米的坑边,放眼望去,只见那原本属于一体的大山,一下子沉到了地下,环绕的坑壁,重直陡峭;再看坑底,堆积了大大小小的碎石,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这么大的一个坑,坑底一点积水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把如此大的大山按到了地下?太神秘、太不可思议了。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之作!据介绍,天坑在地理学上被称为“喀斯特漏斗”,是碳酸盐岩在地下河长期冲刷下,形成洞穴后崩塌而成。天坑是一种罕见的地质现象,一般形成期在五十万年左右。让地质界感到惊奇的是,在全世界现已发现的130多个天坑中,大都在北纬31度以南,而汉中天坑大都在北纬33度,所以汉中天坑具有重要的地质科研价值。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坑口到坑底有一百多米,仅有一条能容下一脚之宽的小路,即陡又险。我们小心翼翼的往下走着,边走边看边拍,一棵碗口粗的藤树紧贴坑壁向上爬着;在高高的崖壁上,我们看到了一棵珍贵的红豆杉树顽强的生长着;快到坑底的地方,生长着一大片绿油油疑似春兰的兰花,这在坑外是绝对没有的。下到坑底,阴深昏暗,如井底之蛙,只见洞天,不见世界。可惜没带超广镜头,此情此景没能用图片表现出来。坑底长满了树木,一些枯死的古树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下,见证了洞事仓桑。在这激动与感慨的时刻,拍一张合影吧,让我们记录下这一终生难忘的旅行,在这个大坑里留下了我们七位山东儿女的足迹!</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后记:</font></b></h1><h1> <font color="#167efb"><b> 目前,汉中镇巴的所有天坑群都没开发,还处于原始状态,所以一路上没有任何有关天坑的宣传和指示牌。所有景点没有任何收费,也没有当地百姓拦车收取停车费。当地民风很淳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很好。就连林场也没有以防火为由阻止我们进山,将来开发了,还会是这个样子吗?<br></b><b> 在走出大坑返回的路上,我们发现了仓垭盆地结霜这个秘密:在仓垭盆地所有的河流也是沒有出口的,一条条河床走着走着就没了踪影,循着断头处一看,原来河水漏到了地下,一个犬牙交错的约有四十多厘米洞口黑乎乎的,洞壁结满了厚厚的白霜,隐约可见有水蒸汽向外溢出。原来这底下一定有丰富的水源,冒出来的水蒸汽与夜间冷空气相遇,便结成了白霜。回来后通过用谷歌地球进一步查看,发现了附近有五个盆地(见下图黄色圈处),梨溪坪最大,双河次之,仓垭第三,马家坝和新店子最小,但这些盆地无一例外的没有一条河流外流,也沒有形成任何的大小湖泊。在这个近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在雨季,该有多大的水量啊!它们去了哪里?流向了何方?我猜想,这些盆地或是很久很久以前形成的塌陷地貌,比现在的天坑还要早。我遐想,在这些盆地下,有星罗棋布的溶洞,有蜿蜒曲折的河流</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有深不见底的湖泊;巨大的钟乳石千姿百态,阿娜多姿的石景翘首弄姿</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有别于地上生物,这里生长着怕光厌氧的生物种群,生长了一千多年的娃娃魚,你很难想象它的体形的硕大...^O^迷一样的地下世界,期望有一天通过现代钻探技术,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到那时,这里真正的美景在地下而不是地上。</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感谢俱乐部张队精心策划的这次行程,感谢各位队友的密切协作,使我们的探坑之行收获了美好的记忆!</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