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寨遗址

蒹葭苍苍

<h3>  </h3><h3> 暮色中,在寂寥苍茫的莹白世界里,寻找一处遗落千年的古迹,莫不是一件极为曼妙的事。</h3> <h3>  农历丁酉鸡年第二场雪,公历2018年1月25日傍晚,踩着吱吱作响的积雪,我来到了姜寨遗址。</h3><h3> 姜寨遗址位于临潼城区南北中轴线上,往北距临潼火车站不过两三里,向南行至骊山脚下的唐·华清宫也就八九华里。可它的历史却比临潼境内任意一处古迹的年代都久远。</h3> <h3> 为了寻找它,倒也走了一些弯路。按照百度地图提供的路线从人民北路走进了标有姜寨路牌窄仄的巷道里,穿过犬齿错落的城中村,始终没有呈现记忆深处的那块地理标识牌,但对于一个打小在临潼生活的人来说,大致方位的自信力还是有的,于是并未回返而是顺道一路向北。</h3> <h3>  皇天不负有心人。当看到一条自东而西的河道,就知道这是临河。临河的历史同样久远。《临潼县志》载:“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临河在城东,潼河在城西,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避玉清昭应宫名,将唐时的昭应县改称为临潼。</h3> <h3>  伫立在薄冰白雪覆盖的河桥上,思绪万千,似一把锐器,劈开了千年的历史尘雾,眼眸落处,竟似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周边的一切开始变得鲜活起来……</h3> <h3>  远古的先民就是按照最本初的风水,避风临水聚居,我似乎看见就在耸立标注姜寨段河道告示牌的地方,老叟倚仗而立,妇人悠然地背着孩童,提着陶罐下河汲水……</h3> <h3>  姜寨村遗址的历史有多久远?在这片拆了盖,盖了拆,成片残垣断壁的故土上,究竟有何发现?能让后人竖碑铭记?</h3> <h3>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00年-前4400年,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4米。比西安半坡遗还要早500年-1000年,面积大10倍,是迄今为止发掘的我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处遗迹。</h3> <h3>村落的建筑有着严谨科学的布局,西以临河为屏障,东、南、北三面为人工挖修的防护沟,东边围沟与公墓地分开。居住区的中心是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广场。</h3> <h3>整个遗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略呈圆形,布局较整齐,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中间为一块广场,所有房屋都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圆圈,门户也向中央开。房屋按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按位置可分为地面建筑、半地穴和地穴式三种。房屋有100多座,分为5个群体,每个群体都有一个较大的房子,略晚的房子还施以白灰。</h3> <h3>从这里发掘出了陶器、古器等涵盖生产工具、生活用器和装饰用器文物万余件。陶盆内画有对称的鱼、蛙、人面等像生性花纹,鱼鸟纹葫芦瓶,形式新颖,花纹美观,极为罕见。</h3> <h3>  色彩鲜亮、形象逼真的彩陶。还从一座墓内发现了一套包括石砚、研磨棒与黑色矿物颜料等绘画工具,这对探讨彩陶绘画工艺弥珍贵。</h3> <h3>  姜寨遗址的文字,证明在这里生活的远古先民已经有了用文字的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h3> <h3>  大、小二音孔陶陨。1979年,经中国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吴钊先生对姜寨陶埙的发音性能和音高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姜寨出土的两个无音孔大小陶埙,均可比较容易地吹出两个以上不同频率的音乐,而仅有的一枚二音孔陶埙,除用全闭、开右孔、开左孔及全开四种按法吹出四个不同频率的音乐外,还可用全闭变换角度吹出其他两个不同频率的音乐。这两件文物现存半坡遗址。</h3> <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沿渭河、黄河流域和其它地区发掘的原始部落遗址有上千处,但像姜寨遗址面积之大,气势之宏伟、结构之合理、功能之齐全,并且再现了两个时期文化特点的遗址是罕见的,称骊山为中国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一点也不为过,临潼城西牌楼上的"华夏源脉"对应的便是姜寨文化,华夏文明就是从这巍巍骊山下的姜寨村开启,润泽了东方,也深埋我们的血脉里流淌千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