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与纯粹沦落为单一旅游功能的一些老建筑不同,海南海口骑楼街在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仍保持着商业与居住功能。<br></h3><h3> 在海口骑楼街,不仅建筑物本身保存完好,而且墙上仍留存不少旧日时光的印痕,尤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文化痕迹。你还能看到在不少大城市已难于一见的传统商品小店,而这些基本都是原生态的商业形式,而非为了旅游而刻意为之。</h3><div> 这令人想起了已在城市更新中消失了的广州中山三、四、五路、六路的大批骑楼,那鳞次栉比的十里骑楼长街,曾经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群,当之无愧的中国骑楼文化代表,骑楼文化之集大成者。如今,这项桂冠历史性地转移到了海口。</div><div> 骑楼这一洋为中用的古建筑,既是华侨文化的象征,也是华南的地域性建筑特色,是华南城市区别于内陆城市的重要标志,这在当下千城一面,无一不是石屎森林,方块危楼的城市面貌中尤显珍贵。</div><div> 骑楼是最显人文关怀,最具以人为本理念的建筑。骑楼晴天为人遮阳,雨天为人挡雨。人不分贵贱,均可在骑楼下悠闲踟蹰,不惧车马撞腰。十里骑楼长街,一廊贯通始终,十里骑楼长廊,商品琳琅满目。在骑楼长廊下行走,不用担心店家划地为牢占地经营,不用担心“私家重地闲人匆进”的红色警示,尽管门前长廊从产权上来说是私家的。顾客从骑楼长廊下走过路过,店内商品一目了然,店家的笑容过目留香。相比当下楼梯高耸的商厦,当街却让衣着随意者不能不让不敢随便进去的大单位,骑楼真不愧是“雷峰”式的建筑,更是华侨文化海纳百川胸襟的写照。</div><div> 我为海口骑楼街点赞,相信去过的人也有同感。</div><h3> 我曾以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与广东离异独立门户对双方都是好事,广东甩掉了一个经济包袱,海南获得了经济自主发展权,这才有了“汽车走私”和“房地产热”那种疯狂的原始积累行为。但自那以后海南经济却不温不火,经济总量2017年屈居全国倒数第四(排其后者均为内陆少数民族省份),原因固然颇多,比如对外开放的旗子树得很大但效果欠佳,比如实体经济不振创新驱动不足等等,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人为割裂了与广东千百年来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突显了本来就是短板的孤岛经济。脱离了中国第一经济强省,就失去了大树之下好乘凉的便利。最近的粤港澳大湾区就没掺和海南一起玩,还有纸上谈兵多年的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至今也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恐怕与广东得益不大,主要得益者海南又钱包不涨多少有点关系吧?我曾听一些海南本土人士说,本岛人不赞成修桥或隧道,不修来的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保持物价平稳都有好处。这话应该一分为二。耽心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心情是情有可原的,也是理应该避免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对跨海通道建设迟迟不见落实的调侃,虽然话里话外多少有点孤岛意识的味道。</h3><div> 尽管海南作为一个非少数民族省,同时也是紧邻粤港澳的沿海省,其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其保护硕果仅存的骑楼街传统文化的做法,却是值得广东人学习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南独自设省也未必不是好事。</div><h3> 惟愿海口骑楼街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祈望那些已经为数不多的骑楼街能免遭房地产开发商推土机的摧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传统文化及时代的印记吧!</h3> <h3> 骑楼街令人回想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南方城市风情。</h3> <h3> 海口骑楼街仍具旧时风韵与规模,在城市化快速现代化和趋同化的当今,能为后人留下一方宝贵的华侨文化特色建筑,实属难能可贵。</h3> <h3><font color="#010101"> 海口骑楼街仍是活着的古建筑街,人们一如既往地生活在这些街道上,这使得骑楼街至今充满了活力。</font></h3> <h3> 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海口骑楼街,仿佛让我们穿越回到了上世纪的旧时光。</h3> <h3> 街头的古铜雕像,凝固了旧时的海南风土人情。</h3> <h3> 略显斑驳的罗马柱,彰显了骑楼街广采中外建筑之长的建筑风格。</h3> <h3> 若非墙上那一组繁体中文书写的商号,这一组哥特式的窗户真还会让人误以为到了他国异乡。</h3> 这组窗户有点欧美的味道吧?<div> 更值得人们慢慢品味的是骑楼街上临街建筑立面中,用灰塑工艺完成的多姿多彩的浅浮雕。</div><div> 据说,这种灰塑工艺已面临失传之危,如何挽救这门建筑独技,恐怕是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div> 不经意地在临街桌上摆上一部古董电话,也会成为一个景点。<div> 没想到吧,现今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其最初的老祖宗原来竟然是这个俏模样!<div> 只要有创意,哪怕只是个小小创意,也能吸引人们的眼球。</div><div> 旅游景点要有创意,创意的关键是要有文化内涵!</div></div> <h3> 风雨无阻的骑楼的长廊,免遭夏日骄阳暴晒的骑楼长廊,堪称良心之作,以人为本建筑的典范!</h3> <h3> 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墙上政治文化,才能有幸留存至今。</h3> <h3> 令人惊奇的不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骑楼铸下的岁月痕迹,而是庆幸这种不中不洋的老建筑没有被列入“四旧”和封资修的行列惨遭摧毁!</h3><h3> 要知道,当年《红卫兵战歌》中就有“彻底砸烂旧世界”的宣言……</h3><h3> 歌声中,多少千百年留存下来的亭台楼阁书香府第等建筑艺术瑰宝在“造反有理”的歌声中灰飞烟灭。</h3> <h3> 徜徉海口骑楼街,忽见骑楼下有古乐器店,我不禁进去驻足良久。</h3><h3> 传统的乐器店已经不多见,传统古乐器中,那种水牛皮蒙面的传统大鼓,更是少见有售。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声音特响,特耐敲打的牛皮大鼓曾经响彻大街小巷,伴随着鼓声的是豪迈的“战地新歌”:“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牛皮大鼓因而成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一种特殊记忆。</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电商盛行以及机织毛衣流行的当下,这种传统的毛线店居然还能存在,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喜。 </font></h3> <h3> 许多大城市已难觅踪影的布店,仍然在海口骑楼街顽强地生存。</h3><h3> 传统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h3><h3> 正如美国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结尾所言:“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别的城市骑楼文化逐步走向消亡之际,海口骑楼街却依然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她已经成为海口市的文化象征,成为海口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font></h3> <h3> 看完笔者走马观花拍下的这组骑楼街图片,如果还没明白骑楼是什么,那么不妨听听海口南洋骑楼老街研究院的说辞:</h3><h3> 对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 “老海口”来说,骑楼是“80年前,先人们下南洋,闯西洋,到东洋,赚到钱后,用见过的最漂亮的东西建成的家”。</h3><h3> 骑楼凝集了先人对理想家园的梦想,也是中国人有钱就盖房买房根深蒂固安家乐业观念的最好注脚。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骑楼文化不正是对这一家国观最好的诠释吗?</h3> <h3> 谢谢观看,欢迎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