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2013下半年,写了篇“WG前的北仲家弄”挂在博客上,四年后翻阅竟发现被莫名删除!花了好多心血打成的文字就没了?郁闷了大半年!近日听到好听的歌曲《盛泽七十二条半弄》,兴致起,好在还有草稿底,再花时间打字一遍哦,那是我出生,成长,到老的地方,一辈子的情结!</font></h3> <h3>照片是北仲家弄中,背影是我大哥,正在走进我们的家,摄影是我二哥。</h3> 盛泽北仲家弄南北方向,以北仲家弄为基点,弄最南端就是大街了,现在叫舜湖路,以前没填河时,河以南叫南大街,河以北叫北大街。北仲家弄属于老镇市中心,周边百姓的素质很正气友善,所以出了“县官”“镇官”“单位主管”,几乎每个门户都出“官”风水极好。<div>北仲家弄向北走有一“仲家弄小学”,1912年就开办,1957年并入盛泽中心小学。学校布局合理,最经典的是学校中间的木房子教师办公室,西边南北两排六间教室中间镶嵌着亭子绿茵,通道。矮墙,洞门与操场隔开,营造了安静的学习氛围。东南角是幼儿学习区,宽大的教室明亮的长窗分外亮爽。学校大门进去两排粗壮的冬青树,秋冬季飘落着金黄点点叶芯,香气洒满学校真的很怀念。</div><div>六十年代初,学校北大门对面是原新光厂的织布车间,两层楼面的房子车间大门与学校遥遥东西相对,大门进去南面与楼上是车间的管理部门,北边平房为车间的纺纱准备车间,大门往东是隆隆机声的织布车间。我家小时候的奶妈五八年大跃进去了工厂正好在那里上班,那里成了我经常去看望她的地方。纺织工人辛苦的三班倒,每人看台3-4台,织出格子花纹的几种颜色穿梭穿织还得手工监控的,没有现代的电脑科技化的哦,我极佩服当时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文盲的女性能织出那样漂亮的图案,我们中国人聪敏啊!六十年代中期新光厂一拆二并入了新生厂与新联厂,旧址又出现了个“试样厂”,现在已经是试样厂职工住宅。</div><div>北仲家弄中间新光厂食堂那时很兴旺,文艺活动也多多,食堂会计沈鸿良高高瘦瘦白白静静年轻男。一夏天原中心小学校工善民伯伯的大外孙在食堂风扇触电身亡轰动全盛泽的。并入新联厂时期关押过厂里的“异己份子”还闹过“跳井事件”呢,里面有口水井的,现在成了新联厂的职工住宅。</div><div>北仲家弄南端大街向东第一家是“酱油店”,一个大盐缸,两个菜油筒,红白酱油也是大缸,十几个酱菜甏。那个年代每人每月四两油,盐、酱油零拷卖。当时的生活贫困酱油店是家家户户频繁出入的地方,早晨三分钱酱菜,上午四两油,中午盐半斤,下午又去买酱油,这全是小孩的活儿,小孩人矮小高台下捧上零钱,店家态度极好,民风可亲与真挚。</div><div>酱油店门口有个做套肠生意的摊位,摊主是个外地男,人微胖很善良,套肠上葱姜洒上胶汤香气很诱人,他家孩子好几个养家糊口真的不容易。</div><div>北仲家弄南端大街向东第二家是“蔬果店”,水果连着蔬菜,一年四季月月热闹哦。店家张阿四夏季喊卖西瓜的吆喝声如今仍在耳“平湖西瓜麦柴黄,大是大,甜是甜,二分三分买一片”,那年代西瓜开切论片卖的。冬季里门口半夜烧熟了大锅红薯,早上人们起来买了暖烘烘的红薯上学上班去,尤其诱饵的是锅底稍焦红薯,有香有甜有暖吃了好有满足感哈。</div><div>北仲家弄南端大街向东第三家是“烟纸店”,卖香烟火柴纸笔之类,由于父亲抽烟的关系,小时候烟纸店也是经常光顾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是飞马牌二毛八,大前门三毛二,火柴二分钱买一盒,我们小孩学习用的铅笔橡皮之类也就开学买一支二支用到学期结束的。</div><div>烟纸店隔壁是穿堂弄,里面是钮家乃老师家,其实朝大街的水果店烟纸店以及再往东的“糕团店”的房子解放前都是钮家物业,解放后归公而已。穿堂弄东是“电料店”徐家,公私合营后变为徐家的住宅。解放后的酱油店、蔬果店、烟纸店、糕团店都是并私合营成盛泽集体商业企业,属于大集体编制。</div><div>北仲家弄南端大街向东第五家是“糕团店”,半夜就响起了磨粉加工糕团声,早晨人们起来买着热腾腾的“肉水糕”“玫瑰糕”“肉团子”“青团子”“黄松糕”“薄荷糕”“桔红糕”“鼎盛糕”……冬季里还能买到“豆腐浆”呢,最有名的还是盛泽的“盘龙糕”!在生活水平都不富裕的年代,早点还是多种花样的,人们都能尝到价廉物美的时令早点。</div><div>北仲家弄南端大街向东第六家是“东洋人”的鞋子摊,以前的人们都是鞋子自己做了面,底然后再去加工成型鞋子,布底布鞋穿着舒服,也有时髦的加工做皮鞋,一双鞋得穿好多年,破了旧了补补又能穿。对“东洋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穿在身上的“拷皮衫”那是旧时用高档真丝绸材料磨的,夏季穿在身凉爽挺括,透气不出汗,可见“东洋人”不同凡响,来历不是一般般。他老小无欺一天到晚对着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是笑眯眯,至WG后期不见了,据说是病故了。</div><div>“东洋人”店面隔壁是两家民宅,再隔壁就是盛泽“华家弄”是有名的“暗弄堂”,弄中间都是跨弄楼层屋遮住了弄堂光线,形成好长一条暗弄,小孩子白天也不敢进出,小时候经常胡说着暗弄堂的鬼怪故事也蛮有趣。</div><div>北仲家弄南端大街向西第一家是卖糖果南北货的“张家”店,小学生最钟情的是他家夏季五颜六色的“薄荷茶”,一分钱一杯,三分钱一包油氽豆瓣,三角包包得好漂亮,老板娘做生意很理解人,你去买她特地拆开再放几颗包好给你,你满意地笑开颜,他家生意特好,在整个生活水平都低的年代他家属于小康了。</div><div>张家隔壁是是镇上有名的针灸医师“沈佩德”家宅,进去里面蛮大的小花园,小时候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哦。</div><div>北仲家弄南端向西第三家是修伞、蹲鸡的杂摊,第四家是手工做“粽子糖”的也姓“张家”,第五家是马家的“汽油灯”店,第六家是老虎灶“泡水店”,那可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必须!一分钱一瓶热水家家户户报到。第七家是盛泽“龙房间”是放消防器材应急出动救火用的。一步之遥便是盛泽赫赫有名的“绸业公所场上”,也是镇上政治,文艺,公共活动的主要中心场所,现在是老年大学的大门口。</div><div>绸业公所场上没活动时小摊贩也多,有一个子矮矮瘦小的大家叫他“小张”,家住中和桥教堂边上,他摊贩上奇妙的是一分钱打弹珠,从上面滚落下做好的木架子框格下的十二生肖,落在哪个点决定有奖没奖拿小东西,学生们把爸妈给的零用钱都交到“小张”手里了哈哈。他这个摊子也卖针线发夹之类生活用品,夏季也卖茶水凉粉。(按现在时髦话是夏季饮料)</div><div>补铁锅也是绸业公所场上的常年修理摊,补锅的都是上午,主妇们上午炒菜所以有生意,过了中午没人拿出来补锅的,守着摊子也白搭,手艺工匠都是不容易地生存着。</div><div>“好官”家住北仲家弄中间的东西向盐斗弄,他的“馄饨担”别有风味,随着“跺跺”竹担的敲声下午出来了,肉香味葱香味夹着热气的汤味扑鼻而来,竹担前一个小炉子,后一个高竹架,一格一格精致放着下馄饨需要的配料,扁担的韧性一走一压“好官”舞出了生活的担当。我到今天为止仍没明白为何在家里我下不出“好官”那独特的馄饨香味?</div><div>绸业公所场上继续往西走第一家是洗染店的“丁家”,那个时候,衣服料子可以一件一件,一段一段洗染翻新,真的是节俭生活能手哦。再过去都是小摊点了,三元弄口一个老头老太的小摊,一分钱买三粒热白果,下午了他们就把小炉子搬到绸业公所场上,边炒边卖,一个小板凳一个小炉子也能维持老头老太的简单生活呀,那时没有城管的悠闲的生活场景哟。</div><div>三元弄与爆射弄的中间“煤球店”,WG中物资紧张,人们买煤要隔夜排队去,排队的活儿是我们这批不上学的小孩了,不睡觉排一夜第二天大人们来接班,也有不文明的插队了,推搡着喊着小孩子哭鼻子的一片乱糟糟,总算开始买煤了还限购数量呢。</div><div>爆射弄过去就是新春桥了,那是盛泽市河的唯一的平桥,那年代自行车还比较少,汽车进镇里更是偶尔鲜见,新春桥北岔路东有一镇上最大的国营旅馆,那旅店现在想起来也算气派的,小小年纪曾冒出过也去那享受过一夜的荒唐想法哈哈。</div><div>回过头来汽油灯店的对面就是“登春桥”,跨过登春桥往东第一家是童家的“小人书店”,以出租小人书(连环画)为生计,几本装订一起一分钱一天,以今天的眼光微博的收入怎么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然而每家都是那样挺过来了,敬佩普通人家的节俭生存之道。小人书店与义和弄中间有一老太开的“大饼店”,老太太儿子去世媳妇跑了,她带着孙女买大饼维持生计,做出的大饼长长的脆脆的像现在的黄桥烧饼般好吃,价格又便宜三分钱一两粮票一个足够填饱肚,买她的大饼每天都是排队。老太太高高大大,她孙女今天也应该是老太太的年龄了哦。大饼店隔壁是一家做中式服装的老夫妻“杨家”,领养了一个女儿靠手工缝纫生活。义和弄东隔壁的“木器店”专做脚桶马桶木箱之类属手工业系统管辖。再往东又是老故事多多的南仲家弄,南仲家弄往南嘿嘿有名的花园脚下展现眼前,要听故事请查阅“盛泽志”吧!</div><div>跨过登春桥向西“加弯当弄”,靠西朝南数起第一家“周家”,第二家“陈家”,第三家“丁家”,第四家王家(原来是老虎灶堆放笼康的场地),第五家“潘家”,第六家“王家”,往东转弯第七家是原新联厂托儿所,第八家“沈家”,整条弄有个弯所以叫“加弯当弄”哈哈!</div><div>WG期,盛泽分“东派”和“西派”,东西界限以绸业公所场上为界,“东派”驻地老盛中,西派驻地原中心小学,当时的人儿像是着了魔,同是中国人为了观点的不同,同室操戈故事也不少,大人们还上到屋顶说是“瞭望敌情”,东西分明现在想来真是滑稽搞笑。</div><div>北仲家弄紧靠大街又是镇中心,WG期间敲锣打鼓的,游行的,游街的,唱歌的,跳舞的,每天有热闹场景经过,大街上声音传动,弄里面倾家出来看热闹。绸业公所场上更是每天活动喧天,大字报的,喊口号的,静坐的,宣传的,到了绸业公所场上就是高潮篇!在那里见证了上山下乡开出第一船,在那里见证了党的九大召开半夜齐游行,那时的人们恰似不食人间烟火全民处于政治狂热中……</div><div>七十年代初,大街的古桥拆了,大街的市河填埋了,周围的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告别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自足生活,融入翻天覆地的另一番生活去了,周围的邻居搬的搬了,老的老了,新的一代成长了,有幸仍生活在北仲家弄周围的老人们向年轻人诉说着旧时周围风貌时,年轻人睁着大眼像是听天方夜谭般的惊奇哈哈!社会大潮就如此,天变地变人变,随遇而安足也!</div><div><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2018年的北仲家弄,我的老家呀!</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