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曹操的天空

张海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最近,又对照着看了一遍新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就电视剧本身,可以说是一部恢弘巨制。无论老版还是新版《三国演义》,因为都是搬小说上影幕,难免脱离不开原著关于"尊刘贬曹"的政治性倾向。应该说从剧情编排到演员演技,无疑都是成功的。</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尊重原著,本无可厚非。但撇开剧情,让我想了很多,想的最多的是曹操其人。</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对曹操这位牛人,多数人熟知的是演义里的曹操。演义曹操,在小说里,戏剧里,是个大奸臣,在百姓眼中,是个大坏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在标题中用了"历史曹操"的字样,并不是说这曹操有好几人。其实历史上仅曹操一人。只所以加了"历史"二字,是由于目前至少有演义曹操、历史曹操两个版本存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而"历史曹操",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就请诸君跟着一知半解的我,一起走进"历史曹操"的天空,沿着他的人生轨迹,看看他到底是一个大奸的贼人,还是治世的英雄吧!</h3> <p class="ql-block">  姓名: 曹操</p><p class="ql-block"> 别名: 曹孟德,曹吉民,曹阿瞒</p><p class="ql-block"> 国籍: 三国时的魏国</p><p class="ql-block"> 民族: 汉族</p><p class="ql-block"> 出生地: 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p><p class="ql-block"> 出生时间: 155年(乙未年)</p><p class="ql-block">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庚子年),享年65岁</p><p class="ql-block"> 职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主要成就: 对内消灭了割据势力,对外征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北方; 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恢复了经济生产和生活秩序; 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三国鼎立时魏政权的奠基人。</p> <h3>  小时的曹操,十分聪颖,是个很有心机也很顽皮的孩子。他父亲曹嵩送他去朝廷太学学习,在哪里他广交朋友,很多重要人物都在此时结识。</h3><h3> 20岁的曹操被举孝廉,从此步入仕途。</h3><h3> 初入仕途,曹操就显示了非凡的能力。在洛阳北部尉仼上,相当于现在公安局长,为维护社会治安,他自造五色棒挂在城门,不管何人,只要违禁,就会被棒杀。其中,被棒杀的就有当时红极一时的大宦官蹇硕叔父在内。犯禁的蹇硕叔父依仗侄儿蹇硕权势,横行不法,被曹操棒杀,震惊朝野。之后再无人敢以身试法。</h3><h3> 后来曹操做了皇帝的议郎,任上,他韬光养晦,熟读兵书,弄清了啥是政治,他还上书为清流窦武、陈蕃鸣冤。</h3><h3>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相当于现在的师长,率领5000兵击败颍川黄巾军,成功地从政界转入军界。这年曹操30岁。</h3><h3> 31岁时,曹操出仼济南相,一次就罢免了百姓怨声载道的八个县令,百姓们拍手称快。</h3> <h3>  原本曹操是英雄盖世,谁知身后竟然骂名滚滚,曹操真是历史上第一不幸的人物。</h3><h3>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起初的曹操,远不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发迹的早。然而,这一个个大佬最终都被曹操击败。</h3><h3> 在后世的艺术作品中,曹操、孙权和刘备都积攒了极高的人气。但三人中,尤以刘备的人气指数最高。而对历史贡献最大的曹操,则争议最多,分歧也最大。</h3><h3> 对这三位人杰,我欣赏更多一点的是曹操这位北方枭雄。 </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说里,戏曲中,往往把曹操作为一个不忠、不仁、不义的白脸大奸贼形象去刻画,这对曹操似有不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艺术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是艺术毕竟是艺术,是替代不了史实的。当有些艺术情节或人物回归历史去检验,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结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因此,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传记、作品,或史书对他的记载评价。对曹操而言,最简单的了解办法,是建议去看看《三国志》,看看他的诗文,或许从中你能了解到与小说戏剧里的不一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认同的主流文化与价值取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对曹操这样一个人物,更是逃脱不了这样一个取向。出于政治统治也好,出于艺术需要也罢,对曹操的描绘也是时抑时扬,尊刘还是尊曹也多在变化中前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而小说《三国演义》里和舞台上的曹操,虽也有历史曹操的影子,但早已成了作者为其作品主题服务的一个料,被人为塑造了。</font></h3> <h3>  自古以来,骂曹操为奷雄者,概由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汝南许劭的一句评价而起。</h3><h3> 《三国演义》第一回这样描写,青年曹操问许劭"我何如人",许劭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奷雄也",曹操听了大悦而去。试问,这样的评价如何能让曹操高兴而去呢。</h3><h3> 曹操生活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中,为了治乱,他的确杀了许多人,连他自己也发出了"宁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怒吼。曹操的这句话,就更成了他人攻击曹操是奷雄的一大"证据"。</h3> 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野史的东晋人孙盛,为达到他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篡改了许劭原话,把英雄改为奷雄。从此后,人云亦云,曹操真的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奷贼。<div>  元末明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汉民族把金元统治者比作曹操,贬低、丑化曹操。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罗贯中先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所以他也把曹操作为奷雄形象写入了小说。但罗贯中先生毕竟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写历史。</div><div> 到了大清乾隆年间,乾隆出于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也罢,出于对历史人物偏爱也好,一锤将曹操定音篡盗。此后,曹操再无翻过身。</div> <h3>  其实,在三国蜀汉与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在其《三国志》中说曹操"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h3><h3> 明代进士李瓒对曹操的评价是"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明代文学家张溥对曹操的评语是"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h3><h3> 鲁迅说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h3><h3> 就连毛泽东都十分敬佩曹操,对历史人物评论最多的也数曹操。老人家指出"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应该平反。"</h3><h3> 曾仼人民出版社编审和《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主编,后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的张作耀,在他的《曹操评传》中作了这样表述,综观曹操一生,与其把曹操看为乱世奸雄,不如把曹操看为乱世英雄更贴切,只有这样,曹操才能从许劭处大悦而去。</h3><h3> 原来,曹操是被毁在了奸与英的一字之差上,真是可悲可叹!</h3> <h3>  曹操好杀人,这在历史中确有记载。</h3><h3> 曹操处于东汉末年,那时山河动荡,刘汉王朝十侍当权,后宫乱朝,天下大乱,气数将尽。曹操杀董承,杀董贵妃,杀伏皇后等,是在除掉敌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战争中杀人,更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试想,假若在你死我活的敌人面前心慈手软,到头来恐怕只有自己的脑袋搬家了,所谓成者王败者寇,历朝历代都是如此。</h3><h3> 当然,史书上也有记录他因疑心性格杀人的。比如,杀了要打开头颅为他治病的华佗,杀了参与曹氏宫廷夺嫡之争的聪明人杨修,杀了居功自傲又大不敬的许攸。按说这些人有的确实罪不至死,尤其是华佗,但若站在曹操角度,或许这些人也该杀。但也没必要把这些都作为曹操是贼人、奸人、恶人的理由,把他打入奸贼之列。</h3> <h3>  还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历来也是曹操大奷的一款大罪。</h3><h3> &nbsp;曹操所处时代,皇帝无能,根本无法支撑起那个庞大的东汉帝国大厦,人民水深火热,急切需要一个强势的人物和他的集团来收拾残局。</h3><h3> 正值此时,曹操来了,他的强壮人马队伍来了。曹操大军击败李催与郭汜联军,把身处险境、走投无路的汉献帝迎到许都,曹操因救驾功高被封官爵。因此也就有了"说曹操,曹操到"这个形容速度快的典故。</h3><h3> 在那个忠君的历史年代,谁是皇帝身边的人谁就占据了政治主动。对此时的曹操,你可以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可以说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去自己做天子以令诸侯。</h3> <h3>  政治上占尽了主动的曹操,为平定豪族割据,救民于水火,很快展开了治乱。他先后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结束了汉末豪族混乱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广大平原的安定,也为后来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但曹操自己却背上了一个挟天子、战四方、谋私利的骂名。</h3> 实际上,曹操算得上一个仁义之人。且不说曹操对大批降将不疑反重用的事例,单说他明知刘备是他最具竞争的对手,还力排众议,待为上宾。<div>  煮酒论英雄,这个脍炙人口的段子,其实讲的就是曹操对刘备既斗争又杯酒言欢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既让斗争双方气氛紧张,又让斗争人物呼之欲出,更让我们看客心惊,可谓精彩到极点。要说杀刘备,此时极佳,可曹操只是来了个说破英雄惊刘备的场面。甚至在刘备请兵徐州,计杀车胄,反心已毕露时,也没诛杀刘备。可见他讲究的是这个义字。</div> <h3>  还有,曹操对降将刘备的重要股肱之臣关羽,更是爱惜有加,甚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盛待,封官爵,赠美女,送宝马,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并任由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地去重新投入刘备怀抱。</h3><h3> 若说曹操是奷雄,斩了这个关羽,就会让刘备少了帮手,也不会出现后来的三分天下。这一点,曹操的谋士们以及曹操本人是不会不清楚的。因为,此时的曹操不仅仅是在爱才,而更重要的是在讲义。</h3><h3> 曹操的此情此义,实际上已达到虽未得其人但已得其心的效应,这在后来都是有回报应验的。比如曹操兵败花容道,关羽宁可犯军令也放走了曹操。</h3> 再说曹操的仁。何为仁,仁者,融也,善也。与人融洽相处为仁,能容下不同政见的人为善。曹操兴屯田,唯才是举,求贤若渴,连为袁绍写讨曹檄文的陈琳都能容忍,可见他的气度远非常人可比。<div>  袁绍想称霸,就必须先除掉汉献帝身边的曹操。除曹就要师出有名,于是袁绍找了个叫陈琳的文人,给他写了一篇起事缴文,就是现在的声讨书。这笔杆子陈琳下笔千言,痛骂曹操,甚至骂到了人家祖宗。可檄文写的很棒,曹操也欣赏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笔了得。</div><div> 袁绍败后,陈琳也被抓。曹操见到陈琳,问他,你写檄文就写檄文,为何要骂我祖宗父母,他们又没惹你。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div><div> 曹操欣赏陈琳的才华,不仅没杀他,还让他做了自己身边的门下督。</div> <h3>  读曹操的诗文,从中也会感受到他的英雄气势。</h3><h3> 曹操,不仅在军事上很有建树,而且在文学上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文武全才的曹操,与他儿子曹植和曹丕并称三曹,成就与名气在孔融、陈琳等建安七子之上。</h3><h3> 曹操的诗文,有的体现他的性格特点,有的体现着他的军事才能。在诗文中,他嘻笑怒骂,随心所欲。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更是气势恢宏,彰显着他的英雄本性。</h3><h3>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诗词,实际上就是对曹操其人的定论。诗词的下半阙是: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仅寥寥数语,就把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形象刻画了出来。</h3><h3><br></h3> <h3>  曹操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还是个好领导、好父亲。</h3><h3> 之所以说他是好领导,是由于有一大批顶尖人才愿意跟着他去施展宏伟抱负。</h3><h3> 说他是好父亲或者是成功的父亲,是因为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独树一帜,给他再加一个成功教育家的头衔也不为过。他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他的儿子们都很出色,至今还能为人们记起的有政治家魏文帝曹丕、七步成诗的优秀诗人曹植、刻船称象的著名神童曹冲、名将曹彰。</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个英雄的存在,首先是要看他平时为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其次是他的辉煌形象是否成为后人见贤思齐、谋定志向的精神动力和人生导师。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font></h3> <h3>  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革除东汉末年的许多恶政,抑制了豪强。任用枣祗、任峻等人屯田,给大批无地农民分地分耕牛农具,使北方农业生产得以极大恢复。严令军马士兵不得踩踏农田,否则斩首论处。免除长期战乱之地的农民税租,由政府出钱赡养孤寡老人、孤儿残疾,这简直可以说是最早的国家社会保障政策。</h3><h3> 这些,难道不是了不起,难道不是英雄所为?曹操帮刘家君主治理天下,给天下百姓带来和平幸福,对百姓有好处,即使曹操来当君主又有何不可。</h3><h3> 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灭亡,封建王朝那个不是家天下的君主制。所以谁当皇帝都无所谓,重要的是给百姓带来利益。</h3> <h3>  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虽然武功了得,但文釆稍逊。五代十国时南唐唐主李煜、宋徽宗赵佶虽然在文学领域造诣颇深,但治国用兵却一塌糊涂。</h3><h3> 纵观曹操一生,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h3> 事实上,历史曹操,确实是个英雄,而且是个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很奸诈,也可以说他是个奸诈的英雄。<div>  曹操的肚量很大,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这在他的一桩桩一件件行为里,已得到很好的诠释。他所表现的奸诈,狡猾,残忍,可以说落落大方,真诚坦然,是惟大英雄才有的本色。</div><div> 当然,人无完人,曹操也是人,他也会犯常人所犯的过错,但那是一代雄才大略的人所犯的错,这与奸贼二字根本是不能划等号的。</div><div> 所以,若说曹操是奸雄,其实应该在"奸雄"前面加上"可爱的",这才符合历史曹操的本来面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