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作者:寒冰 </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 <h3>文心雕龙有言“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蔚彼风力,严此骨鲠。”岂止是写文章,举凡一切堪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书法艺术,其中无不包含着刚正挺拔或凛然的审美风骨。而书法艺术的风骨是仰赖于书写者情操学养对其绵绵不息的哺育。如果书写者个人人品和学识修养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那么即使笔法再老练,再娴熟,也很难让自己的书法呈现出或挺拔劲建,或浩气逼人的风骨来。 毛笔无疑是人类自有文字诞生以来,最为柔软的书写工具了,可正是借助于这柔软而魔幻般神奇的工具,我们的先贤们创作出了人间最具风骨的书法作品。本文主人公李顺通先生就是一位用毛笔书写人生风骨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古拙沉雄,苍劲挺拔,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大量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展览馆、博物馆收藏。</h3> <h3> 李顺通,字润迟,延用祖堂号“仁德堂”为斋名。他自幼习书,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师从大康、欧阳中石。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鉴定委员会顾问,沧州市第十届政协委员。</h3> <h3>“梧叶敲诗能练句;梅花带雪好怡人。”“一轮明月影帘后;半榻诗书荡几前。”当您看到这两幅楹联的时候,您的眼前会不会出现一个温文尔雅,饱读诗书而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作者形象?他是一位很“富有”的书法家,这种“富有”来自他的学识修养、丰富的人生体验、朴素的情感、包容的胸怀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他创作的楹联作品多达几百幅,有多幅作品被《当代书法家楹联墨迹选》《当代书法家大词典》等收录。他的创作灵感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物的仔细观察。</h3> <h3>淡看一弯明月、欣赏半泓秋水,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文化氛围浓郁的名胜古迹;旅行途中有什么奇闻轶事,都能激发他的创作情怀,妙联、佳对应运而生。“明月来时仙客至;清风到处竹帘轻。”“雅士高怀云出岫;骚人远意水流泉。”等等都是随口吟出,即兴而作。</h3> <h3>“蘸墨三缸王大令、洗砚一池张伯英。”李先生博学多才,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喜欢读书练字,收藏各类图书一万二千多册。他善隶书、攻行草、精鉴古、富收藏、好游历。他用书法陈述自己、标识自己,表达自己的文化存在,人格存在。在李先生孤傲而丰富的内心中,书法是大道,是值得他终身沉浸在其中的。李先生精研书法几十年,作品写得自然、流畅、潇洒、富有神韵。充满着传统精神品质,静思巧想,含蓄风雅,彰显笔墨精神。他认为书法创作的本意是在表现一种修养,感悟一种情怀。因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的意识,在现代的社会中,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演变,书法的实用功能似乎在逐渐减退,这种美的意识就更强烈了,逐渐变成了一种纯艺术。李先生在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中,厚积薄发,力求取诸家之长,不断丰富、滋养自己,在前人浩如烟海的墨迹大观中探幽发微,去寻觅、陶冶、积淀自己的风格。在气与韵的交织之中,刻意于风云舒卷,律动于无穷之势;寄情于山海坦荡,旷达于心宁神远。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气韵生动,超凡脱俗,且有自家风度的诸多佳作。造就了他古拙质朴,严整端方的书风。</h3> <h3>李先生学识丰厚、治学严谨,看书查资料常常手不释卷,他除了每天定时练字临帖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查阅古籍资料和研究各种书法理论文章,书案上摆放着十多本打开的书籍,标注、记录、一丝不苟,在书法理论知识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了把书法技艺传承下去,他在百忙当中收徒传艺。在诲人不倦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努力钻研,勤学不辍。李先生常对学生说“要想学好书法,就一定要对书法存有敬畏之心,有了对书法的敬畏之心,人品、书品、真情、书艺就会在书法艺术的作品中综合地反映出来,一个书法家的风格应当在继承传统吸取营养的基础上,注重与时代气息的融合,注重民间文化内涵的滋养。’学生们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书法,学做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在书法艺术上也都有一定的造诣。王璐感言:“古人讲书为心之画之语云云。不胜枚举。今观润迟先生字迹,大有古人诚不欺我之感。我在先生门下良久,对先生之深厚文化积淀,未敢言知之甚多,但也有近水楼台之意。先生恬淡萧散,风度翩翩。加之学养深厚,得此风流淡雅之字,也属当然之理。故先生常对我言,书法一道,技法固然重要,然若无文化积淀之自然流露,也难探古人遗韵。至观字之时,始觉深以为然矣。 </h3> <h3>《孙过庭书谱》有云:“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很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李先生的书法无论从认识的深度和作品的气格与高度,以及学问的广度和厚度等都是时代的佼佼者。李先生每天都在临摹各种碑帖,他认为临贴是临古意,临古人之静气,临古人之胸怀,临古人之坦然。李先生楷法晋唐,尤喜颜、褚。隶宗秦汉,以《张迁碑》</h3><div>《石门颂》为基,上追下逐《褒斜道》《好大王》、《嵩高灵庙》《衡方》《礼器》《西狭颂》等名碑及帛书汉简、楼兰残纸。行草从“二王”入,下涉宋、明、清诸家。问学于徐邦达、史树青先生。其隶书风格朴拙而有新韵,老辣又不失古意。具有庙堂之风;其草书洒脱飘逸,初见悦目,细品悦心。他的书法就像他的人品一样,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去除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评李先生:“其创作的隶书作品深得古人精髓,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寻找与时代相契合的新的书法语言;用笔生辣深沉,把生熟、轻重、虚实、阴阳的对立统一始终贯穿在线条、结体、章法当中;做到不刻意修饰,入古出古不泥古,质朴自然,格调高雅。行草书法雍容典雅、刚柔相济,具书卷气,自成面目。”</div> <h3>由人及书,由书及人,李先生的书法风格正如他的人一样,透露着一种平实质朴的美. </h3><div>清净、雅淡,篇篇不苟,字字不浮,端庄高古,精致瑰伟 。即使不懂书法艺术的人也能从中品出几分美的味道来。书为心画,每件书法作品的诞生,都是他的情感、志趣、意趣的表露,或多或少,或隐或显。而他的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借助线条的挥舞,表达出了他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书品就像他的人品一样是楷模,是榜样。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李先生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谦谦君子,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孝敬老人、行事作风严谨,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正气,坐姿端正笔直,说话字正腔圆,待人温文尔雅,穿着干净得体,浑身散发着正能量,话语言谈间不知不觉就会成为众人眼里一道看的见的风景。</div> <h3>李先生书法作品在国内外颇负盛誉,当您步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各机场贵宾候机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先生所书“大智不讳过;峻德无狭行。”的书法展架。这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将在您的旅途中增添书法文化的魅力,伴随着您的脚步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走向世界上喜欢中国书法文化的国度。李先生以传承发展中国书法文化为己任,先后在任丘市和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他的书法作品四次参加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展览,两次作为陆方代表前去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书法作品隶书丈二、八言对联“甘露卿云于斯为瑞,珠辉玉照盖代之华”在台湾展会上大放异彩。他的多副书法作品在国内各大书法展获多项殊荣。李先生对中国书法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除了著有《李顺通书法集》之外,还有散文《君子兰及其它》,书论《民国时期书法之管窥》《论隶书创作》《行草书审美》等专著问世。</h3> <h3>“篆籀溯源秦以上;钟张方驾汉之间。”李先生在专注书法和楹联创作之余,对中国古文字也颇有研究。 中国书法的五大书体刻于甲骨、铸于金铜、书于竹木、写于纸帛,从上古走来,直至今天。汉字是中华民族万世一系、万方相认的本源文化依托。他在文字研究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艺术传略》被《当代书画篆刻家词典》收录。</h3><div>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一种艺术能像书法一样,延绵千年而不衰。书法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博大坚毅的人格感召,是李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研究书法的精神动力。他走过了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 徜徉于风流倜傥的中年事业巅峰期,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领略了书法艺术的真谛,祝愿李先生成为一位载入中国文学艺术史册的学者型书法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