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轴两副,莱芜一中校园景观文化掠影</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1月</h3><h3> 2005年全部迁入使用的莱芜一中新校,已走过13个年头,校园也由原来的一片庄稼地,建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圣地。迁入新校以来,学校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校园之美,养学生之情。以栽植树木为主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如今,校园内蓝瓦绿树、碧水青天、春花秋叶、书声鸟鸣,优美的环境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形成。</h3><h3> 学校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植物园区和运动区。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着力建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景观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条文化线——中区中轴文化线、西区沿湖文化线、东区生活文化线。</h3><h3> 2017年年末,校园里又增添了几处景观石,至此,“一轴两副”的校园景观环境文化线初步形成。</h3><h3> 在学校德育校本教材《明德》第三章“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对校园景观环境文化梳理掠影如下:</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中轴文化线</b></h3><h3> 此线主要由学校大门、知行门、实验科技大楼、图书馆等建筑和刻石题字雕塑等构成,侧重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h3><h3><br></h3> <h3>1、大门</h3><h3> “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校名由著名书法家刘艺题写。刘艺(1931年1月——2016年12月),原名王平,别署王实子。著名书法大家、艺术理论家、著名文化学者。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中国书协“特别贡献奖”。书法精于今草及章草,兼擅行、楷、隶、篆诸体,书风清健秀逸、洒脱自然。刘艺自幼受家庭熏陶,七岁起开始练习书法,笔耕一生,成就斐然。2011年,刘艺与李铎、沈鹏、靳尚谊、范曾、韩美林、言恭达、杨晓刚诸艺术家被评为2011年度八位最具学术价值、最受媒体关注的艺术家。</h3><h3><br></h3> <h3> 大门内侧挂有“明德尚实”校训的牌匾。校训由我校著名校友景学勤将军题写。景学勤将军是我校初中四级校友,空军中将军衔,曾历任武汉军区、广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空降兵军长、空军副司令员。将军爱诗,亦爱书法。著有《诗涛墨海将军情》、《梦绕戎歌》诗文信集和《墨海游戈》书法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h3> <h3> “明德尚实”校训内涵:“明德”:“明”,有“明白,清楚”、“懂得了解”、“弘扬,彰显”之意;“德”,指品行、品质、道德。“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认同、践行、弘扬、彰显光明正大的品德。“明德”,体现莱芜一中以“德”为立校之本的办学传统,德育为首,大气谦和,致力于培养有德行、有修养的人;“明德”,也体现学校对师生员工的要求,要以“德”为立人之本,爱国、爱党、爱民,友天、友地、友人,自强、自律、自悟。“尚实”:“尚”,有“尊崇,注重”、“希望”、“ 共同遵从”之意;“实”,指“符合客观”、“真诚,朴实”、“扎实,务实”、“落实”等义。“尚实”,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真诚做人做事,不张扬,不虚妄。“尚实”,体现学校以“实”为工作之本的一贯工作作风,治学严谨,务实民主;也体现学校的育人方向和对师生员工的要求,以“实”为做人之本,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明德尚实”,既是莱芜一中办学传统的核心要义,也是学校对师生员工的训育要求。</h3><h3> </h3><h3> 大门内两侧的值班室上面各有一句话:“让阅读点亮人生”、“让行走拓展前程”。学校积极倡导鼓励师生广泛阅读,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在阅读的基础上多走多看多实践,见多而识广,实践长真知。</h3> <h3>老校铭石</h3><h3> 进入校门的东侧,有一块刻有“莱芜一中”校名的铭石,原位于老校大门西侧,是建校五十周年校庆时所立,由书法家刘艺题写。2006年由老校移至新校。</h3><h3><br></h3> <h3>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刻石</h3><h3> 在东西两侧教学楼的南端,分别立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块刻石。</h3><h3>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辨证的处理态度。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人们崇尚的道德境界。</h3><h3>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上的一种全面性。它启迪人们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既出类拔萃又守于纯朴,既疾恶如仇又与人为善,既长于用脑又精于动手,既仗义执言又埋头苦干……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感召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骄子,祖国的栋梁。</h3><h3>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对人的发展的一种传统要求,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魂,自然也是我们今天办学育人的不懈追求。</h3><h3><br></h3> <h3>3、老校门,又名“知行门”</h3><h3> 2015年,为方便在老一中毕业的莘莘学子缅怀青春岁月、寄托母校情思,同时鞭策激励新一中人践行博学明辨,落实慎思笃行的优秀传统,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在教学广场南端复建了1952年在莱城西关建校时的南大门。老校门采取了“依旧修旧”的原则,部分使用了老校门原址的砖石,按照比例进行复建。青砖黛瓦、拱形大门,大门正中上方悬挂着鲜艳的五角星,下面是“山东省莱芜中学”校名,在阳光的照耀下,老校门显得古朴庄重,重现了1952年莱芜中学校门的历史风貌。大门背面,五角星下是“知行合一”的题字,借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话,展示我校在育人方面的追求:知识与实践结合,学问与做人并重。因此,复建的老校门暂定名为“莱芜一中知行合一门”,简称“知行门”。 老校门的复建,既是对一中之根的追寻与坚守,也是对一中之根的传承与发扬,是为莱芜一中精神树起一个载体、一份象征。</h3><h3><br></h3> <h3> “知行合一”,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的学说。“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知行合一给我们的启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 </h3> <h3>4、教学广场及一中精神</h3><h3> 在老校门和实验科技大楼中间,在东西两侧各三座教学楼的中间,形成了一座方方正正的广场——教学广场,教学广场石板铺地,面积宽广,是学生集体活动的好场所。教学广场西侧,新立起了一座刻石,镌刻着一中精神:治学严谨,务实民主,宽严相济,大气谦和,追求卓越。</h3><h3> 莱芜一中办学六十多年来,形成了治学严谨的优良教风、务实民主的人本思想、宽严相济的管理文化、大气谦和的包容心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一中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的总结和升华。</h3><h3><br></h3> <h3> 教学广场西侧,有通往西侧三座教学楼的四座小桥,小桥的两侧分别刻有:明德、严谨、益智、勤奋、健体、和谐、和美、文明、尚实。代表了学校对学生的希冀和训育要求。</h3> <h3>4、实验科技大楼</h3><h3>麒麟</h3><h3> 实验科技大楼前有两尊麒麟雕塑,是从老校移过来的。</h3><h3> 麒麟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传统祥兽,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吉祥图腾“四灵”之首,性情温和,传说寿命两千余年。民间神话说:天地诞生之初,飞禽以凤凰为首,走兽以麒麟为尊。又说,混沌初开有禽王凤凰和兽王麒麟。古人认为,麒麟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时也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h3><h3></h3><h3><br></h3> <h3>“博学”、“明辨”、“慎思”、“笃行”</h3><h3> 科技楼正面墙上,东西分别有“博学”、“明辨”两个词,背面墙上有“慎思”、“笃行”两个词,出自《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从“学”到“习”这个过程里的几个重要步骤:</h3><h3> 博学,通达地学习、广泛的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h3><h3> 以上四个步骤,合起来叫做“学问思辨”,这是一个人把所学所想,在自己内部世界的运作,或者说在思维层面的处理。</h3><h3> 而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所思所得,做出在外部世界的表达、在行为层面的落地:笃行,笃定地履行、坚定地执行,这是践行学志的过程,是“身体力行”。“学问思辨、身体力行”,这两个阶段加到一起,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h3><h3> 对于“博学而笃志”,程子分析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学问不通达、见识不广博,就缺乏明确志向的树立;志向不确立、价值观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有时候人们在价值冲击中会东倒西歪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左摇右晃随波逐流,就是因为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辩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而“学问思辨”透彻明晰的人,“身体力行”才会笃定有力,才会坚定成熟,才会持之以恒。</h3><h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不只是单向前进的顺序,还是一种反向促进、循环递进的过程:“学问思辨”之后,要“身体力行”地去呈现、去验证、去推进、去实践;而“身体力行”之后,还要“学问思辨”地去再反思、再学习、再提高、再进步。一方面,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学无止境。这种良性循环,就是现在我们提倡打造“学习型人生”和倡导“终身学习”的意义。</h3><h3><br></h3> <h3>5、图书馆</h3><h3> 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料数量充足、分类比例合理。现有图书27.5万余册,教学工具书、参考书640余种,报刊138余种。所有图书均实行开放式借阅,并通过电子管理,实现对书籍的快速查找和综合管理。 </h3><h3></h3><h3><br></h3> <h3> 图书馆南门前有两座雕塑,一座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座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两座雕塑都是从老校移过来的,代表了学校的传承。</h3> <h3>6、运动场</h3><h3> 校园的北部有两座标准运动场,同学们在这里生龙活虎,强身健体。</h3> <h3>7、思想者雕塑</h3><h3> 在艺术南楼和艺术北楼中间的小花园,新添了一座“思想者”雕塑。</h3><h3> “思想者”原作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的青铜雕塑,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思想者”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在全神贯注地思考。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 但丁内心的苦闷。</h3><h3> 罗丹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思想者是以其思想之光芒为人所知。当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纯升华,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征。简单来说,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完人”。</h3><h3><br></h3> <h3>8、凝</h3><h3> “凝”立石是由三十级一班校友捐建的。石质坚硬,通体透漏,兼有稳重与灵秀。</h3><h3> 凝的本义是结冰,引申为定,凝聚,积聚,稳重,庄重,徐缓,程度很深等义。</h3><h3> 学习是一件庄重严肃的事情,需要凝聚精神,凝心聚气,也需要团结协作,共同进步。</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沿湖文化线</b></h3><h3> 此线主要由三湖(杨柳湖、小西湖和博雅湖)及其周边的杏坛广场、植园、杨树林、水杉林、枫香林、桃李园和樱花园等构成。其优美的自然景色与点缀其间的石刻文化把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h3><h3><br></h3> <h3>1、泰山石</h3><h3> 一进学校南大门,西侧有一座小花园,小花园北部,竖立着一块巨型泰山石。</h3><h3> 泰山石,质地坚硬,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而出现,以其美丽多变的纹理又以年代久远的风化外形而著名。泰山石,可以使人领略大自然造化的神韵和鬼斧神工,有回归自然之感,使人切实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真谛。观赏泰山石是心灵与自然的沟通,能使你忘却喧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天地精气结,石里有乾坤,清静无燥气,返朴以求真。</h3><h3> 同时,泰山石以其古朴、苍劲、凝重的格调,寓意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安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石宁毁不折、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大业奋斗不息。</h3><h3><br></h3> <h3> 这块泰山石,中间花纹似“龙”形。家长望子成龙,学校何尝不是希望每个学生都鱼跃龙门!</h3> <h3> 校友捐植松树的纪念石。</h3> <h3>2、杨柳湖</h3><h3> 因湖东西两侧的杨柳风姿绰约、婀娜多情,又易使人产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联想,故名之曰“杨柳湖”。石刻上的“杨柳湖”三字,用甲骨文体书写。</h3><h3><br></h3> <h3>2、杏坛广场</h3><h3> 此处植有杏树,又是教书育人之地,与相传为孔子讲学之处的杏坛相联系,故取名杏坛广场。石刻用金文撰写。</h3><h3><br></h3> <h3> 杏坛广场周围是杨树林,树干笔直,竞相直上。到了秋天,一片金黄,煞是好看。</h3> <h3>3、启智桥</h3><h3> 小桥位于杨柳湖西北角,是连接杨柳湖和小西湖的小桥。桥上刻有“启智、求思”,“启功体”。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力、学习力、领导力和创新力的教育思想。</h3><h3><br></h3> <h3>4、植园、学子林</h3><h3> “植”有栽种、种植、生长之意。 此处植物繁多,又是育人之地,故取名“植园”。石刻用小篆书写。</h3><h3><br></h3> <h3> 2017年4月27日下午,我校55级高三部分学生代表和教师在校园西湖边“学子林”栽下毕业纪念树。为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55级部分班级发起了栽种毕业纪念树的倡议。学校收到倡议申请后非常重视,考虑到场地限制,难以满足一个班栽种一棵树的要求,学校最后决定允许每个级部栽种一棵树,并在西湖边划定一块地供毕业学生栽树留念,命名为“学子林”。</h3> <h3>5、日晷</h3><h3> 在杨柳湖和小西湖之间的堤坝上,安放着一座日晷。</h3><h3>日晷本义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h3><h3>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 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 表”;石制的圆盘叫做“ 晷面”,晷面上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日晷的安放,呈南高北低,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h3><h3> 人类使用日晷的时间非常久远,古巴比伦人在远古时代的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了,中国是在3000年前的周朝。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方阴天和晚上。</h3><h3></h3><h3><br></h3> <h3>6、小西湖</h3><h3> 此湖风光旖旎,秀美可爱。因位于校园西区,又易于让人联想起杭州西湖,所以师生习惯称其为“小西湖”。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形容夏天的小西湖极其恰当。</h3><h3></h3><h3><br></h3> <h3>7、格物致知</h3><h3> “格物致知”刻石位于小西湖的西侧。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石刻意在启发广大师生潜心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h3><h3><br></h3> <h3>8、桃李园</h3><h3> 在小西湖的东侧,是一片由桃树、梨树、李子树等果树构成的桃李园。桃李园原是孝义村的一片果园,新校启用后,对果园进行了保留和改造,补充了果树品种,将老校四十年校庆时校友捐赠的“桃李园”刻石移到此处,构成了这片春有鲜花秋有果的美丽果园。</h3><h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芬芳,誉满天下。</h3><h3><br></h3> <h3>9、浩然桥</h3><h3> 连接小西湖和博雅湖的,是“浩然桥”。桥上刻有“浩然”“达观”四字,用行书书写。</h3><h3> 浩然 ,语出《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此处用以激励师生要有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威胁,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h3><h3> 达观,义为畅通,谓心胸开朗,见解通达。语出《书•召诰》“ 周公朝至于洛 ,则达观于新邑营。” 此处用以希望广大师生通过奋发努力来不断提升人生境界。</h3><h3><br></h3> <h3>10、博雅湖</h3><h3> 博雅,即渊博雅正,谓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博雅是广大师生孜孜追求的人生境界。</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生活文化线</b></h3><h3> 此线位于由宿舍、食堂构成的学生生活区。</h3><h3><br></h3> <h3>1、学生公寓和餐厅。</h3><h3> 学生生活区有 8栋带阳台卫生间的高标准学生公寓、2栋可同时容纳一万多人就餐的现代化餐厅。温馨雅致的宿舍文化、健康节俭的食堂文化、学先进赶先进的橱窗文化,共同营造出“讲文明、有教养”的莱芜一中育人文化。</h3><h3><br></h3> <h3>2、哺</h3><h3> “哺”,位于一号学生公寓前的小花园中,是由25级校友集体捐献给学校的。此石外形既像一幅中国地图,又像一只老母鸡翅膀下护佑着一只小鸡。既表达了校友对于学校教育的感恩,又表达了学子志在四方、报效祖国之意</h3><h3></h3><h3><br></h3> <h3>3、天圆地方</h3><h3> “天圆地方”不锈钢雕刻位于南食堂正门对面的小花园中,是从老校移过来的。</h3><h3>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古人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h3><h3> 圆和方,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图形有柔和圆满之美,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圆和方,体现了刚与柔的完美结合。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追求发展变化,我们才会事业的成就,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会和平共处。</h3><h3> 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h3><h3><br></h3> <h3>莱芜一中校徽释义</h3><h3> 1.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原名“莱芜中学”。校徽以“莱”字篆体为原型,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一”“中”暗藏其中,体现“莱芜中学”、“莱芜一中”校名。在加强识别性的同时,体现“莱芜”的地域性和学校校名的专属性;</h3><h3> 2.校徽中间“中”字部分结构由两个“人”构成,“来”的设计形态又像“本”字,体现了莱芜一中“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h3><h3> 3.“莱”字整体方正庄重,朴实敦厚,体现了莱芜一中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治学严谨、务实民主的优良校风;头部采用“龙头”元素,象征莱芜一中大气谦和,追求卓越。</h3><h3> 4.整个校徽主体颜色稳重大气,体现了莱芜一中“人文、绿色、现代”的新校建筑总体风格,有扎实奋进,开拓未来的深厚寓意。</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