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前天晚上去看了电影《无问西东》,连续几日喝酒,也就没有及时因循惯例写影评,趁“旧山楼”茶叙至晚饭前的一点间隙,洋洋洒洒的写上一篇。《无问西东》演绎四段故事,四段人生,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空,看似平淡,但其中的心路却是一样的,一百多年以来,似乎众多清华学子担系的就是整个时代的浮沉,而如今的清华园似乎更多的在培养表面完美的世俗精英,和大多数观影影评的论调一样,《无问西东》全片给我的也是这种感觉:在故事的跳转之间,无法保持情绪的完整,观众看了一会儿会突然踩空,不知道怎么就又串到另一个空间了,似乎每次都要回到角色的历史起跑线重新起跑,但不管角度如何,《无问西东》是一部让人思考家国人生的好电影。</h3> <h3>陈楚生饰演吴岭澜走进一九二三年的清华,一袭长袍,看着发榜,那段是典型的“青春迷茫”;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是“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尤其向米雪饰演的沈母下跪背家训时,沈母的台词“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连命都没了。”,尽展家国情与母子情的忠孝两难;第三段是文革浩劫当中的那段“残酷青春”, 影片中饰演陈鹏的黄晓明向饰演王敏佳的章子怡“托底”表白,挖坑埋葬的那一幕也令人感动落泪;此外,张震饰演的张果果在现代背景中,他陷入到了公司的权力争斗中,同时帮助了一个生了四胞胎的贫困家庭,虽然时常陷入迷思,但仍旧不忘善意,对四胞胎的救助升华了影片中的多元情感,也引发大众情感共鸣,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安身立命原则。</h3> <h3>电影《无问西东》中的善意传承与真实探索,在当下跌倒一个老人都不敢搀扶的时代,引爆网络热议,更是掀起“全民无问,情满西东”的观影热潮,很多人看过电影以后表示不理解或者不认同,也有很多非议,因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了解百年积弱的中国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串联起“王敏佳毁容,陈鹏远离故乡,吴岭澜放弃学实科留校任教,张果果选择救助四胞胎,沈光耀奉献了年轻的生命”,剧情层层递进,波澜壮阔,这是什么? 我想导演想表达是对生命真理的探索,一种叫作青春无悔的精神气质。如果将多位清华任教的国学大师掩映在四段普通人的故事中,他们虽然只是简单的配角,但他们却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卓绝超然的他们,让人读懂什么是“中国风骨”。电影中的六名主人公虽处在不同历史境遇中,却同样面临艰难的人生选择,或迷茫痛苦,或生离死别,或爱恨情仇,或背叛欺骗甚至是沉沦抗争,纵然是撕心裂肺和苦苦挣扎,但最终还是不约而同选择内心的真实、善良、正义和同情,也许这就是清华的百年风范,混沌民国的烈烈风骨,文革浩劫里有志青年执着的奉献精神!</h3> <h3>都说一所名校是一个国家的“镇国重器”,二零一一年是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无问西东”这个片名据说就来自清华的校歌中“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一句。四个跨越近百年的故事,互相联系点并不是那么强,最大的共同标签就是:他们都是清华大学毕业,清华可以说是一所见证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学校,去看看它的毕业名册几乎就能把国家这一百年间的大事给贯穿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问西东》这与其说是一部清华的礼赞,不如说是清华精神、甚至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的礼赞。对于浮躁物欲的当代社会,它依旧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家国责任的定义未必是刚正不阿、战死沙场的壮烈 ,也可以是柔情似水、接济苍生的一点一滴。</h3> <h3>光影交错,当沈光耀即将战死在空中的那一刻,他所空投过吃食的那片贫瘠土地上,每当飞机轰鸣盘旋,孩子们飞奔着,等待着,快乐着…,其中也有被大孩子抱着的陈鹏。而那天大雨倾盆,孩子们瑟瑟发抖,饥饿难耐,双腿被炸断的美国神父鼓励他们说,“唱歌吧,孩子们,歌声能帮我们忘记饥饿,寒冷和恐惧”。于是,赞歌声响起,孩子们的声音那么干净,和声也极富美声气韵。“这些离开了家乡的人,在梦中也看见幸福故乡…”,伴随着那些没有穿鞋的小脚的特写,茅草搭建的漏雨小屋,瓢泼的大雨,以及沈光耀即将投向死亡的镜头,我的眼睛也开始模糊。只是多年以后,当陈鹏带着“已死”的王敏佳躲回到彩云之南,那里的人们还是过着贫困的穷苦生活,那裹身的被子打满补丁,屋子与陈设和陈鹏寄来的雪花膏、百雀油几乎对应不了年代。</h3> <h3>沈光耀驾驶的飞机被击中,在他经过被打死的还在降落伞上的战友时,坚毅的说了一句“回家”,随后径直俯冲向了长江上日本军舰、同归于尽,看到这一幕,放映厅里很多人潸然泪下。说真的个人感觉王力宏其实不太会演戏,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有一股子真诚,没有太多污浊,无论他演什么,都让我觉得这个男人很干净,沈光耀出身名门,知书达礼,且宅心仁厚,努力学习知识,乃至后来经历日寇狂轰滥炸的残酷,毅然投笔从戎,血撒长天,甚至还没有女朋友,年龄永远被定格在最青春年华的一刻。还有米雪饰演的母亲,旗袍如此得体,气质如此高雅,还有母子之间的那段粤语对话,很煽情,也很质朴。自当年《霍元甲》以后好久没有看到米雪阿姨了,她还是如此美丽动人,岁月荏苒,但今日看来依然不改芳华。</h3> <h3>吴岭澜在躲避轰炸的间歇在山野里给学生上课,他深情的告诫自己的学生:“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包括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这段话的份量,对今天的我亦更为重要,半生已过,如何界定自己的活法,就是活出真实。</h3> <h3>跨越百年的时间在四个故事之间切换,王敏佳被批斗,而一起捉笔写信的同学李想为了一个支边名额而选择明哲保身;沈光耀答应母亲不去当兵,为了香火单传的家训和那块“四代将门”的牌匾纠结,息母的灵魂在家国的大体下叛逆;陈鹏误会了李想和王敏佳,决定去第九研究所工作,罗布泊的那一朵蘑菇云竟和核辐射后的满头脱发关联,凋谢的生命之花和那一道鼓舞人心的洪荒之光一样璀璨夺目;张果果的前同事Robert告诉了他一旦帮助四胞胎家庭,很可能就要麻烦一生,他在玻璃窗上画出最斑斓的色彩,因为她们的名字是他取的,他也乐见孩子们快乐成长,我相信我在四胞胎的面前,我也会画的柔情似水。</h3> <h3>今天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们,未来想必至少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但如果只是自私地自保,这些名校毕业生便不配被称为“社会之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这些才应该是被鼓励、被培养、被传承下去的清华大学精神。清华校歌与校训很唯美,“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聆听吴岭澜和梅贻琦的对话,如果我是当事人,我发誓我会用一生报道恩师的教诲。“最好的学生都是学实科的”,“我只知道,这个年纪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心里就觉得踏实。”,梅贻琦答他:“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 真实就是,你看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h3> <h3>当我饱读民国文学史,我一直做梦穿着长衫,坐在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旁边读着王国维的书。影片最后,逐一介绍了跑龙套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繁盛,看到了泰戈尔口中“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评判一所大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滋养出的伟大的人。黎元洪亲笔给清华老师写贺信,冯国璋站在学校门口给老师发红包,段祺瑞第一天上课给老师一个个鞠躬,尊师重教跨越政见。还有那些闪耀着的大师名字,想必很多人大部分都耳熟能详: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冯友兰、钱穆、蒋梦麟、杨振宁、马约翰、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蒋南翔……,“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他们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教书育人,抵御住世俗的狂躁,专注于跟从自己的内心,“民国以后无大家”,他们理应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尤其“静坐听雨”那四个字唯美的让我难掩泪水。</h3> <h3>无可否认,“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一场旷世的文人长征”,那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无法逾越的“精神乌托邦”。片中,讲述核物理的老师面对雨打风吹的铁皮棚无法上课释然的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字后坐下带头听雨的那一刻,我又没忍住眼泪,百年积弱的苦难中国,那不是在实现周恩来小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吗?不去问党派之争,全民族抗战中有太多英烈,和沈光耀一样投笔从戎,最后英勇牺牲,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为国家牺牲的壮烈情怀。我不敢设想我自己生在那个年代,因为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也有一份朴实的家国情怀,一定是志愿最先做炮灰的一群人,荒坟埋骨他乡,也许连尸体都会是支离破碎,生命定格云散。</h3> <h3>那些镜头中一闪而过的人们,为了这个国家奉献着青春,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在历史长河中,虽然遭受种种不平待遇和辛苦遭逢,他们终如繁星般璀璨夺目。也愿平凡的我们,爱你所爱,无问西东,每个时代,都会给出现成的“最佳选择”。那些选择,无一不明训让人明哲保身、别多管闲事。“世俗”未必是随波逐流的择业、未必是明哲保身的苟且、未必是灭绝人性的批斗,“世俗”存在于每一个时代,如同空气一样包裹着日常生活,甚至让人习惯到无法察觉。当我们认为民国北洋时代、抗战乃至文革年代已是过往云烟时,是否该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在面临着怎样的“世俗”考验呢?世俗怎样,并不重要;青春短暂,又何苦为世俗所累;书生意气,何妨就意气一回,坎坎坷坷也许就是命运,于是观《无问西东》最重要的感慨便是吴岭澜那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