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人工智能

陈德基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看“人工智能”</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武汉晚报6月21日报道 ,“看一张肺部CT,医生平常需要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而它只需要5秒钟;对于三毫米以内的小病灶,人肉眼很容易遗漏掉,它却容易识别,给病人的下诊断多加了一道保险。”同济医院放射科主任夏黎明教授说起新开发引进的人工智能阅片软件“阿尔法狗”堪由衷地赞叹。</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看了这则新闻,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其实,“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ssistant Diagnosis CAD)不是个新鲜事了。早在2000年前后,就在美国兴起。但是,当时的北美放射学会坚决拒绝了这一“新生事物”。理由是,人的疾病必须由人来诊断,机器只能做辅助检测的工作。因此,把CAD严格界定为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 Assistant Detection)。由于放射科医生的集体抵制,这项技术一直发展得很慢。</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十几年之后的今天,随着人工智能开发的热度迅猛升高,计算机辅助诊断又进入影像诊断的范畴。很多的医院,开始尝试着用人工智能来进行日常影像诊断工作。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的确,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上升到很高的层面了。不仅具备超快的计算能力,而且还拥有学习能力。在10年前普遍认为计算机程序不可能战胜人类的计算最为复杂、变化最为多样的围棋领域,计算机已经能轻松地对人类进行了超越。那么,在不那么复杂的医学影像学诊断领域,计算机肯定能超越人类,进而取代人类的。</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个医生入行后,从最低级的住院医师做起,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有个5~8年的经验积累期。能晋升到主任医师级别的,起码要20年以上。这个过程,从跟着上级医生,到独当一面,再到指导下级医生,完成了多少临床工作,做了多少个错误诊断,承受了多少次的失败教训,才修成正果。所以,医学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而应用计算机技术就简单多了,输入相应的数据后,软件可以通过计算,快速地得出准确的结论。一个刚入行的放射科医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具备了主任医师的诊断水平,一点都不奇怪。问题是,这个诊断水平,是那个放射科医生的,还是计算机的?</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再想想,假如一个放射科医生入行后,天天通过智能软件做诊断,他还怎么积累经验?长此以往,放射科医生还有什么地位,不就变成个程序操作员吗?那么,放射科医生就再也不需要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研究生的漫长基础学习和20年的临床培训过程,随便从电脑城找一个人就绰绰有余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都知道,教儿女学习,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都不准他们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查询。因为,一旦依赖了计算机,几乎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那么,我们假如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日常诊断,哪个医生还会愿意进行艰辛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啊?</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所以,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人类完成复杂的工作,也能取代人类,让人类没有了工作。可以预见的是,这个人工智能诊断软件一旦广泛应用于临床,就是放射科医生的末日!</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陈德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