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名师典范欧鸣高</h3><div> 荆州司马</div><div> 欧鸣高(1880—1946),湖南宁远县水市镇梅岗中山里人,曾任湖南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育群中学校长,民国时期教育家。</div><div> 欧鸣高于1908年以优秀成绩考入湖南优级师范(今湖南大学),毕业后,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div><div> 1924年至1925年他担任湖南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衡阳第三女子师范不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的教师,还孕育了何宝珍等一批早期的革命工作者。</div><div> 1923年欧鸣高与湖南优级师范的同窗好友王季范、黄绍琼、梁铸球、罗傅矩、姚孟宗、张煦秋等老一辈教育家,同心协力,各尽所能,捐资在长沙城北的平浪宫创办了私立育群中学。</div><div> 1932年,欧鸣高担任育群中学校长,他为育群中学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劳碌奔波,奉献了他毕生的精力。</div><div>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长沙遭到敌机轰炸,长沙的学校都纷纷外迁,欧鸣高一方面为了使育群学校不致毁于战火,一方面想为振兴家乡教育,培养人才作些贡献,并从他职业教育家的责任感的角度考虑,在当时育群中学校董都不愿离开长沙的情况下,积极主张将育群从长沙迁到相对安全的宁远继续办学,在他的坚持和极力倡导下,校董们同意了他的迁校方案。</div><div> 育群中学于1937年下半年迁入宁远,借用宁远文庙作为教室,并因陋就简改造了一批公房作师生宿舍。在他的精心筹划下,迁校工作顺利完成,1938年上期,育群中学开始在宁远境内招收高中和初中新生,共设7个班,师生员工300余人。至此,宁远县有了有史以来第一所普通完全中学。使广大的宁远青年有机会踏进中学的大门。为了满足家乡子弟升学的愿望,在缺乏教室的情况下,他采取天晴就各班轮流在文庙内的空坪上课,下雨就轮流在教室上课的方法加以解决。由于欧鸣高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都很高,因此,宁远育群中学在湘南一带享有盛誉。</div><div> 1944年夏天,日本侵略军进犯湘南,逼近宁远县城,学校被迫暂时停课。欧鸣高为了不让学生中断学业,决定第二次迁校。将育群中学迁到离县城60里路外的九疑山,借用黄家大屋继续上课。经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按期完成教学任务。</div><div>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育群中学迁到宁远以后,原来在长沙任教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没有随学校一同迁来宁远,所以迁校后,只能重新招聘师资,除极少数可从宁远本县选聘以外,绝大多数都要向外地招聘,当时有一批留学归国者和教育界人士,为避免战祸,流寓在湘南一带,欧鸣高一旦发现线索,就要不辞劳累,长途跋涉到各地去招贤纳士,以优厚的待遇罗致一批学有专长的名师来校任教。他们中有大学教授谢厚藩(广西大学物理系主任)、彭肇蕃(湖南大学教授),也有著名中学教师徐祯立、郑际旦、李华白、胡艳秋、李天雄、张鼎铎、吴诚一、邹定一、苏润波、李振之、谭然愚等。这些教师多数原在上海、武汉、长沙等地中学执教,因避难南迁应聘宁远。育群中学一时名师荟萃,师资力量十分雄厚,从而声誉大增。他们在欧鸣高校长的倡导和指导下自编教材,自制教具,由于学校教学严谨,校纪严明,所以学生成绩优良,享誉八方,为宁远培养出大批人才。他们在宁远办校期间共招收高中班202个,初中班33个,培养高、初中毕业生3000余人。历届毕业生中,许多学有所成,成为国内外知名人士,如华中理工大学校长董树槐、美国总统里根的科技顾问、法学博士、美国爱丁堡大学教授张育周等都出自该校。</div><div> 欧鸣高一向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任校长期间,除了主持学校的行政工作外,自己还兼任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亲自抓起点教育,使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受到严格的学业和品德教育。学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特别强调学习纪律,所以当时育群中学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凡学生成绩名列班上前三名者都可享受免交学费或减交学费的奖励,他还设立了“欧鸣高奖学金”,他每年拿出稻谷三百担,用以奖励资助勤奋好学的贫苦学生,如有成绩优秀而家境尤为清贫的学生,除用奖学金资助外,还以工代济安排他一些课余的工作,使其能自食其力完成学业,因此而成名成才者不乏其人。</div><div> 欧鸣高不但学识渊博,还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作风民主,无论学校大小事务从不独断专行,学校的重大问题,都提交有教师代表参加的校务会协商解决;他作风严谨,对师生要求非常严格,但又和蔼可亲。他关心全校教职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对青年学生除了关心学业和品德外,还对他们的生活无微不至。欧鸣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一言一行。因教学成果卓著,他成为了当时教育界的一面旗帜。</div><div>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欧鸣高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1945年底就一病不起,石药无效,于1946年初病逝,享年66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