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去年最后一个季度,我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期间看到不少青少年、中青年也是住院的患者,来看门诊的也不少。可能是同病相怜吧,这现象引起我的关注,我问医生:这些还是孩子、年轻人,怎就这么多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呢?医生说:随着社会、学校竞争激烈压力大,这类患者逐年快速增加。<br><br></h1><h1></h1><h1>医生的话让我心情很沉重又心疼。当自己病情稳定后,我有意地去接触他们,找其聊天,想开导帮助他们。我知道,想让他们向陌生人讲出心里话是很难的,我就逐个约他们,我从自身患病原因、治疗过程的坎坷,才导至病情逐年加重,受病魔缠身痛苦了14年,最终来到北京治疗,这次病情明显好转的经历先说给他们听。这一招很有效,他们陆陆续续向我敞开心扉,倒出了苦水。我共访谈了七个大小病友,现选择其中三位有代表性的病历以飨读者。<br></h1><h1><br></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强势的母亲,抑郁的孩子</b></h1><h1><br></h1><h1>我先说说与我同住一病房的漂亮端庄的小王姑娘吧。小王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校大四学生,学的是罗马尼亚小语种,再过半年就毕业了,面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她很焦虑,曾经得过的抑郁症又复发,这次住院是第三次了。</h1><h1><br></h1><h1>她告诉我第一次住院是在初中,从小学起她学习自觉成绩优秀,但也有班级名次稍降几名的时候,她妈妈就非常生气,拿她最好名次做标杆,每降一个名次就罚她一星期不准看电视玩电脑,降两个名次就罚两星期,以此类推……。</h1><h1><br></h1><h1>她就在这强势的妈妈控制下读到初三上学期得病了。失眠,头痛,不想上学,少言寡语等抑郁症早期症状都有了。妈妈带她跑了几家医院无果,最后是位老中医建议去北京安定医院检查,经检测确诊是抑郁症,才住了半个月的院她妈妈怕落下太多课程向医生提出出院回家继续服药。小王也争气中考考上北京有名气的一所高中。</h1><h1><br></h1><h1>自从上了高中,她妈妈显得特别焦急,盯她更紧了,从高二起每晚以送点心为名进她房间看她是否用功。还常翻看她手机、QQ怕她有早恋。在妈妈的严厉控制下她又发病住院了,才住几天病稍有稳定,妈妈就把课本资料搬来医院。小王说:她那一刻想死的心都有了,于是拒绝服药抗拒治疗,整天卧床不起。在医生的劝说下她妈妈无奈的把书搬回了家。</h1><h1><br></h1><h1>一年后她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小王高兴的想我现在可以去住校,终于摆脱妈妈的管控了,但是妈妈还是不允许她住校,宁愿叫她早晚两次花将近一小时坐地铁在家与学校两地跑。这次第三次住院是因为毕业后的去向而焦虑发作的。在病房内,她妈妈当着女儿的面怪她当时高考报志愿报错了,把责任一股恼地推向女儿。</h1><h1><br></h1><h1>我俩在谈活中,她反复强调其实妈妈是很爱她的,给她买漂亮衣服,买最好吃的。但直到我将出院,两个半月内我没有看到小王主动跟妈妈说一句话。她对我说:如果我妈妈有你这样理解心疼我,也许我就不会得这个病,说的泪流满面。她主动要了我的微信号,我回福建后还一直与她沟通着,现在和同学合股做罗马尼亚某酒庄红酒代理,看来她暂时走出了阴霾。</h1><br><h1><b>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都加倍的呵护宠爱,可往往在心理精神上却漠视淡然,造成孩子终身阴影,将来他们还会与父母亲近吗?</b></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家庭没有温暖 他抑郁了</b></h1><br><h1></h1><h1>住在我隔壁病房的小邱不到18岁,是一个帅气而又憔悴的男孩子。他已经上班一年多了,在一个亲戚的单位打工,工作内容需要与人打交道。但他在公共场所感到紧张,气喘,心慌,难受。他心里最希望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犄角旮旯里面躲起来,才能舒服。可是,现实工作不得不去交往,因此很难受。不过,很快就发现,这不是他最难受的问题,他感到生命没有什么意义,死亡就是一种解脱,当然他怕割腕疼,怕死得难看。</h1><h1><br></h1><h1>去年下半年以来,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吃饭没有胃口、人也消瘦很多、睡眠也紊乱、工作效率下降,过去喜欢玩游戏,现在不喜欢,过去喜欢打篮球,现在也没有了,更多的时间一个人呆着。他自己也分析了原因,他留下眼泪对我说:他的父母都是做小生意,从小就跟父母去外地生活,上学。父母两个人只关心生意,早出晚归,只问考试分数,觉得还满意,却没有一丝高兴和表扬,只会拿钱给他花,其他方面就不闻不问了,也从未一家三口去哪玩过。对他有做错事时没给予耐心教育,不是打,就是骂,没有自我,没有尊重。</h1><h1><br></h1><h1>他就是一个可怜的小苗,风吹雨打,逆来顺受。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班级的风气不好,有排外现象,他经常被同学欺负,暴力。告诉老师不相信,告诉父母也是被打骂。虽然他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初中没有毕业就离开了学校。父母要求他留在家一起做生意,他拒绝了,一个人去外地亲戚单位工作,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同学,没有温暖,这次住院还是表叔陪他来的,诊断是中重度抑郁症。直至我出院与他告别时,他的神情还是那么呆滞木然,免强讲出“阿姨再见”,那一刻我的心似乎要碎了。</h1><br><h1><b>父母给孩子的爱如果是一种能力,那也不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而那个教我们如何爱人、爱世间一切美好的心,正是我们的父母。</b></h1><h1><br></h1> <h1>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里多个弟弟 她抑郁了</b></div><br></h1><h1></h1><h1>与我病房隔几间的,住着一个很机灵活泼的12岁小女孩,我招呼她时她说,医生讲再一星期可以出院了。我好奇她这么小也得抑郁症吗?我就去与她妈妈套近乎,她也爽快说大女儿得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我知道这病,同属抑郁症类型,但更危险,长大后不仅会自残还会暴力别人)。那为何得了此病呢?她妈接着讲:2016年国家实行全面二孩后,她夫妻俩决定再生一个,去年7月果真平安降生了一个小弟弟。</h1><h1><br></h1><h1>可做姐姐的很不高兴,妈妈三天在产房女儿没来看一眼。回家后对弟弟态度消极,整天生气大哭不上学。父母不得已,让老大跟爷爷奶奶生活,暂时分开。可老大就是不肯去,反复大叫大嚷“这个家是我的,弟弟滚蛋”。她憎恨老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有了虐待行为,比如常常掐弟弟皮肉,拿玩具敲弟弟的头,一家四口要出门,她就是不肯带弟弟同去,抢走妈妈的婴儿背袋……等等做了很出格的事。</h1><h1><br></h1><h1>夫妻俩因此大伤脑筋,说给医生朋友听。朋友说她女儿已习惯了独生女优越生活,家里突然来了个老二,她就视为自己失宠了。你夫妻俩从怀孕开始就要给老大做引导工作啦,给她有个心里准备。并建议她夫妻带女儿去安定医院检查是否神经出了问题,一查果然是这个病,连我们夫妻俩都被医生叫去做心理辅导。</h1><br><h1>针对这类问题,我认为准备生二胎的父母要做情感连接,在怀孕期间,不仅需要加强胎教,也需要加强老大与胎儿的情感连接抚摸,对话(胎动也是沟通),唱歌,早期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系。避免忽视,怀孕和出生以后,<b>父母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忽视冷漠,养育不放松,教育要加强,特别是需要鼓励老大成长,担责任;物质上不能厚此薄彼,感情上不能爱憎分明,需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b></h1><h1><br></h1> <h1><br><b>何谓抑郁症?</b><br><br></h1><h1></h1><h1>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是一种以明显的情绪低落或兴趣减退、没有愉快感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症状持续2周以上;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不是由脑部疾病或饮酒、吸毒引起的。</h1><h1><br></h1><h1>正确认识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危害比较大,也是可以治疗的,病情拖越久会出现躯体疼痛,就要终生吃药了。有人自杀并不是他真正想死亡,而是疾病导致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使用非药物方法调整情绪,增加正能量体验。如人际交往,锻炼身体,放松训练等。当然具体还是他自己选择,行动,坚持。</h1><div><br></div><div><br></div><div>关于抑郁症的亲身体验我曾写过一篇上热点的文章,有意者可点击下面链接。</div> <h3><br></h3><h3><br></h3><h3>撰稿:茹菁<br></h3><h3>图片:来自微信,感谢创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