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 . 家

刘开明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怀 念</b></p><p class="ql-block"> 开明 </p><p class="ql-block">走在父母坟墓旁的那条小路 上,</p><p class="ql-block">路边飘落着残黄的桑树叶,</p><p class="ql-block">踏着荒芜,淹没在草和树丛中 ,</p><p class="ql-block">心渐渐的沈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凝视- 回忆着……</p><p class="ql-block">于是两眼湿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页页无限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那条绕过父母坟墓的小路 ,</p><p class="ql-block">仍绕着我 和我们的心,</p><p class="ql-block">一年、 一个世纪,直至永久</p><p class="ql-block">怀念依然……。</p> <h3> <b><font color="#ed2308">父 親</font></b></h3> <h3>  父親,刘云林,又人叫他刘 云的。生于一九一一年,铜梁平滩双河小林人氏,自幼父母早亡。据父亲讲,他从小就顶着一个簸盖到大足的宝顶等周边乡场,不管天晴、下雨,靠卖一些形似“马儿”的饼干等小食品挣钱维生。是个苦命的孩子。(正因为此,给日后自已经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于父亲的一些身世,我都稀里糊涂的,反正情况比较复杂。但,他是个大孝子,据老辈们说,他送走了“两房”老人,这在现在是绝不可想象的。至于后来怎么到安居等情况,好像哥、姐们比我应该知道得多一些。</h3> <h3> 该文由彭代乙老表,一九八一年根据“老汉”生前口述整理而成,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带有浓厚的时代痕迹。故慎供参考。</h3> <h3>  有“史料”记载,一九二四年,刚年满十三岁的他就离乡背景,到安居吳保华馆子学徒,学做攴馆。由于从小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虚心好学,深得老师的喜爱。学期三年满后,又帮师三年。</h3><h3> 六年艰苦磨炼,使所学手艺得到进一步成熟与提升,並对攴饮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滿二十岁的父亲就有了自主创业的冲动。一九三一年终于开启一家属于自已的面馆。</h3><h3> 正是这一年他与母亲结婚,可说是成家、立业了,双喜临门。</h3> <h3>这两张照片是:我们过去“家”的一角</h3><h3><br></h3><h3><br></h3> <h3>(这是我唯一的老房子的照片,那位如有请提供于我,谢谢)</h3> <h3>  安居镇位于铜梁县城西17公里处,距重庆市区60公里,地处琼江、涪江交汇的南岸。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安居古镇背依俊秀的山脉,北临平静而悠远的涪江、琼江,乌木溪穿镇而过,将古镇位于山与水构成的整体环境中。是千里涪江入渝的必经之路,各路商贾缤纷而至。白日里两江上渡舟往来,百舸争游,号子声不断。每到夜晚更是商人与“拉二哥”们欢乐的“天堂”。商人们“笑和”赚来“武孽”用,“拉二哥”“武孽”挣来“笑和”用。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在安居这个三江聚会的水陆码头来消费。</h3><h3> 这就给刚开始创业的父亲带来了发挥和拓展的机会。从小面馆到大饭馆,从无名到成名,一点点做大做强。并值买了不少的房地,按现在的说法:也算是成功人氏(只可惜后来几乎全数献给了政府)在安居这个水陆码头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h3><h3> 这里不得不提到老汉的为人,按老汉的说法叫“品行”。为人诚信、善良、仁义、厚道、尊老爱幼、勤简节约……。</h3><h3> 总的来说父亲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本家发家史的缩影。</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 </h3> <h3> <b><font color="#ed2308">母 親 . 家</font></b></h3> <h3> 慈母手中线,</h3><div> 游子身上衣.</div><div> 临行密密缝,</div><div> 意恐迟迟归.</div><div> 谁言寸草心,</div><div> 报得三春晖.</div> <h3>  母親,练帮国,一九一四年五月初四,生于关溅海棠溪岩前屋基。自幼时起,就在家捡柴、打猪草做家务。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她排行第四。受旧社会重男轻女影响,女子在社会和家庭的地位都很低。</h3><div> 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日,十七岁多一点的母亲,就同刚满二十岁的父亲结为夫妻。开始了他们漫长的人生之路。从此就有了我们的“家”。</div> <h3> 母亲前后生了有十个孩子,可前面四个都不幸相继腰拆。现在的姐姐开华已是排行第五了。人说是这叫小孩不好养。所以,我们叫父亲都叫“保保”,叫母亲叫“奶奶”。生十来个呀,现代的人可是想都不敢想。她可是在“鬼门关”走过十来回的呀!</h3> <h3>  母亲,没有上个一天学,没有什么文化,但她聪明好学,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生意场上和父亲一起打拼是父亲的贤内助、好当家。母亲仁义、厚道,她对父亲馆子的几个徒弟,就像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无论结婚、生子、夫妻吵架,都要管。这种感情一直延继到解放以后。</h3><div> 母亲她相夫教子,一生操劳,母仪全家。我们五姊妹从生下到读书成长,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没有那一样离开过老妈深深的关爱。母亲对家庭管理的智慧是一般妇女所不及的,我的五姊妹对老妈的感情就不说了,就连所有的媳妇、女婿都没有一个不服老妈的,而且绝对是发自内心尊敬、爱戴!</div> <h3> 本人从小玩劣、叛逆、天不怕、地不怕,属于“三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那种。读二年级因抱不平,骂过爸、妈饭店经理,给老师头上倒过石灰,和同年级同学打过群架。“文革”中就不用说了。(但本人不偷、不抢、品行不坏)。所以,没少让老妈生气,没少让老妈抄心,也没少挨老妈的揍。记得白天老妈追不上我,可到了睡上……。</h3><h3> 正所谓: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爱,那就是-母亲;</h3> <h3>一九七六年五月二十四</h3><h3> 親爱的母亲,走了,她走得是那样的坦然,正如她身前的愿望,没有给我们后人添一点麻烦。但是作为后人,我们却深深感到内疚和遗憾。</h3><div> 我们伟大的母亲,走了,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几姊妹存继了父母的优秀品德,没有辜负二老的期望。我们的大家,又有了小家,小家又有了小小家……枝繁叶茂。厉害了,我的家!</div> <h3>老爸、老妈:</h3><div> 希望二老在天有灵,保佑您们所有儿、孙、重孙等后辈身体健康!万事顺利!</div> <h3>  闲下来了,翻开了记忆脑河。总觉不成体系,倒不如动手记下。是否如史如事,望各位看官不啬赐教!</h3><h3> </h3><h3>(由于资料收集不足,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妥敬请谅解)</h3>

老妈

母亲

父亲

安居

涪江

没少

我们

从小

怀念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