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老的世遗大运河风光,赏600多年添仓会社火!

浚县九流渡子民战狼

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是世界文化遗产。<div>浚县运河(永济渠,现在的卫河)是中国史上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她鱼肥水美,航运发达。它曾经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见证了中原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他是一部历史,一部传说,一段历史,一个尘封已久的回忆。</div><div>今天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走近她,俯下身去,静静聆听他的诉说……</div> 浚县运河在其两千年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曾五易其名,汉代叫白沟,也叫宿胥渎,到隋代叫永济渠,到宋代叫御河,明清叫卫河。<div>明代永济渠改称卫河,卫河是中部的一条经济命脉,明清两代卫河航运延兴不衰,舳舻河中云集,不下千艘,沿河城镇多建有渡口供船只停靠。</div> <h3><font color="#010101">古老的大运河弯弯曲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前卫河牛村的吊桥,现在不复存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鹤壁市文广新局王中文局长正在用相机记录运河两岸的风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为加强添仓会卫河两岸村民文化经济交流,赵摆临时搭的吊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刘家渡,曾是大运河鹤壁段的一个渡口。提及大运河的漕运史,刘家渡可算是响当当的地方。听当地的老人讲,大运河漕运繁荣的年代,运河两岸的人没有不知道刘家渡的。虽然这些话已无法考证,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当年的刘家渡确实不是一般的渡口。如今,刘家渡已经不见踪影,因刘家渡和水患而形成的九流渡添仓会依旧红红火火,热闹非凡,留传至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老的刘家渡口,停留的船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门狮在古老的的刘家渡渡口表演,怀念古老的渡口</font></h3> 九流渡添仓会民间社火是浚县九流渡子民群众性的汉族传统民俗娱乐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至今有600年的历史了!<div>经过600多年的发展,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社火玩会在整个豫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且独树一帜,是群众文化自娱自乐形式的大展示,是浚县的优秀的汉族民间艺术,是古老的祭祀歌舞的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特别是祭祀舞跑马匹 神兽门狮 抬老四 抬阁 踩跷秧歌、各式各样秧歌 群狮舞等等,对丰富和完善汉族祭祀民间舞蹈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汉族文化发展史、民俗文化库也是一种有力补充。</div> <h3><font color="#010101">供品</font></h3> 道士守护着水火二神<div><br></div><div>添仓会是浚县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活动。据《浚县志》记载:"浚县添仓会兴起于明,清末至民国年间颇盛。"又据《万历九年拾月二十二日玄帝庙建立碑记》记载:"黎阳(浚县)以南四十里,渭水(卫河)之西刘家渡(现名牛村)东,旧有祖师行祠,前修百有余年矣。"祭祀立庙,会依庙兴,据此可知添仓会祭祀活动的兴起当在大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寄托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div> <h3><font color="#010101">姜村神兽门狮——韩义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浚县九流渡添仓会姜村门狮社火表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门狮配门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韩义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祭祀舞</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老的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社火</b></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中文名称:</b>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社火</div><div><b><br></b></div><div><b>特点:</b>添仓会折射出刀耕火种时期的原始文明,“主题直接”,在中原地区独一无二</div><div><b></b></div><div><b>形 式:</b>形式主要有祭祀舞跑马匹、门狮 抬老四 抬阁等等<b></b></div><div><b>类 别:</b>传统民俗娱乐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b></b></div><div><b>地 点:</b>浚县新镇镇和小河镇(主要在新镇镇,8个村在新镇,一个村在小河镇,以新镇镇牛村周边为主)</div><div><b>历史:</b>添仓会是浚县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活动。据《浚县志》记载:"浚县添仓会兴起于明,清末至民国年间颇盛。"又据《万历九年拾月二十二日玄帝庙建立碑记》记载:"黎阳(浚县)以南四十里,渭水(卫河)之西刘家渡(现名牛村)东,旧有祖师行祠,前修百有余年矣。"祭祀立庙,会依庙兴,据此可知添仓会祭祀活动的兴起当在大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寄托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div><div><b>目前现状:</b>2011年12月19日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专家评价:申请国家级非遗 保护项目很有希望</font></b></div><div><br></div><div><b><br></b></div> 乔台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div></div><div> <b><font color="#ed2308"> 乔台山说,九流渡添仓会主题直接,老百姓表达的愿望很简单,就是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很有特色。九流渡添仓会反映的是原始的农耕文明,特别是它的舞蹈,折射出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此类主题直接的添仓会在中原地带只有浚县这一家,申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很有希望。</font></b></div><div> <b><font color="#ed2308"> 乔台山还说,九流渡添仓会是由九个村庄轮流举办的,这促进了村与村之间的交流,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和谐,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好处。还有就是,哪个村子承办,那个村就有集会,既促进了社会交流,也促进了商贸活动。</font></b></div><div><b>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社火是传统的汉族民俗文化娱乐活动。</b>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每年的正月十八到二十为传统出会日。特别是正月十九社火,观者如云,热闹非凡。</div><div><b>现状:</b>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祭祀舞跑马匹、神兽门狮、抬老四、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阁、顶灯、大头舞等。</div><div><br></div><div><b>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现有各种民间社火组织30多家</b>,每逢节日获重大活动期间,大家齐聚一起,竞相献艺,场面热烈,蔚为壮观。但是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过世,一些传统的社火项目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div> 请神队伍浩大<div><br></div><div>据浚县文化馆馆长张福彬介绍,在当地,添仓会的祭祀程序被代代相传。祭祀开始,礼仪庄重肃穆,程序依次展开:水神、火神周游九村;刀耕舞祭祀神明,舞者着兽皮,戴假面,持刀、铲于祭祀棚前起舞;九村会首献贡、敬香;总会首恭读祭文;九村会首跪拜祈福;九村社火祭神,30多家社火队排道,按程序九村巡游;送二神归庙,祭祀活动结束。</div><div>添仓会的这些特点后来大部分几近消失。</div><div>2010年以来,在浚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添仓会重新完善了布置,规整了祭祀程序,并将添仓会独有的、失传数十年的“神兽”门狮、祭祀舞“跑马匹”、“抬老四”蹦杆轿”、“担经挑”、“王大娘钉缸”等进行了挖掘,凋敝的添仓会逐渐又变得完整起来。</div><div><br></div> <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社火介绍</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祀舞”跑马匹</h1><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穿兽皮、持铁器对打的祭祀巫舞“跑马匹”,乃添仓会所独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进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进神棚祭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祭祀舞“跑马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高手和民俗专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赤膊跣足,身披兽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舞黄旗的是领舞也是指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舞者与观舞者同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此类主题直接的添仓会在中原地带只有浚县有,申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很有希望。”时任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的乔台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九流渡添仓会主题直接,老百姓表达的愿望简单,就是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特别是它的社火表演折射出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很有特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记载恢复《跑马匹》祭祀舞蹈的碑记</font></h3> 据了解,作为九流渡添仓会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跑马匹”被一位90多岁的老人根据记忆进行了恢复,从而完整了这项祭祀活动。<div>“跑马匹”也被叫做“赶马匹”、“打马匹”,队伍由11个人组成,带头拿令旗的人引导大家,被称为祭司,余下的10人为舞者。 </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神兽门狮,舞出600年祭祀文化!</font></b></h1><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姜村心中的图腾就是门狮 </b></h1><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韩义拍摄</font></h3> 姜村心中的图腾就是门狮。因为门狮是姜村“原始人”群体的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门狮在北方有尊贵和威严的形象,传说有驱邪避魔,镇宅的作用,舞门狮会保佑全境安宁、五谷丰登。<div><br></div><div>浚县姜村的门狮属于北狮的一种,(起源年代不详)兴盛于明、清及民国年间的河南浚县九流渡添仓会。门狮的表演最具地方特色,按照当地规矩,门狮只在每年正月十九添仓会上表演,届时,靠前出场,演完后分别退卧在添仓会神棚内两侧,直至最后的社火队伍演完,意为神狮守门。目前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div><div>姜村门狮原型托自太狮,大额头、深窝眼、血盆大口、翻鼻孔,霸气威武。狮头顶上有一块圆镜,四周还有9块小镜子,舞动起来,反射日光,夺目耀眼。狮头下还有18个铜铃,摇晃起来,很远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门狮有两只,一红一绿、一雄一雌,狮头宽1米重40斤,狮身长5米由蓝色棉布做外衣,上面绘有太阳的形状并发出光芒,意为普渡众生。竹圈撑起做骨架,尾部则是一个圆形的箩筐,这么大块头的舞狮目前已知也就添仓会姜村才有。狮头由一人身系长2.5米的绑带(北方农民所束的一种腰带),固定一根“T”形的狮拐,双手把持狮头两侧,狮拐的一端则插入狮头内部的一个凹槽,用来固定和平衡。门狮在北方有尊贵和威严的形象,传说有驱邪避魔,镇宅的作用,舞门狮会保佑一方安宁、万物兴盛、五谷丰登。 </div><div>舞狮队伍声势浩大,乐队铜器方面有大鼓、双铙、双钹、锣和十几杆长号组成。大鼓手做指挥,在鼓点的衬托下,其他乐器伴奏,锣鼓喧天,沁人肺腑。领狮者一人或者多人不等,手持五颜六色的大绣球舞一套大红拳驯导门狮,并不时训吼让狮子扑向绣球,舞狮人则弓步侧身,双狮对峙,透过狮口接收指令,驯服完毕,门狮跟着舞狮人前进或掉头,整个舞狮队伍参与者需要20多人,仅一个狮子就需要5个人负责舞狮头,5个人负责摆狮尾,因为狮子重量大,舞上一会儿就要换一组人,旁边还有替补者。</div><div> 现在门狮技艺流失严重,在领狮者的引导下,只能做出左右摇摆,扑绣球的动作,略显单一。很多年前,门狮能像小狮子一样窜方桌,上下翻滚,来回拆身,十分灵活多变。近些年来,村民们舞狮热情大长,捐款捐物,每年老中青三代同场献艺,因为年代久远,两只老门狮破损严重,大家集资去订做了新的门狮,这对古老门狮村民会好好保管起来,门狮已经成了姜村村民心中的圣物,门狮技艺在传称人(会首)罗永海和姜村村民的呵护下将代代相传。</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门狮成为村民心中的神物。</b></div><div>毕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濒临灭绝,据姜村会首罗永海介绍:两只狮子可谓历史悠久,“我翻了很多资料,走了很多地方,目前只听说我们村还在玩。<div><div><br></div></div></div> “这个狮头我们已用了很多年了!”罗永海说,现在舞的门狮是在上世纪80年代做的。<div>我们的门狮原型托自太狮,大额头、血盆大口,霸气威武。狮头顶上和四周有多块镜子,舞动起来,反射阳光耀眼夺目。狮头下还有18个铜铃,摇晃起来周边60米以内都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div> <h3><font color="#010101">门狮有两只,一红一绿,狮头宽1米多,重30多斤,狮身长5米,用蓝棉布做成外衣,上面绘有太阳的形状,意为普渡众生,这么大块头的门狮目前已知也就添仓会有。</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狮子制作精良,岁月流转已经成了大家心中的神物</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这个狮头我们已经用了很多年!”罗永海用手指拨了拨狮子头上翘起的棉说,现在大家舞的门狮在上世纪80年代制作,“先弄一个泥胎,然后一层布上覆盖一层棉纸再刷一层桐油,干了以后再上三层,一层接一层打扎而成,棉纸那该有多薄啊,现在狮头这么重,可想而知当时耗费了多少材料。”</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做门狮的泥胎</font></h3> 老狮头——老工艺。张志嵩拍摄<div><br></div><div>门狮属于“北狮”的一种,原型托自太狮:大额头、窝窝眼、血盆大口、翻鼻孔,霸气威武。</div> <h3><font color="#010101">新狮头——新工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狮头顶上有一块圆镜,四周还有9块大小不一的镜子,舞动起来,反射日光,夺目耀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狮头下还有18个铜铃,其中两个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摇晃起来,周边60米以内都可以听到清脆的铃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门狮有两只,一红一绿,狮头宽1米多重30多斤,狮身长5米由蓝色棉布做外衣,上面绘有太阳的形状并发出光芒,意为普渡众生。竹圈撑起做骨架,尾部则是一个圆形的箩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狮尾内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么大块头的舞狮目前已知也就添仓会有。狮头由一人身系长2.5米的战带(北方农民所束的一种腰带),固定一根“T”形的狮拐,双手把持狮头两侧,狮拐的一端则插入狮头内部的一个凹槽,用来固定和平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韩义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舞门狮队伍声势浩大,乐队铜器方面有打鼓、双铙、双钹、锣和十几杆长号。大鼓手做指挥,在鼓点的衬托下,其他乐器伴奏,锣鼓喧天,声势浩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领狮者一人或者多人不等,手持五颜六色的大绣球舞一套大红拳驯导门狮,并不时训吼让狮子扑向绣球,舞狮人则弓步侧身,双狮对峙,透过狮口接收指令,驯服完毕,门狮跟着舞狮人前进或掉头。整个舞狮队伍参与者需要20多人,仅一个狮子就需要5个人负责舞狮头,5个人负责摆狮尾,因为狮子重量大,舞上一会儿就要换一组人,旁边还有替补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李小勇拍摄</font></h3> <h1><b>多年前,舞狮者每年腊月都要整晚苦练大红拳</b></h1> <h3><font color="#010101">门狮镇守添仓会神棚不可或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姜村村民出会积极情很高,这都是姜村村民捐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由于村民捐了不少万子鞭,十万子鞭,姜村门狮表演队村民再显了“长鞭会‘’,虽然意义变了,但是姜村村民对添仓会庆丰收的愿望没有变。(“长鞭会”则是“添仓会有一大奇观,即点放火鞭。火鞭长百米有余,用马车运载,纵横高树或横排高墙,连响二小时以上”。“长鞭会”群众又称“场边会”,蕴含在打粮的场边喜看来年丰收的寓意。由于添仓会祭祀活动始于农耕文明时期,民众苦于对水、火等自然现象的不可解释,转求水神、火神赐福,进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添仓会祭祀活动。)</font></h3> 门狮进会场<div><br></div><div><b>门狮进庙门参拜是有讲究的(村里古老传说)</b></div><div> 关于门狮进庙门必须红色的狮子先进,因为有有“红官娘娘”的讲究,即男子身着红衣即可中状元,女孩着绿衣以后可以进宫当娘娘。以表达古时候人们希望儿女有个好的前程。虽说这是传说,但也是对门狮颜色最美好的诠释。</div> <h3><font color="#010101">门狮跪拜水火二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7年姜村门狮合影留念</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抬老四”蹦杆轿</b></h1><div><b><br></b></div><div>抬老四社火简介:撅老四舞起初称为抬老四。用一根长约5米的柳木或竹杆,由2个人抬着,老四坐在中间,表演多种惊险动作。后来在柳木中间加了一个横木,前后由四人或八人抬着,虽然有了改进,但毕竟过于浪费体力,表演不能持久,直至发展到撅车,才突破了传统的表演模式,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可以边走边表演,增强了表演的惊险程度,拓展了表演空间。系,两个抬一四、五米长的粗木杠,中间坐一人,头戴红缨帽,翻穿羊皮袄,名曰:“老四”(清代地方官吏),边走边蹦,老四做各种滑稽动作。抬老四寓意深刻,意在讽刺敲诈百姓,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div> <h3><font color="#010101">这些表演中,来自小河镇南雷村的社火表演蹦杆轿走街巡演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只见一个县太爷扮相的丑角坐在一根由两个壮汉扛起的木杆上(取材于弹性较好的白杨树)上下晃动并说唱,在他左右有“衙役”鸣金开道,“县太爷”时不时会做出惊险动作,每次他好像要摔下木杆时,人群中就会发出一阵惊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据南雷村70多岁的耿全义老者介绍,蹦杆轿之前停演了30多年,在浚县文化馆的支持下才得以恢复。“蹦杆轿又叫‘抬老四’,‘老四’就是木杆上坐着的县官。”耿全义说,蹦杆轿由4个演员主演,讲的是一个叫李文义的人被自己的舅舅状告的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蹦杆轿其实就是一个说唱形式的小品,诙谐有趣。“几十年前我参演的时候,走街串巷热闹得很,群众拉住都不让走。”耿全义老者说,现如今老演员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以前我们能演很多出戏,县官要打好几场官司,现在就恢复了这一出,但这出是最热闹的。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抬老四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舞蹈。据考证是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老四是明朝的一名清官,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经常带着他的老婆下乡,体察民情,访贫问苦,与群众同欢同乐。在这个访贫问苦过程中间,他自创了一套舞蹈。由于"老四"深受当地人们的爱戴,他的舞蹈也被人们沿袭下来。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民间习俗中,人们又融入了汉族民间戏曲、杂技、游戏、音乐等艺术形式。它动作幽默、滑稽, 语言诙谐、风趣,内容丰富多彩,风格淳朴自然。它集中体现了广大汉族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纯朴自然的民族性格。</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独具特色的抬阁</b></h1><div><b> </b> 抬阁流传于鹤壁市浚县新镇镇九流渡一带,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表演时把盛装的童男童女(主要是按剧中人物装扮)固定在几米高的阁架上,或踩在一枝花上,或站在一根枪尖上,令人感到玄妙而奇巧,在热烈的音乐声中街头游走,奇妙无穷,使人乐而忘返。</div> <h3><font color="#010101">九流渡每村都出了一座抬阁——“西游记”、“穆桂英和杨宗保”、“白蛇传”,每个抬阁都是一个故事。“16年前那一次表演之后,阁架、阁亭什么的我都吊到了俺屋里的梁上了,前阵子说又要演这个,拿下来一看,还都能用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抬阁,又称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汉族传统民俗舞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传统游艺,是中原地区民间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历经传承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村高跷</b></h1><div></div><h1>河南省豫北武技高跷,起源于明清之际,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h1><div> 高跷,起源于明清之际,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民间有一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官员都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上一双木腿,身材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非常狼狈。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div> <h3><font color="#010101">赵村 高跷是一种独创的艺术形式,汉代以来的传统高跷是蜈蚣、狐狸、黄蟒、青蛇等十二妖精闹京师的神话故事为内容,豫北高跷艺人在传统高跷的基础上,增加了群众喜见乐闻的内容,如:毛驴过河、猪八戒背媳妇、傻公子扑蝴蝶、武松打虎等,动作维妙,豫北高跷艺术中又有多人是精于武术的著名拳师,把传统的高跷与武术、杂技融为一体,创造了国内独特的武技的高跷,称为“华夏一绝”。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扑蝴蝶</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舞狮</b></h1> <h3><font color="#010101">旱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担经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赶毛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竹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王大娘钉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盘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顶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鬼打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高跷赶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腰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头怪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门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武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秧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魔术</font></h3> 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社火除了以上几种还有花棍舞等等。<div></div><div>浚县九流渡添仓会现有各种民间社火组织30多家,每逢节日获重大活动期间,大家齐聚一起,竞相献艺,场面热烈,蔚为壮观。但是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过世,一些传统的社火项目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div><div></div><div>作者罗瑞,九流渡子民,系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新镇镇姜村人,现在是在校大学生,一直致力于微博和媒体上在宣传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微博网络名字:浚县九流渡子民战狼 九流渡子民战狼 战狼</div><div>美篇 微博 名字:浚县九流渡子民战狼 九流渡子民 九流渡子民战狼 战狼 姜村小罗 小罗</div><div><br></div><div>本文为宣传自己的家乡,非盈利。转发必须经过浚县九流渡子民战狼同意,版权本人所有。</div><div><br></div><div>(照片提供者:罗瑞 韩义 张志嵩 王磊 李小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