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斑蒂丝蕾(Banteay Srei),被俗译为女王宫。它位于吴哥城东北约25公里处,兴建于公元967年。被誉为“吴哥古迹的明珠”。</h3> <h3>女王宫坐西朝东,长200米,宽约100米,中心为3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对称的配殿。朱红色的塔祠建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居中一座最高,约10米。正中的神祠供婆神,南面神祠供梵天神,北面神祠供毗湿奴神。</h3><h3> </h3> <h3>女王宫有别于其他吴哥古迹使用青砂岩为材料,它大量使用红色砂岩作为建筑材料,色彩极为艳丽,也利于雕刻复杂细腻的图案。</h3> <h3>女王宫面积不大,却有世界上最好的石雕作品,神祠的四面遍布精美的浮雕。</h3> <h3>流连在女王宫被它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深深吸引</h3> 小吴哥又叫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筑。它是苏耶跋摩二世王在12世纪作为一座巨大的陵庙而建造的。自建成以来从未被荒废,一直在使用中。 <div> 吴哥窟,长1.5公里,宽1.3公里,因占地面积比吴哥通王城城小得多,被称小吴哥。它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是保存最完好的吴哥遗迹,被视为吴哥遗址群的代表,因此它出现在了柬埔寨的国旗上,骄傲地向世界展现着。</div> <h3>吴哥窟在很多地方有别于吴哥的其他寺庙,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它面向西方,西门是它的正门。这是它的东门。</h3> <h3><font color="#010101">吴哥窟的中心寺庙有三层,这第二层的台阶还不算太陡。</font></h3> <h3>这第三层台阶,接近90度,被称为天堂阶梯。上第三层也是限定人数的。</h3> <h3>上还容易,下就让人眼晕了。</h3> <h3>为了现在人上下方便,也为保护古迹,在原进出的台阶上搭建了木阶梯。</h3> <h3>看这古时的台阶,真不知道当时人是如何上下的。</h3> <h3>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有些石块重达8吨以上。没有使用灰浆或者其他黏合剂,工匠们仅仅靠石块的重量和形状的吻合就将它们叠合起来。</h3> <h3>寺庙的基座</h3> <h3>吴哥窟的中心建筑群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莲花圣塔为顶点。<br></h3> <h3>登上第三层向西远望可以看到西面的水池和西门,有一揽众山小的感觉。</h3> <h3><font color="#010101">吴哥窟中心寺庙每层都有错综复杂的回廊</font></h3> <h3>佛塔刻有各种形态的雕像,有的高达数米,生动逼真。</h3> <h3>吴哥窟中心寺庙一层的回廊有800米长的一组繁复、神奇的浅浮雕。浮雕大多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珂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h3> <h3>夕阳下回廊中的光与影非常美</h3> <h3>暖暖的夕阳更增加了吴哥窟寺的魅力</h3> <h3>吴哥寺中的五座莲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耸入云,是高棉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精湛建筑。</h3> <h3>吴哥窟是整个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h3><h3> 吴哥窟与中国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h3> <h3>在吴哥寺寻找到拍夕阳的最佳位置</h3> <h3>傍晚时的吴哥窟西门</h3> <h3>在女王宫外喝一杯清甜的棕糖水</h3> <h3>在吴哥窟看到上棕糖树采棕糖水的少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