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自1985年参加民盟,全称为中国民主同盟后,我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参与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主要分为三块,即民盟工作,政协工作,社会监督工作。三项社会工作既有联系,又各自成系统,独立展开的。</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三项社会工作在我退休后,仍然继续着,是我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把社会工作与退休生活合在一起,当然退休生活內容更多,更丰富多彩。回忆小文从2012年底开始写,每周二篇,不觉巳写了四年多,巳写了四百多篇,二十余万字,写到今年底,差不多该收笔了吧!</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一.民主党派</h1><h1>中国有八个民主党派,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中国致公党(致公),九三学社(九三),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民主党派中最早成立的是致公(1925年)与农工(1930年),其次是民盟(1941年),民建(1945年),民进(1945年),九三(1946年),最晚是台盟(1947年)与民革(1948年)。民革、农工与致公,成员为党员,民盟与台盟,成员为盟员,民建与民进,成员为会员,九三成员为社员。</h1><h1><br></h1><h1>各民主党派发展成员各有侧重,如民革以原国民党留在大陆的子女与亲属为主, 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份子组成,民建主要由经济界人士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民进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份子为主,农工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份子为主,致公由归侨、侨眷和与海外有联系的代表性人士、专家学者组成,九三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份子为主,台盟由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台湾籍人士组成。</h1><h1><br></h1><h1>二.参加民盟</h1><h1>社会上一般对民主党派是不了解的,我由于家母是民主党派的成员,从小就知道中国社会还有民主党派这回事。再加上大学毕业进研究所后,我又参加了上海法律专修学校的业余学习 ,而该校就是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主办的,听了盟内诸如韩学章,張中等知名律师的课。</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这一切就使我萌生了想参加民盟的想法,当时我工作单位在普陀区,家母经常参加民进市委老会员的学习与活动,其中也有普陀区的老会员,我就通过这层关系,结识了民盟普陀区委,结识了吴志高,胡正立与王敏如等一批普盟老前辈,並在1985年9月被批准入盟。</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经常有人会问我,你母亲是民进老会员,为何你参加民盟呢?除了上述原因外,就象上山下乡我没选江西,而选安徽一样,除了一切外部原因以后,可能和我自身的性格有关,有时认准了一个理,一般轻易不会改变,而这是既有利又有弊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大该就是如此。</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科技支部</h1><h1>我入盟时,普陀区民盟成员还较少,不到一百人,还没有科技支部。民主党派在五十年代中期曾受到一次重大打击,直到后来的文革,处于一种仃顿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返正,与整个社会百业待新一样,民主党派也迎来了恢复发展的春天。</h1><h3><br /></h3><h1>当时新建立的科技支部,是一个联合支部,成员仅拾余人,一半是业已退休的老盟员,如李志道,倪是庸,周立信,田钟玉,唐惠民等,另一半就是恢复发展后的新成员,有第九印染厂的王鹤龄,严小云,国棉十四厂的張福南,四O工厂高小峻,英文老师胡昌之,消防器材厂刘兴沛等。</h1><h3><br /></h3><h1>根据盟章以及盟区委的要求,科技支部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支部委员会,由王鹤龄任支部主仼委员(主委),張福南任支部组织委员,高小峻任支部宣传委员。王張二位都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当时分别是单位安全科与经营科的负责人,分别年長我近二十余岁,历史的机缘使我们走到一起了。</h1><h1><br /></h1> <h1><b>四.一切皆新<br /></b><b>当时,我们称之为支部工作面临三新现象,即支部是新成立的,成员是新发展的,当然有部分是五十年代中期发展的老盟员,但不少年事巳高,或卧床不起,或历经多次运动冲击尚心有余悸,干部也是新的。科技支部的工作,就在一切皆新的局面下,开始起步了。</b><b><br /></b><b><br /></b></h1><h1><b>好在当时普盟区委对各项工作抓得很紧,每二周就召开一次干部会,由于支部数不多,往往开的是全体干部会,所以学习的机会较多,我们旣可以学到不少统战政策与知识,又可以借鉴参考兄弟支部的工作经验,再加上区委领导对我们新建支部也很关心,我们倒也没感到多大压力。</b></h1><b><h1><b><br /></b></h1></b><h1><b>为了搞好支部工作,我们支委三个人经常召开支委会,讨论确定支部工作。老王是一位很谦和,善于听取意见的長者,大家又都有一颗把支部工作搞好,搞上去的心,很快我们就确定了健全规范组织生活,分工联系老盟员,与积极慎重发展新成员的三项主要工作。</b></h1><b><h1><b><br /></b></h1></b><h1><b>五.组织生活(上)</b></h1><h1><b>根据盟章的规定与区委的要求,我们一致认为,首先要把组织生活健全落实下来。由于科技支部是联合支部,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单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组织生活的地点,支部委员所在的工作单位就成为我们的首选。</b></h1><b><br /></b><h1><b>其次就是学习的内容与形式。除了传达贯彻盟区委的精神,学习统战知识等常规动作外,我们根据支部的三新特点,为了增强盟员的互相了解,还増加了几项自选动作,即参观成员单位的生产流程,並到成员所在的办公室坐一坐,认个门。</b></h1><b><h1><b><br /></b></h1></b><h1><b>组织生活前,盟的支委还会先去拜访该单位的党政负责人,主动介紹盟区委与支部的基本情况,並对给予支部组织生活的方便表示感谢,同时也邀请他们参加组织生活,介绍单位的概况。采取这些方式,也大大増强了盟支部的凝聚力与盟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也拉近了盟支部与成员单位的距离。</b></h1><b><h1><b><br /></b></h1></b><h1><b>六.组织生活(下)</b></h1><h1><b>为了丰富组织生活,我们每年组织一到二次的集体外出活动,形式多样,如我们曾先后组织到松江方塔公园野歺,余山的游览,南汇桃花节与上海植物囥花展,也曾组织到郊区垂钓和参观社办工厂,与相关盟组织进行盟务工作交流等。</b></h1><b><br /></b><h1><b>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使盟支部成员之间互相熟悉与日益融洽,也使盟支部充满了活力与吸引力,自然而然积极参加盟的组织生活,认真主动地履行盟员的职责与义务,也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当时在职盟员成为支部组织生活的主体与骨干。</b></h1><b><h1><b><br /></b></h1></b><h1><b>第三,我们还一致认为组织要有活力,必须保持一定频度的活动,而且必须制度化与规范化。支部逐渐形成了组织生活每年保证少则6次,争取9次的规定。从科技支部成立以来,逐渐形成的组织生活的活动内容,形式与频次,为支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h1><h1><b><br /></b></h1><h3><br /></h3> <h1><b>七.联系老盟员</b></h1><h1><b>当时针对支部盟员的实际组成情况,我们决定每个支部委员分工联系一到二位老盟员。由于他们多是五十年代中期入盟的,不少年事巳高,有的長期因病卧床,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我们确定上门走访, 介绍区委与支部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与落政要求。</b></h1><h1><br></h1><h1><b>我负责联系李志道与周立信二位老盟员。李是原区委委员,巳退休並卧病在床,在文革中受过冲击与不公正待遇,我第一次上门时,家属态度很冷淡, 甚至没有让我进门。后来经多次上门交流,才逐渐消除误会,我们既带去了盟组织对他的关心,也把他的实际情况与具体要求反映给盟区委与统战部。</b></h1><h1><br></h1><h1><b>周是一位退休的老医生,当时因骨折卧床,住在利群医院的宿舍里,也有一些具体的困难,我们了解后也向盟区委反映,与有关单位进行了沟通与协调。周医生康复后,还赶来参加组织生活,后来他到外地女儿处生活,还专门与支部打招呼请假。</b></h1><h1><br></h1><h1><b>八.发展新成员</b></h1><h1><b>我们议定的第三项工作,就是积极慎重地发展新成员。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我们就先后发展了电脑公司曹怀贞,九印厂蔡守明,四O厂陈昌铸,区洗染五厂王益民,区市政开发公司凌达兴,区华普建筑设计室濮云玲等,再加上分别从云南,四川与上海南汇调入本区的張伟君,陈雪君,高魏等。</b></h1><p class="ql-block"><br></p><h1><b>由于民主党派在社会上的知晓率不高,科技支部又是联合支部,所以最初的发展工作往往是从成员所在单位开姢,如九印厂的蔡守明与四O厂的陈昌铸,或者是通过成员介绍,如洗染五厂的王益民,就是通过市民盟黃荗福副主委介绍入盟的。</b></h1><h1><br></h1><h1><b>而凌达兴则是与我同为区八届政协常委,当时按姓氏笔划排座席,凌与高同为拾笔,记得团区委书记坐我左边,凌坐我右边。通过交谈,知道他是文革前大学毕业,分配到云南水利设计部门,后来调到无锡,最后调入上海。凌为人朴实诚恳,工作踏实肯干,后经盟区市委批准,凌濮伉俪同时加入民盟。</b></h1><h1><br></h1><h1><b>九.走上正规</b></h1><h1><b>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科技支部也同民盟区委一样,逐渐成長健全,逐渐走上正规。根据盟区委的布置,支部参与了長寿路商业一条街开发的调研,为了摸清现状,划片包干,我们组织盟员挨门挨户了解业态与经营现状,並提出意见与建议。</b></h1><p class="ql-block"><br></p><h1><b>为了履行参政党参政议政的职责,发挥基层支部的作用,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就市属企亊业单位与区属经济发展进行调研。我们组织支部盟员,上门走访了七十余家市属单位,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数据与资料,通过分析,撰写了调研报告,並代表民盟区委在区政协大会上发言,受到好评。</b></h1><h1><br></h1><h1><b>在科技为社会服务与星期日工程师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科技支部的特色与优势,发挥支部盟员的聪明才智,以盟区委的科技服务部为平台,既为社会服务,又为组织创收,其中蔡守明参与了科技服务部的日常管理工作,胡昌之担任普盟专业进修学校的教学工作等。</b></h1><h1><br></h1><h1><b>十.历届支委名录</b></h1><h1><b>第一届(1985年10月至1990年3月)主委:王鹤龄 支委:张褔南,高小峻</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二届(1990年3月至1990年5月) 主委:王鹤龄 支委:高小峻,张褔南</b></h1><h1><b>(1990年5月至1992年) 主委:高小峻 支委:张褔南,蔡守明</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三届(1992年至1995年) 主委:蔡守明 支委:王益民,严小云</b></h1><h1><br></h1><h1><b>第四五届(1995年至2001年) 主委:谢贯斗 支委:蔡守明,王益民,凌达兴,高魏,陈启宇</b></h1><h1><br></h1><h1><b>第六七届(2001年至2009年) 主委:严红娟 副主委:佘荣林, 谢貫斗 支委:蔡守明,王益民,凌达兴,高贏东</b></h1><h1><br></h1><h1><b>第八届(2009年至2014年) 主委:高小峻 副主委:谢貫斗,佘荣林 支委:蔡守明,李小良,翁雪萍</b></h1><h1><br></h1><h1><b>第九届(2014年至2015年l月) 主委:高小峻 副主委:朱忠业,谢贯斗 支委:李小良,翁雪萍</b></h1><h1><b>(2015年1月至今) 主委:朱忠业 副主委:高小峻,谢贯斗 支委:李小良,翁雪萍</b></h1><p class="ql-block"><br></p><h1><b>十一.支部发展轨迹(上)</b></h1><h1><b>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支部的核心逐渐建立,组织与思想建设逐渐走上正观,组织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支部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经过第一轮恢复性的发展,到八十年代末,支部巳有16位成员,其中在职盟员占10位,但在未来的二年内,将有6位进入退休年龄,纽织发展工作依然迫在眉睫。</b></h1><p class="ql-block"><br></p><h1><b>由于历史的原因,八十年代发展的盟员大多是文革前参加工作的老大学生,年龄多在5O岁左右,组织工作的青黄不接依旧严重。我入盟時37岁,在当时是较少的,一入盟就担仼支部委员,1987年就分别被推荐与选举担任区政协委员与盟区委委员,这既是历史机遇,更是组织的培养。</b></h1><h1><br></h1><h1><b>1990年5月,王鹤龄主委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当时第二届支部换届才二个月。隨即我担仼支部主委,並在1991年4月,被增补为民盟区委副主委, 分工联系科技联合支部与财税联合支部,即后来的经济联合支部,並负责科技咨询等工作。</b></h1><h1><br></h1><h1><b>十二.支部发展轨迹(中)</b></h1><h1><b>九十年代初,我们先在区属企业发展了三位盟员,即王益民,凌达兴与濮云岭。 隨后我在盟区委主动提出,不再兼任支部主委,以培养更多的盟干部 , 让更多成员参与支部工作,先是蔡守明,后是谢贯斗担仼支部的主委。</b></h1><p class="ql-block"><br></p><h1><b>整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大量的科技人员下海经商或兴办科技企业。富有经验的吴志高主委,敏锐地超前提出要注意发展这一批科创企业的带头人与技术骨干,以适应形势发展,提高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促进民营科企的发展。</b></h1><h1><br></h1><h1><b>当时盟内外的认识是很不统一的,各种说法多有,阻力不小。老吴身体力行,三顾茅庐,深入民营科技企业,促膝谈心,坦陈交流,先后发展了复星的郭广昌,陈启宇与张琳,致达的严健军与严红娟,交大安地的高贏东与劳汜荻等,老吴与盟区委还主动邀请盟市委谈家桢等领导与专家,到这些企业指导工作,有力促进了民营科企的发展,同时支部也迎来了第二次较大的发展。</b></h1><h1><br></h1><h1><b>十三.支部发展轨迹(下)</b></h1><h1><b>九十年代末与新世纪十年代,有一大批从全国各地退休回沪定居的老科技工作者,进入支部如胡星弼,毛昭涛,张逸芳,陈恩芳,章宏剑,周大鹏等,再加上从上海退休转入的汪跃清,杜福清,苏楷隆,杨一飞,马千里,翁雪萍 ,荣英华等,也新发展了五O所金红军,致达李小良,何辉与毛玉倩,会计所陈文轶,区属厂陈智峰等,经过第三轮的大扩展,支部以46人的总人数居全区支部之首。</b></h1><p class="ql-block"><br></p><h1><b>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支部人数虽然增加了,但严重老化的趋势未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组织也是如此。从2009年起,我们发动全体盟员来关注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除了先后接受从外地与上海退休转入的伍贻德,虞谦,邹荣中,还发展了一批新成员,迎来了第四次新鲜血液的大补充。</b></h1><h1><br></h1><h1><b>七年来先后发展了水务工程设卄张汝军,中建上海设计朱忠业,杨静与张帆,区建管质监章铭,房地产开发苏彬,马玉龙与吴有焕,复星秦立德与黄建波,元构设计(交大安地)范硕奕,亚大物业陆燕,新华建筑设计陆雯晓,区房征收胡英捷,洲际酒店胡劲欧,中建材工程徐存琇,施耐德电器梁军(转入),木马工业设计李裕康,暢联国际物流郭婷,中钞油墨陈瀛,爱照护丁勇(转入),恒瑞医药胡爱鹏(转入),天佑医院陈霞等,支部总数达6O余人,在职与退休人员约各占一半,平均年龄有所下降。</b></h1><h1><br></h1><h1><b>十四.普盟区委会的历史(上)</b></h1><h1><b>第一届区委会(1958年9月至1962年9月)</b></h1><h1><b>主委:刘金钟 副主委:吴志高,唐惠民 委员:胡正立,张默雍,蒋芳若(女,候补)</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二届区委会(1962年9月至1965年9月)</b></h1><h1><b>主委:刘金钟 副主委:吴志高,唐惠民 委员:张至煜,胡正立,王敏如(候补),李志道(候补)</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三届区委会(1965年9月至1980年9月)</b></h1><h1><b>主委:刘金钟 副主委:吴志高,唐惠民 委员:胡正立,张至煜,王敏如,李志道</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四届区委会(1980年9月至1984年9月)</b></h1><h1><b>主委:刘金钟,吴志高(1983年9月代) 副主委:吴志高,胡正立 委员:王敏如,张至煜,李志道,徐惠芊(女)</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五届区委会(1984年9月至1987年12月)</b></h1><h1><b>主委:吴志高 副主委:胡正立,王敏如,王钦尧(1987年1月増补),韦德培(嘉定县转入) 委员:朱仁方,徐惠芊(女),邹见高,王菊珍(女),卢松年(候补),储明(候补) 顾问:李志道,许燮耕,周颂高</b></h1><p class="ql-block"><br></p><h1><b>十五.普盟区委会的历史中</b></h1><h1><b>第六届区委会(1987年12月至1992年1月)</b></h1><h1><b>主委:吴志高 副主委:王敏如,王钦尧,胡壮,周燮鹏(1989年12月增选),高小峻(1991年4月增选) 委员:叶展群,朱仁方,李道桐,张强,高小峻,徐惠芊(女),董大奎,储明,朱吟秋(女,1989年12月增选) 秘书長:张守信 顾问:胡正立,韦德培,邹见高</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七届区委会(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b></h1><h1><b>主委:吴志高 副主委:王钦尧,胡壮,周燮鹏,高小峻 委员: 董大奎,李道桐,储明,张强,朱吟秋(女),黄丽英(女),强燕麟(1992年12月增选),朱伟琴(女,1994年8月增选),杨杰(1996年5月增选),王云霞(女,1996年5月增选) 秘书長:张守信 顾问:胡正立,韦徳培</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八届区委会(1996年12月至2001年9月)</b></h1><h1><b>主委 :吴志高(名誉主委),周燮鹏 副主委: 高小峻,杨杰,朱伟琴(女),胡壮(1999年11月增补) 委员: 董大奎,钱国英(女),郑建国,强燕麟,曹伟家,李道桐,储明,王云霞(女) 秘书長: 董大奎 顾问: 王钦尧,韦德堷,朱吟秋(女) 副秘书長:许雪英(女),许龙成</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九届区委会(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b></h1><h1><b>主委:周燮鵬 副主委:高小峻,胡壮,杨杰,朱伟琴(女) 委员:董大奎,钱国英(女),郑建国,强燕麟,曹伟家,王云霞(女),王海英(女),忻皓明,纪筱华,许龙成,陈启宇 秘书長:董大奎 副秘书長:许龙成,许雪英(女),王红(女)</b></h1><p class="ql-block"><br></p><h1><b>十六.普盟区委会的历史下</b></h1><h1><b>第十届区委会(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b></h1><h1><b>主委:周旭东 副主委:郑建国,杨杰,朱伟琴(女),许龙成,纪筱华 委员:王红(女),杨华,吴敏(女),忻皓明,陈启宇,承解静(女),俞玲玲(女),高瀛东,谢风雷,强燕麟 秘书長:王红(女) 副秘书长:严红娟(女),骆奇</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十一届区委会(2011年7月至2016年5月)</b></h1><h1><b>主委:杨杰 副主委:郑建国,纪筱华,陈启宇,刘绍庆 主委助理:朱伟琴 委员:王红(女),李剑瑜,陈俭(女),杨华,杨晓燕(女),何友胜,俞玲玲(女),高灜东 秘书長:王红(女) 副秘书长:高小峻,李新(女),張蓉(女)</b></h1><p class="ql-block"><br></p><h1><b>第十二届区委会(2016年5月至2021年)</b></h1><h1><b>主委: 杨杰 副主委: 陈启宇,朱伟琴(女), 陈俭(女),王红(女) 主委助理: 纪筱华 委员: 朱忠业,杜蕾(女),李新(女),李剑瑜,杨晓燕(女),何友胜,余勇波,张蓉(女),张春雷,郭继兵 秘书长: 王红(女) 副秘书长: 王靜(女),傅建平,何永强 </b></h1><p class="ql-block"><br></p><h1><b>十七.区委会的变迁(上)</b></h1><h1><b>普盟区委会成立于1958年9月,正好历经中国历史上一场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斗争,而民盟又是首当其冲的重灾区,在当时的语境下,民主党派也就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处于一种学习,教育,改造与自我改造的状态。</b></h1><p class="ql-block"><br></p><h1><b>由于当時全区成员仅数拾位,支部与小组仅几个,组织发展又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区委前三届基本保持一正二副与三到四个委员,如第一届是二位委员,一位候补委员,第二届是二位委员,二位候补委员,第三届是四位委员。</b></h1><h1><br></h1><h1><b>每届的任期,前二届分别为四年与三年,尚属正常,而第三届则从1965年到1980年,足足任滿了十五个年头,这当然与历经拾年的文革有关,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党派才逐渐恢复活动,恢复发展,逐渐在中国的政治社会中发挥作用。</b></h1><h1><br></h1><h1><b>十八.区委会的变迁(中)</b></h1><h1><b>从第四届区委会开始,由于成员数与支部数的不断增加,区委会的副主委与委员数也不断变化。除第四届区委会以一正二副四名委员与第三届区委会持平外,以后各届区委会在主委与委员数上,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並逐步稳定规范下来。</b></h1><p class="ql-block"><br></p><h1><b>区委主委数,第五届区委会换届时为一正二副,第六届区委会换届时为一正三副,而后均通过届中增选二名副主委,而形成一正四副与一正五副的格局。除了第八届区委会存在二正三副,即一名名誉主委与一名主委,届中增选一名副主委,而形成二正四副,第十届区委会一正五副外,其它第七届,九届,十一届,十二届区委会均维持一正四副格局。</b></h1><h1><br></h1><h1><b>区委委员数,除了第四届区委会为四名委员,第五届区委会为四名委员二名候补委员外,以后各届区委会委员数均保持在八至十一名内(不含主委与副主委),从笫六屇区委会起,委员数依次为9,10,8,11,10,8,10名,並从第六届区委会起不再设立候补委员。</b></h1> <h1><b>十九.区委会的变迁(下)</b></h1><h1><b>第六届区委会起设立秘书長,並从第八届区委会开始设立副秘书長,人数依次分别为2,3,2,3,3名,这既是适应开展盟务日常工作的需要,也是为了锻炼与培养盟的较年轻干部,在副秘书長中就先后产生了多名区委委员,秘书長与副主委。</b></h1><h1><br></h1><h1><b>第六届区委会起设立顾问,直至第九届区委会停止设立,人数依次分别为3,2,3名,一般是聘请因年龄原因而退下来的区委委员与副主委。而停止设立的原因,则可能与中共停止设立顾问委员会有关,但顾问的设立,对促进新老交替,无疑是有益的。</b></h1><h1><br></h1><h1><b>区委会的任期,除第四届,五届,六届,八届区委会分别为四年,三年三个月,四年一个月,四年一个月外,第七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区委会则分别为四年十一个月,五年,五年,四年十个月,基本达到任期五年一届的规范。</b></h1><h1><br></h1><h1><b>二十.区委会办公室</b></h1><h1><b>普陀区有七个民主党派区委会,仅缺台人盟,党派区委会的办公场所多在区府大院内,当时区政府在普雄路29号,离我工作的单位安远路很近,就隔了条苏州河,骑自行车踏过武宁路桥,也就几分钟就到了,幵会办事蛮方便的。</b></h1><h1><br></h1><h1><b>我刚入盟時,盟区委办公室在区府4号楼,好象是在二楼,要走过一条長長的,暗暗的走廊,廊的二旁排列着文件柜。当时支部数不多,有业余大学支部,教育学院支部,曹杨二中支部,晋元中学支部,真如中学,中心医院支部,中教一联,中教二联,小教与科技等支部,但会议和学习较多。</b></h1><h1><br></h1><h1><b>八十年代未,盟区委办公室搬到9号楼5楼,正对楼梯第一间是九三,第二间是民盟,九十年代未区府大院要批租,又搬到l号楼过渡了几年。直到2001年,新的区政府办公楼在大渡河路1668号建成,盟区委办公室也隨之搬入C区1515室,仍然是5楼,但是有了电梯与空调。</b></h1><h1><br></h1><h1><b>二十一.区委前辈掠影(上)</b></h1><h1><b>吴志高(1928一2012),是五十年代入盟的老盟员,1958年民盟普陀区委成立即担任副主委,1983年起任民盟区委主委,盟市委常委,並历仼普陀区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副主席。吴老师長期担任小学校長,他不仅敎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而且在普陀统战系统与市盟内,多是一位德高望重,有影响力的代表人士。</b></h1><h1><br></h1><h1><b>吴老师是我入盟的介绍人,也是我入盟后的领路人。记得刊登在1986年第8期《普陀盟讯》的"不仅是统战对象,更重要的是依靠对象" ,就是在吴老师的鼓励指点下写成的,从此才有了后来大量的调研报告,社情民意,提案建议与大会发言稿等。</b></h1><h1><br></h1><h1><b>吴老师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的品徳,比如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直言,勇于担当,做铮友;善于发扬民主,吸取不同意见,从善如流,做朋友;盟务工作讲全局有远见,有创意敢突破,成熟老练,做挚友。尤其是他爱盟如家,爱盟员如兄弟姐妹,令人十分钦佩,感人至深,普盟有今天,离不开吴老师的辛勤耕耘。</b></h1><h1><br></h1><h1><b>二十二.普盟前辈掠影(中)</b></h1><h1><b>胡正立与王敏如二位老师,是我入盟时的二位领导,时任五届普盟区委会副主委,多是五十年代入盟的老盟员,分别是武宁中学与曹杨二中的语文老师。当時到区委幵会,经常能听到胡王二位前辈的高论,在党派工作中获得他们的启蒙与指点。</b></h1><h1><br></h1><h1><b>胡老师早在民盟普陀区委成立以前,就巳担仼普陀区中教联合支部的委员,直属民盟上海市委领导。1958年盟区委成立后,胡老师历任民盟区委第一,二,三届区委委员,第四与五届区委副主委,第六与七届区委顾问,为普盟的发展与提携培养后进,作出了历史的贡献。</b></h1><h1><br></h1><h1><b>王老师是民盟区委第二届区委候补委员,第三与四届区委委员,第五与六届区委副主委。王老师参政议政能力较强,他撰写的提案切中時弊,受到時任中共区委书记的批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在刚退休不久,就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终生热爱的盟的事业。</b></h1><h1><br></h1><h1><b>二十三.普盟前辈掠影(下)</b></h1><h1>王钦尧医生与韦德培老师,是在1987年调入普陀区,並先后増补为民盟普陀区委第五届区委副主委。王医生是普陀区从市三级医院引进的,仼区中心医院外科主任与区人大常委,韦老师是由于真如镇从嘉定划入普陀,時仼人大副主仼与真如中学校長。</h1><h1><br></h1><h1><b>王医生是民盟区委第六与七屇区委副主委,第八届区委顾问。王医生不仅是中心医院的外科一把刀,而且热心盟务与人民代表工作,退休后仍著书立说,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岀版《胆道与胆胰十二指腸区域外科手术图谱》, 将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无私传授给后人。在長征镇与万里街道民主党派联谊分会,他不仅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而且主动为大家作医疗咨询,他平易近人,深受大家的欢迎与好评。</b></h1><h1><br></h1><h1><b>韦老师是民盟普陀区委第六与七届顾问。韦老师退休后仍辛勤耕耘,经拾余年的积累,1991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新编学生汉语字典(三笔査字)》。韦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長者,对盟务工作认真负责,退休多年后,我们上门探访,依然关心普盟的建设与发展。</b></h1><h1><br></h1><h1><b>二十四.区委成立前的普盟(上)</b></h1><h1><b>早在1958年9月,民盟普陀区委成立之前,普陀区就有盟的组织与盟员。1946年2月,民盟上海市支部筹委会成立,同年8月,民盟上海市支部工委会正式成立。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予以取缔,民盟组织及其成员被迫转入地下。</b></h1><h1><br></h1><h1><b>1948年3月建立民盟上海区执行部,並按行业分成12个区分部,普陀区的盟员分散在各个区分部,其中绝大多数在以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为主的第二区分部 ,杨维骏为主仼,何孝尧为副主任,赵寿先,毛引,徐承烈为委员,成员有徐承业,马永明等。</b></h1><h1><br></h1><h1><b>普陀区的其他盟员如李志道,王强,王瑞云,孙文芝,汪庆龄,祝庸,沈永泉等,则分别在第四(工商),第六(妇女),第八(职业青年),第九(公教人员),第十二(自由职业者) 等区分部。其中王瑞云与孙文芝,均是抗日战争期间入盟的老盟员。</b></h1><h1><br></h1><h1><b>二十五.区委成立前的普盟(中)</b></h1><h1><b>民盟第二区分部在大夏大学校门前的中山新村,向施姓房主租用了一间20平米的小楼房,作为区分部的秘密活动场所之一,在"施家楼" 上,收听学习和传抄新华社播发的消息,通过读书会和俱乐部,考察和吸收进步人士入盟,並动员一部分大学生到解放区工作。</b></h1><h1><br></h1><h1><b>区分部毛引委员去江西余江等地,策反国民党军队,並开展武装斗争。 区分部杨维骏主仼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利用与云南军阀龙云三公子同班同学的关系,前往云南去做策反军政人员中的起义工作。大夏大学的盟员,在护校与迎接解放的斗争中作出贡献。</b></h1><h1><br></h1><h1><b>盟员孙文芝与丈夫尚丁(曾仼黄炎培的秘书,時仼民盟上海支部执行委员,组织部長),一起保管着上海民盟十二个区分部,500多位盟员的花名册,在当時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下,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他们始终生着一个炉子,隨时防备不测。</b></h1><h1><br></h1><h1><b>二十六.区委成立前的普盟(下)</b></h1><h1><b>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大夏大学的一批学生盟员,有的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有的参加南下服务团与西南服务团,走上了新的革命工作岗位。解放后民盟组织恢复公开活动,居住或工作在普陀区的盟员仍在厡分部参加活动,组织关系隶属民盟上海市支部。</b></h1><h1><br></h1><h1><b>1956年5月,民盟上海市支部改称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並将原分属各区分部的基层组织按地区建制,分别建立普陀区综合支部,沈永泉为主仼,李志道,李凱西为委员,有盟员19人,分佈在金融,纺织等企业。普陀区中教联合支部,顾克俭为主任,苏宝昌,胡正立为委员,有盟员23人, 分佈在陝北,曹杨一中,曹杨二中,甘泉,光新,五一,武宁等中学。普陀区小教直属小组,李之庄,龚自强分任正副组長,有盟员8人。以上支部小组,均直属民盟上海市委领导,同年12月,筹建民盟普陀区工作委员会。</b></h1><h1><br></h1><h1><b>1957年,中共开展整风运动,召开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会,当时本区内的盟员,包括纺织工业局系统和化工研究院的成员共80余人,集中在区内进行整风,先后有沈永泉,李志道,王强等21位盟员被错划为右派,区民盟筹建工作委员会也停止工作。</b></h1><h1><br></h1> <p class="ql-block">孙文芝,尚丁夫妇。</p> <h1><b>二十七.杨维骏补记<br /></b><b>刚写完区委成立前的普盟,在微信上偶然看到一则消息 "陈岩石的原型是民盟盟员" ,细看下去竞看到三个熟悉的名字一一杨维骏,到百度一查就是解放前仼民盟上海市地下组织,第二区分部担任主任的杨维骏。<br /></b><b><br /></b></h1><h1><b>杨维骏,回族,1922年3月生 ,云南昆明人,194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民盟云南省临时工委副主任委员,云南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解放后历任民盟云南省委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和中央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b></h1><b><h1><b><br /></b></h1></b><h1><b>杨维骏的父亲杨蓁是滇中名将,曾任孙中山大本营的代参谋長,在云南讲武堂与朱德结为金兰,1925年遇刺身亡。杨维骏因不肯检举费孝通,1958年也被打成右派,飽受二十余年的屈辱与不公正待遇。但他一身正气,离休后依然为民请命,並实名举报白恩培,仇和,张田欣等贪官,被誉为年龄最大,级别最高,最不涉及私利的反腐斗士。</b></h1><h3><br /></h3> <h1><b>二十八.社会服务与办学办企业(上)<br /></b><b>改革开放后 ,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很快在社会上形成一股下海经商,各行各业办三产办企业创收的热潮,民主党派也不例外,根据自己组织特点与人才优势,纷纷行动起来,申办各种培训学校,经营部,小卖部商店或服务部公司。<br /></b><b><br /></b></h1><h1><b>从八十年代中期起,民盟普陀区委也先后兴办了三所培训班与学校,即摩托车维修培训班,普盟会计进修学校与普盟专业进修学校,以及大明综合经营部与普盟科技服务部,另外还与兄弟党派合办了树人专业进修学校等。</b></h1><b><h1><b><br /></b></h1></b><h1><b>轰轰烈烈的社会服务与办学办企业,确实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与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了财富,培养了各类人才,填补了因文革动乱,而造成的各类人才的奇缺与断层。当然,在这种类似于群众运动中,也有投资的失误,集资的失败等。</b></h1><b><h1><b><br /></b></h1></b><h1><b>二十九.社会服务与办学办企业(中)</b></h1><h1><b>民盟普陀区委兴办的学校与企业较早,是在1984年前后,在我入盟以前,而且基本上是成功的,这与吴志高等一批老领导,亲自把关,亲历亲为分不开的。如摩托车维修培训班,盛况空前,连办拾余期,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当时遍及全区的维修部,人员均出自该培训班。</b></h1><b><br /></b><h1><b>由区税务局盟员杜锡荣高级会计师,牵头兴办的普盟会计进修学校,由于顺应改革开放的需求,当時不少新办的企业需要会计等专业人员,该学校适時推出会计员上岗证培训,以及会计人员专业培训等不同课程,有力地促进了三产企业与新兴企业的规范发展。</b></h1><b><h1><b><br /></b></h1></b><h1><b>普盟科技服务部,也先后在业余大学支部张炬青与孙礼适,科技支部蔡守明等的不懈努力下,依托盟内外各类专业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开发与科技咨询,发挥星期日工程师的奉献精神,为社办等企业解决技术与管理等难题。</b></h1><b><h1><b><br /></b></h1></b><h1><b>三十.社会服务与办校办企业(下)</b></h1><h1><b>普盟专业进修学校,是民盟普陀区委投入力量最多,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時间最長,社会效益与影响最广,对民盟的贡献也是最大的。 普盟专业进修学校设在重点中学宜川中学内,最盛时还在管弄中学等处设过分部,盟员史杰清,王烱,杨杰,韩惠英,王云霞等先后担任过校長。</b></h1><b><br /></b><h1><b>学校以英语业余培训为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同步强化复习,也有英语900句,新概念英语,剑桥英语等,同時也办有各年级语文,数学同步班,奥数班,中考复习班,高考复习班等,最兴旺时有数拾个班级,上千名同学参加培训学习,晚上放学时形成华阴路一道风景线 ,保证安全成了学校的重要仼务。</b></h1><b><h1><b><br /></b></h1></b><h1><b>隨着宜川中学兴建教学楼,市区教育系统不允许公办学校,晚上与双休日岀租校舍,並对业余补课实行限制,造成普盟专业进修学校数度迁校,社会影响日衰,生源也日益枯竭,直至完成历史使命。我从1991年起,分管普盟科技咨询社会服务工作,並先后兼任二所学校校董会董事長,以及科技服务部法人代表,经历了除兴办期的大半程,对党派社会服务与办校办企业的艰辛与不易有深刻的体会。</b></h1><b><h1><b><br /></b></h1></b><h1><b>三十一.语文教师集聚现象</b></h1><h1><b>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份子组成,所以上海区级民盟组织中,中学教师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既符合民盟的章程规定,也符合区域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知识份子的构成实际,因为中学教师是区内人数最多的知识份子群体。</b></h1><b><br /></b><h1><b>在八十与九十年代中叶,普盟中集聚着相当一批语文教师群体,却是相当有趣的。如晋元中学就有李道桐、郭锋、蔡云娣、陈文年、曹云芳等,五一中学冯志贤,勤建中学叶展群,延河中学董大奎,南林师范蔡惠康,兰田中学冯至徳,教育学院储明、邓国庆、杨杰、居有良等,甘泉中学周燮鹏、戴兆瑾等,普雄学校郑建国,宜川中学纪筱华,普陀中学邹永发、卢兆沂等,曹杨中学王云霞,真如中学孙新娣等。</b></h1><b><h1><b><br /></b></h1></b><h1><b>这既与民盟老领导中胡正立与王敏如 ,分别是曹杨二中与武宁中学语文教师有关,也与语文教师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关。在当时入盟的20余位语文教师中,就先后产生了9位区委委员,其中有2位先后担仼区委主委,2位任区委副主委,1位任区委秘书长。</b></h1><b><h1><b><br /></b></h1></b><h1><b>三十二.固镇支教</b></h1><h1><b>九十年代初,党派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吴志高主委要我负责策划。我即与原同为下放在安徽固镇湖沟公社的上海知青蒋豪联系,当时他巳从县三中调县教委工作,几经讨论酝酿,获得县教委姚国藩主任的全力支持,普盟区委到固镇支教的社会服务活动就确定了。</b></h1><b><br /></b><h1><b>支教的具体内容,是为固镇县社二级中学的教导主仼进行培训交流。为此我们商请了富有经验的华师大二附中王鸿仁校长,普陀区爱的教育研究会副会長曹惠康校長,以及盟内真如中学祝伟达与新泉中学王银章二位教导主任,共同参加固镇支教工作。</b></h1><b><h1><b><br /></b></h1></b><h1><b>1992年4月,我们一行5人前往固镇,先后参观了县城内的几所中学,並为五十余位教导主任培训,二位资深校長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与理念的介绍,二位敎导主仼具体教务工作的案例与实践,多深受与会老师的欢迎,固镇支教取得成功。作为副产品,优秀数学老师蒋豪,不久被引进到我区沙田学校,后来还担仼副校長,党支部委员。</b></h1> <h1><b>三十三.拜访谈家桢主委<br /></b><b>谈家桢(1909年9月15日一2008年11月1日),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長,教授。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仼民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八,九届中央名誉主席,民盟第七,八,九,十届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br /></b><b><br /></b></h1><h1><b>九十年代中期,我曾隨同吴志高主委,登门拜访过時任民盟市委主委的谈老。那時谈老住在陝西南路靠近淮海路,房间不是很大,钢窗打腊地板,桌子椅子上多堆满了厚厚的,硬封面的书,有的打开,有的插着标签。谈老面色红润,言语不多,和蔼可亲,没有什么架子。</b></h1><b><h1><b><br /></b></h1></b><h1><b>谈老对普盟是很关心的,他接受我们的邀请,亲自率领盟内的专家学者,到普陀区万航渡路中行别墅,对尚正在艰苦创业的复星高科技公司进行调研,倾注了他对复旦学子下海科技创业和对基层年轻盟员的关心。谈老还应允为普陀盟讯题字,鼓励我们抓好盟基层组织和思想建设,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献计出力。</b></h1> <h1><b>三十四.平易近人的翁曙冠<br /></b><b>翁曙冠(1922年一2015年1月22日),長期担任敬业中学校長,曾仼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長。翁曙冠是民盟盟员,中共党员,九三社员,他是民盟中央第五,六,七届常委,民盟上海市委第八,九屇副主委兼秘书長,第十届常务副主委。他是上海市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届副秘书長,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br /></b><b><br /></b></h1><h1><b>翁曙冠担仼敬业中学校長生涯長达37年,他提出"三个全面",即德智体全面发展,文理科全面提高,各学科与各部门间全面协作等办学思想,並确立了"严实活尖" 的教学目标。他同时以扎实的教育哲学基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五个关系,即减轻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教育学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新旧知识的关系,课内外的关系等。在他的领导下,敬业中学率先进行了多项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b></h1><b><h1><b><br /></b></h1></b><h1><b>翁曙冠从1987年调到民盟市委,先后仼专职副主委,秘书長与常务副主委,协助谈家桢主委,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一次市盟代会,翁校長参加我们组的讨论,他一进会议室,就主动和大家打招呼,並一一和大家握手,他的平易近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b></h1><h3><br /></h3> <h1><b>三十五.一次庆祝会</b></h1><h1><b>在1998年,民盟普陀区委曾为老主委吴志高老师举行过一次庆祝会,是纪念吴老师从事盟务工作40周年。当時区府还在普雄路,是正在准备动迂前,庆祝会假座沪西工人文化宮的餐厅,庆祝会的出席者代表之广,规格之高,创普陀统战史之最。</b></h1><h1><br></h1><h1><b>出席庆祝会的有历任与现任的部分区委书记与区長,区人大常委会的主任与副主任,区政协的主席与副主席,区各民主党派的主委与副主委,以及秘书長与专职干部,民盟市委常务副主委翁曙冠发表了热情扬溢的祝辞,最后吴老师激动地致了谢辞。</b></h1><h1><br></h1><h1><b>吴老师从事盟务工作40年,确实不容易,也不简单。这40年盟员与盟的组织,历经反右斗争与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打击与冲击,吴老师能团结广大干部与同志,坚持不懈地努力,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厡则爱盟如家,成为普陀区统一战线,当之无愧地代表性人物。</b></h1><h1><br></h1><h1><b>三十六.一本纪念冊(上)</b></h1><h1><b>2003年,是民盟普陀区委成立四十五周年,在九届区委建立后,就决定出一本纪念册,各项准备工作就渐次展开。首先纽成编委会,聘请張圣坤,夏斯德,吴志高为顾问,编委会成员为周燮鹏,胡壮,高小峻,杨杰,朱伟琴,董大奎,林毅,冯志贤,王红,主任为周燮鹏,副主任为董大奎。</b></h1><p class="ql-block"><br></p><h1><b>纪念册大量的工作就是历史沿革与史料的收集,主要是历史事件场景与人物照片的收集。由于吴志高老师经历了盟区委45年的全过程,又一直担任盟区委的领导,同時普盟对档案管理工作比较重视,所以整个收集整理工作还是比较順利的。</b></h1><h1><br></h1><h1><b>编委会确定了七个板块,即沐浴阳光,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流金年华,支部天地,爱心奉献,群星璀璨,再加上题词,序言与附录共十个部分,充分包含与反映了民盟普陀区委成立四十五周年,光辉的业绩与战斗的历程。</b></h1><h1><br></h1><h1><b>三十七.一本纪念册(中)</b></h1><h1><b>纪念册名为"如歌岁月",由時任中共普陀区委书记周国雄题写,其它还有九幅题词分别由盟市委领导与普陀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区委统战部领导题写。盟市委主委张圣坤题词"风雨同舟写春秋肝胆相照谱新曲",原副主委沈立恭,马克烈,黄茂福分别题词"继承民盟优良传统为建设高素质参政党作出新贡献","有作为","任重道远" 。</b></h1><p class="ql-block"><br></p><h1><b>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長胡秉忠题词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普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鹤鸣题词"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统战部长沈原梓题词"反眏民意集中民智",普陀区政协主席林爱娟题词"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中共普陀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区政协副主席夏斯德题词"风雨同舟建设普陀"。</b></h1><h1><br></h1><h1><b>纪念册的序言有二篇,序言一由尚丁撰写,尚丁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第一仼主席黄炎培的秘书,也是民盟的老前辈,曾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序言二由叶维华撰写,叶维华曾任中共普陀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b></h1><h1><br></h1><h1><b>三十八.一本纪念册(下)</b></h1><h1><b>结尾部的附录,内窞多多,记录下了民盟普陀区委历届区委会组成人员(前文巳有反映),普陀区盟员当选历屇全国,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名单,民盟普陀区委在历届区政协大会交流发言与集体提案目录,普陀区民盟岀席全国和上海市盟代会代表名单等。</b></h1><p class="ql-block"><br></p><h1><b>普陀区盟员当选历届全国与市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有郭广昌(十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有张至煜(五届),邹見高(八届),王菊珍(九届),胡壮,王菊珍(十届),杨杰(十一届),郑建国,严健军(十二届)等。</b></h1><h1><br></h1><h1><b>普陀区盟员担任历届全国与市政协委员,其中全国政协委员有赵秀贞,王菊珍(七届),王菊珍(八届),郭广昌(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有张至煜(四届),张至煜(五屇),张至煜(六届),高小峻(八届),周燮鹏,高小峻(九届),周燮鹏,高小峻(十届)等。</b></h1> <h1><b>三十九.2006年</b></h1><h1><b>2006年,是我加入民盟21年。从1985年入盟起,我即先后担任科技联合支部的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和主委,共达6年。1987年,我被推选进入民盟普陀区委,共担任区委委员19年。1991年4月,我在届中调整增选为副主委,共担任区委副主委15年。</b></h1><h1><br></h1><h1><b>在区委工作時期,我一直分管科技咨询与社会服务工作,並分工联系经济联合支部与科技联合支部。我曾先后与吴志高,周燮鹏二位主委共事,由于所处历史阶段不同,前者重于开拓,创业,攀峰,后者倾向于维持,规范,守成。</b></h1><h1><br></h1><h1><b>2006年,离我退休仅一年多的時间,在原单位我巳从所公司,回到四O工厂担任顾问,准备逐步过渡到退休生活。根据社会观察与个人思考,我确定了退休后的二条原则,一是做一些自已喜欢的事,二是不在厡单位接受返聘。</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