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行之一:波兰

澜水儿

<h3>期盼已久东欧之行在2018年初如约而至,</h3><h3>波兰地处中欧,与德国,捷克接壤,是世界世界十大旅游国之一。虽说波兰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但实际上在波兰待的4天里我连亚洲游客都很少见到,大部分还是欧洲人,至于谁是游客谁是土著,反正是傻傻的分不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个少见的还没有被大批中国游客占领的地方。</h3> <h3>原本是北京直飞华沙的航班,因为途中有一名中国乘客突发心脏不适而迫降莫斯科机场,机窗外大雪纷飞,机内所有乘客都在原座位上静静地等候。最终病人被抬下飞机,我们在莫斯科机场滞留一个多小时后继续飞往华沙。</h3> <h3>飞机由于突发状况而晚点一个半小时,出机场时虽然只是当地时间15点半左右,但是天色已经渐渐的暗了下来。</h3> <h3>波兰首都华沙,是有700多年的历史一座古城。二战期间,华沙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 85%以上的建筑成为废墟;战后,波兰人民按原样重建城市,恢复了中世纪华沙古城的风貌。 </h3><h3>1980年华沙古城作为特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不收录重建遗产的《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次为了华沙古城破了例,原因是华沙古城重建背后弘扬的是对国家历史文明的热爱和保护,传承的是保存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h3><h3>华沙圣十字教堂,正对着华沙大学主校园。圣十字教堂华沙最著名的巴教堂,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肖邦的心脏安葬在此教堂中。</h3> <h3>华沙圣约瑟夫教堂。</h3> <h3>贝尔韦德宫:波兰总统官邸。</h3> <h3>波兰总统府。这里曾作为拿破仑的司令部,现在是波兰总统的官邸。总统府规模不大,在华沙众多建筑中很不起眼。</h3> <h3>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塑像,他是波兰人民争取祖国的解放代表人物之一。</h3> <h3>华沙街道,洁静而漂亮。喜欢这种感觉。</h3> <h3>华沙城堡广场:一个有着历史,有色彩的广场。广场左侧耸立着纪念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瓦萨的圆柱;与之呼应的右侧是波兰皇宫。</h3> <h3>黑黑的铜像就是华沙另一地标:美人鱼铜像。</h3> <h3>广场中悠闲、优雅的商贩,好羡慕他们这种怡然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h3> <h3>华沙老城,这里白天也是个商品交易市场;大概因为是冬日的傍晚,我们到来时这里已经空无一人了。</h3> <h3>左边是老城,右是新建市民生活区。</h3> <h3>早上在酒店吃过早餐后,利用出发前的一个小时,自己出去连跑带颠的看看华沙街景。</h3><h3>华沙市内新建的楼房色彩清淡,给人一种素雅,文静的感觉。市内交通便利,火车四通八达,市内交通有轨电车、公交车纵横交错。</h3> <h3>科学文化宫是华沙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是波兰目前最高的建筑,典型的前苏联建筑风格,这是斯大林送给波兰人民的礼物,整体建筑风格与华沙其他建筑风格大相径庭。</h3> <h3>离开华沙去弗罗茨瓦夫时进入服务区休息,闲逛中拍个油价比较一下。</h3> <h3>弗罗茨瓦夫(Wroclaw),德语名称布雷斯劳(Breslaw),在二战前约200年的时间里一直属于德国,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后割让给波兰,是德国在战后失去的最大城市。</h3><h3><br></h3>弗罗茨瓦夫百年纪念会堂,它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德国为纪念莱比锡战役100周年而建造的工程之一)。曾为弗罗茨瓦夫的市政厅。2006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h3>百年纪念会堂是现代工程建筑的先驱之作,如此跨度的大型钢结构工程对今天的建筑技术来说不足为奇,但是在一百多年前能建造出这样的工程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就不足为奇了。</h3> <h3>弗罗茨瓦夫被称为“小矮人之城”,漫步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你就会与一个“小矮人”相遇。它们由铜铸成,个头和立起来的一本书相当,活泼可爱,憨态可掬,造型各异。它们仿佛落入凡间的小精灵,被仙人施了魔咒,永远定格在某个瞬间。</h3> <h3>据说这座小城里共“栖息”着319个小矮人,要把它们都找齐,绝对需要精力与体力。</h3> <h3>别看小矮人们虽然可爱萌萌的,它们却是用来纪念波兰昔日的反政府组织“橙色道路”。在1981年12月雅路泽尔斯基戒严时期,弗罗茨瓦夫理工大学的学生对‘军管’表示抗议,号召人们穿着水兵服在警察局门前溜达,发动市民打扮成小矮人集体出现在广场上。以这种看似艺术的方式来讽刺抗议军政府的恶行。</h3> <h3>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弗罗次瓦夫的大街小巷便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小矮人,它们旨在说明:控制无处不在时,反讽也就无处不在。</h3> <h3>参观过百年纪念堂后,比较早就回到酒店,觉得在酒店休息太啬侈了,在老公的遥控导航的帮助下,我和大姐奔向中心广场。</h3> <h3>弗罗茨瓦夫街头的“无名路人”的塑像,各个活灵活现、生动有趣。</h3> <h3>弗罗茨瓦夫市中央广场是波兰的最大城市广场之一,广场周围的建筑物来自不同的时代,地上全部都是由石块铺成的,建筑风格属于文艺复兴时期,古朴又不失豪华。偌大的广场张灯结彩、圣诞气氛犹存。</h3> <h3>也许是因为下雨的缘故,天刚擦黑广场里上已是人稀影疏,一派空旷静谧。只有淅沥沥的冬雨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我喜欢这种感觉。</h3> <h3>半天华沙走下来,别说中国人了,在这里连亚洲面孔都难得一见。</h3> <h3>广场上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建筑是位于广场南侧的市政厅,漂亮华丽,现在是历史博物馆。</h3> <h3>广场中的圣伊丽莎白教堂。</h3> <h3>克拉科夫</h3><h3>克拉科夫全称克拉科夫皇家首都,是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为维斯瓦族的故乡。1320~1609年为波兰首都。克拉科夫历来是波兰学术的主要中心之一,文化和艺术生活,是波兰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赶脚类似中国的上海),被认为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h3><h3>克拉科夫必去的地方有三个:一是以老城区及城堡区所构成的中世纪历史,二是位于东南郊区的千年盐矿 - 维利奇卡盐矿,最后便是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辛德勒工厂组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任何一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错过的。</h3> <h3>维利奇卡盐矿</h3><h3><br></h3><h3>维利奇卡盐矿位于波兰克拉科夫附近,是一个从13世纪起就开采的、欧洲最古老的盐矿之一。1976年被列为波兰国家级古迹,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列为零级(最高级)世界文化遗产。 里面有很多盐矿石雕刻而成的雕像,在地下110米处的水晶大厅,地板、水晶灯、壁画以及宏伟的教堂,全部由晶莹剔透的盐矿石雕琢而成,而且它们都出自盐矿工人之手,令人钦佩他们的艺术造诣。</h3><h3><br></h3><h3>维利奇卡盐矿是克拉科夫必游景点,十五世纪起游客就可以到盐矿内参观,地下的游览路线逐步形成,欧洲很多名人,如肖邦、哥白尼、歌德等都曾来此地游览(我们的自费项目)。</h3> <h3>原木搭建的参观通道,散发着淡淡木香。及使下到140米以下的巷道参观,也没有丝毫憋闷的感觉,通风状况非常好。该盐矿不仅可供游人参观,还可供某些疾病患者来此治疗。1964年在盐矿第5开采区211米深处开设了研究过敏性疾病的疗养所,1974年又在矿井下建成了一座疗养院,供呼吸道疾病患者疗养治病。</h3> <h3>迷宫般的巷道;新加固的巷道里弥漫着淡淡的松木香</h3> <h3>年月长久一点的巷道里的圆木上已经被包裹上一层薄薄盐晶。</h3> <h3>裸露的墙壁含有极高成分的盐晶,乌黑光滑,泛着大理石般的光泽。</h3> <h3>各种盐制的雕塑不断模拟出当年矿工们工作、生活的场景,先把盐从墙壁上挖掘下来,然后就地研磨,再用水炼制出精盐,由马匹搬运回地面,就这样周而复始、源源不断的提供食盐。如今看来普通的盐,在中世纪曾贵如黄金,而盐矿,正是当时波兰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h3> <h3>矿工劳做的情景再现(这个模特有点狰狞,与后面看到的盐雕作品有着天壤之别)。</h3> <h3>每一个、每一组雕像导游都有详细讲解,可惜我忙于拍照木有听完整(即便听完整了也记不完整)。</h3> <h3>盐矿美好神话的主人公:金嘉公主。</h3> <h3>矿工向金嘉公主献宝。</h3> <h3>盐洞里教堂。自13世纪就开始开采的维利奇卡盐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盐矿里据说有100余个教堂,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工作的矿工们比常人更亟需宗教的庇佑。</h3> <h3>著名的圣金加礼拜堂,始建于1896年,在矿工雕刻师工作70余年后,在1963年建成。教堂超过54米长,15-18米宽,10-12米高。教堂的地板上布满精美花纹,天花板上有精美吊灯。教堂内有祭坛、神像、圣经壁画、水晶灯,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盐矿石雕刻而成。</h3><h3><br></h3> <h3>教堂中最著名的盐壁浮雕:最后的晚餐。</h3><h3><br></h3> <h3>主教大人的盐雕塑像。</h3> <h3>墙壁上有许多盐矿浮雕,内容大多是展现了圣经里故事。</h3> <h3>盐雕的工艺品。</h3> <h3>井下的色彩漂亮的盐湖。</h3> <h3>曾经的游客参观通道,现在因为不安全因素而被弃用。</h3> <h3>古老的盐矿,晶莹剔透的盐晶吊灯。</h3> <h3>艺术造诣了得的矿工们和艺术家合作,雕塑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把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呈现在游人面前。</h3> <h3>在盐壁上精雕细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标记,维利奇卡盐矿所获得各种荣誉也都刻在上面。</h3> <h3>钟乳石般的盐晶。</h3> <h3>幽深的巷道。</h3> <h3>奥斯维辛集中营</h3><h3><br></h3><h3>我们参观的是一号营:奥斯威辛集中营。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党卫军首领海因里希·希姆莱下令兴建,是最先建立的集中营,也是整个奥斯威辛地区集中营最主要的行政管理中心。</h3><h3><br></h3><h3>奧斯维辛一号营区入口处。门上悬掛德语「劳动带来自由」(Arbeit macht frei)字牌。注意看一下有一个B是倒的,意在表示这句话实际是一句骗人的话。当年有110万人进了这个门以后,就再也没能活着出来!</h3> <h3>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阴森之气依然弥漫奥斯维辛的在空气中,越靠近奥斯维辛心情就越发的沉重,阴沉的天气更让人感觉阴冷。</h3> <h3>我们参观的导引员正在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数据。1940-1945年,110万人在这里失去了生命⋯⋯</h3> <h3>这是集中营内的死亡纪念碑,上玻璃瓶子里存放着是部分在这里死亡者的骨灰。</h3><h3><br></h3> <h3>1号集中营。</h3> <h3>刚到集中营的被收容人被分成两类,成年男人有劳动能力的被送到3号集中营(莫诺维茨)做苦力,而上图这些没有领导能力妇女儿童将被送到毒气室。图片上这些人面容平静,这是因为她们并不知道自己将走向死亡;而是被蒙骗去洗澡。</h3> <h3>当年集中营模型。</h3> <h3>收容人进入集中营后立即被剃去头发、消毒、拍照建立档案,个人行李财物皆被没收,成为纳粹德国的战争资源。</h3><h3>这张照片收容人头发下面的毛毯是用人发织成的人发毛毯。</h3> <h3>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集中营内的幸存者仅有7000多人,其中包括130名儿童。这里堆放着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可见有多少人在这里饱受摧残、失去生命。看着堆积如山的假肢、眼镜头发、鞋子、杯子,心灵真的很震撼,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应该永远铭记。</h3> <h3>最恐怖的毒气室:房间大约40平米左右,天花板很低,斑驳的墙壁上布满了抓痕。当上百个受害者一起在这里因吸入“齐克隆 B”而发出绝望的惨叫声时,会是怎样一种毛骨悚然的景象。虽然现在距二战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我们依旧感到这里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h3><h3>下面小图是空毒气罐。这里面装满的小颗粒就是用来杀人的化学毒气名叫“齐克隆b”。这种颗粒在催化后被投入毒气室,四五罐所产生有毒气体在5到15分钟就足已令整屋的人窒息而亡,惨绝人寰。</h3> <h3>焚尸炉:毒气室中的尸体全部在此焚烧,骨灰被丢弃在附近的树林中(这里最多的一天就焚烧过7000多人,写到这里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心在颤抖,太恐怖了)。</h3> <h3>为了让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也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h3><h3>为了见证这段历史,到波兰,最不能错过就是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h3> <h3>中央集市广场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是克洛科夫的地标,它非常开阔壮观,站在其中就能感受到中世纪的繁华。广场上最大的、横贯广场的建筑就是纺织会馆,一层卖纪念品,二层有纺织会馆的展览。</h3><h3>广场中央伫立着19世纪波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雕像,而这座雕像是波兰最著名的铜像之一。雕像的下方有四座另有寓意的雕塑面朝四个方向,分别代表:祖国,科学,勇气和诗歌。底座上题写着:“致国家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中央集市广场见证了克拉科夫甚至整个波兰的曾经辉煌,即便如今,这里依然是克拉科夫最热闹和最受欢迎的地方。</h3> <h3>纺织会馆一层的商品市场。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时间逛,这是拍了张照片就匆匆离开了。</h3> <h3>克拉科夫是波兰少数几个幸免于二战炮火,保留原有风貌的城市之一。</h3><h3><br></h3> <h3>克洛科夫中央广场排队候客的观光马车。</h3> <h3>克洛科夫的观光马车。在欧洲许多国家每个老城似乎都有这样复古的观光马车,但是向克洛科夫这样装饰华丽的马车并不多见。</h3> <h3>广场东面是圣玛莉教堂,说世界上最大的砖石教堂,教堂每隔一小时钟楼都会响起独特的号角声,而不是传统教堂里的钟声。 </h3><h3>这是一座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为一体的混搭式教堂,</h3> <h3>圣玛莉教堂内部,这里好像拍照需要收费(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但是我们刚拍几张只有工作人员来阻止拍照,并没有提示我们需要购买摄影票,不然可以好好拍拍这个非常漂亮的教堂。</h3> <h3>教堂内部的以圣母升天为主题的三扇开合式设计的哥特式木质祭坛因其奇特的构思,美轮美奂的雕刻,而享誉欧洲,反而被公认为波兰艺术瑰宝。</h3><h3>教堂的内部的蓝色的穹顶令我很兴奋,一是因为蓝色一直是我最钟爱的颜色,二是因为貌似第一次见到教堂用蓝色做教堂穹顶的颜色;幽幽的蓝色穹顶金星闪烁,彰显教堂静谧非凡、华贵肃穆的格调。教堂彩色玻璃窗使教堂显得更加端庄华丽,是参观中的必看之处。</h3><h3>教堂不要门票,但是进入教堂内所有信徒都十分虔诚,作为游客的我们不由的也放慢脚步,压低声音。</h3> <h3>观光马车会在广场绕场一周;后面高高的建筑就是钟楼。</h3> <h3>广场上喂鸽子的孩子。</h3> <h3>圣伯多禄圣保禄教堂,一座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建于1597-1619年,于1635年7月8日开始启用。就可容纳的人数来说是克拉科夫最大的历史教堂,也是克拉科夫乃至波兰第一座完全是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教堂正面用白云石建成,正门上方有耶稣教会的徽章。 </h3> <h3>克拉科夫的城堡区,即瓦维尔皇家城堡,这里是波兰的民族象征,类似于紫禁城在中国。在1596年波兰迁都华沙之前,波兰皇室便一直居住在此地。</h3><h3>城堡区位于维斯瓦河畔,距离老城区很近,沿着当年皇室专用车道”皇家之路“步行便可抵达。作为皇家禁地,瓦维尔最著名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皇家教堂-瓦维尔主教堂,另一个则是如今被改建成瓦维尔城堡博物馆的原皇室国事区和居住区。</h3> <h3>皇家教堂-瓦维尔主教堂,从1319年波兰第一次建国开始的所有35位国王和王后均在此加冕,死后也安葬于此。我们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入内参观。据说瓦维尔主教堂最大的特点就是随处可见的棺材和灵堂,这些大概就是王室人员的灵柩吧。</h3> <h3>教堂门口的检票人员,及地金丝绒大袍,肃穆严谨。</h3> <h3>皇家教堂-瓦维尔主教堂</h3> <h3>瓦维尔城堡博物馆是如今波兰最顶尖的博物馆。</h3> <h3>俊男美女。在波兰见过太多的美女,精致的五官,火辣的身材,各个都是靓丽动人;最让我羡慕嫉妒的各个都是大长腿,模特般的魔鬼身材,美得不要不要的。美女惹眼,但是她们对生人警惕性很高,美丽的笑脸不会为你绽放;特别是那些超市的收银员,各个双目低垂,不苟言笑,一副爱答不理、不甚友好的样子。</h3> <h3>波兰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几经建国、灭国,再建国、再灭国,最后继续建国的磨难,从它的国歌《波兰没有灭亡》便可对其命运多舛的历史窥见一斑。</h3><h3>几天短暂的旅行结束了波兰之行,跑马观花,对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有了一点点皮毛的认识。<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