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天气虽然寒冷,但是阳光明媚,冒着寒风,游览了地坛公园,临近春节,地坛公园的春节庙会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准备阶段,大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到处是一派节日景象,庙会的摊位搭建正在进行,不少游客在红灯笼下拍照留念。</h3><h3><br /></h3><h3>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在北京市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h3><h3><br /></h3><h3> 地坛公园历史上在一九二五年辟为"京兆公园",一九二八年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一九五七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一九八一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古建筑进行了复原整修。</h3><h3><br /></h3><h3> 一九八四年五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二00六年六月十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公园按照生态园林与精致园林的规划建设思路,投资千万余元,修缮了古建筑,改造了不良景观,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方砖路面,柏树成行,绿草茵茵的新景点,园内共有植物116种,草坪面积11,400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2%,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68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多达80棵。开展适合广大游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使昔日的皇家坛庙,今日成为广大游人休憩、游览、娱乐的园林文化旅游胜地。</h3><h3><br /></h3><h3> 地坛公园的娱乐活动"祭地表演"。随着历史的深化内容不断扩充,形成了一套礼仪制度,明清两两朝祭地形式尤为隆重。每逢农历夏至或国有大事,当朝皇帝都要亲至地坛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h3><h3><br /></h3><h3> 现在,按照清代乾隆时期的祭拜程序,编排了"仿清祭地表演"。看到"皇帝"及"文武百官"三拜九叩,仪仗队威武庄重的恢宏场面,您也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h3><h3><br /></h3><h3> 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祇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重复的方形,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还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而这又与大地平实的本色十分一致。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6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8块;下台同样砌有8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亦是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8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h3><h3><br /></h3><h3> 方泽坛建筑艺术上的又一突出成就体现在空间节奏的完美处理。全坛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雄伟,这种非凡的气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去掉周围建筑物上一切多余的部分,使其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最精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净化的环境;其次则是巧妙的空间结构处理手法:两层坛墙被有意垒砌成不同的高度,外层墙封顶下为1.7米,内墙则只有0.9米,外层比内层高出了将近一倍;外门高2.9米,内门高2.5米。两层平台的高度虽然相近,但台阶的高度却不同:上层台宽3.2米,下层台宽3.8米。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的手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还造成了祭拜者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节奏:当他沿着神道向祭坛走去时,越向前走,建筑就越是矮小,而祭拜者本人就越是显得高大,当他最终登上祭坛时,自然会有一种凌空抚云、俯瞰尘世之感。除了视觉上促使人产生节奏感之外,这里还重视人的触觉,特别是脚的感觉。中国建筑历来重视地面的铺作和道路、台阶的距离远近曲直,目的即是要创作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气氛。方泽坛的空间和距离,从一门到二门,二门到台阶前都是32步左右,两层平台都</h3><h3><br /></h3><h3> 地坛是八级台阶,上二层平台又是32步左右。这种人行进间持续时间久暂相同的重复,自然而然地使人脚的触觉转化成心理上的节奏,舒畅的平步青云之感便油然而生。如果说,帝王祭天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天之元子,是受命于天的话,那么,他们在祭地之时,所要强调的是自己君临大地、统治万民的法统。因此,天坛建筑以突出天的至高无上为主,祭天者被放到了从属地位,而地坛建筑则不然。它虽然也要表现大地的平时与辽阔,但更要突出作为大地主人的君王的威严,要唤起 帝王统治万民的神圣感和自豪感,所以,营建地坛的古代建筑师们才煞费苦心地做了上述构思与设计。</h3><h3><br /></h3><h3> 地坛建筑在色彩运用方面也颇具匠心.全部方泽坛只用了黄、红、灰、白四种颜色,便完成了象征、对比、过渡,形成了协调艺术整体、创造气氛的作用。祭台侧面贴黄色琉璃面砖,既标明其皇家建筑规格,又是地坻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九龙壁之外,很少见到这种做法。在黄瓦与红墙之间以灰色起过渡作用,又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常见的手法。整个建筑以白色为主并伴以强烈的红白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红墙庄重、热烈,汉白玉高雅、洁净;红色强调粗重有力,白色如轻纱白云,富有变幻丰富的光影和宜人的质感;红色在视觉上近在眼前,象征尘世,而白色则透视深远的效果,远方苍松翠柏的映衬,又使祭坛的轮廓十分鲜明,更增添了它神秘、神圣的色彩。</h3><h3><br /></h3><h3> 地坛的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h3><h3>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h3><h3><br /></h3><h3> 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甘四日,因恭修皇祇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亲。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祭地对平民百姓并无好处,特别是大兴、宛平两县既要派驻坛户守坛,又要负担200多名厨差役夫,还要摊派祭祀所需的杂费银两。当然,对这两县的官员来说,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h3><h3><br /></h3><h3> 祭地活动源于远古。据文字记载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史料载: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于泽中方丘)。起初,是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所限,人们尚不能认识与驾驭自然及社会力量,对自然界的众多事物现象(诸如生老病死、穷富苦乐、风云雨电、水火灾害等)解释不了,渐次产生虚幻、梦幻,集众人之幻,就臆想出超自然的什么"神鬼",出现神宗迷信,把万物归宿于天地神鬼的造化安排,若遇不解之事就求救天地神鬼给以保佑和恩赐,臆造出"皇天"、"地抵"掌管天、地之一切,是至高无尚的。</h3><h3><br /></h3><h3> 后来,封建君王就利用这些进一步迷惑百姓。当作统治工具。君王为抬高其自身,维护其统治,又编出"天地君亲师",为"五尊",把自己置于天地之下,亲师庶民之上。封自己为"天、子",宣扬自己当皇帝是天地造化、祖宗功德。为表谢恩与求助,就出现了拜谢与祈祷天地神之礼仪。到周代就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曰《周礼》。</h3><h3><br /></h3><h3> 明清帝王承袭(周礼》之制,每逢阴历"夏至"凌晨,皇帝亲诣此台条招"皇地抵"、"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曰"大祀方泽"(古时祀典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级)。每逢国有大事(如皇上登极、大婚、册封帝后、大战获胜、宫廷坛庙殿字修缮的开工竣工等),皇帝派亲王到此代行"祭告"礼。礼仪比"大祀"稍简。</h3><h3><br /></h3><h3> 地坛的祭祀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宇宙观,地坛的设计思想是以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达到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古人认为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的对立面,"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学说是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地坛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条:</h3><h3><br /></h3><h3> 一是"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礼。</h3><h3><br /></h3><h3> 二是"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依据"天圆地方"之说,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均采用正方形。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所以古人以黄颜色来象征地,形成"天谓之苍,地谓之黄"之说。据此,方泽坛和皇祇室均采用黄琉璃构件。</h3><h3><br /></h3><h3> 另外古代以偶数为阴数,所以方泽坛以偶数为模数,两层、八级台阶,坛面墁石为六和八的倍数。《周易》中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所以方泽坛正中铺纵横各六路石块。</h3><h3><br /></h3><h3> 地坛所表达的,一是大地观念,二是领地观念。阴阳说和"天圆地方"、"地谓之黄"之说属于大地观念。方泽坛上层铺成四正四隅8个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坛上层设皇帝祖先配位、下层设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从坛,表示以皇权为中心的大一统观念,属于领地观念,这是地坛最重要的价值所在。</h3><h3><br /></h3><h3> 地坛的布局,内坛在外坛偏东,中轴线又在内坛偏东,御道也不直接通往内坛,而是进入外坛后,从祭坛的下方位置绕一个弯再进内坛,都是为延深空间感,延长到达主体建筑的距离,表示与皇地祇对话要经过遥远而漫长的路程,功能与布置在寺观前面,与完成从尘世到仙境情绪过渡的香道相似。</h3><h3><br /></h3><h3> 内坛栽植大片树林,分布在方泽坛周围和斋宫周围。方泽坛周围植满柏树,主要的作用是衬托环境与气氛。《周礼》中规定祭社神之所以要植树,"尊而识之,使民望即见敬之",叫做社树。"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柏、栗都适宜作社树。后来在祭坛中植柏树相沿成习。清初诗人施闰章《陪祀方泽诗》中有"崇墉柏带青霜气,方泽波含明月光"之句。柏树为常绿乔木,树高20米以上。祭祀在日出前举行,站在坛上只见古柏森森,整齐的树冠与蓝天相接,形成融于大地的感觉,突出了大地的辽阔,增加了庄严神圣的气氛。斋宫周围的树木主要是为遮荫。祭祀时天气炎热,曾有执事人员中暑,乾隆年间修缮斋宫时曾新植树木,《御制北郊斋宫即事》诗中有"嘉阴有崇槐"、"虬松盖影森"之句。</h3><h3><br /></h3><h3> 一九八五年以来,每年春节期间,地坛公园都会举办地坛庙会,届时会以古坛风貌为依托,开展一系列颇具民族、民间、民俗特色的精彩活动,给市民送上健康、开心、快乐的新春祝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