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素生春~武汉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卷册特展张建新编辑 2018年2月

张建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前 言</h1><h1> &nbsp;</h1><h1>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的"神话艺术"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画高峰,历经五千余年,名家辈出,经典之作彪炳史册。</h1><h1> 明清书画在中国书画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名家汇聚、流派纷呈,谱写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璀璨光泽,也奠定了近现代书画艺术格局的基石。</h1><h1> 其手卷、册页为中国书画装裱体式之一,因其画身不大,亦称"小品"。</h1><h1> 武汉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中,手卷、册页等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值得称道。本次遴选出杨一清、郭诩、祝允明、王铎、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为代表的书画小品21件,较全面地展现了明清书画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微而具大气的艺术特质,可谓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吉光片羽。</h1><h1> 这些历经岁月沧桑而保存下来的翰墨珍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分为三个部分介绍如下:</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书画同源</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涛、八大山人书画合璧卷</h1><h1> 此卷由石涛《黄澥诸峰图》卷、八大山人《行书南江天子障诗》卷合璧装裱而成,两幅作品暂无史料证实有直接关联。</h1><h1> 引首墨迹为清末重臣张之洞所书,后幅鉴藏跋文为藏家向迪琮1935年所题。</h1><h1> 石涛《黄澥诸峰图》卷上钤有晚清重臣、鉴藏家梁章钜鉴藏印。</h1><h1> 石涛、八大山人均是中国十七世纪伟大的书画家。石涛原名朱若极,广西靖江王之后。</h1><h1>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江西宁藩后裔,二人均出自明末宗室,家国飘摇中出家为僧,蜚声艺坛,名列"清初四僧"。石涛早年长居黄山,"黄澥"即指黄山;明宁藩生聚于南昌,"南江天子障"一说为江西庐山。两位艺术大师的绘画、书法精品之作合璧于一幅手卷之上,正所谓"方外书画奇观"。</h1> <h1>  </h1><h1> 八大山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第十代孙。</h1><h1> 朱耷少时聪慧过人,8岁能作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的朱耷满腔热血,一心想通过科举,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明朝。然而,就在他人生盛年,他一心要为之效忠的明王朝灭亡了。那一年,父亲病逝,妻子和儿子也相继离世,这对朱耷是致命的打击。为了躲避清朝的追杀,他隐姓埋名,当了一个修行的和尚。</h1><h1> 他在《南江天子障诗卷》中,八大山人自比"状如犁牛,声如彘鸣"的怪鱼"鳙鳙",家国破碎后,终日流离失所、四处飘零。然而,他胸中的这股家国之痛,并非流于嚣叫怒骂或扼腕叹息,从这幅诗卷中流露出的壮游四方之志,探求"道之妙",以及继承先辈遗志的抱负,可以看出,他是将自己的遗民情怀转化为了对高洁灵魂的追求,把对故国的思念蜕变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的思想超越了一己的国家之私,已升华为对人生价值的吟咏,这正是其艺术的魅力所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爱"翻白眼"的八大山人</h1><h1> 八大山人笔下的动物有一个很有趣的特征翻白眼。</h1><h1> 很多人认为这种"白眼向天"的神情表达了八大满目凄凉、冷寂孤愤的心境。正如他的一首题画诗所言:"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鱼鸭图》局部</h1><h1> 《鱼鸭图》那些鸭子,睁着大大的白眼,中国人说,青眼看人,是表示尊重,而白眼看人,是表示仇视。</h1> <h1>  这只鸟,低着头,闭着眼,虽然立在孤立的芦苇杆上,但怡然自得。旁若无人,不管不顾,气质孤高清冽,好像在养神,那是蔑视。</h1> <h1>  八大山人,中国十七世纪一位伟大的画家、书法家、诗人。<br /> 他绘画简括冷峭、精妙绝伦,尤擅花鸟、山水;书法遒健秀润、气韵高古,真行草诸体兼备,被誉为克承宋元以来诗书画印合一传统,中国写意人文画史上的新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br /> 三百年来,许多著名画家如扬州八怪、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等画坛巨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齐白石曾说:&quot;恨不前生三百年,愿为八大山人铺纸磨墨&quot;。<br /> 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h1> <h1>  八大山人,作为明宗室后裔,江山易姓使八大山人由皇室贵胄沦为草野逸民,为求自保不得不隐姓埋名,剃发为僧,后又还俗,以书画为生,直至去世。</h1><h1> 八大山人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他的一生都没有改变故国情怀,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他的艺术道路,其诗歌、绘画与书法在风格、题材和内在的精神表现等方面都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h1> <h1>  今天我们看朱耷的画,每一幅都极具个性,画中的青白眼、蜷缩的鸟、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当传神,你看得出八大山人藏在画中的孤寂、高傲和愤世嫉俗,这种亡国异乡的遗民之情在他的画中,想来这就是他区别于所有画家的地方,毕竟这样的家仇国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br /> 以下是八大山人近年来拍卖最贵的画,看完他的坎坷经历,我们再来看下这些画,也许就会明白这些画为啥这么贵了。<br /><br /></h1><h1>清 八大山人 竹石鸳鸯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1.187亿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八大山人 松鹿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2243万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八大山人 孤禽图 成交价6272万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八大山人 荷石栖禽 四屏 纸本 成交价7475万元。</h1> <h1>龚贤、纪映钟等清初名家《赠幼量先生书画(四屏)》轴</h1><h1> 龚贤(1618-1689年),名岂贤,字半千、半亩、野遗生、扫落叶僧、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h1><h1> 他工诗文,善行草。山水取法董源、二米、吴镇、沈周等,不拘古法,用墨深厚,浓郁苍润,自成一体。其画风对金陵诸家影响较大,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著有《草香堂集》《画诀》《龚半千授徒画稿》等。《清史稿》有传。 &nbsp;</h1><h1> 纪映钟(1609-1681年),字伯紫、伯子、蘖子,号戆叟、卷娄道人、钟山逸老,江苏江南上元(今南京)人。</h1><h1> 纪映钟负诗名,气势雄浑。著有《戆叟诗钞》四卷。</h1> <h1>  樊圻(1616-1694年)字會公、洽公,江蘇江寧(今南京)人。擅畫山水、花卉、人物,無不精妙。山水取法董、巨、黃、王諸家,用筆工整,皴法細密,風格勁秀清雅,穆然恬靜,神韻俱佳。亦善寫蘭。為「金陵八家」之一。<br /> 鄒吉即鄒喆(公元17-18世紀初),字方魯,號錫民,江蘇吳縣(今蘇州)人。自父客游金陵,遂寓居於此。善山水、花卉,師承其父鄒典,工穩而有古氣,常作小冊,畫史稱之「簡淡清逸」、「筆意高趣」。兼長水墨花卉,大松尤奇秀。為「金陵八家」之一。<br /> 胡士昆,字元清,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人,隱逸畫家胡宗仁侄。善畫山水,尤擅畫蘭。<br /> 向陽,字遠林,金陵人。<br /> 張遺,初名鹿徵,字薇庵,號瑤星,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明莊節公張可大子,蔭官錦衣,國變後隱居棲霞,不復入城市。清初周亮工撰《讀畫錄》,張遺為之作序。<br /> 此作品原為冊頁,後人改以四屏立軸裝裱,共計八頁,每頁尺寸基本相同,紙張質地、色澤亦相似,是龔賢、紀映鐘、樊圻、鄒喆、胡士昆、向陽、張遺等7人為張萬斛所作。 <br /> 龔賢、樊圻、鄒喆被畫史歸為「金陵八家」之列,龔賢更是被推為八家之首。<br /> 受贈者張萬斛,字幼量,號定庵,山東鄒平人。父張延登官至工部尚書、左右都御史等職。張萬斛善書法,喜收藏,亦廣交遊。其擁有的園林雅構、家世背景以及灑脫性格,為明清鼎革之初,諸多野遺之士揮灑丹青、濡染翰墨、逸情寄興,提供了一定的歷史機緣。或因如此,有了此冊匯聚眾多名家的小品雅集。 <br />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继儒《梅花图(八开)》书画册</h1> <h1>  鉴藏者秦敏树(1828-1910年),字林屋、散之、雅梅,晚号冬木老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能诗,兼工山水。</h1><h1> 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徐澄《吴门画史》有著录。</h1> <h1>  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别号空青子、白石山樵。</h1><h1> 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工诗善文,精鉴别书画。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翰墨丹青之外,尤致力于书画理论著述,著有《明书画史》 《书画金汤》 《眉公秘籍》等。</h1> <h3><br /></h3><h1> 陈继儒擅长画梅花,千姿百态,多册页小幅,并配有多首题画诗,图诗并茂,相得益彰。此册共计八开,每开以一画一跋的形式分列左右。左侧为画,或纸本水墨,或纸本设色;右侧以草书题跋,均书于金笺纸上。作者撷取了梅的八种不同姿态,分别描绘了八幅梅花小像,书有八首即景题画诗。画情诗意相向而对,彼此呼应,雅然成趣,成为诗画结合、情趣横生的一件代表作品。</h1><h1> 明中期以来,文人画创作蔚为大观。诗、书、画、印等有机融合,使中国古代绘画更富有传统文化气息。这种形与意的结合、诗书画的呼应、以诗书诠释绘画的意境,成为中国艺术发展史中颇具特色的亮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画中江山</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画外之境,意趣横生</h1><h1> 画内之境可描,画外之境难求,这些特展的绘画作品,特别是青绿山水长卷,通过出神的笔墨语言勾勒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画有限而意无穷。</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诩《竟陵四景图》卷<br /></h1> <br /><h1> 郭诩(14561532年),字仁弘,号清狂、疏散狂人,江西泰和人。明代著名浙派画家。年少时弃制科业,致力于诗画创作。擅长山水、人物,风格豪放,笔法率略,清细柔和,墨气滃然。</h1><h1> 竟陵是湖北天门市的古称。此卷为郭诩游历湖北名山大川期间为国子监祭酒、竟陵东冈人鲁铎所作,"司成"乃祭酒别称。画幅以天门河为脉络,描绘了"东冈石湖""竟陵城""东湖别业"和"梦野书院"四处景物。笔法纵横老辣,既得清远逸趣,又有秀润之气,水墨淋漓,浓淡相宜。构图疏密有致,位置妥当,独具匠心。</h1><h1> 作品在抒发画家情怀、展现其艺术功力的同时,记录了1514年明代中叶天门河两岸景物风貌等历史地理讯息。</h1><h1> 因此,它不仅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具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献。</h1><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克晦《江天叠嶂图》卷</h1><h1> &nbsp;</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黄克晦(15241590年),字孔昭,号吾野、五野山人。福建惠安崇武(一说晋江)人,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著名书画家、诗人。其诗歌清新雅致,有《黄吾野先生诗集》刊成;书法雄放恣肆,形神兼备;绘画宗法沈周,笔力苍劲,纵横疏阔,时称&quot;神品&quot;。有诗、书、画&quot;三绝&quot;之誉。</span></h1> <h1>  </h1><h1> 此卷采用全景式构图,左右两侧绘大江与群山相连的自然风光,中部为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只见云雾缭绕中,蹊径依稀,古木参天,杂树掩映,楼阁亭台,寺观连片,田园村舍,路上行人,均历历在目。山环水抱间,一座座木桥、拱桥、长桥、短桥,将画面无限延伸;繁盛草木,层叠山峦,宛若人间仙境。画面结构宏大,蔚为壮观。</h1><h1> 选材和立意颇具匠心,构图严谨,段落分明,江天层叠,气势雄浑,没有丝毫断裂之态。</h1><h1> 笔法慎密细致,风格隽永清逸,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h1> <h1>王式、石涛、汪士慎等《杂画(六页)》册 &nbsp;</h1><h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span>王式,字无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太仓人。主要活动于明末清初。工人物,宗宋、元法。兼工山水,用笔苍老,墨色浑厚秀润。</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h1> <h1>  石涛(1642-1707年),原名朱若极,法名元济、原济等,号阿长、大涤子、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陈人、清湘老人、清湘遗人、零丁老人等。工诗文书画。擅长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h1><h1> 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恣纵,淋漓酣畅,于豪放中寓静穆,奇险中露秀润。技法丰富多变,独具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书法工分隶,古朴遒劲,天真烂漫。 &nbsp;</h1><h1> 他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并称&quot;清初四僧&quot;。</h1> <h1>  此册汇集了王式、石涛、汪士慎、王斌、崔瑶等人杂画小品六页。册页间并无直接关联,每页尺寸不一,创作年代不同,纸张质地及成色亦略有变化。</h1><h1> 册页作者中,既有&quot;清初四僧&quot;之一的石涛,也有清中期&quot;扬州八怪&quot;之一的汪士慎,还有画史中较少提及的人物,如王式、王斌、崔瑶等。</h1><h1> 从所钤&quot;刘氏紫轩珍藏&quot;朱文方印及&quot;金湖刘氏紫轩珍藏&quot;朱文椭圆印来看,应为后世鉴藏者将庋集的书画小品汇集装订成册。</h1> <h1>  汪士慎(1686-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与金农交善。著有《巢林集》。</h1><h1> 其为&quot;扬州八怪&quot;之一。</h1> <h1>  王斌,字五寅、寅五、午寅。</h1><h1> 善写生,有边鸾、黄筌笔意。</h1> <h1>  崔瑶,字方期,号筠谷、华林外史,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工诗,好画。山水得罗恒指授,松竹尤为挺秀。</h1><h1> 有&quot;不得山水真景,不可浪使笔墨&quot;之画论。卒年九十七。</h1> <h1>章曰能、施洽、曹灏《杂画(十六页)》册 </h1> <h1>  鉴藏者简介:钱基博(1887-1957年),字子泉、哑泉,号潜庐,江苏无锡人。</h1><h1> 民国时期著名的古文学家、文史专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博通经史子集四部,以集部之学见称于世,专于治学,著述等身。传道授业,桃李天下。治学之余,亦喜收藏。曾将数万余册私人藏书及个人所藏历代货币、陶瓷、字画等捐献给国家。</h1><h1> 其子钱钟书为名贯中西的著名学者。&quot;精忠柏石室&quot;为其书斋名。</h1> <h1>  该作品汇集了清康熙时期章曰能、施洽、曹灏、戴良、徐来、陈朴、徐邦、章谷、曹有光、汪质、吕焕成、滕芳、李因等13位画家的16页杂画小品。</h1><h1> 其中,章曰能、施洽、曹灏、戴良、陈朴、徐邦、章言在、曹有光、吕焕成等9位画家的10页上,落有康熙乙巳年(1665年)款。此册每帧尺寸相同,纸张质地、色泽相似,作品上均钤有钱基博鉴藏印。</h1><h1> 其中,钱氏在第九至十六页上分别题跋,概述作者生平及相关画史著录。其题跋时间分别为1951年、1952年。画作虽为册页小品,但帧帧笔精墨妙,技法精湛,气韵深厚,名家汇聚,实为书画小品的集大成者。加之鉴藏者、著名学者钱基博对册页深入考据,认真题跋,每幅钤印,尤显珍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牧《山水图》卷</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nbsp;</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罗牧(16221705年),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等,江西宁都人,侨居南昌。品性敦厚,交友重谊。能诗善饮,又善制茶。工书画,擅山水。初师同代人魏石床笔意,后宗法董源、黄公望。笔意空灵,自成一家,时称妙品。当时江淮画家,多受其影响。为&quot;江西派&quot;创始人。</h1><h1> 此作以水墨长卷的形式,展现了江淮地区自然风光。一江两岸,山峦坡石,茂林山泉,茅舍高人,垂钓渔翁等等。笔致粗犷,点苔精湛,皴擦自然,具有林壑深秀、烟雨迷蒙、墨气滃然的独特面貌。</h1><h1> 鉴藏印&quot;蒙泉书屋书画审定印&quot;为收藏家王养度所有。王养度,号蒙泉,斋名蒙泉书屋、春草堂、三羊斋,清道光年间著名收藏家。精鉴赏,富藏书画。其斋名&quot;蒙泉书屋&quot;沿用至其孙王文心,传袭三代之久。</h1><h1>武汉博物馆藏明仇英《竹梧消夏图》轴中亦钤有此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洽《山水图(六开)》册 </h1> <h1>  张洽(1718-?年),字月川、玉川,号青篛古渔、白云渡口渔郎、毗陵老画师也,江苏常州人。善山水,得家法。笔意秀逸幽闲,脱尽尘俗蹊径。</h1><h1> 因其为清乾隆时期重要宫廷画家张宗苍族侄,故得以纵观历代名迹,常为钱维城、钱维乔兄弟代笔,故其名不甚显。传世之作多为册页或小幅山水,署以本名的亦不多见。</h1> <h1>  此册一至六开分别拟以倪瓒、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米芾、董其昌、高岑、恽寿平、吴历、石狮老人、王蒙等11位历代名家画法,最后一幅则为作者融各家之法、体现个人风格之作。</h1><h1> 该册帧帧清雅拔俗,或设色简净,气骨秀润,或布局绵密,用笔沉细,起伏顿挫之法、疏密聚散之意,均合古人法度而有己意。第六开上所钤&quot;项源私印&quot;为清乾、嘉年间鉴藏家项源印鉴。项源,字汉泉,号芝房,安徽歙县人,藏品甚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诰、戴礼《山水花卉(十五开)》册 </h1> <h1>  蔡诰,号雪川,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画猿。南巡盛典所绘名胜各图皆诰鉴定。《画家知希录》有录。</h1><h1> 戴礼,字说用,号石屏,江苏兴化人,一作扬州人。工花卉,师李觯。吴云,号华阳道人,江苏扬州人,善花卉,尤以芍药为著,其山水画亦名重一时。曾曰唯,字贯之,江苏江都人。擅书法,精楷书。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称&quot;贯之书精楷法。</h1> <h1>  此册汇集清乾隆时期活跃于南京、扬州等江南地区的画家蔡诰、戴礼、吴云三人的山水花卉杂画小品,并有同时期精于楷法的书家曾日唯为册页题名。</h1><h1> 该册页创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至六开为蔡诰所作、七至十开为戴礼所作、十一至十四开为吴云所作。</h1><h1> 蔡诰作品多干笔淡墨,平淡素静,萧寥简疏。</h1><h1> 吴云则以写意花卉为主,分别绘有墨笔水仙、设色菡萏、墨梅和设色紫薇,笔墨灵动,意趣横生。</h1><h1> 戴礼画作则为没骨花鸟风格,笔力雄健,色彩渲染,淋漓洒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均《招鹤亭图》卷</h1><h1> 黄均(1775-1850年),字榖原、榖源,号香畴、墨华居士、墨华庵主、渊阳子、复阳山人,元和(今江苏苏州)人。</h1><h1> 曾以议叙官汉阳县主簿,施南同知。画山水、花卉、梅竹,入手即通其妙,而于山水尤尽其能事。笔墨平淡天真,苍楚有致,超逸萧散。画晚而益工,于吴中称后劲。著有《墨华庵吟稿》,《清史稿》。</h1> <h1>  &nbsp;</h1><h1> 黄均《招鹤亭图》手卷长达7米。</h1><h1> 它展现了1809年清代嘉庆时期武汉地区长江两岸的山川地理风貌。长江一泻千里,龟、蛇二山隔江遥望。黄鹤楼清晰可见,楼左侧是武昌城墙上的胜像宝塔,楼东侧即为招鹤亭。</h1><h1> 长江对岸的汉阳晴川阁、铁门关,以及汉水入江口附近密集的房舍、帆船,云雾缭绕,依稀可见。</h1><h1> 画作主题招鹤亭居画作中心,掩映于古木浮青的山峦草木之中。作品笔墨精细,技法娴熟,风格淡雅,承续了清&quot;四王&quot;以来的摹古画风。引首为清代收藏家、书画家夏之勋所题。</h1><h1> 嘉庆十四年(1809年)招鹤亭修葺完成后,湖北按察使曾燠[yù]嘱其下属、画家黄均完成此作。画后有属吏、后辈及诸多文人郑家鏊、熊士鹏、陈诗、涂以辀、刘锡五、汪正鋆、汪镇光、梅照壁等9人,以招鹤亭为题,留下诗词题跋,曾燠本人更是两次题跋。 因此,画卷成为清代大吏主持&quot;风雅集会&quot;的重要实证,同时也是研究清代文学与政治权力关系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汉揽胜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钱慧安《人物图(四开)》册 &nbsp;</h1><h1> 钱慧安(1833-1911年),初名贵昌,字吉生,号清路渔子、清溪樵子、退一老人、双管楼主,上海人。工人物、仕女,细笔干墨,笔意遒劲,神态娴雅,画风介于老莲、十洲之间。花卉、山水亦善。</h1><h1> 晚岁用笔益趋劲峭。从学者甚众。亦涉足木版年画,绘杨柳青年画稿本数十种。</h1><h1> 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著有《清溪画谱》。</h1> <h1>  此册共计四开八页画作,主题为历史典故和神话传奇,均为民间喜闻乐见、喜庆吉祥的绘画题材。</h1><h1> 据作者跋,部分画页仿明清画家陈淳、吕纪、唐寅、华喦、金农和仇英笔法而作,但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了作者个人风格。人物以线条勾画五官,略施淡彩渲染,脸型丰满,造形上下小、中间大,形同青果。线描作干笔细线,钉头鼠尾,劲峭古劲。</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字里乾坤</h3><h3> &nbsp;</h3><h1> 本次特展书法大家及珍品颇多。杨一清、祝允明、文彭、王铎、八大山人、郭尚先、赵之谦,都是值得后人铭记的艺术大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h1><h1> 他们或以声望卓著而名世,如出将入相,功绩卓著,诗文书法皆有成就的杨一清;或以非凡的艺术影响力而流芳百世,如祝允明、王铎等;或因作品存世稀少而尤显珍贵,如林云程《行草书自书诗》卷;或可一探作者晚年之作,如赵之谦《篆书读书承志》横幅。徘徊其中,可一窥大家风范。</h1><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一清《行书次韵文济七律二首》卷 &nbsp;</h1><h3> &nbsp;</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释文;文济过兮,待隐、𨓚 [shuì]老二园有诗,次韵答之。 开园十载到于今,喜遇知音惬[qiè]赏心。两屐不嫌花径僻,一枰长傍竹窗深。醉眠白石残林藓,倦憩晴沙狎[xiá]水禽。如此风光如此客,不知身心有烦襟。尽日清游不出园,翛翛[xiāo]水竹已成村。林间野鹤迎人惯,坐上飞花送酒繁。两地江山芳梦寐,百年风日几朝昏。太平乞得闲身在,须识秋毫是帝恩。</h1><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三南居士等,云南安宁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督学陕西。后擢[zhuó]左副都御史,进右都御史,任吏部尚书、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等。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出将入相,功绩卓著,诗文书法皆有成就,谥"文襄"。</h1><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此卷为杨一清自作诗。作者通过笔墨运用,结体经营和章法处理,将其归田的适意、致仕的落寞、与老友相会时的喜悦,与忠君报国之心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作者老辣浩放的纵笔书风和心手相忘的书法意趣。</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品行中带草,用笔遒劲迅急、神采飞动,抒情随意中含奔放洒脱之意;笔墨纵逸,朴拙老辣,气势流贯中鸣金戈铁马之声;结体简拙,违和相适,松驰有度,于枯笔杂陈中尽显浑然天机,具有颜体雄厚朴茂、遒劲豪宕之姿。诗之清新流丽,与字之刚劲有力融于一体,相得益彰。</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该手卷书风,如同杨一清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飘逸闲适、淡雅清疏的表象之下,蕴含着沉郁深雅、雄健豪迈之气。</h1><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祝允明《草书谒韩文公庙等诗(十开)》册</h1><h1>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手生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明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久试不第。</h1><h1> 后授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又转任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世称&quot;祝京兆&quot;,不久称病还乡。</h1><h1> 他工书,善诗文。《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二有传。</h1> <h1>  祝允明擅长楷、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其草书用笔深厚,气势豪迈,"风骨烂漫,天真纵逸",为明代草书之冠。</h1><h1> 他早年楷书风格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quot;二王&quot;,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quot;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h1><h1> 其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quot;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三吴!&quot; 清代朱和羹认为祝京兆&quot;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公&quot;。</h1><h1> 晚年草书笔力例雄厚、气势开张,纵横穿插,交柯掩映。一些作品字与行间极为密集,参差穿插得密不透风,章法不留行距,表达出强烈的粉碎&quot;字间&quot;与&quot;行间&quot;传统法则的愿望。</h1><h1> 祝允明生性放荡,不修行检,行事不愿为礼法束缚,往往随性所为,不顾及别人的评价。他整日沉湎于酒色与赌博嬉戏,有时甚至化了妆,与优伶在酒桌上唱戏,少年任侠之士对他很是向慕。成年后的祝允明文名书名都很大,经常有人带了银两到他门上求索文章翰墨,他常以生病为由坚辞不见。但有时喝醉了睡在妓馆里,那些妓女却很容易得到他的作品。</h1><h1> 王宠在总结他的一生时说,祝允明因为怀才不遇,又因为少有知心朋友,所以才做出傲睨当世的派头,这些是那些谩骂他的拘方之士所不能体验的。</h1><h3> </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彭《各体书杜甫七言律诗十二首</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开)》册</h1> <h1>  文彭(1498-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少承家学,以诸生久次贡,授秀水训导。</h1><h1> 他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人称&quot;文国博&quot;。工书画,尤精篆刻。《明史》卷二八七有传。 </h1> <h1>  此册为文彭以各体书录唐代杜甫诗作《咏怀古迹》五首与《秋兴》八首。杜甫诗风沉郁雄壮,具有深沉浓厚的忧患意识,是历代书家热衷的创作素材。细观作品,每首诗均使用不同书体,且&quot;体体有法&quot;,均&quot;法&quot;前代著名书家笔风。</h1><h1> 《咏怀》其二法赵孟頫行书,《咏怀》其三法赵佶瘦金体楷书,《咏怀》其四法杨凝式草书,《秋兴》其七法黄庭坚行书,《秋兴》其六法苏轼行书,《咏怀》其五法孙过庭草书,《秋兴》其五法欧阳询楷书,《咏怀》其一法米芾行书,《秋兴》其八法颜真卿楷书,《秋兴》其四法索靖章草书,《秋兴》其三法文徵明行书,《秋兴》其二法祝允明草书。</h1><h1> 作品先后为明唐泷、清戴熙及近人徐声金等珍藏鉴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云程《行草书自书诗》卷</h1><h1> 林云程,字登卿,号震西,福建泉州晋江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任通州、宿州知州,两迁南北曹郎,出为九江知府,后为河南汝宁知府。因继母去世,丁忧故里,不再出仕,家居五十余年,享年九十六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五十六有传。</h1> <h1>  作者将自己不同时期创作的28首、计3000余字的五言诗句及题识辑于3米多长的手卷之上,把对友人的惜别、家乡的眷恋、归隐的想往、历史的感慨、山川景色的眷恋、民生忧苦的同情等诸多情感,寄托于诗格谨严有致、文辞清新典雅的诗作中,实有明&quot;前后七子&quot;倡导的文学复古之风。</h1><h1> 此卷既是一部内涵丰富、研究价值极高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一幅值得认真品味的书法精品。用笔挥洒畅快、刚柔相济,结体细腻灵动、秀雅蕴藉,章法谨严有度、中和沉稳。虽是书卷形制,仍有明代书家特有的&quot;尚姿&quot;意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学佺、许友《行草诗》卷</h1><h1> &nbs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曹学佺(1574-1646年),字能始,一字尊生,号石仓。福建侯官洪塘乡(今福州)人,明万历乙未年(159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南京户部郎中,后调四川右参政、升按察使。明亡后唐王立于闽,授太常卿,累至礼部尚书。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攻入福州城,曹学佺入山投缳[huán]而死。清乾隆时期赐谥号&quot;忠节&quo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许友(约1620-1663年),福建侯官人,原名采,曾名宰。后更名为友,字有介,又更名为眉,字介寿、介眉,号瓯香。明崇祯年间举孝廉,以诸生终,入清不仕。工书画,精于草书,善画枯木竹石,诗尤为孤旷高迥,时有&quot;三绝&quot;之誉。</h1> <h1>  曹学佺作品行草书风,清雅悦目,流畅自然,纵逸有度。落笔沉稳畅快,点画灵活多变,收放自如,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结体欹侧瘦长,字距较密,行距较宽,为晚明通行的布局特点。用墨偏浓,虽浓墨湮至一处,却不显突兀,更添加一丝厚重感。紧接其后,为同乡晚辈许友所书五言绝句诗四首。</h1><h1> 作品颇具米芾书风,一任挥洒,振迅天真。用笔使转如环,圆劲有力。结体虽蛇行逶迤,却节节透力,毫无媚软之态。笔线较为纤细,字与字间少有牵引之势,于游丝之处却见情思。章法大小错落,布白空间聚散如山水画般曲折有致,自有一番豪气。</h1><h1> 曹、许二人作品,曾经黄晋良、杨堉、伍福、裴汝钦、张履春等多人题跋鉴赏、经眼钤章,尤显珍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卷</h1><h1> 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探花,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元年致仕还里,因宦官魏忠贤同党入逆案,下狱三年,复赎为民。归乡后遂学禅宗,以诗文书画自娱。尤以书法擅名,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并称"晚明四大家"。</h1><h1> 此作"于古法为一变",气势磅礴,奇谲[jué]风动,为张瑞图草书风格的代表。作品用笔硬峭纵放,气势纵横凌厉。笔划简单直接,使转处多用折笔顺势翻转,呈现圭角,劲健有力。起笔、收笔,多用露锋。整幅作品盘旋往复,起伏跳荡,充满奇逸之趣。结体多采取左右对称的手法,上疏下密,重心偏下。章法上崇尚字距紧密、行距疏朗的布局。充分利用字与字之间的牵引连带,以或纤细、或粗重、或随意之笔画自然相接,生机流露。又延长纵向笔画,造成纵势。疏朗的行距间则突出行款的紧凑连贯,疏而不空、密而不窒。作品浓墨重笔,因用笔提按轻重不同,时有渴笔,墨色分量有所不同,平添了几分空灵之意。《后赤壁赋》为苏轼名作。</h1> <h1> 王铎《草书节杜甫诗》卷</h1><h1> &nbsp;</h1><h1>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觉之,号十樵、嵩樵、烟潭渔叟、兰台外史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5年)任东阁大学士等职。入清后,授礼部尚书。谥文安。工诗文书画。山水宗荆浩、关仝,亦兰竹梅石,自成一体。书法取法高古,笔力雄健,纵横跌宕,诸体悉备,无不精妙,创一代书风,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当代书法产生巨大影响。</h1><h1> 此卷诗作分别节录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六、七、十和《重过何氏五首》之一。王铎取先贤各家之神韵,化为自我。通卷或连属,或笔断,仿佛气脉连贯,一笔到底。笔力雄健酣畅,线条方圆兼备,结体欹侧奇崛,字形错落有致,章法跌宕开阖。特别是"涨墨法"的神奇妙用,突出了墨色在整体作品中的视觉效果,呈现出墨韵淋漓的书法佳境。</h1><h1> 鉴藏印"难愚所藏书画"为民国时期湖北天门人徐声金所有。徐声金(1874-1958年),字兰如,号难愚,湖北天门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秀才。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民国时期曾任甘肃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文彭《各体书杜甫七言律诗十二首(七开)》册上亦钤有此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尚先《楷书选录〈逸周书〉(八开)》册</h1> <h1>  郭尚先(1785-1833年),字兰石,号元开、伯抑,福建莆田人。</h1><h1> 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工书善画,精鉴赏。书法以骨力见长,间作小楷颇有别趣。高丽、日本争购之。亦善画兰竹,兼工篆刻。治印古朴浑厚,法度精严,被誉为&quot;深入汉人之室&quot;。著述甚丰,有《芳坚馆印存》 《增默庵文集》 《增默庵诗集》 《芳坚馆题跋》等行世。</h1> <h1>  《逸周书》是一部周时诰[gào]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此册选录该书&quot;周记&quot;部分内容。郭尚先书法出入唐颜真卿和北宋米芾之间,曾学董其昌而又复米芾,进而又回到颜真卿。此作即体现其扎实的颜书功底,作品不为乌丝栏所困,蝇头细笔,风格灵动清丽,结体宽博秀雅,笔力雄浑坚实,为郭尚先小楷代表之作。</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之谦《篆书读书承志》横幅</h1><h1> &nbs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赵之谦(1829-1884年),字益甫、撝叔,号冷君、悲庵、憨寮、无闷、铁三、梅庵、孺卿、思悲翁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生平于诗古文辞,书画篆刻,无所不能。书法习颜真卿而参以六朝造像,篆隶师邓石如,行、楷取法北碑,坚实遒劲,凝重有力,自成一家。著有《悲庵居士诗剩》《梅庵集》《辑雅堂诗话》《二金蝶堂印谱》等。</h1> <h1>  此作是赵之谦为杨炳次子俨婴所题。杨炳(?-1861年),字子萱,江西新城监生,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署知县。其政绩颇佳,能&quot;周知利弊,重士爱民&quot;。 &nbsp;</h1><h1> 赵之谦与之交好。杨炳殉难后,其子俨婴拜赵之谦为师。在俨婴拔试既得复失之后,为勖勉弟子,特书此赠之。作品展现了赵之谦篆、行两种书法风格。开篇横额&quot;读书承志&quot;4字为其大字篆书,融以楷法、金文和石刻,用笔锐利流畅,运锋藏露相兼。结体方圆合度,优雅婉丽,活泼轻松。篆书后大段行书跋文,则&quot;金石味&quot;盎然四溢。用笔干净利落,婉转自如,风神潇洒。字形多扁,摆宕奇崛。虽字字独立,少有连带,但以字势贯气,左右相间。风韵朴素雅逸,气势苍劲古茂,为赵之谦典型书风。</h1><h1> 此作为赵之谦55岁时所作,其亦卒于是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结束语 &nbs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激活文物历史记忆,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让文物走进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