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 史《小榆林纪事》

谢永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八十多岁了,他用十年的时间写出了五十多万字村史《小榆林纪事》。</p><p class="ql-block"> 书面世了,是用深州方言书写,写了小榆林一百年的村史,为了史料祥实,还访问了八十多位老人。我原以为老爹退休在家找个乐,也没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发现老爹不光是找乐,而是在做事。有一年春天我回家探望父母,双亲都感冒了,我就留下来陪同,晚上我睡的早,一觉醒来发现父亲房间还亮着灯,老爹还在电脑前聚精会神,我说爹快睡觉吧,都十二点了,别拿这个当回事。结果老爹很有力的给了我一句“我就是要弄好"。</p><p class="ql-block"> 2016年腊月的一天,弟弟打电话说老爹发烧住院了,我匆忙赶回去,老爹说上午把整个稿子都写完了心里很松快,结果下午就发烧住院了,老爹不服老。经过一年的修改,终于有个眉目了,感谢深州文化和旅游局支持,由衷的感谢家乡父老。</p><p class="ql-block"> 谢永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 小 榆 林 走 访</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前 言</span></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榆林纪事》于今日正式编竣。不算中间的小修小改,大体说来,三易其稿,这是第三稿。第一稿是忆旧的,以反映故人的艰辛经历、烘托先辈的高尚情操为主。第二稿以前村支部书记为主,集中多史实组成的"故事"。史料包括历史传说,上辈嘱咐、老人经历以及文物资料等等,特点是史迹真实、史料充实。这第三稿注目的是"轨迹",以时间为线索,以各个发展阶段的真情实况为主轴,以反映本村发展变化为主旨,按"一条时间线索"组材的小榆林村百年发展路径。全书称为《小榆林纪事》。</p><p class="ql-block"> 本《纪事》叙述生产关系变革时,不单单对过程的交代,变革中的利益纠葛、矛盾斗争和人情事理等也都有细述,因此可以说,她是小榆林村的百年脉象,活灵活现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纪事》聚焦于小榆林村一个村庄,用数十万言的"大实话",记写近百年的村史,这既是小榆林村的根,祖宗的魂,客观上也可以说是深州市区乡村的一个特写镜头。</p><p class="ql-block"> 方言俚语是《纪事》的内容之一,特点之一。为便利读者,不仅开篇交代了"村民的语言特色"行文中有些人物对话,也加入了普通话音义。</p><p class="ql-block"> 《纪事》共15编,第一、二、三编,主要叙述1937年以前旧时期、旧社会的情况;第四至第九编,叙述小榆林村的社会变革,各个阶段的社会状况,村民表现、村民向背、经验教训,都有真实的记述。第十至第十四编,记述1977年以后,小榆林村的改革步伐,改革进程,村民表现和贡献以及改革中的故事。第十五编是附录的资料,《纪事》正文中不便于过细交代的资料,都放在了该编,计有古文注释、鼓谱、语言、地契、书中人名列表等不同项目。</p><p class="ql-block"> 小榆林村实属中国农村社会之一角,村民从贫弱逐渐走向富裕的过程中,留下了坚守信念和献身强国事业的足迹,验证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传统箴言。</p><p class="ql-block"> 小榆林村村史是道地的土特产,是多人心血智慧的结晶,是不掺假的民史,馈赠后世的奶酪。</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和我的同仁们深深感谢热心提供资料的村民,感谢关照《小榆林纪事》的朋友、老师、同学,感谢南、北榆林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鼎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垂暮书生,笔耕桑梓;必有残缺,贤才修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继忠</p><p class="ql-block"> 记于2017年8月31日</p> <h3> </h3>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后 记</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兴心写本村事始于2006年,今日十年余。</p><p class="ql-block"> 2006年1月1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破天荒的喜讯激发了村民的怀旧热情,街谈巷议:"过去的人真不容易呀!”这是时代的心声,历史的呼唤,村民的良知,浓烈的留史意愿。</p><p class="ql-block"> 农村改革三十年,小榆林村彻里彻外改变。旧事物迅速消失着,世人距离"贫穷”越来越远,若没有史料存储,将来谁还知道"幸福"的来历呢?会写字的老者,都该扛起笔杆写过去,会说话的老者都该开口说历史,弘扬正气,代代传承,助力小榆林村越来越健壮。</p><p class="ql-block"> 书写村史的责任在老年,年轻人没有往昔的经历,不会凭空生发出真实的历史感受,认知社会变革的伟大意义。今之老者经历的农村变革的全过程,知道什么叫艰辛,什么是幸福,恰是百年变革中承上启下的"过渡人"这样的人群若冷漠经历,听凭满脑袋的变革影像消逝,后人将无从了解本村的过去。泯灭史迹,淹没祖德,岂不冷酷无情!</p><p class="ql-block"> 别小看自己,别小看自己的村,别小看村事。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县志反映数百个村,而村史瞩目的是一村之事。一村之民风民情填充在"县志”脚下,深州的历史将更充实,影像更真切。关心自己的村,也是实实在在的爱家爱国之举。编者不以拙笔为差,大胆为文,就是这个心态。</p><p class="ql-block"> 一批执著于村事的老者,一批支持编写《小榆林纪事》的老师、朋友,为书写小榆林村的过去,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睡床上想起一个事、一个词,马上操笔记下来,半夜或开电脑,凌晨也许打手机。小小一村之史,在参与者的心中,却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实实在在的情意。</p><p class="ql-block"> 村中无大事,但有大理。《小榆林纪事》的一大特点是底气充实。事来自日常生活,话用方言俚语,看似纷杂的细碎的事物中,存在着大量优化人生的哲理。写真事,说真话,表白真理,用习习生辉的史料,点亮小榆林村百年变革的一路征程,构成了不蔓不枝的小榆林村村史。</p><p class="ql-block"> 历史"天造地设"。自己老了,巧逢盛世,能在历史的丰碑上,雕刻一丝"幸福“的来路,就无愧祖之后人。这就是编者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祖传的家教童谣,亲切响亮:"咯咯哏儿一一天亮了,小鸡儿上了棚了,老牛撅了尾了,闺女小子都该起了,闺女起来纺个穗儿,小子起来拾泡粪儿。"在阳关大道,阔步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谢继忠</p><p class="ql-block"> 2018年元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榆林的大官坑(水塘),过去坑边有很多树姿优美的老柳树,可惜给刨掉了,没有了老树,风景也就消失了。</p> <h3> 小 榆 林 的 土 坯 墙 也 不 多 了</h3> <h3> 小 榆 林 八 十 年 代 的 房 子</h3> <p class="ql-block"> 小 榆 林 的 农 舍</p> <h3> 小 榆 林 的 田 野</h3> <h3>   小 榆 林 九 十 年 代 的 农 机</h3> <h3> 曾 经 的 大 院 儿 四 分 五 裂</h3> <h3> 曾 经 的 小 过 道, 面 目 全 非。</h3> <h3> 小 榆 林 的 除 夕</h3> <h3> 暮 色 中 的 小 榆 林 儿</h3> <h3> 小榆林村很大,分南北榆林。</h3> <h3> 京 开 与 石 黄 高 速 十 字 交</h3><h3> 叉 从 小 榆 林 土 地 上 穿 过</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 榆 林 的 田 野</font></h3> <p class="ql-block">  谢 永 增 作 品《 小 榆 林 的 秋 天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永增,1961年生,土生土长的小榆林人。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燕山大学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多次获得国家美术奖项。代表作有《绿源》、《沃野》、《故乡》等,作品被多个政府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等处收藏,出版多部个人画集。</p><p class="ql-block"> 2019年,吕梁市临县人民政府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孙家沟建立了国内首个乡村艺术馆《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