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dvard Greig)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是他的代表作品。 戏剧《培尔·金特》 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h3><h3><br></h3><h3>如果你喜欢格里格,相信你一定听过《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晨景,这是我本人最爱的一个乐章,闭上眼聆听就能感受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h3><h3><br></h3><h3><br></h3> <h3>简单来说,像这样透过音乐讲述故事的音乐类型称为“标题音乐”,前两期介绍过的《波斯市场》、《彼得与狼》同样属于标题音乐。</h3><h3><br></h3> <h3>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培尔金特组曲》第二幕“在妖王宫中”(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对于儿童来说,讲述易卜生的诗剧未免过于沉重,因此对音乐的故事背景进行改编就显得尤为重要。故事原先描写培尔金特为了逃避村民的追捕,于是与山妖之王的女儿结婚,可是不久之后却遗弃她,培尔金特之后进入荒山之中又遇到另一个山妖。我们可以把故事简化为一群小山妖对山妖之王怀有崇敬之情,因而不顾狂风暴雨寻找山妖,从而获得妖王赐予的魔力。当然,你也可以有属于你自己的改编版本,音乐本身已经有足够的画面感。</h3> <h3>由圆号开启第一个长音,预示着小山妖的苏醒,即将开展一段旅程。</h3><h3>学生们可以扮演小山妖趴在地上“睡觉”,在长音响起时,慢慢醒来。</h3> <h3>接下来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出全曲的主题旋律,点对点的节奏营造乐诡异气氛。这一段我们可以描绘出一群小山妖一路奔跑、跋山涉水寻找妖王宫殿的景象,并将节奏用形象化的图谱表现出来,模仿小山妖的上下窜动的脚步。</h3><h3><br></h3> <h3>大管又称巴松管,是木管家族中体型最大、最低音的乐器。</h3> <h3>渐渐地小提琴和中提琴也加入拨弦的阵营,与单簧管和双簧管共同演奏出高音区的旋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听见乐曲通过不断重复的模进和转调渲染气氛。中段音量加大、速度加快,各种管弦乐器、打击乐器的高低起伏犹如风暴来袭,将情绪拉至最高点。</h3><h3>这时可让学生们围圈跟随音乐跳舞,动作尽量夸张以展现越来越热烈的气氛。</h3> <h3>音乐最后七个小节,所有乐器共同演奏相同的节奏型,这时钹和定音鼓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每敲一下钹,情绪就更高涨一些,最后由定音鼓推波助澜,直至结尾戛然而止,犹如心脏停止般动也不动,学生们可在音乐停止时摆出不同的姿势保持静止以配合乐曲的结束。</h3> <h3>铜钹是一种常见的打击乐器。铜钹一般是成对的,是各种合金材质的薄圆盘。铜钹常用在许多不同类型的乐团中,例如交响乐团、锣鼓队、爵士乐团等。</h3><h3><br></h3> <h3>定音鼓是一种膜鸣乐器,由古代战争时的战鼓所演变出来的变种乐器。在巴洛克后期开始在乐队中使用,古典时期起已成为了常规化的乐器,亦成为了整个交响乐团中的一个重要乐器。</h3> <h3>依然帮您备好了工作纸,大人小孩们快听起来吧!</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载请注明出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于作者Luce:</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教育硕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港注册教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际文凭课程(I.B)学校音乐教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钢琴导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爵士歌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致力将国际三大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中,并积极推广儿童爵士乐鉴赏,汲取美国儿童爵士乐教学理念。现正研究创编适应亚洲儿童文化背景的爵士乐课程。</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