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听讲演义传奇</b><b>激发读书乐趣</b></h3></h1><h3> 母亲人生得单薄清秀,从小裹脚,虽然是解放脚,但是脚确受了很大的伤害,经常痛。她婚后陆续生了我们七个孩子,家务活越来越多,农忙的时候还要下地干活,针线活只有在大家都休息了以后才能作。经常到深夜,我睡醒一觉了,看母亲却还在灯下忙着。我六七岁时母亲就开始教我作家务了。我逐渐学会了包饺子,蒸馒头,烙饼等等的面食作法;针线活最早学会的是补袜子,拆洗棉衣;再后来长大了,拆洗棉衣、被褥,学着母亲的样子把棉衣被子缝上,作好;有了缝纫机以后母亲自己裁剪制作衣服,我上学闲暇也帮她作一些简单的。因为总是和她在一起作家务,所以她故事篓子里的故事我听得是最多的。</h3><h3> 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受母亲的影响,上学认字后都喜欢看书。几个哥哥轮番从学校图书馆借中外小说,童话故事,《红岩》、《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儿女风尘记》《清江壮歌》《阿凡提》《格林童话》等等。我最早看过的小说是《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讲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是我上三年级时的班主任金秀芳老师借给我的。从此以后,无论谁借来的书,我都来者不拒,一部接一部地看,有时甚至忘了吃饭,忘了睡觉。拆棉衣的时候把书藏在衣服下面,母亲不在的时候就偷偷地看。母亲来了就赶紧藏起来。因为活太多了,我怕母亲说我。其实母亲也知道我在偷着看书,她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没看见罢了。记得我上学时作文一直不错,写作文不用打草稿,老师出了题目,说完要求,我就开始写,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就能写完了,从未觉得写作文是什么难事。每次作文老师都会给一个大大的“优”。这不但跟母亲经常给我们说故事、讲传奇有直接关系,更是因为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喜欢看书,所以作文时才有如神助。</h3><h3> 有一次,跟老姑家的大表妹聊起来,她说,她从小喜欢看书的原因也是受大舅妈的影响。记得三年级来我们家小住的时候,看见母亲有时间就看书,她觉得很好奇,心里满是怀疑。问母亲:“大舅妈,您也认字吗?还能看那么厚的大书,书里写的什么?好看吗?”母亲一听就笑了,逗她说:“你看大舅妈像不认字的人吧”!大表妹不好意思了,说:“我没见到过别人家像您那么大年龄的妈妈有能看书的,所以看大舅妈能看就觉得很新鲜”!母亲就给她讲起了自己小时候是如何上学如何读书的,后来又怎么喜欢上了古典小说的事。大表妹边听边频频点头,说:“大舅妈太棒了”!母亲说:“我现在看的书挺好的,你也看看吧”!母亲给她找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情节,大表妹认真地看了起来。读完后,感觉书里的故事果然很有意思,很吸引人,从此就爱上了读书。</h3><h3> 最近大表姐一家在雁栖湖畔的满乡庄园宴请大家庭成员时,大表姐的大女儿连芳提起学龄放假时之所以经常来我们家住,一是和我家老弟小妹年龄相近,是很好的玩伴;再就是大弟弟刚考上大学,连芳上高中,她们在一起交流有共同语言;还有就是总能看到母亲案头的书籍,时时能感受到大家庭浓浓的文化气息。随着年龄渐长,连芳更喜欢待在我们这里,和母亲在一起,听她谈古论今;和大弟弟在一起,聊她们共同的话题。最近大表姐一家在雁栖湖畔的满乡庄园宴请大家庭成员时,大表姐的大女儿连芳提起学龄放假时之所以经常来我们家住,一是和我家老弟小妹年龄相近,是很好的玩伴;再就是大弟弟刚考上大学,连芳上高中,她们在一起交流有共同语言;还有就是总能看到母亲案头的书籍,时时能感受到大家庭浓浓的文化气息。随着年龄渐长,连芳更喜欢待在我们这里,和母亲在一起,听她谈古论今;和大弟弟在一起,聊她们共同的话题。 </h3> <h3><b>这是七十多岁的奶奶和刚结婚时的老姑</b></h3><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胜似母女</b><b><b>的婆媳</b></b></h3></h1><h3> 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人生得清秀文静,干净利落,不但针线厨艺样样精通,嫁给父亲后地里的农活干起来也是一把好手。说起来母亲嫁给父亲也是有故事的,可能是月下老人早就用红线把他们俩拴在一起了吧!母亲的大姐嫁进了京城,二姐和妹妹也出嫁到了附近的县城。大姨和大姨父感情非常好,他们都很喜欢母亲,想等母亲成年后带她进城。只可惜大姨才结婚一年多就患病去世了,母亲进城的事也就不了了之。心爱的大姐没有了,母亲对进城也没了兴趣。有人给她介绍附近县城的人家,母亲丝毫不动心。原因就是母亲在县城租房住过,给在县城上学的三舅和大舅家的大表哥做饭。她觉得县城住房太憋屈。她在县城待时间长了,看到好多人家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租房住。有的一个院子里住四五家人;有的临街房子连个院子都没有,出了屋门就是大街。母亲嫁人的标准一是人要好,二是住房要像娘家一样高门大院,出门进门得痛快敞亮。就这样,母亲嫁给了生在农村的父亲。父亲的条件完全符合母亲的要求,人生得高矮适中,英俊潇洒,黝黑的皮肤,看着健康,也很精神。父亲是家里的老大,尊老爱幼,人好,脾气好,待人随和,各方面的能力强,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男人;当时父亲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未成年,住房还算宽敞,最起码院子很大。母亲和父亲婚后琴瑟和谐,相敬如宾,从未吵过嘴,打过架,我从没见父亲对母亲发过脾气。</h3><h3> 奶奶三十九岁时爷爷就去世了,父亲是长子,爷爷去世后撑起了整个家。他对奶奶非常孝顺,对弟妹疼爱有加。奶奶在家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老姑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排行最小,奶奶和父亲三兄弟都很疼爱她。 </h3><h1></h1><h3> 父母结婚后大舅介绍父亲到京城学财会,学习作生意。父亲从京城归来被县财税局录用。爷爷去世后,父亲就成了奶奶的主心骨。共和国刚成立一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二叔又从解放军转成了志愿军,奔赴了朝鲜战场,不久就牺牲了。爷爷去世的伤痛未抚平,二叔又牺牲了,两个大男人说没就都没了,奶奶悲痛欲绝,哭死哭活的,说什么都不让父亲再离开她身边了。全家人都非常难过,父亲悲痛之余,更加心疼孝顺奶奶,毅然辞退了县财税局的工作,陪在奶奶身边尽孝。</h3><h3> 父亲文革之前一直在村里当会计,直到七十年代初,父亲才去沙场水库建设工地。沙场水库那时刚开始建设,父亲去管理处当会计,沙场水库建成后才去了县建设局。</h3><h3> 因为母亲有文化,不但能看书能说书,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正楷字。解放初期,村里办扫盲班,找母亲做教员。奶奶一听说就急了,跟村干部软磨硬泡不让母亲去。父母结婚后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母亲操心,奶奶一直很省心,所以不愿意让母亲离开她外出作事。母亲理解奶奶的苦衷,心疼奶奶中年守寡,又失去了二儿子,身心都受到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就跟父亲一样,不但什么事都顺着她,而且从未抱怨过奶奶,在生活上更是悉心地照顾奶奶,婆媳俩相处得非常融洽,奶奶的名字都是母亲结婚后给取的。过去奶奶那年代的女人大多没有名字,嫁人后随夫姓。奶奶姓孙,爷爷姓陈,奶奶结婚后就叫陈孙氏。母亲给奶奶取的名字叫孙有慧,她大概也觉得奶奶在老太太群里是一个有慧心的人吧!奶奶身体好的时候,也帮着母亲带孩子。我和三个哥哥,每一个都是奶奶带大的。印象里我一直就是跟着奶奶和姑姑在一起的。 </h3><h3> 我和奶奶老姑的感情是最深的。继三个哥哥之后,我是第一个女孩儿,跟奶奶老姑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小学三四年级之前,总是跟奶奶一被窝睡觉。长大上学知道美了,因为没有钱买新衣服,母亲就把结婚时陪嫁的旗袍拿出来,上半身自己穿,下半身剪下来,跟老姑一起改成我能穿的上衣、短裤等。老姑用边边角角的花布条把我的头发系上蝴蝶结,将我打扮的花团锦簇。老姑在村里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她们经常相约一起玩耍,每次我都跟她去,有时候老姑不让去,我就哭。老姑一看我哭就心软了,只好带我去。</h3><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贤孝母亲</b><b>儿女典范</b><br></h3></h1><h3> 记得那一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奶奶得了中风,半身麻木,活动不便。父母非常着急,请了中医请西医,母亲在奶奶的病榻前煎汤熬药,接大小便,悉心地照顾奶奶。多亏治疗得及时,时间不长,奶奶居然可以拄着拐杖下地走路了!但是奶奶很胖,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奶奶还是一年不如一年,后来竟瘫痪在床不能自理。</h3><h3> 母亲太累了。父亲母亲、老叔老婶一起商量如何轮流伺候奶奶,商量结果就是,奶奶在我家和老叔家轮班,一家三天,该谁家班奶奶就去谁家吃住。可奶奶说什么都不愿意去老叔老婶家,因为她从没有单独和老儿子老儿媳妇一起生活过。老叔老婶孩子少,两个人挣工分,生活条件比我们家好多了。但是,老婶是个急脾气,个子很高,人也有力气,在生产队干活一天工都不耽误,赛过男劳力。也许是她太忙了,干什么活都非常麻利,但是却很粗糙,作饭作菜也不讲究,经常作夹生饭,菜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奶奶不习惯,很少在老婶家吃饭。另外,奶奶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母亲不但针线女工精湛,厨艺也是超级的好。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没有什么好吃的,母亲总是变着花样粗粮细做,把不好吃的东西尽量做得吃着顺口,让一家人都能接受。仅有的一点白米白面要经常给奶奶调换口味,改善一下生活。</h3><h3> 因为奶奶不愿去老叔家,只好轮到他家班的时候把饭菜端过来给奶奶吃。好在两家只有一墙之隔,里外院儿。有时候奶奶不爱吃老婶作的饭菜,看着饭菜掉眼泪。母亲心疼奶奶,就会给她重新作,今天下碗面,明天包点饺子,后天在大家饭一锅掀里炖上一碗白米饭,从没有让奶奶受过委屈。 </h3><h3> 后来,奶奶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完全瘫痪在床不能自理了。母亲在奶奶床前不但要喂水喂饭,还要煎汤熬药,接大小便,我们嫌脏有怨言,母亲就要批评我们:“奶奶这一辈子不容易,从小把你们带大,要孝敬她。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有得病的时候,不能嫌弃病人,特别是不能嫌弃老人”。母亲还有一句名言:“有再生的儿女没有再生的爹娘”。不论是在家涉及到奶奶的事情,还是在外边与人聊天时涉及到孝敬老人的话题,这是经常挂在母亲嘴边的一句话。她的意思就是人一定要孝敬父母,尽其所能让父母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有病了努力地减轻他们的病痛,关心照顾父母,使其快乐地享受生活。父母不在了就永远失去了,作子女的一定要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h3><h3> 在母亲的带动下,我们在上学闲暇时尽量照顾奶奶,帮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记得有一次,奶奶因为有病不能活动,消化排泄功能出了问题,解不出大便。那时医院没有开塞露,母亲就用一根麦秸竿,不知道用什么东西自制了开塞露,用嘴含了往奶奶的肛门里吹送,使奶奶很快解除了痛苦。(如果这不是亲眼所见,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当时那一幕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这次是我看见了,没看见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不知道还有多少!为了奶奶,什么脏啊、累啊、苦啊,在母亲的字典里是从来没有的,她毫无怨言,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奶奶在病痛中生活得更舒服一些,直到七一年底奶奶去世。</h3><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