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海口骑楼老街,坐落在海口老城区,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后期大部分s漂泊南洋的华侨们回国建造的带有南洋风格骑楼建筑群,在全国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称,骑楼老街被誉为海口历史的"活化石"。</h3> <h3>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h3> <h3> 水巷口,是海口骑楼老街中最有代表性景点,水巷口码头早年是琼州府的官渡和繁华的埠头,那时海口端阳竞渡的龙舟多停泊于此。</h3><h3> 如今水巷口西南侧的大部分铺面,都是当时沿着水岸线建起来的,古时称"毓秀坊"。</h3> <h3>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h3> <h3>旧时醒目的标语现在还在建筑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h3> <h3>沿着水巷口走下去,是旧时的得胜沙路,这里曾经有过的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现在已经被现代人需要的店铺填满了街道,过去的"威尼斯"旧貌荡然无存。</h3> <h3>新修建的骑楼建筑有些已经很时尚地闯入人们的生活,对于那些新旧文化的交汇,人们也在习以为常中理解与接受。</h3> <h3>骑楼,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h3> <h3>雕窗是骑楼老街的一道风景线,色泽艳丽,工艺精湛,几辈子都不会坏。</h3> <h3>老街,有了文化的发展,人们在下里巴人中开始寻找着高山流水的踪迹。</h3> <h3>画展</h3> <h3>画展</h3> <h3>画展</h3> <h3>海口是一个"慢城",在这里你须放慢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才是最海口。</h3> <h3>路过的时候,步履匆匆,陌生的面孔,不论谁谁谁,均是过客,孩子的目光诧异地盯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没有答案的问题,大人们都也猜不出来。</h3> <h3>走很远,很深的小巷里可以看见市面上很少的棉布庄,提供了老海口人的布衣风格根基,多了凉爽,少了燥气。</h3> <h3>老街巷口理发店,几十年如一日,祖传手艺,男人修刮胡子,女人修面,大型理发店里的"托尼""杰克"们永远学不会的舒爽。</h3> <h3>曾经的国营单位,现在只剩下两块门板的痕迹。</h3> <h3>阿婆说"下午买什么菜给阿公吃呢"?一句话流露出来的是大半辈子的相濡以沫。</h3> <h3>再旧的房舍,大人们有大人们的焦虑,儿童有儿童的乐趣,你永远都不知道他们下一秒想做什么,也别知道了,孩子们的世界,你不懂。</h3> <h3>老街旧巷的"汤饭",汤多为牛杂汤、牛腩汤、猪脚汤、花生汤…配一碗结结实实的米饭,是当地居民喜欢的食物,实惠,一份就饱到下午收工回家。</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海南,米饭类食物最为常见,诸如海南粉、抱罗粉、后安粉、陵水酸粉、腌粉、儋州米烂…够你吃到撑。</h3> <h3>骑楼的小清新。</h3> <h3>游客们在这里很尽兴地享受着阳光明媚与画面入镜的喜悦。</h3> <h3>老巷子,是骑楼老街市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几代人在这里生老病死,繁衍生息。</h3> <h3>老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在这里生活着。</h3> <h3>悠闲的生活状态。</h3> <h3>天伦之乐的海口人生活模态。</h3> <h3>老街货运。</h3> <h3>老海口工艺,年轻人没有了耐心,做不了这些精细的活,老师傅不愿露面,只是拿出自己的作品来欣赏。</h3> <h3>老街里的杂耍,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技艺,等不到客人的寂寞写满了背影。</h3> <h3>菩提针雕,是菩提子手串的最后工艺把初雕的作品再过一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海南菩提手串的招牌。</h3> <h3>当地茶室,多为老年人交谈聊天,消磨寂寞时光所用,茶室内人声鼎沸,俗称"老爸茶"。</h3> <h3>当地茶室,多为老年人交谈聊天,消磨寂寞时光所用,茶室内人声鼎沸,俗称"老爸茶"。</h3> <h3>晌午过后,大排档就蹲上了牛腩、牛杂汤等,等待了一下午的"咕嘟咕嘟"的香味飘满了整条街。</h3> <h3>当然也有新派饮食引进小巷。</h3> <h3>台湾同胞的大排档。</h3> <h3>海南特产:肉丝椰蓉吐司</h3> <h3>承载着老海口人自小而食的记忆美食:椰角榴莲酥</h3> <h3>自家渔船打回来的新鲜鱿鱼</h3> <h3>诱人的墨鱼小丸子</h3> <h3>现代文明与古旧文化的交汇地带。</h3> <h3>南门市场,有下午从渔船提出来的最新鲜的各种海鲜,海口老辈子都知道,这里才能买到最好的野生海产品。</h3> <h3>不争地盘,暗淡无光却离不开的老街收旧货,以往不绝入耳的"磨剪子咧戗菜刀"现在很少能看到了,菜刀磨损了,大多是自己磨一磨过了,老手艺渐行渐远。</h3> <h3>街角摆放的香蕉担子,主家不在,很安全,不用担心丢失</h3> <h3>街边小贩的叫卖声,是大家最熟悉的;各种淳朴的食物抛却了艳浮味道的防腐剂,很受欢迎,特别是下午时分,人们守候在家门口,等着小贩的叫卖声与车轮声。</h3> <h3>百姓生活,油盐酱醋,柴米油盐,这里都有。</h3> <h3>儿时记忆中的各类糖果,由过去的拨浪鼓改成了大气球招牌,拨浪鼓的叫卖声很久很久没有听见过了,似乎糖果都变得不甜了。</h3> <h3>与其说是一担货物,不如说是一担情绪,穿街走巷,依地而处,哪里都有大婶们的身影,用薄薄的肩膀挑起一家人的生活开支。</h3> <h3>经历了近百年的海口骑楼老街由于未加以很好的保护,加上历年台风的冲击破坏、市民的拆除重建,如今大半的骑楼都存在着危楼、墙面剥落、花饰残缺等情况。部分重新拆建的房屋又与传统骑楼风格不一致,破坏了街面的完整感与韵律感,就显得不伦不类,这是现代海口骑楼的一层悲哀。</h3> <h3>好好观光,亲手拍照,抱抱陌生的背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