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自忠路到南新仓

虎虎

<h3>  东四和西四自古就是京城的两处交通要道和发达的商业区。东四元代称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 “东四牌楼”。1954年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彻底拆除。</h3><h3> 东四路口以北就叫东四北大街。大街东侧横着排列许多胡同,从“东四头条”,向北直到 “东四十四条”,据说其中也有几处文保单位。因为要寻找南新仓,怕时间不够没敢进胡同。</h3><h3> 直接走到了东四十条路口。</h3> 正式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在北京只有三处,即西城区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东城区的张自忠路。这三位英烈,都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早年都是冯玉祥的部下。在担任 29军将领期间,都曾在北京居住过。<div>  张自忠山东省临清县人,时任 29军 38师师长,“七七事变”时,正在天津兼任市长。</div><div> 1937年7月28日夜,29军残部奉命撤往保定,张自忠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长。他不愿在沦陷后的北平与敌伪周旋,遂于当年9月弃职秘密转道南下,率 59军参加了 “台儿庄大战”,后因对日作战功勋卓著,升任为第 33集团军上将司令,并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湖北 “枣宜战役”中,牺牲在湖北南瓜店十里长山战场上。他是中国抗战牺牲在前线的官阶最高的将领。</div> <h3>  1954年,将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及东四十条西段全长 2506米的道路拓宽为 10米至12米,张自忠路由胡同变成了大街。</h3><h3> 1999年,将东起东四十条立交桥,西止官园立交桥全长 7062米的道路拓宽为 28米至 33米,成为北京城区东西 6条干道之一,为表达方便统称为 “平安大街”,张自忠路是其中的一段。</h3><h3> 图中三轮车后为的建筑即为东四十条路口西北侧的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原来路没这么宽,段祺瑞执政府还在铁狮子胡同,它的前面还有民房。</h3> <h3>  地铁五号线上的张自忠路地铁站。</h3> <h3>  位于张自忠路3号的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原名铁狮子胡同。清代这里有三座府第:东为和亲王府,中为贝勒斐苏府,西为和敬公主府。</h3><h3> 和亲王府的前身是清康熙皇九子胤禟府邸,称 “九贝子府”。雍正十一年(1733)世宗五子弘昼改建为“和亲王府”。贝勒斐苏府,是清初恭亲王常颖的府第。</h3><h3> 清末,两府内的建筑全被拆除,重新建造了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中间的主楼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东、西、北各有一座楼房。清陆军部和海军部均设于此府内。</h3><h3> 民国初期,这里先后为总统府、国务院、总理府,以及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h3><h3> 目前此府主楼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还有教师住宅区。</h3> <h3>  大门东侧一块碑,刻着 “三.一八惨案发生地”。</h3><h3> 1926年 3月 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 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 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随后游行到执政府请原。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当时不在执政府,亦未命令开枪)卫队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h3> <h3>  这是我 2015年8月去园明园时拍的 “三一八烈士公墓”,有民国十八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市长何其筑撰文的刻石。刻有死难者详细姓名的三十九人,包括 “刘和珍女士 二十三岁 江西南昌人 女师大学生 ”,身份不明的二人。墓境周围有 28座墓穴,有的死难者遗体被亲属运回原藉自行安葬。</h3> <h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刻着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墙上的标牌写着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h3><h3>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 “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 “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 “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h3><h3> 段祺瑞在史上有 “三造共和”之美誉,即致电逼迫清帝退位、抵制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他曾多次组阁,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h3><h3> 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h3><h3> 1916年至 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 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由于舆论和实力被迫下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h3> <h3>  段祺瑞执政府的大门。</h3><h3> 段祺瑞一生做人信条是 “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 “六不总理”,享誉于世。他一生没有房产,在民国初年高官中绝无仅有,一直租房生活。袁世凯给养女的名义送套房子给了段,原房主与袁世凯打牌输了40万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给袁世凯。等袁一死,房主儿子拿着房契来找段祺瑞,要收回房子。段祺瑞见人家手中有房契,二话没说,带着一家人搬了家。后他到天津、上海,都是租房而住。</h3><h3><br></h3> <h3>  门口保安不让进院,只好在门口拍了一张主楼照片。</h3><h3> 段在弥留之际,还心系国事,留下亲笔遗嘱,向政府提出 “八勿”之说,作为国家的 “复兴之道”。这“八勿”乃是:</h3><h3> 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h3><h3> 段祺瑞的这 “八勿”之说体现了其一生的政治、军事、外交、教育等各方面的心得,也颇有哲理,对后世的执政者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h3> <h3>  段祺瑞执政府门旁的石狮。</h3><h3>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这里曾作为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部和特务机关 “兴亚院”,侵华日军战犯冈村宁次就驻扎在这里,任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日军在后配楼的地下水牢里曾经关押和杀害过许多爱国志士。</h3> 欧阳予倩故居位于张自忠路 5号,北靠府学胡同。此院原为时子和医院。1949年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欧阳予倩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同年 11月携全家迁居于此。<div>  欧阳予倩是中国著名戏剧艺术家,湖南省浏阳县人,1889年5月出生。1902年留学日本,1907年加入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1910年回国后组织新剧同志会;1916年起做京剧演员,创造了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1919年创办南通伶工学社;1925年底步入影坛;1926年加入南国社,创作剧本《潘金莲》等;1929年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时期编写历史剧《忠王李秀成》等;抗战胜利后编导《关不住的春光》等电影。</div><div>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9月去世。</div> <h3>  张自忠路 5号曾是文人荟萃之地。当年,剧作家曹禺,《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诗人光未然也在此居住;郭沫若、田汉、老舍等文坛名宿也常在此聚会。</h3><div> 1986年,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其作为 “欧阳予倩故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div> <h3>  张自忠路 7号是和敬公主府。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下嫁后的赐第。</h3><h3> 和敬公主(1731—1792)系孝贤纯皇后所生。乾隆十二年嫁蒙古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原府是王府建制,有正门、正殿、后寝、后楼和东西配房等附属建筑。公主的墓地建于朝阳区东坝城内。</h3><h3> 公主的后人曾受封为贝子,所以和敬公主府又称达贝子府。民国后成了北洋军阀政府陆军部所在地,现为和敬府宾馆,中路主要厅堂均保存完好,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h3> <h3>  该府原为清代乾隆皇帝的三女儿和敬公主出嫁时的赐第。因和敬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故该府的规制是与亲王府相同的固伦公主府。即:正门五间、启门三间、正殿七间、翼楼各九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后楼七间。</h3><h3> 后因府主世降一等袭爵,已不具备 “亲王” 身份,遂将府门由五间改为三间,主要建筑上的脊兽由螭吻改为望兽;但府第的规模、格局未变。又因府主的变更,“和敬公主府”先后被称为 “棍公府”、“那公府”、“达公府”、“达贝子府”。</h3> <h3>  临街院门门柱上镶着《和敬府宾馆》。</h3> <h3>  和敬公主府院子很大,沿街也有好几个门,不知内部结构布局什么样子。</h3> <h3>  张自忠路23号,北京孙中山行馆,是孙中山于 1924年扶病北上在北京商谈国事所住的行辕,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地。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孙中山行馆原曾是清朝王府,民国时易为外交总长顾维钧私邸。1924年,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扶病进京,共商国是。段祺瑞执政府将顾维钧在铁狮子胡同的住宅作为孙中山在北京的行馆。孰料,中山先生在行馆中住了不足一个月便撒手人寰。</h3><h3> 1925年 1月 26日,先生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2月18日,先生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先生自知不起,由夫人扶腕,在《孙中山国事遗嘱》、《孙中山致苏联遗书》上签字;1925年3月12日先生病逝于铁狮子胡同行馆。</h3><div>  当年,孙中山先生住在西院二进院的正房。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治丧委员会决定在铁狮子胡同孙中山居室门口悬挂 “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该室为内外套间,室内陈设简朴。外间西墙上镶着一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 “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方悬挂孙中山遗像,遗像右边镜框里为《总理遗嘱》,左边镜框里为《致苏联书》,靠墙的条案上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条案两侧各有一个花架,花架上摆着青松造型盆景。</div> <h3>  到孙中山行馆对过的张自忠路公交站向东,请教等车人附近哪有古代的粮仓,坐几路车。一亇小伙热情地帮我用手机查询,告诉我坐 115电车。很惭愧我的手机没装网卡,在外边只能拍照用。</h3><h3> 上了车又问售票员哪站下,她也说不清。一位乘车的中年妇女主动接过话说:“你说的古代粮仓南新仓就有,你跟着我一块,下车就能看见。” 两站后就招呼我下车了,果然看见了照片右侧古朴的建筑。道谢后又回身看站牌,这一站叫 “东四十条桥西”,东边就是东二环,南边是朝阳门,北边是东直门。</h3><h3> 我在五十二年前串联时就体会过北京人的热情,16岁的小孩初到北京,只知地名,不知怎么走,不管遇着大婶大叔,告诉的明明白白,甚至带着你拐个弯,指明一处明显的特征建筑,然后再告诉你下一步怎么拐。</h3><h3> 尽管去外地不多,向生人打听路也都很温暖。当然前提是你必须会叫人,有礼貌。</h3><h3> </h3> <h3>  路边就有三座古代的粮仓房子,事前上网看过,这些房子在元明清都叫作廒,或仓廒。</h3><h3> 南新仓的廒房,清沿明制,有一座一廒者,有一座二廒联排者。以每五间为一廒,每廒面阔约 24米,进深约 17米,高约 7米。建筑屋顶采用悬山形式,合瓦屋面上施瓦条脊,两端原有蝎子尾,现残缺不全。屋顶前后出檐椽,不用飞子,于前坡出宽 4.4米、进深 2米的悬山披檐廒门,并于廒顶中心位置开气楼(天窗)一座。</h3><h3> 廒底砌砖,其上铺木板,板下架空以防潮。廒房用五花山墙,墙体用 “黑城砖”,以糙淌白砌法成造,仅于各开间中开小方窗。墙体厚重,以达到保温要求,其底部厚达 1.5米,顶部约 1米,收分显著。仓房结构为五间七架椽屋,内用金柱八根,中三架梁,前后双步梁。建筑的屋顶、墙身做法和构架形式与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卷四中 “鼎新仓厂”中的记载基本一致。</h3> <h3> 南新仓位于北京市东四十条 22号,是明清两朝代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明永乐七年(1409)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起建,至今 600余年历史。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h3><h3> 南新仓现保留古仓廒 9座,是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完好的皇家仓廒,是京都史、漕运史、仓储史的历史见证。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这三座并排的仓廒南侧草坪上竖着郭守敬的塑像,塑像前石座上雕刻着南新仓的介绍。</h3><h3>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h3><div>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div><div> 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div><div>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 “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 2012命名为 “郭守敬小行星”。</div> <h3>  郭守敬于 1291年开凿了通惠河,遭运粮船的码头在今天的积水潭。元朝末年通惠河水源减少,朱棣建宫殿时也占用了一段水道,明清时漕运粮食的仓廒集中建在朝阳门内一带。</h3><h3> 南新仓俗称东门仓,于明永乐七年(1409)在元代北太仓旧基上起建而成,原贮米、黑豆饲料等。储粮的仓库称为廒,每廒三间,五间不等。清代粮仓规模扩大,清初时南新仓为 30廒,后屡有增建,到乾隆时,已增至 76廒。道光以后民间粮栈兴起,官方储粮大幅减少。民国时,该仓改为军火库,解放后改为日用百货仓库。</h3><h3> 原主要建筑有:廒座、龙门、官厅、监督值班所、官役值班所、科房、大堂、更房、警钟楼、激桶库、太仓殿、水井、辕门、仓神庙和土地祠等,现仅存仓廒 9座和局部仓墙。</h3> <h3>  照片是南新仓东部的院门和仓墙。</h3><h3>  50年代,雍和宫西侧出土了元代 “京畿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碑记:至正十五年(1355)京师有 54仓,储粮达百万石。</h3><h3> 明永乐时,北京已发展成为极为繁华的都市。北运的漕粮常常近 400万石,数倍于元代。元朝建立的粮仓已远远不能满足京师储粮的需要,于是,明朝开始在元仓的基础上大规模增建粮仓,并于明正统三年在东城裱褙胡同设立总督仓场公署。</h3><h3> 南新仓建于永乐七年(1409),是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代北京设军卫,专司守卫仓储军粮,只供军需,纳入官仓(即中心仓)统一管理。</h3><h3> 南新仓为中心仓,管辖 8个卫仓,分别是府军卫仓、燕山左卫仓、彭城卫仓、龙骥卫仓、龙虎卫仓、永清卫仓、今吾左卫仓、济州卫仓等,这些卫仓均归属南新仓统一调配。</h3> <h3>  也有的文章提到,据史料记载:南新仓在清朝初期有廒 46座;康熙三十三年(1694)添建 5座,五十五年(1716)添建 5座;雍正元年(1723)添建 9座;乾隆元年(1736)添建 1座。因此,到乾隆年间,南新仓已经有廒 66座,规模之大,在当时为京城之最。到宣统年间南新仓又增建到 76廒。</h3><h3> 这些数据与郭守敬塑像下介绍的数据不太一致。</h3> <h3>  照片是朝阳门北侧的海运仓照片,院墙可能有部分旧遗迹,院门应该是仿古新建的。但院内早就成了住宅楼,更沒有古仓廒了。</h3><h3>  明朝,京师共有包括南新仓在内的 7座官仓,它们均集中在东城朝阳门附近。北侧有海运仓、北新仓;中部有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和富新仓;南侧有禄米仓。它们共同担负着京师储粮的重任,在南粮北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3><h3> 按照《顺天府志》的准确记载,旧太仓计八十三廒;富新仓计六十四廒;兴平仓计八十一廒;南新仓计七十六廒;海运仓计百廒;北新仓计八十五廒。</h3><h3> 《顺天府志》有明万历,清康熙,清光绪等不同版本,从上述南新仓廒房数据看,应该是《光绪顺天府志》。</h3><h3> 明英宗时兴建了仓库,因是接储海运而来的漕粮,故命名为海运仓。清代又在其北兴建了北新仓,两仓连为一体,规模更大,实际成了一仓,南门仍称海运仓,北门却称北新仓。</h3><h3> 至今朝阳门内仍有海运仓,北太仓,禄米仓,南新仓的街道地名。</h3> <h3>  南新仓的仓廒被不同的公司所租用,肯定也有文物保护的规定责任。内部装修也不会任由他们随心所欲的。</h3> <h3>  仓廒的墙体厚重,以达到保温要求,其底部厚达 1.5米,顶部约 1米,收分显著。这从窗户处的墙体可以看出。</h3><h3> 据说仓廒砖产自山东临清县,大城砖每块长约 45.5厘米,宽约 22.5厘米,高约 11.5厘米,重约 25公斤。</h3> <h3>  仓廒和仓院围墙之间的夹道,估计是为了守卫巡逻和消防的通道。</h3><h3> 仓院墙砖要小些,每块长约 41.5厘米,宽约 20.5厘米,高约 8厘米,重约 12公斤。瓦则产自山西。</h3> <h3>  南门仓东围墙大门两侧,南北各有三座独立的廒房,互相都不相连。</h3> <h3>  仓廒的山墙也有变化。</h3><h3> 按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卷四中 “鼎新仓厂”中的记载,建筑屋顶采用悬山形式,合瓦屋面上施瓦条脊,两端原有蝎子尾。</h3><h3> 悬山顶建筑形式的两侧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如左图。</h3><h3> 而右图则是硬山顶形式了,它的特点是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起来了,屋檐不出山墙。</h3><h3> 可能是民国年间曾改作军火库,为了安全所作的改动,也可能是后来维修时图省事省钱而敷衍了事。</h3> <h3>  廒房正面的窗户也不一样,廒顶开气窗下的披檐廒门两侧,有的各开一扇窗(共2扇),有的各开二扇窗(共4扇),有的只有一侧开一扇窗(仅一扇),有的干脆廒门两侧都没开窗。窗户的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就是四方的,有的上沿是拱圈状的。</h3><h3> 如果都是明清用作粮仓,那它的门窗数量都应该一样,很有可能是民国之后用于存放军火或不同的百货物品,它们要求的仓储环境不一样,才作的改动。</h3> <h3>  南门仓还有三座廒房,是连成一排的。而且这三座廒房,三个气窗,却只开有两个廒门。仅存的九座廒房居然保持了两种建筑式样,也实属难能可贵了!</h3> <h3>  这三座连成一排的廒房,其东侧山墙没有开窗。</h3><h3> 在悬山山墙上部,随排山各层梁及瓜柱而呈现的阶梯形结构,这也称为 “五花山墙”。</h3> <h3>  连排廒房后边的高层建筑,是陆军总医院。记得原来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原来还去看望过病号。</h3><h3> 前边是臆造的 “南新仓宝鼎”。</h3> <h3>  依托古老的南新仓,建起了文化休闲街。街区占地面积 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2万平方米,步行街总长千余米。由南新仓古仓群、仿古建筑群和南新仓商务大厦底商组成。</h3><h3> 现有 30余家商户进驻经营,业态分为文化、休闲两大类,涉及艺术文化、演出文化、美食文化等。文化类有艺术画廊、音乐传播中心、影视文化俱乐部、文化传媒工作室、昆曲小剧场、会所等;休闲类有中外特色风味餐厅、酒吧、茶苑等。</h3><h3> “南新仓”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建设南新仓文化休闲街之初,就针对文物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制定了 “严格执行《文物法》,坚持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保护为重”的工作原则,并将古仓保护工作纳入企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努力做到使历史文化遗产与街区建设发展有机融合,按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遗产和谐、环境与遗产和谐、传统与现代和谐的理念,使文物保护与特色街商业运作有机结合、均衡发展、和谐共生;使古都历史文脉不断传承发扬。</h3><h3> 照片是新建的仿古建筑,应该都是饭馆酒店一类。下午 3点多显得很清静,估计都是高档的价格不会低。</h3> <h3>  南新仓东门内的广告牌。</h3> <h3>  南新仓文化休闲街简介。</h3><h3> 还用中英文对照,不仅招徕高端人士和文艺青年,也欢迎洋鬼子。</h3> <h3>  南新仓东门外的南北向街道是东门仓胡同(南新仓俗称东门仓),北头紧挨着东四十条立交桥。道路对过东侧大楼是 “新保利大厦” ,还有“五矿广场”,都是高层。</h3> <h3>  这座楼是 “北京 1+1艺术中心”,就是 “二” 呗。</h3> <h3>  南新仓东围墙不知何时又开门,又堵上了,拆的容易恢复就难了,一般私人不敢开,肯定是院内原先单位干的。</h3> <h3>  向东拐个弯叫南新仓胡同,出胡同就是二环路了,上过街天桥拍下拥挤的车流。</h3><h3> 我也坐过二环路的公交,虽说没有红绿灯,也开开停停,问过售票员,他说辅路上常有叉道并线进入的车辆,高峰时到并线路口处直行的公交也跑不起来。</h3><h3> 照片左侧就是一个并线入口。</h3> <h3>  沿二环东侧便道向南走到朝阳门,快速公交 2号线始发站。</h3> <h3>  </h3><h3> 快速公交 2号线是 4个车门的大通道车,向东开往五环外的 “杨闸”。朝阳路上快速公交线也是专用线,比辅路上的普通公车速度是快一些。还没到下班点,又是始发站,走了一天坐下来挺舒服。</h3><h3> 到家五点半,上网看天气,仍然在零下六度。早上在智化寺拍照时手机冻的几次自动关机,后来插上充电宝才正常起来。</h3><h3> 一天在外走了八个多小时,心想怎么也有两万多步了吧。打开 QQ计步,居然显示 0步!</h3><h3> 估计手机冻僵关机几次,使计步功能乱了套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