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晨起,漱毕,等早餐上桌。随手翻看订阅号,发现了梁实秋先生的《中年》。看到这俩字,心不经意的一颤,欸?!自己现在不也到了中年了吗?<br></h3><div> “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说的真是这么回事。以前接到的通知都是某某的父母、某某的岳父母、某某的公婆去世了,然后大家蜂拥而至,成群结队的去吊唁,说一些诸如节哀之类的话。可是现在,早晨上班,被告知的却是某某歿了,某某殪了,某某没了。于是大家惊问,不会吧,昨天我还见他了,怎么回事。然虽不相信,也照例去吊唁,只不过途中少了以往的喧嚣,彼此默默。</div><div> 至于后半句,眼前但见少年多。亦如此。不经意间,单位增添了成批的新人。在单位的称谓也由小某逐渐升格为某哥某姐,某叔某姨,老某。若被称之为某老的时候,则又不属于中年序列了。称呼的变化,佐证了身边年轻人的增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也快大学毕业了,单位的这些年轻人,不正是孩子辈的吗。“江山代有才人出”,现在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了,我们能不老吗?</div><div> “有一天突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一个“可是”,形象的写出了实秋先生对脸长皱纹的无奈。反观自己、爱人及周边同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想当年“肤如凝脂、吹弹可破”的面容上,浩浩荡荡的皱纹大军像是在指挥官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纷纷占领了中年人的面庞。当年的小帅哥、小靓女们,背也驼了,腰也弯了,走路也无力了,手也开始打颤了,最为严重的是,读书看报时,眼睛不由自主的远离了书报。心骤然一惊:嗯?眼花了?不会吧!但把目光再次移回书报时,无奈的摇了摇头。唉!老喽!老喽!!</div><div> 文章把中年人的特征描写的非常细腻,句句入理,字字如鞭。让心态依然年轻、依然不服老的中年人犹如淋了一场透雨,清醒了许多。当心态随着文章的走势一点一点的消沉,即将沉到谷底的时候,梁先生笔锋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这一笔转折,又重新唤起了中年人生活的信心和激情。</div><div> 是啊,人生总要经历多个阶段,终须一步步拾级而上,踏阶而行。可以激昂,亦可低首,但均需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座山丘。人至中年,几茎白发,心多惘然。过河卒子,不可回头,只能向前。无奈酸楚之中,亦有催人奋起之意。做好分内之事,抛却狗苟蝇营。服侍好耄耋父母,指导好孩子前程。若有精力,行力所能及之事,得颐养天年之乐,岂不妙哉!</div><div> 倘身体尚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则纵横四海,览名山大川,读读诗文,写写文章,陶冶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岂不乐哉!</div><div> 呜呼!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就要有个老的样子。</div><div> 岁在丁酉年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