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50周年回眸——给厉家泉知青组我的战友们

燕语喃喃

<h1>1967年11月,济南市首批报名上山下乡的同学集中在山东省教育干校,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学习班:一是通过学习做迎接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二是做上山下乡的宣传工作。<br>1968年2月19日,在山东剧院召开首批知青欢送大会,当时的省主要领导杨得志,王效禹等出席接见。<br>2月20日,首批知青二百六十多人乘坐解放牌卡车开赴沂蒙山,分赴莒南和临沂两个县插队。<br>2月22日,我们小组14人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莒南县大山区李家彩公社厉家泉大队。</h1> <h1>厉家泉——我们的第二故乡,村西北的大山水库,我们曾在这儿捕鱼捞虾,大山区知青还在此进行游泳比赛:水库右下方红线框出的区域就是我们小小的厉家泉村。</h1> <h1><font color="#010101">厉家泉小组由14人组成,分别来自济南铁一中,二十八中和济南二中。<br></font><font color="#010101">组长:张燕岚 丁小冬 韩运河<br></font><font color="#010101">组员:孙丽玲 庞茂荣 赵健敏 杨家怡 董美华 杨喃喃 齐桂芹 刘虹 于爱民 杨学义 赵为人</font></h1> <h1>村党支部安排老党员厉现书 李玉佃 和老农李太绪负责知青工作,我们称他们为老师,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们,他们如同家长。</h1> <h1><font color="#010101">我们14个人分属四个生产队。平日在大队棉花实验田,麦收,秋收等农忙时节各自回生产队劳动。</font></h1> <h1>地头上,李玉佃老师跟我们一起学习和研究棉花栽培技术,种棉花在当时的厉家泉还是新事物。</h1> <h1>小组爱好文艺的同学比较多,田间地头少不了文艺表演,这是韩运河,杨家怡在表演对口词。</h1> <h1>正是读书的好年华,离开了学校,荒废了学业,那时除了学习毛主席著作,读报是学习的主要内容。</h1> <h1>收工后排练文艺节目,舞蹈“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不是很有架势?简陋的小乐队由村里的年轻人组成。</h1> <h1>这是知青的住房,墙上的大字“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对于自愿报名下乡的首批知青,当时确实是发自内心的。</h1> <h1>舞蹈《劳动号子》也是宣传队的保留节目,招招式式都来自生产劳动中……。</h1> <h1>小组有一台缝纫机,赵健敏负责做衣服。我们的演出服每人一套绿军装,男生白色对襟褂,女生蓝色士林布核桃钮的大襟褂都是健敏做的。</h1> <h1>那时阶级斗争天天讲,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全民皆兵”,因而我们的节目也少不了舞刀弄枪的内容。</h1> <h1>听老农讲厉家泉的过去,这个只有八十二户人家的莒南县最偏远的小村庄,据说当年都是从附近逃荒至此。</h1> <h1>老区人民都有一部血泪史,斗争史,战争时期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许多一辈子头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实都是革命的功臣呢……</h1> <h1>定期召开小组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h1> <h1>解放后组织发展缓慢,村里的党员没有年轻人,绝大多数是解放战争中入党的老党员,常常对知青进行革命传统教育。</h1> <h1>小组实行一个月的三同,知青分到农家,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h1> <h1>村后的柴禾山紧邻大山水库,修大山水库据说搬迁了几个村子,水库很大,在地图上清晰可见,厉家泉就在它的东南岸。</h1> <h1>秋后柴禾山分山割山草,知青也分得一片,割山草,担山草的活儿最累,宣传队的同学一走,留守的同学们就格外的辛苦!</h1> <h1>我们的主食四季都以地瓜煎饼为主,秋后收了鲜地瓜,人人都贴了一身“地瓜膘”,哈哈!脸也成了地瓜脸。</h1> <h1>支部书记李茂平和看山的大叔在柴禾山上。</h1> <h1>柴禾山上的合影这张人最全,可惜不够清晰。</h1> <h1>村南的扬水站——当年村里最重要的水利工程。</h1> <h1>在距离厉家泉十八里的横沟宣传演出,感谢济南日报社记者为我们留下这些珍贵的老照片。</h1> <h1>厉家泉的文艺宣传队名声在外,白天劳动,晚上排练,常常去附近的村庄演出,周边村庄的村民也会相约来厉家泉看戏。</h1> <h1>记得这个节目叫“时代的列车”,也是宣传队的保留节目。</h1> <h1>“反帝必反修”,哈哈!多么清晰的时代印记。</h1> <h1>大山知青组之间常有交流,这是与第三批下乡的横沟知青组座谈交流。</h1> <h1>厉家泉小组和横沟小组座谈会</h1> <h1>横沟小组热情款待厉家泉小组,那时最好的待客饭食就是猪肉炖豆腐。</h1> <h1>厉家泉宣传队代表莒南县慰问青岛电业局和秦皇岛驻军,这是在青岛海滨留影。</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继承革命传统,小组同学在刘家东山烈士陵园前庄严宣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变农闲为农忙,冬天全村总动员,冒着严寒在西岭移山填沟,整修大寨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田间休息中的学习与交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整修大寨田的工地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厉家泉村的决策者——村党支部、革委会和各生产队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妇女主任刘春翠大婶和知青组长张燕岚,正在组织老妇女和识字班们开会,妇女能顶半边天——是当年响亮的口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厉家泉最能干的识字班:村里的铁姑娘厉现彩和张燕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党支部书记李茂平和村干部们和知青在一起开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扬水站工地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队棉花实验田是我们劳动锻炼,增长农业科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在这儿,我们学到了很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村支部书记李茂平、负责知青的厉现书、李玉佃和四个生产队的队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韩运河、杨喃喃、庞茂蓉利用回济探亲的时间,去省立医院和九〇医院学习诊疗技术,当起了赤脚医生,图为杨喃喃正在给李玉佃老师针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展望未来——厉家泉前途无量!村里的决策者和知青组的组长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燕岚代表厉家泉知青组参加山东省首届积代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燕岚代表厉家泉知青组参加莒南县积代会</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农闲时节,与大埠南知青和济南七中乐队组成“沂蒙山新社员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赴省城济南宣传,也走遍了临沂地区的各个县。</span></h1><p><br></p> <h1>1970年12月开始了知识青年的回城潮,第一批知青返城后,此后几年,小组同学陆续离开厉家泉,分配到济南、淄博、东营、莱芜、莒南……,开始了各自人生的新旅程。</h1> <h1>70、80年代的聚会大都骑着自行车,小型的聚会不少,可惜留下的照片不多。</h1> <h1>中间的那位是厉彦林,他比我们小十来岁,是厉家泉走出的文化人,当了领导,也写下了许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诗歌和散文,热情的讴歌那块土地和他熟悉的乡亲。</h1> <h1>这是在刘虹以前工作的工厂吧?那时我们还年轻,孩子都小,工作都忙,不常见面。</h1> <h1>那时的八一立交桥刚刚建成不久</h1> <h1>同游南山绿叶谷</h1> <h1>绿叶谷野餐</h1> <h1>上山下乡30周年的聚会,这是厉家泉知青组最后一次全员聚会,因而,这张照片就显得尤为珍贵。</h1> <h1>相聚在轻工业学院(庞茂蓉所在单位),此后不久,小庞因患癌症英年早逝……。</h1> <h1>从此,厉家泉小组再没有大团圆的日子!</h1> <h1>1994年暑假学校组织去日照度假,日照电业局出车,我的同事们陪我回厉家泉,淳朴的厉家泉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1> <h1>刘春翠大婶,厉现进大叔是我们最敬佩最亲近的人,现在都已作古。</h1> <h1>小聚也温馨!(2005年1月)</h1> <h1>干杯!为友谊,厉家泉干杯!</h1> <h1>2005年,张燕岚(携女儿),董美华,杨喃喃(携儿子)相约一起回厉家泉看望乡亲们,孩子们也爱上了那片土地和那些勤劳质朴的沂蒙山人。</h1> <h1>站在中间的是现进老两口,他们的家是我们知青的根据地。</h1> <h1>跟现进大哥在南场上,依偎在柴禾垛上,久违的感觉好温暖!</h1> <h1>2006年去淄博给孙丽玲大姐过花甲。</h1> <h1>2008年上山下乡40周年之际,小组集体重返厉家泉。</h1> <h1>看望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送给每位老人一床夏凉被,礼轻情意重。</h1> <h1>此时,交通比以前方便了许多,从济南乘火车到日照,日照的公交车可以直达村里。这是在从厉家泉回程中,在日照万平口留影。</h1> <h1>2009年12月小组为属牛的同学贺寿,丁小冬为迎来花甲的同学们写诗留念。</h1> <h1>我们都是属牛的:丁小冬 董美华 杨喃喃(杨家怡未能前来)。</h1> <h1>合个影儿,属虎的也来沾沾牛气!</h1> <h1>牛年生日聚会合影</h1> <h1>2010年5月在大明湖为属虎的同学庆生,游湖,划船……,中午在《明湖居》聚餐,饭菜很丰盛,都是同学们自己做的。</h1> <h1>属虎的同学最多:韩运河 刘虹 齐桂芹 于爱民 杨学义(赵为人因故未能出席)</h1> <h1>饭菜丰盛吧?这可都是我们自己亲手做的。</h1> <h1>多日不见,十分想念,2014年10月结伴同游千佛山。</h1> <h1>2017年韩运河,刘虹搬了新家,贺新居兼游森林公园。值得高兴的是家在外地的齐桂芹和赵健敏也参加了活动,久别重逢分外亲!</h1> <h1>贺新居</h1> <h1>看望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的韩运河,年近古稀,身体不同程度的出了毛病,健康是当下的头等大事,多保重吧!我的同学们。</h1> <h1>2017年7月9日去淄博看望大姐,游淄博市人民公园。不成想,这次相见竟成永诀!</h1> <h1>2017年8月1日,就在我们看望大姐二十多天后,孙丽玲大姐因肺癌病逝!噩耗传来,小组同学悲痛不已,当晚小组通过网络隔空召开了孙丽玲大姐追思会,送上我们的哀思。</h1> <h1>上山下乡50周年的大日子就要到了,在济南的部分同学聚在一起商量纪念事宜,并提前为燕岚姐过古稀。</h1> <h1>把寿星燕岚姐扮靓,五姊妹合个影</h1> <h1>让我们共同举杯,祝燕岚姐生日快乐!</h1> <h1>姐妹们一起摆个造型</h1> <h1>山东省档案馆留下了知青的资料,这是报纸上关于厉家泉知青组的报道,资料由张家寨知青尚学峰提供,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h1> <h1>1968年1月21日《济南日报》刊登济铁一中董美华(厉家泉知青)家长的文章《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h1> <h1>1968年1月22日《济南日报》刊登济南市第一批下乡上山同学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隆重开学的消息。</h1> <h1>1968年1月26日《大众日报》刊登了济南市举办下乡上山同学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消息。</h1> <h1>1968年1月26日《济南日报》刊登济南市第一批上山下乡同学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座举行谈会的消息。</h1> <h1>1968年2月18日《济南日报》刊登将于19日举行欢送首批上山下乡知青会议一的消息。</h1> <h1>1968年2月18日《大众日报》</h1> <h1>1968年2月20日《济南日报》刊登济南市隆重举行大会热烈欢送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消息,并发表了社论。</h1> <h1>1968年2月20日,《大众日报》刊登欢送首批知青赴沂蒙山插队落户的消息,这是我们离开济南的日子。</h1> <h1>1968年2月27日《大众日报》刊登革命老根据地沂蒙山区人民热烈欢迎济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消息。</h1> <h1>1968年2月27日《大众日报》刊登通讯《大山脚下迎亲人——记济南市首批下乡知识青年到厉家寨安家落户》</h1> <h1>1968年2月28日《济南日报》刊登济南市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沂蒙山区安家落户的消息。</h1> <h1>1968年8月19日《大众日报》刊登照片:厉家泉知青在听贫下中农讲家史,接受再教育。</h1> <h1>1968年8月22日《济南日报》刊登照片:厉家泉知青组同学们在听老贫农讲家史。</h1> <h1>1968年8月22日《济南日报》刊登照片:厉家泉知青组同学们在田间听老社员讲解农作物知识。</h1> <h1>1968年8月22日《济南日报》整版刊登七幅本市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照片,其中六幅反映了大山知青的劳动和生活情景。</h1> <h1>1968年8月22日《济南日报》刊登照片:厉家泉知青组同学们在田间表演文艺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h1> <h1>1968年11月14日《济南日报》刊登厉家泉知青杨学义的文章《我们在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h1> <h1>1968年12月24日《济南日报》刊登杨学义的朗诵诗《到农村里把根扎》</h1> <h1>1968年11月29日《济南日报》刊登在沂蒙山区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报告团来济汇报的消息</h1> <h1>1969年4月29日《济南日报》刊登厉家泉知青组杨学义的文章《广阔天地练红心》。</h1> <h1>1969年12月22日《济南日报》刊登照片专版,介绍厉家寨知青组,厉家泉知青组同学们的劳动和学习情况。</h1> <h1>1969年12月22日《济南日报》刊登照片:厉家泉大队领导和知青们在谈心</h1> <h1>1969年12月22日《大众日报》刊登文章《广阔天地练红心——厉家泉大队下乡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h1> <h1>1969年12月22日《济南日报》刊登照片:厉家泉知青组张燕岚在跟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h1> <h1>1969年12月22日《济南日报》刊登文章《一代新人在茁壮成长——记莒南县李家彩公社厉家泉大队济南下乡知识青年小组》</h1> <h1>时光飞逝,倏尔五十载!我们共同的名字也从新社员变成了老知青,生活啊,真的还没来得及品味,我们就已步入了老年!插队的记忆依然清晰,但已然成为久远的回忆!<br></h1><h1>回首走过的路,沟沟坎坎,有顺境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幸福也有磨难,酸甜苦辣,五味俱全……<br>我们这一代啊,有理想,有信仰,但也是被耽误了的一代。小小年纪离开学校,失去了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这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是一辈子补不回的损失与缺憾。但艰苦的生活也磨炼了我们,使我们变得坚强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下过乡的人是最能吃苦耐劳的,生活中遇到挫折也可以坦然面对,表现的更坚强。<br>而今,我们正在迈进古稀的门槛。退休了,工作的负担卸下了,生活的脚步放慢了,得以沉淀下心情,梳理一下半个世纪的过往……</h1><h1>对于青春;我不想说无悔——因为假如可以重来,我会趁着年轻好好学习,让自己的内心更充实,更丰满;也不能说无奈——因为对于主动要求下乡的我们,那条路的确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那,就说无愧吧!我们真诚的对待生活,付出了,努力了,也知足了——无愧的青春也值得追忆,值得纪念!</h1><h1>……过去的已成往事,未来的不可预见,让我们加倍珍惜当下,放眼向前看,认真的过好每一天,愿夕阳更美好,愿余生不再有遗憾。</h1> <h1><b>谨以此作为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送给厉家泉小组我的知青战友们。</b></h1><h1></h1><h1><b><br></b></h1><h1><b> 厉家泉知青:杨喃喃</b></h1><h1><b> 2018年2月 </b></h1><h1><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