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游之二:游览剑桥与牛津(2013年9月29日-10月2日)

平常

<h3>  一、漫步康桥</h3><h3> 徐志摩说,剑桥是每一个学子都向往的地方。我俩十六七岁的时候也曾幻想过剑桥,尽管那是幻想,甚至是痴心梦想,但是,真的没有想到,在我们六十六七岁的时候,竟然能够梦想成真,亲临剑桥一睹它的风采。我俩悄悄的来了,却不想静静地回去,要把我俩对剑桥的感想写下来,带回去。</h3> <h3>  从伦敦到剑桥需要向北开行一个小时左右。开车十多分钟就上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小车限速80哩,大车限速60哩。路两边大多数地方是茂密的树林,但树都不大,而且都是杂木林,时而能够看到桔子、枣和红红的小苹果。</h3> <h3>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位于伦敦北面50哩以外的剑桥镇。剑桥镇本身是一个拥有大约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这个小镇有一条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河流穿过,称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早在公元前43年,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现在的剑河两岸,风景秀丽,芳草青青,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整个校园一派田园情调。剑河很浅,清澈见底,日落黄昏之际,这里是划独木舟的好地方。</h3> <h3>  河畔的青草地和小径,是情侣漫步、静坐谈心的好去处。大片的公园和草坪中,坐落着古色古香的教堂和建筑。</h3> <h3>  远处就是剑桥大学的校园。</h3> <h3>  学校有800多年的历史,涌现出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造就了培根、凯恩斯等贡献突出的文史学者;培养了弥尔顿、拜伦等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从这里走出了7位英国首相以及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28个物理奖,18个医学奖,17个化学奖),这些都为剑桥大学奠定了世界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伟大地位。</h3><h3> 剑桥大学的校园,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剑桥大学最大的特色是学院制,剑桥大学总部不过担当一个像联邦政府的角色,掌管一些宏观的事情。风格各异的学院背景各不相同,每个学院在经济上自负盈亏,因此各个学院在行政财务,招生教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各学院内部录取步骤各异,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座微型大学,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在毕业典礼上,每个学生都要由学院院长牵手引到校长面前跪下,接受祝福,象征由学院教导成材。</h3><h3> 在剑桥大学,图书馆与教室相比,图书馆更像是重要的课堂。学生们不一定每天都有课,有课也不过三四个小时,算下来,用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书还书、复印打字的时间却占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学会用图书馆是一门大学问。剑桥大学的图书馆系统纷繁复杂,每个系或研究所都有自己专门的图书馆,各个学院也都各自建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最有名望的且藏书丰富的是剑桥大学图书馆,该图书馆是英国境内为数不多的所谓"版权图书馆"之一,据说英国每出版一部新书,都会送一册到这里收藏。图书馆内更有不少罕见的珍本。</h3><h3> 剑桥大学的学生参与多种业余活动,其中划船是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剑桥大学各学院间经常比赛,而且剑桥大学每年都会与牛津大学举行划船比赛。各学院间还举行其他各种体育比赛,包括橄榄球、板球、国际象棋等。其实,英国的大学并不都像剑桥这样傲气。英国的大学主要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的如剑桥、牛津这样的大学,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名校,一般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具有辉煌的过去,培养了大批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俗称"红砖大学",意味它的古老。第二等的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建立的大学,也很有名。第三等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成立的大学,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是由一些中专升格为职业院校的,但是,它们的学生就业情况比较好。例如,我们的银行招聘员工,喜欢要高学历的,可是,他们的银行却喜欢要高中毕业生,因为高中生听话,好用,而高学历者质疑能力很强,不听话。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愿意多花钱上名牌大学。英国人上大学都要花钱。英国本地人读大学,每年要交纳学费3000到9000英镑不等,加上生活费,一年下来也需要2万至2.5万英镑。至于外国人来读书,花费就更大了。</h3><h3> 导游介绍说,英国的教育部并不管理大学,他们的大学由贸工部负责管理,这样有助于大学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我们搞校企合作那么困难?原因是我国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h3><h3> 9点55分,车子进入剑桥。下车后导游带领我们首先从外面观看了16世纪成立的国王学院,据说牛顿在这里工作过;然后又观看了克莱儿学院,因为徐志摩在这里读过书并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h3> <h3>  这是剑桥大学的示意图。</h3> <h3>  再往前走,就是三一学院。所谓三一学院是指圣父、圣母、圣灵三位一体的学院。牛顿在这里生活与工作过。</h3> <h3>  外观看过,导游带领我们进入剑桥镇,中间路过剑河,看见了河上的桥。河与桥合二为一,就是剑桥了。河里有些贡多拉小船,甚是漂亮。在剑河的支流,看见一只大天鹅在悠闲地浮水,还有一只很像鸳鸯的水鸭子。看来这里的环保也做得非常好。</h3> <h3>  大片的绿草地上,有些叫不上来名称的树木。有一种树,结的果实很像板栗,油黑瓦亮,但是不能吃。</h3> <h3>  还有一种树木,结的红果煞是可爱。</h3> <h3>  进入剑桥的中心,古朴的小镇映入眼帘。</h3> <h3>  小镇的标志是剑桥大学的礼拜堂和新生入学注册的大楼,然后就安排自由活动。下图就是新生注册大楼。这个时候已经是10点40了,规定11点半集合。</h3> <h3>  分散之后,我俩先顺着教堂向南走,发现教堂的东侧门是开着的,有神父在那里,里面不断传来唱诗的歌声和小提琴管风琴伴奏的声音。我试探了一下,神父示意我们可以进去。于是我俩进入教堂。这是我俩平生第一次进入教堂看人家做洗礼。教堂里一些年轻人正在唱诗,但是很新潮,很活泼,连蹦带跳,完全没有了传说中的那种肃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他们原来是在给一些幼儿做洗礼呢,过道前面蹲着的大人怀里抱着孩子。诗唱的很动听,动作做得也很优美。尽管人家不让拍照,可我还是用ipad偷拍了2张,并录下了一小段视频。只是教堂里光线比较暗,照片有点儿虚。</h3> <h3>  从教堂出来,我俩信步在古老而优美的校园里。只是这里的校园和国内大不相同,你根本就分不清楚哪里是校区,哪里是居民区。不过,教学区还能够分清的,因为门前总是有一个维持秩序的人在那里,好比我们校园的门卫。</h3> <h3>  午饭是在剑桥的金陵酒店吃的,还好。</h3> <h3>  吃完饭去停车场的路途中,我俩离开队伍一会儿,来到剑河边上,直接亲近剑河留影纪念。</h3> <h3>  停车场附近的绿地上,几个印度人在那里野餐,附近还有一些房车,我想,那应该是热爱旅游的人置办的吧。</h3> <h3>  别了,剑桥!</h3> <h3>二、游览牛津大学</h3><h3> 2013年10月2日下午两点半,我们来到了牛津大学。下图是牛津音乐厅。</h3> <h3>  牛津市从公元7世纪已有人在那里居住。到公元912年,它已成为英格兰的一个要地。"津"意为渡口,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在此会合,当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如今,两条河流依然,而原来的桥和牛车涉水过河的痕迹却早已消失,但牛津大学却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和游客。</h3><h3> 如今,这个9世纪建立的,距今有1100多年历史的牛津城是英国皇族和学者的摇篮,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商业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使牛津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了青春的活力。</h3> <h3>  我们首先来到了市政厅广场。</h3> <h3>  市政厅广场的一角就是牛津大学博物馆。馆内面积不大,但展品范围十分广泛。</h3> <h3>  离开博物馆,便去看那些学院。我们首先经过卡法斯塔。该塔位于玉米市场街和皇后街交叉口,是牛津圣马丁教堂仅存的遗迹。圣马丁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1世纪,因位于城镇中央,几世纪以来一直是牛津重要的宗教中心,英格兰皇室如伊莉莎白一世等都曾亲临此地举行宗教仪式。公元19世纪以来,圣马丁教堂因建筑结构安全,以及位居交通要冲道路拓宽工程等因素日益衰落,最后至公元1896年仅剩卡法斯塔为圣马丁教堂唯一见证了。</h3> <h3>  继续往前走就是典型的牛津小巷。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小巷,因为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就是分散在这些小巷里的。</h3><h3> 这个大学城在过去八百多年中,为全世界培育出许多杰出人士,光是在近代就为英国培养了29位首相。撒切尔、布莱尔等等带"尔"的首相都是在这里培养的。这也成为了许多人前来造访牛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h3><h3> 尽管牛津大学这么有名,但是它的确切成立的时间已不可考。据说,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于是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学者们之所以会聚集在牛津,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保护,就来到了这里。12世纪末,牛津被称为"师生大学"。1201年,它有了第一位校长,1213年,该校从罗马教皇的使节那里得到第一张特许状。</h3> <h3>  再转过去就是牛津大学图书馆,表面上这个图书馆不大,但是它的地下设施非常大。馆藏十分丰富,只要是被CA或者SCI等收录的文章,它这里一定会有拷贝。</h3> <h3>  图书馆的背面是一个法学院。这是一个四合大院,楼太高,院子太小,没有办法拍照全景。院子里的雕塑是捐助这个学院的贵族。</h3> <h3>  出来之后,看到一个圆顶的,下面围墙上有些人头雕像的建筑是牛津音乐厅。</h3> <h3>  它的对面是叹息桥,学生考试不合格后,会发出一声叹息从教室回到宿舍。好在我俩这一生考试后都没有不合格的情况,从未叹息过,今后也不会再叹息了,来个合影吧!</h3> <h3>  基督教会学院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曾在内战时作为查理一世的临时指挥部,最引以为傲之处就是在近代200年内产生了16位英国首相,所以,它也是学费最高的学院。</h3> <h3>  牛津之古老,牛津之大,牛津对人类的贡献,实在不是我这样走马观花所能看明白的。</h3><h3> 参观过剑桥与牛津之后,让我们陷入了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之中。英国的小学老师从来都不逼孩子们死读书,而是想尽办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所以,实际上英国的孩子阅读量都很大,通过这个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因此,孩子们长大之后,后劲无穷。在学校里,老师的重要任务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绅士,而绅士的典型品质是坦诚,懂礼貌。所以,在英国,当孩子上学来到学校,老师会首先向孩子们问好,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所以,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很是绅士。</h3><h3> 国内来的留学生一般比较喜欢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要是在国内,老师会表扬这样的学生,并且会孜孜不倦地给予解答。但是这里的老师一般不予回答,却让你自己去解决,结果,学生们反而学的更好。当读到硕士研究生时,老师每周都要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些问题,有些时候老师甚至会说:"这个问题你研究的已经比我深刻了,你再深入研究一下。"只是因为这种评价,学生会更加自主的研究。这就是文化的差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