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腊八节,又逢小雪,带俩娃回老家。正在扩建的公路,泥泞湿滑,堆积的粘土披上了一层白色外衣。车内,男孩们玩了一会游戏,觉得头晕,开始闭目养神。他们对于冬天的雪,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淡漠甚至无视。我则不然,无论年龄走多远,我的世界逃不出乡村视野。有些情感,扎根于心,不随岁月变迁。</h3><div><br></div><div> 襄河水依旧,石头洼依旧。小镇的冷清,直白地袒露在一户户紧闭的大门之外。繁荣的集市,属于三十年前,属于我的无忧少年。一家大超市,一家大酒店,佐证今非昔比的跨越。连片的旧书摊,已成昨日妄想。我边走边告诉孩子们,左山叫马良,种满了金银花,右山叫云雾罐,树林茂密盛产神秘的传说。我上初中时,每逢周末即从山顶的羊肠小道往返。尽管回来的山坡很陡,却无所畏惧。揪着草根,拽着石棱,精神振奋,攀爬到顶,回望身后,有种登临泰山的气概。桃花粉,梨花白,山楂红,荒山绿,装饰了我的眼帘我的四季。</div><div><br></div><div> 母亲住在半山腰的小院。鼎盛时期泱泱几百工人的厂子,转产数次,萎缩至区区几十人,现在服务于穿山而过大张旗鼓的高速建设。车来车去,约略添了点人气。围墙内靠东南角的住宅院落,年如一日地安静着,象久不出闺门的旧式女子,偶尔将头脸伸向窗口换换气,又陷入幽幽的沉寂。母亲的听觉视觉都特别敏锐,因为外来客很少,车辆刚驶进两楼交接处,她的声音就传至近前,“门没有锁,空调开着,你们赶紧进屋。”<br></div><div><br></div><div> 母亲穿着她烧火做饭的蓝色罩袍,在菜园忙碌。早晨电话给她,她语气很平和,其实内心始终期盼着,她从不用言语表达。她种的菜,自己根本吃不完,躬耕一年又一年,全部为女儿外孙们攒着。我快速走到田头,母亲包裹得还算严实,没戴绒线帽,稀疏的短发使她显得颇为精干。一大提篮白菜装得满心满意,我掂掂,很费力。蒜苗和菠菜长势正旺,她要多拔一些让我捎回,囤到春节都够吃。雨夹雪,未稍歇。母亲怕我鞋子沾泥,催我先回。我使劲哼哧哼哧,将菜篮拎至楼下。幸亏母亲没看见,不然她会代劳。66岁的她,仍然有保护女儿的欲望。母亲这一辈子,不知撒娇为何物。貌似这点我也比较欠缺。<br></div><div><br></div><div> 土鸡炖萝卜,在阳台的炉子汩汩冒热气,厨房里,洗净切好的豆苗青椒罗列分明。餐桌上,新糊的绿豆饼,码了近一尺厚。花瓷盘剩余的凉拌菜苔,是母亲的绝活,代表了她的精妙手艺,尤其符合她的品性,清淡微甜脆爽,留有回味。父亲在世时,每年岁末,宴客频频,这道菜获赞等级可谓登峰造极。菜品亦见人品,这么说恰当不?</div><div><br></div><div> 妙手慧心,能干的母亲,我和妹妹难望其项背。她载着一阵雪花,若许菜蔬,终于进门了。她考虑得十分周全,油锅炸起,焦黄的花生米,很快出炉,她知道我爱吃,挑选最饱满的颗粒专供于她这笨拙的大女儿。</div><div><br></div><div> 每次她做菜太丰盛,我劝她把预备菜谱精减一半。午饭她执意煎了糍粑。席间,她说是她亲手做的。我再度油然而生敬意。我的老妈,她简真无所不能。打糍粑既耗时又耗体力,流程复杂。幼小年纪曾看到爸妈配合,年前当作一项重大工程操办过,细节我不十分清楚,只记得年轻的父亲杵糍粑都得褪掉棉袄,甩开膀子挥汗。老妈怎么独自完成的,我无法想象。大约她一直在极力证明,她一个人担得起,不用儿女挂心。</div><div><br></div><div> 每年反复讲再不备腊货。母亲的冰箱却又塞得了无缝隙。她念叨着每个人的爱好,唯独忽略她自己。我什么也没帮到她。或许,我不要物质这么丰富,宁肯简朴点,拥有陪母亲迎接过年的乐趣。如果可以,我愿意回到从前。腊月二十三四,母亲联合婶婶大妈们,集中一两天,蒸蟠龙菜,卤猪肉炸丸子,炒花生做酥饼。我们跟着递递拿拿,眼馋地守在灶门口,等着热突突的锅盖揭开,尝尝最新鲜的第一味。那几日,熬夜熬得特别兴奋。一向严厉的母亲,不会责令我们早睡。我的梦里飘着香气,嘴角淌着口水。母亲变戏法似的,把过年的期冀抖漏在厨柜,在笼屉,在银铃般的笑声里。</div><div><br></div><div> 如今,我的儿子随行,除了保持礼貌,他不关心,也不懂我在想啥。偶尔在我的授意下,他拥抱一下外婆。我希望母亲感受到新生代的力量,她的爱与刚强,传承着,延展着,虽然不再一模一样。</div><div><br></div><div> 变化永恒。深情无痕。</div><div><br></div><div> 热闹远离,故土疏失。唯母亲始终立在原地。她坚守着她心中的熟悉,是无可取代的模式。我忽然了悟,我感恩她,不该只流于肤浅的养育,更要感恩她与老家融为一体无从分割的气息,让我知道我是谁。我是她的孩子,我永远适宜在乡土乡风中游戈。</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