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晚上,儿边脱衣服准备洗澡边问正洗衣服的我:"妈妈,你猜今晚跆拳道课上我得了几张成长卡?"(教练会根据孩子的表现分发1-3张不等的成长卡,一定数量的卡片可以兑换礼品)<br /></h3><h3>我:"3张。"(通常儿子都会得到3张)</h3><h3>儿:"答对啦!你怎么猜到的?嗯……其实,王教练最开始只打算给我两张的。"</h3><h3>我:"哦?看来今天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h3><h3>儿:"嗯, 我走神了一小会儿。"</h3><h3>我:"哦!哈哈!"</h3><h3>儿跟着我一起笑</h3><h3>儿:"妈妈,你知道坐飞机是什么意思吗?"</h3><h3>我还没回过神来,一头雾水地答道:"不知道。"</h3><h3>儿:"你想嘛,坐飞机就是飞高了东看看,西瞧瞧,就走神了嘛。"</h3><h3>我:"哦!哈哈哈!原来是这个意思!"</h3><h3>儿又和我一起笑。</h3><h3> </h3><h3><br /></h3><h3>过了一分钟,儿凑近我,对我说:"妈妈,我给你说个悄悄话。"</h3><h3>我俯身侧耳小心翼翼地听着。</h3><h3>儿:"我今天被打了一下。"</h3><h3>第一反应是在学校被同学打了,随即想到应该是学跆拳道的课上被老师打的。</h3><h3>我:"哦,你是说上跆拳道课的时候?"</h3><h3>儿:"嗯。"</h3><h3>我:"哦,嘿嘿嘿嘿!我猜应该是你走神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哈哈哈!(顺势亲了亲他的额头。)"</h3><h3>儿跟着窃笑,说:"嘿嘿嘿,我猜也是!"</h3><h3>说完愉快地洗澡去了。</h3><h3> </h3><h3><br /></h3><h3>和儿子的聊天轻松快乐,非常开心他能够对我敞开心扉,告诉我他的小秘密。回想起刚才的场景,我超级享受自己的状态,全身心的去感受他,所以也才会发自内心的和他一起开心、紧张、窃喜。陪伴他经历他的感受,让他可以在拥有喜怒哀惧中任何情绪的时候,都有一个出口可以分享,都有一个人可以看见,可以理解他。拥有这样的朋友般的亲子关系,不评判、不指责、不说教、不分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做他彻底信赖的朋友,相信当他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会愿意寻求我的帮助,并认真考虑我的建议,就如我们学生时代的好朋友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一样。</h3><h3> <br /></h3><h3> <br /></h3><h3>我们都有过青春年少,都有过年少轻狂,都有过懵懵懂懂,都有过迷茫惊慌,可是,当我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父母并不在我们的求助名单之列,而排序靠前的往往是和我们关系亲密的却我们一样没有多少阅历的同龄人。于是造就了一代代的懵懂的少年一起跌跌撞撞却勇往直前。</h3><h3> <br /></h3><h3> <br /></h3><h3>我在想,如果在年少的时候,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第一求助人或者是价值观的第一传递人,那必定会有不少人拥有不太一样的起点和人生。是什么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远的呢?我觉得是我们的语言。现在的我努力的去回想如果是3年前的我,同样的场景我会怎么和儿子交流,设想如下:</h3><h3> <br /></h3><h3>晚上,儿边脱衣服准备洗澡边问正洗衣服的我:"妈妈,你猜今晚我练习跆拳道得了几张成长卡?"</h3><h3>我得意地说:"肯定是3张。"(一眼看穿孩子)</h3><h3>儿:"你怎么知道的?"</h3><h3>我再次得意地笑着说:"我是谁呀?"</h3><h3>儿:"其实,王教练最开始只打算给我两张的。"</h3><h3>我:"啊?为什么?你今天表现不好?"(质问)</h3><h3>儿胆怯地说:"嗯, 我走神了一小会儿。"</h3><h3>我:"又走神?怎么搞的?都上了5节课了还不专心?"(责怪)</h3><h3>儿低下头,不说话。</h3><h3>我继续:"龙龙,妈妈给你说过呀,上课一定要专心才行,不然以后上学了,上课不专心的话,成绩容易受影响的,听到没?"(说教)</h3><h3>儿:"哦。"</h3><h3> </h3><h3> <br /></h3><h3> <br /></h3><h3> <br /></h3><h3>过了5分钟,儿凑近我,小心翼翼地对我说:"妈妈,我给你说个悄悄话。"</h3><h3>我继续洗衣服:"哦,说吧"。(人在心不在的感觉)</h3><h3>儿:"我今天被打了一下。"</h3><h3>我赶紧放下手里的衣服:"啊?怎么回事?打到哪里了?"(追问)</h3><h3>儿胆怯地说:"是……是上跆拳道课的时候王教练打的。"</h3><h3>我:"那你今天肯定又没听话嘛,还被打了。"(分析、推断)</h3><h3>儿保持沉默。</h3><h3>我:"不听话就该打。下次上课的时候记得集中注意力哈!你看其他比你小的小朋友都一直那么认真的。"(批评、说教、对比)</h3><h3>儿:"哦。"</h3><h3> <br /></h3><h3> <br /></h3><h3>努力地去杜撰以前的场景,应该八九不离十。我想表达的是,当生活当中这种模式的对话逐渐增多,当孩子还没张口都知道父母会对他批评、责怪或者说教,甚至父母会说的话,说话的语音语调他都能背出十之八九,那么,哪个孩子还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呢?</h3><h3> <br /></h3><h3> <br /></h3><h3>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孩子,当妈妈的语言不同时,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大不相同。当然,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对待孩子的方式,我们都竭尽全力地想教育出完美的孩子,恨不得随时随地都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今天的事情,或许站在你的角度,我们这个当妈妈的甚至不像个家长,上课最基本的专心都不教给孩子。不过在我看来,不用特地去教,孩子会在课堂中去慢慢感受,会在生活中以我们为榜样,如我们所做去模仿和完善自己,而不是轻易的照着我们所说的去做。身教大于言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