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区文联送文化下乡

王世茹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受文化的力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春节越来越近了,而天气也是越来越冷了,1月25日是农历腊九,也是四九的最后一天,室外夜里为零下35度,白天零下26度,学生放假了,更多的人躲在家里,出行的人要么乘坐公交车,要么打车,没有谁愿意步行。就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日里,一群人偏向远郊进发,向寒冷进发。七辆车载着区文联各个协会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一行20余人,开启了送文化下乡的里程。<br>&nbsp;<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族之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罕伯岱村距富区中心地区36里,是富区最偏远的一个村,是少数民族聚集村,村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达斡尔族,正在忙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会场就迎来了富区文化艺术界的精英。<br> 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是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罕伯岱村达斡尔族同胞世代传承的原创民歌,曲调热情奔放、柔婉多变,节奏鲜明,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间隙见景生情、即兴演唱,并与舞蹈融为一体,在我国众多民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在村里,能较完整演唱达族民歌的人数不超过10人,莫金忠今年81岁高龄,他为我们演唱了原汁原味的达斡尔族民歌。90岁高龄的莫景海老人则一身民族服装,为我们讲述了少郎与代夫的故事。《少郎与岱夫》是一部反映20世纪初叶,达斡尔族从觉醒到走向反抗道路的艰难历程的著作,是一部达斡尔族著名的长篇乌钦体英雄史诗。从民间流传很广,在达斡尔族地区家喻户晓。两位老人所做的是非特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我们有幸聆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达斡尔民族的悠久历史。<br>&nbsp;<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晒我真福</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如今,手机的功能很强大,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持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在晒相关的内容,以展示自己的幸福,而我要晒的是真正的福。</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富区诗词楹联家协会为村民、村委会、学校、卫生所撰写了共120幅春联,书法家协会于两天前挑灯夜战,连夜写出了许多春联,还有一部分拿到现场来写,铺开宣纸,饱蘸浓墨,笔走龙蛇,上联、下联、横批成套地送给村民。村民许艳红拿着春联高兴地说,今年的春联非同一般,是看着书法家亲笔给写的。有一个生了二胎且儿女双全的村民分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问有没有写给二胎的春联啊?诗词楹联协会张珍尊立即把自己拟的春联让书法家写了出来,正月摆宴家门喜,二娃闹春福运增,横批是幸福人家。看得那个村民一时笑得合不拢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因为我是医务工作者,写的三幅对联都是送给卫生所的,没有在现场看到。我能想象出对联贴在卫生所门楣上的样子。(一)养成手洁物净律,守住病从口入关,预防为主。(二)疾病治疗添保障,农合保险在基层,共享健康。(三)妙手丹心病痛少,杏林春暖康宁多,医技双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书法家笔下不仅有春联,还有福字,一块方方正正的红纸,写上大大的福字需要饱蘸笔墨,墨在宣纸上还需要慢慢地浸润,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不会写毛笔字的我只有把书法家写好的福字一幅幅地拿过案台,放在边上的桌子上,这一排桌子临窗,晴好的阳光从窗子照进来,照在一个个福字上,可以上墨迹晾干,只有在这里,我才理解了“晒”这个词,我没有名牌服装、名牌包可以晒,没有美食可以晒,没有旅游的图片可以晒,但我此刻晒的是真正的福,幸福的福,祝福的福,祈福的福。有一个花白头发的村民手里拿着一个福字,还在眼巴巴地看着桌子上我正晒的福,他说自己是家里的老大,还想给弟弟也要一份,他们在外边打工,很快就要回家过年了。于是,我就拿了一个福字送给了他,他心满意足地笑了。</div>&nbsp;<br><b>龙头昂首</b></h1><h1><br></h1><h1> 从村委会出来,大家先看了达乡的老房子,房子非常有特色,屋内有西窗,西窗外是一个拔地而起的烟囱,室内的炕琴、木门都雕有花纹,院内还有一个草房,一口老井,达族人世代在这里居住,现在也盖起了新房,只有老房子还能看到时代的痕迹,述说着达族人独特的生活经历。</h1><h1> 沿着积雪覆盖的台地一直向南就来到了老龙头遗址。回望来时路,远处一排排的房子已在十几米下的缓坡之下。如果在嫩江西岸远眺这里,台地会骤然高出20余米,如一条巨龙向南昂首,因此这里被称为老龙头,据说,辽代大将金兀术还在此屯兵。远处龙脊蜿蜒不断,宛如一条十里长的巨龙盘卧在江河之间,龙尾会出现在全合台。老龙头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属青铜时期文化,曾出土过大量的陶器等文物。老龙头遗址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冬季,白雪皑皑,龙头就在这片大地上静卧,等到冬去春来,寒冷不再锁大江,嫩江奔腾,一泄千里之时,这条龙就会被春天唤醒,就会与嫩江共舞。从远古传来的文化,与我们所追随的文化一脉相承,龙之腾飞,必是文化经济繁荣之时!</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