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城旧影

四明山翁 赵建荣

<h1><b>  时间过去的越久,便越觉得记忆的珍贵;事物变迁的越快,便越懂得史料的份量,每当一幅幅老照片呈现在眼前时,你就会产生如此的感觉。</b></h1><h1></h1><h1><b> 余姚是我的故乡,姚城是我生长的地方。尽管光阴似箭,城市日新月异,但山还是那座山(龙泉山),水还是那几条水(姚江、兰江、候青江),不变的山水中,蕴含了我对故乡不变的情怀,可以说姚城中的一草一木,无一不是我魂系梦绕的所在。</b></h1><h1><b> 《姚城旧影》选于我上世纪末拍摄的老照片,</b><b>旨在让这些银盐凝结成的黑白影像,以其真实客观的记录,唤起每位年长余姚人对那个年代的无限回忆;激发年轻一代余姚人对那个年代事物的了解,并在时空穿越中产生知乡爱乡之情。愿《姚城旧影》给余姚人带来惊喜,并为之感慨!</b></h1><h1><b> 家乡忆,最忆是姚城。这是每位生长在素有"东南最名邑" '”文献名邦"美誉土地上余姚人的共同心声和愿望。《姚城旧影》寄托我对家乡的无限深情。</b></h1><h3><br></h3> <h3><b>雪霁通济桥。通济桥是古城余姚的标志性建筑,素有"浙东第一桥"之称。</b></h3> <h3><b>余姚明清时期人才辈出,以一代大儒王阳明为杰出代表,姚江学派名扬海外。此"文献名邦"匾额,为清邑人翁庆龙所书,镌刻在余姚老县衙的门楼内侧。</b></h3> <h3><b>1993年3月,余姚老县衙门楼拆除时的最后一瞥。因秘图山地块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进行拆迁。</b></h3> <h3><b>1992年拍摄的参加市党代会代表步入市政府大院。当年的市人民大会堂建在大院子内荷花池东首,市里的重要会议均在此举行。</b></h3> <h3><b>1992年拍摄的"浙东明珠"雕像。雕塑坐落在新建北路与子陵路交叉口中间,当年由共青团余姚市委发动全市共青团员捐款建成。因子陵路改造而拆除。</b></h3> <h3><b>1991年拍摄的"儿童嬉水"雕塑。雕塑坐落在龙泉山北麉儿童公园正门内。当年凡去儿童公园游玩的人,大多会在雕塑前拍照留影。</b></h3> <h3><b>1995年拍摄的金属城雕。坐落在人民西路(今阳明西路)三江超市正门南首。</b></h3> <h3><b>1993年拍摄的"双飞"雕塑。坐落在原余姚工艺草编厂北首的姚江边。</b></h3> <h3><b>1995年拍摄的仿杆栏式景观建筑。坐落在人民西路桐江桥菜场南首。</b></h3> <h3><b>1992年摄于通济桥下。当年姚江渔民尚有一定的数量,这是渔民耥蛳螺的情景。渔船与桥洞的倒影组成了一幅美景,仿佛在"捞月"一般。</b></h3> <h3><b>1991年拍摄的人们争相排队乘坐"大转轮"的情景。"大转轮"建在龙山北麓的原儿童公园内。</b></h3> <h3><b>1993年拍摄的市民推自行车过通济桥的情景。当年姚江上已有红卫桥(新建桥)、姚江桥、念慈桥、节制闸等多条平桥,但还是有人喜欢从通济桥上过往。</b></h3> <h3><b>1991年拍摄的二位老人在解放路(新建路)上卖冰糖葫芦。</b></h3> <h3><b>1993年拍摄的一位家长在街头给孩子买纸风车。</b></h3> <h3><b>1998年拍摄的余姚城区舜江楼下的旧书摊。</b></h3> <h3><b>1992年拍摄的人寿桥以西的滨江路(北滨江路一段)。姚江边泊满黄砂船,路边成了装卸黄砂的码头。</b></h3> <h3><b>1994年拍摄的市民在府前路一带买雪里蕻菜的情景。这是做余姚特产笋干菜的第一步。</b></h3> <h3><b>1996年拍摄的人民桥西,三官堂河东岸的甘蔗摊。当年农民用小船把甘蔗运到城区,在临河的地方进行买卖。</b></h3> <h3><b>1995年8月拍摄的姚江上的浮萍。当年的夏季遇暴雨之后,大量的浮萍从上流冲下来,涌堵在城区段的江面上。</b></h3> <h3><b>1992年拍摄的流动点心摊。这是在大黄桥路江南中学(梨洲中学)门口一带。虽然流动点心摊卫生条件差,但当年买的人确实不少。</b></h3> <h3><b>1993年拍摄的城区改造时老房子拆除的情景。这是在拆龙泉山南麓地块。</b></h3> <h1><b>谨以此美篇献给每位余姚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