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一个都不能少</b></h1><h3> ———— 学生管理小随笔</h3><h3> 2018.1.25 21:37 赵延良</h3><h3> 教育是个良心活,自认为这是任何一位师者立足的根基。</h3><h3> 把根留住,守正出奇源自这里。</h3><h3> 一个都不能少,是我刚接手这个班级面对这一群质朴纯真的面孔时,暗自下的决心。</h3><h3> 一个都不能少,是我守住这片未来之林的每一次叩问,我深知未来的参天大树源自这里。</h3><h3><br></h3><h3> <b> 教·育 </b>,很自信的说,我们的<b>教</b>没有问题,问题出在 <b>育</b> 上。育,不是盲目顺从,这个话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一直被避而不谈。谈这个问题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 很喜欢的一个观点:说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b>一是为了职业,二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成为工具,更重要的是做人</b>。</h3><h3><br></h3><h3><br></h3><h3> 不忍心把这个话题越写越大,还是立足自己实际的好。想让这群农村里的娃娃享受城市般教育,让孩子们有信心的从山里走出去,让每一个孩子都插上梦想的翅膀,是我的育人目标,谁人没一点狂野的小理想呢?一切总要付诸于行动。</h3><h3><br></h3><h3> <b>要求,一个都不能少。</b>想让孩子们享受城市化的待遇,必先享受城市化的要求。对孩子的要求,一个都不能少。不能因为是农村孩子,就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应该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家长的要求,一个都不能少,教育不是一己之力。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与辅导上面,不如城里家长跟进的积极,方法也欠少一些。当然是由一些特殊原因构成的,但在教育面前,没有特殊。记住:<b>落后,永远不是不挨打的理由</b>;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一个都不能少。</h3><h3><br></h3><h3> <b>关爱,一个都不能少。</b>看以往的师德报告,谈到关爱学生这个方面,肯定是整片报告的重头戏,貌似只有足够多的片段与细节,才能煽情,才能烘托氛围,才能彰显师恩。当然,我自己也有许多难忘深刻的事情,但这都不是我想表达的。<b>我想阐述的是</b>:<b>爱,不是廉价的</b>,这意味着在管理教学中,不要时时展现泛滥的爱,不要让学生感受到关爱是老师的一种义务。在日常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我的关爱是有牙齿的,正如董卿所说,她的善良很贵,我的关爱也不廉价;<b>爱,不是怜悯</b>。爱多了,‘免疫力’就少了,如同孩子感冒一样,每一次与感冒的斗争,意味着免疫力的提升。应对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是如此,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拿出‘坐视不管’的勇气;<b>爱,更不是施舍</b>,爱是尊重。针于一些特殊情况,只有当我尊重学生意愿的时候,才会施以援手。</h3><h3><br></h3><h3> <b> 目标,一个都不能少</b>。在实际管理教学中,方向尤为重要,在班级里我经常强调孩子们<b>‘要’怎样,而不是‘不要’怎样。</b>‘要’与‘不要’貌似管理范畴相差不大,可是力度却是相差甚远,方向也是大相径庭!</h3><h3> 前行,离不开目标的指引。我们班的发展方向既远大又渺小,远大,是因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准’人的出发点;渺小,是因它没有开启圣人模式。我的‘野心’不在于教学目标,而在于育人目标,接下来是我的小目标。</h3><h3><b> 目标一:不做让人讨厌的孩子</b>。当今这个社会背景下,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主子’,家人对其都是百依百顺,却很少‘顺’过别人。当这些不‘顺’人的孩子在处于别的群体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是多么突兀刺眼。这种现象,在**尤其是隔代人带大的孩子,表现尤为突出。再者,我们在与世界接轨,新理念接踵而至,传统观念被不断打破,很多家长无方向可寻。所以在今天,一个不讨人厌的孩子,就是一个吃香的孩子。</h3><h3> <b>目标二:做会‘看’,有眼见力的孩子。</b>本打算要求做一个有思辨能力的孩子,据目前而言,要求过高。会‘察言观色’,会‘看’他人的意向与情感变化,‘看’意味着揣测事情情感的发展走向,这貌似是读心术。会看事,才不会招人讨厌;有眼见力,才会站到对方看事情。</h3><h3> <b>目标三:做会‘说123’的孩子</b>。班级,从来不是一个组织,更不是一个机器。班级是一个有情绪、有性格的‘人’。一个有做有情绪、有情感的班级,才会想,才会要表达自我感知。想说,还要会说。会说,不是修饰词运用的多好,而是把思绪梳理清楚。众所周知,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不上西方逻辑要求,包括我自己也是,前几年才认识到自身的逻辑思维严重匮乏,那么训练自己把123说好,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不求量多,只求把顺序理清楚。在课堂上也是,回答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刻答出答案,而是先把语言在脑子把语言秩序组织好再回答。</h3><h3> <b>目标四:做会专心‘听’的孩子</b>。原则上讲事情不超过123的原则,因为讲事情超过三条,传播的效率会大打折扣,低头一想,这又会传播给谁呢?注定是夭折的一篇。对于小学生而言,听,是注意力训练的突破口。<b>关于注意力不集中,这里面的具体知识,极力推荐家长们研究一下感觉统合失调症</b>。再者,会听,是对对方的尊敬,传统礼仪不能丢。</h3><h3> <b> 前行,一个都不能少。我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b>。孩子,记住,落后,不是不挨打的理由。</h3><h3>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一个也不能少》,电影里面年轻的魏敏芝老师只有一个执着的信念 一个都不能少,就这样简单、坚定的追寻他的每一个学生。</h3><h3> 还是那句话,我们貌似不应该过多的追求方法论,而是.........</h3><h3> <b>有了源,一切皆是法。</b></h3><h3>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h3><h3> 少了些什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