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期末考试在即,二(1)班的小宝贝儿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快来跟老师一起复习复习吧💪🏻</h3> <h3> 孩子们,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与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点👇🏻👇🏻👇🏻</h3><h3>1⃣️古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步、拃、庹…"</h3><h3>2⃣️我们知道"<b>统一长度单位</b>的必要性":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h3><h3>3⃣️"<b><u>尺子</u></b>"是测量长度的工具,量比较<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短</b>的物体,可以用"<b><u>厘米</u></b>"作单位,可以用"<b><u>cm</u></b>"表示;量比较<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长</b></span>的物体,通常用"<b><u>米</u></b>"作单位,可以用"<b><u>m</u></b>"表示。</h3><h3>4⃣️米和厘米的进率是100,<b><u>1米</u></b>=<b><u>100厘米</u></b>,用字母表示即<b><u>1m</u></b>=<b><u>100cm</u></b> ,1米和100厘米同样长。</h3><h3>5⃣️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h3><h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刻度0,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长。</h3><h3>✨倘若刻度0模糊或给出的物体长度不是从刻度0开始的,用后边的数字➖前面的数字,物体两端所对着的两个刻度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h3><h3>⚠️测量时,一定要将尺子<b>放平、放直</b>,<b>不可倾斜</b>,将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刻度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几。</h3> <h3> 题目中没有将给出单位时,一定得将单位补充完整,不然就会被扣分啦🙈</h3> <h3> 单位不统一时,更要细心,不出错📝加油,你们是最棒的💪🏻</h3> <h3> 做题时一定要细心,睁大眼睛👀不要掉进陷阱呦~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将重点词汇标记出来提醒自己🤔</h3> <h3> 小马虎,太粗心,不读题,就做题😦小机灵鬼们,老师相信,那个小马虎肯定不是你👶🏻</h3> <h3> 数字再多,我也不怕,找准关键词,so easy ✌🏻️</h3> <h3> 单位不一致,我来化统一,难不倒我😉</h3> <h3> 第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认识线段",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h3><h3>1⃣️线段是由<b><u>两个端点和一条直直的线</u></b>组成的,<b>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一段线才是线段。</b></h3><h3>2⃣️<b>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b>。</h3><h3>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h3><h3>4⃣️画线段时,要从尺子的刻度0处开始画起,需要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刻度几处。(要保证线段两端有端点,画完以后在线段下面标上相对应的几厘米)</h3><h3>✨如果没有直接给出线段的长度,首先应该列算式,然后画出线段,标出相应的厘米数。</h3> <h3> 小宝贝,跟我说:线段都是直直的。弯弯的线〰是线段吗❓当然不是🤓</h3> <h3> 数线段,我最棒👍🏻掌握技巧顶呱呱👏🏻数出单线段往后➕,从大到小加到1。</h3> <h3> 过点画线段,看似简单的一道小题,竟然是第一单元与第八单元相结合的题呦~与握手、打电话、下棋等题型相同,有重复的用加法计算,从比给出的数字小1开始➕,一直➕到1✍🏻</h3> <h3> 难点易错我不怕,画图统统搞定它👼🏼两种情况齐写出,全掌握🎓</h3> <h3> 间隔问题我精通,判断首位是否相同。首尾都是同一个,数量、间隔数即相同(间隔数=数量);首尾若不是同一个,数量大于间隔数(间隔数=数量➖1)👊🏻</h3> <h3> 小宝贝儿们,一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开始接触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h3><h3> 这一单元我们以加减法为主,加法分为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减法也分为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那么,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一起来回忆一下👇🏻👇🏻👇🏻</h3><h3>1⃣️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h3><h3>2⃣️笔算要从<b>个位</b>算起。</h3><h3>3⃣️列竖式时,注意写运算符号。</h3><h3>4⃣️画直线要用尺子。</h3><h3>5⃣️进位加法:给谁进位,就在谁的正下方的横线上点一个点。</h3><h3>6⃣️退位减法:跟谁借位,就在谁的正上方点一个点。</h3><h3>7⃣️列完竖式要在横式上写得数。</h3><h3>✨求"比一个数<b>多</b>几的数是多少"用<b>加法</b>计算;求"比一个数<b>少</b>几的数是多少"用<b>减法</b>来计算。</h3><h3>✨有小括号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式子。</h3><h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都要按照<b>从左往右</b>的顺序进行计算,数字切不可颠倒🙃️</h3> <h3> 与100有关的退位减法尤其要注意呦☃</h3> <h3>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年龄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每一年大家的年龄都比自己前一年大一岁。而关于年龄的题,主要考查的点就在于年龄差,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无论过多少年,父母与我们的年龄差是不会改变的。</h3> <h3> 遇到"能不能"、"够不够"的题,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作比较",然后将答写完整。认真读好题,你们是最棒的😽</h3> <h3> 只要足够细心,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你们!</h3> <h3>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我们知道👇🏻👇🏻👇🏻</h3><h3>1⃣️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角的两条边必须得是直直的。</h3><h3>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h3><h3>3⃣️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种角:锐角、直角、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h3><h3>4⃣️要想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用三角尺上的顶点对准图上的顶点,三角尺上的一条边与准图上的一条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h3><h3>4⃣️画角:首先要画一个点,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个点叫做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h3><h3>5⃣️三角尺上有3个角,1个直角、2个锐角,三角尺上最大的角是直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1个钝角、2个锐角。</h3><h3>6⃣️用三角尺拼角:直角和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两个锐角可能会拼成锐角、直角、或钝角;一个三角尺上大一点的锐角和另一个三角尺上的锐角能拼成钝角。</h3> <h3> 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表内乘法的相关内容,我们认识了乘法并了解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h3><h3>1⃣️在乘法算式中,我们把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分别写在乘号左右,乘号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叫做乘数 ,乘得的结果叫做积。</h3><h3>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列乘法算式计算更简便。但这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哦,相同加数与个数一定要分清,读清题目很重要。</h3><h3>3⃣️乘法口诀一定要背熟,正着、竖着、倒着背诵都要保证很熟练。</h3><h3>4⃣️将乘法口诀与读作分清;且乘法算式与读作的数字顺序要一致。</h3><h3>5⃣️在计算乘加、乘减问题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h3><h3>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几和几相加的和用加法计算。</h3><h3>7⃣️求几和几的积用乘法计算;求几和几的和用加法计算。</h3><h3>8⃣️解决够不够的问题,一要列算式,二要作比较,三要写答总结。</h3><h3>9⃣️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与后一句口诀的积就相差几。</h3> <h3>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是你们最喜欢做的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h3><h3>1⃣️观察到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长方形,那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或圆柱。</h3><h3>2⃣️观察到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那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或长方体。</h3><h3>3⃣️观察到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那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圆柱、圆锥或球。</h3><h3>4⃣️观察到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三角形,那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圆锥或三棱锥。</h3><h3> 观察物体一定要仔细,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图形正确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h3> <h3>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是本册书的重难点问题,同学们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的认真才行呦~</h3><h3>1⃣️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为1时,分针走1小格为1分,走1大格为5分。</h3><h3>2⃣️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1时=60分,30分也可以说成是半小时,一刻钟是15分。</h3><h3>3⃣️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h3><h3>4⃣️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过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h3><h3>5⃣️书写时间,可以采用几时几分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电子表的形式,写电子表形式时要保证":"后面是两位数。</h3><h3>6⃣️画角时,一定要谨记分针要比时针长。</h3><h3>7⃣️解决问题,选择某一时间做某事,可以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将电子表时间写在钟表下面,先排除不对应的时间,再确定所选时间。</h3> <h3> 第八单元《数学搭配》大致分为两个方面:有重复的情况与不重复的情况。读题首先思考,判断是哪一种情况:有重复的情况用加法解答(从"比给出的数字小1的数字"开始加,一直加到1;不重复的用乘法解答。</h3><h3> 重复情况如:握手、拥抱、下棋、打电话、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求和、求积…</h3><h3> 不重复情况如:拍照排站法、搭配衣服、搭配食品饮料…</h3> <h3> 最最优秀的二(1)班的小宝贝们,相信自己,你们是最棒的,等你们凯旋归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