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即将消失的六堡村</h3><h3><br></h3><h3>晚清民国到上世纪中,榆次八小镇之一,地处平原,南引潇河千亩水浇地,百姓富足安康;初冬十月十五始,曾为华北最大民间赶集地,连续十日以上,影响方圆百里,搭台唱戏,生活生产资料交易,数十万人络绎不绝,九十年代后逐渐衰退 ;民国金融巨商贾继英祖藉地,曾绕村挖护村河建城墙名噪一时;村正中存清咸丰年建古四明楼一座,为在外经商村中富人捐建,楼顶置鎏金凤凰,底层四面为千斤条石垒基,村常驻晋剧戏班,遇喜事,即在四明楼搭木板鸣锣唱戏;自古村中有酿造陈醋作坊,改革初,六堡醋远销东南亚,也曾昙花一红,后转制个人经营无方,终被后起品牌淹没;三十年代,行政村规划,一条马路分南北六堡,县志载,六堡人口三千户余,远比如今大的多。——(作者:佚名)</h3> <h5><br></h5><h5> 在文化底蕴丰厚的山西随处可见有历史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晋中市榆次区北六堡村独具特色的腊月初八抬冰山活动就充分展示了遗风遗存的深厚文化魅力。<br></h5><h3><br></h3> <h3> <br>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随着腊八节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帷幕。提起“腊八节”,大概多数人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而在山西晋中开发区的南、北六堡村,却上演一场经久不衰的传统民俗表演活动---“抬冰山”这个传世已久的祀福活动被晋中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h3><h5><br></h5> <h3><br> 腊八节抬“冰山”,是北六堡村流传已久的传统民俗活动,是晋中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抬“冰山”活动大致包括淋冰山、翻冰山、饰冰山、祭冰山、抬冰山和砸冰山几个关键环节。</h3><h3><br></h3> <h5><br></h5><h5> 2018年1月24日是农历腊月初八、,每年的这一天,晋中市榆次区北六堡村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抬冰山民俗社火活动。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抬冰山“”活动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了。<br></h5><h3><br></h3> <h3><br> 抬冰山不只是单纯的祈福,更多的打造榆次区北六堡村非遗文化这张名片。<br> 北六堡村腊八抬冰山活动由来已久,过去北六堡村这一带是夏季多冰雹,地里的庄稼常遭冰雹袭击,给村民带来损失,于是村民每到腊八,释迦牟尼佛成佛之日抬上佛像冰山,敲罗打鼓,走街串巷闹红火,以求驱除冰雹灾害,说来也怪,在有些冰雹严重的年份中,村周围的庄稼都被冰雹打了,而北六堡村的庄稼却安然无恙,于是当地民间就有了“冰雹猛如虎,不敢打六堡”的说法。</h3><h3></h3> <h5><br></h5><h3> 村民们抬的冰山,自进入腊月第一天就要开始制作,村民们敲起锣鼓,放响鞭炮,启动制作仪式开始搭建淋冰架,活动大都是一些中年以上有经验的村民前来参与制作。先是将两根大木干靠在背阴地的高墙上,搭成人字架在人字架的上边架上一根横杆,杆子中间穿上一个特制的板凳,凳腿朝下,然后选取上好的椿树枝、值得一提的是要选择雌性椿树的树枝,因为雌性的树枝茂密。将其整理好依照需要捆绑在凳子腿上。</h3><h3><br></h3><h5></h5><h5><br></h5> <h3><br></h3><h3> 《抬冰山》第一步,绑扎椿树枝。图为村里德高望重的柳牛只老师傅、在认真仔细修剪绑好的枝条、此步是日后冰山成型的关键步骤。村民们说这也是一项技术活,捆扎的形态与淋成的冰山形态有直接的关系,十几年的捆扎经验了。</h3><h3><br></h3> <h3><br></h3><h3> 《抬冰山》第二步、腊月初一晚上八点以后、一切就绪、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用开水浇在已经成型的树枝上、然后再用喷壶灌上凉水向树枝喷水,形成冰膜.....冷热交替呈现最基础的冰枝。</h3><h3><br></h3><h3><br></h3> <h3><br> 这边认真捆扎,那边锣鼓声响,众人一起忙和参与,一片热闹气氛,捆扎好后需要在夜间最冷时不断用小壶往凳子上的数枝上浇水,水流顺树枝往下淌冻结成冰,经过7天就淋结成山形状了。</h3><h5><br></h5> <h5><br></h5><h5> 或许对于榆次许多人来说没什么感觉,但对于北六堡村民来说,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据当地村民讲:“早些年的抬冰山是为了第二年,庄稼不受冰雹的灾害,所以北六堡的乡民就这样在每年的腊月初八隆重举行抬冰山祈福活动……年复一年就这么被传承了下来了”。<br></h5><h3><br></h3> <h3><br></h3><h3> 第三步《分冰枝》两天后已有雏形、接下来用棉线按年的润月前后左右共三十六个,等距分配,吊线的末端垂以重物,为的是让成型的冰柱垂直。</h3><h3></h3><h3>抬冰山,北六堡流传百年乡俗,年长者入腊月开始半夜连续十日冻出冰山,冰山前面单独为两根粗冰柱,意寓开天劈地,镇妖降怪,后面围一圈冰柱,象征五谷丰登。</h3> <h3><br></h3><h3> 第四步《安旗杆》,旗杆的是用高粱杆做骨架,然后用棉线绑扎好,固定在冰柱的二分之一处。</h3><h3><br></h3><h3></h3><h3></h3><h3> </h3> <h3><br></h3><h3>《固定旗杆》</h3><h3> 旗杆冰柱成型后为了保证不损坏,在旗杆长度的二分之一处用高梁杆和冰山连接成一个整体,以保证旗杆稳定。高梁杆上用麻纸或卫生纸缠着,然后喷水淋冰。</h3><h3><br></h3> <h3>第五步《淋旗杆》:在固定好的旗杆上,再将麻纸(卫生纸)绕缠高梁杆上然后开始淋冰水、几天后就形成了特有形状了。</h3><h3><br></h3> <h3><br></h3><h3> 第六步《修冰山》由于受天气及淋水的程度不同、所形成的冰山需要用烧红的烙铁修整、冰山长度为1.7米,对于多余及不成型的部位部分要进行修理。</h3> <h5><br></h5><h5> 柳海生(柳牛只)老人今年72岁,是村里翻冰山的主力。原先冰柱向下的冰山淋成后,要将其翻转过来才有峰峦重叠的“山”的感觉,但翻冰山是需要技术的。稍有不慎,就会将淋好的冰柱折断,以致前功尽弃。原先翻冰山就靠三个壮汉用肩膀一齐发力,其他人从旁协助,慢慢将冰山整个翻转过来。为了已成型的冰山不出差池、老人家已经守候了好多天、凡事亲力亲为、数九寒天实属不易。</h5><h5><br></h5><h5><br></h5> <h5><br> 数九寒天缸里的水也结成冰水了……<br></h5><h3><br></h3> <h5><br></h5><h5> 此刻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室外温度降至零下十几度、冒着严寒记录过程的两位敬业的摄影师。在这里向所有为非遗传承做出贡献的摄影人致敬!<br></h5><h3><br></h3> <h5><br> 淋冰山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每晚子夜到凌晨时分,室外温度才能基本达到“滴水成冰”的程度,而且“淋”的过程急躁不得,需要慢工细活,是一点点、一滴滴地滴淋出来的。<br></h5><h3><br></h3> <h5><br> 淋罢水、几位老人坐在垒好的绣球火旁取暖、商量着晚上和明晨翻冰山的事宜、身后堆放着抬冰山的各种衮杠、一切就绪。<br><br></h5><h3><br></h3> <h3><br></h3><h3> 北六堡可爱的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少不了他们的驻足和嬉戏、真的希望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还能看到这样的活动、还能成为未来的传承人。</h3><h3><br></h3> <h5>官小诸事忙<br></h5><h5>凡事话语长<br>百家唯一主<br>地方最辛苦<br>六堡村年轻有为的柳村长、对这项活动倾注了心血、亲力亲为不时过来关注一下冰山的进展情况并为劳作的老人们送去温暖和照顾。为了传承所有人都在辛勤付出、向乡亲们致敬。</h5><h5><br></h5><h5><br></h5> <h5><br></h5><h5> 距离抬冰山的日子仅剩最后一天了,晚上八点多钟、我们看到两位有经验的村民在夜间最冷时不断用小壶往凳子上的树枝上浇水,水流顺着树枝往下淌 冻结成冰,经过时日的滴澪和淋冰师傅的用心浇筑,冰山的形态得以慢慢呈现,七天的制作过程,它不仅体现的是传统民俗风情,更是饱含了朴实村民对来年收成的热切期盼。<br></h5><h3><br></h3> <h5><br></h5><h5>半夜三更受冷寒,七夜淋成一座山。<br> 冰雹猛如虎,不敢打六堡。<br> 这是六堡人对抬冰山活动最朴实的写照。<br></h5><h3><br></h3> <h3></h3><h3><br></h3><h3>第七步《翻冰山》</h3><h3> 腊八节,冰山翻身上架,翻冰山为百年绝技,三更时祈神烧香后,由把头指挥翻处,数十壮汉抬起游村全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寓意,翻冰山前的准备活动…</h3> <h3><br> 腊八的凌晨5点钟左右,我们驱车早早就从太原赶来六堡村……摆放冰山的场地上村民们开始陆续聚集,据村民讲,如果看到翻冰山的人,来年灾病全消,不少围观的村民与不远千里赶来看这一传统习俗表演的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一刻。</h3><h5><br></h5> <h5><br></h5><h5> 到了腊八的凌晨,就要将淋成的冰山翻转过来让其冰尖朝上。经过数天滴淋而成的冰山共有37根碗口粗细的冰柱,前九根后十二根,前九根象征(风、雨、电、雪、雹、雾、霜、露)、后十二(象征十二个月),左右各七根(象征北斗七星),前面粗大的两根旗杆(象征春、夏、秋、冬),整个冰山的形状寓意完全按自然界的组成因素来定,尤其是这后面象征月份的十二根冰柱,如果赶上润年就要增加一根成为十三根了,前面两个大冰柱上帖红对联显的格外醒目,冰山底座是冰雕凿制成的水晶宫,两侧旗杆上彩旗飘扬,冰山上红绿纸花相映成辉,弥勒佛像前摆满供品。为了让精心淋成的冰山更安全、稳固,村里的老年人们细心的在捆绑着架子并做表演前的各部位检查。村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向往美好的心情,都倾注到了冰山的形态上,倾注到了表演活动中。<br></h5><h3><br></h3> <h3><br> 翻冰山开始,传统的鼓乐队在一旁敲打起来增添气氛、一阵鞭炮过后、有经验的长者指挥着村里的中年村民,他们一起喊着口号将淋成的冰山翻转过来让其冰尖朝上,然后再将冰山固定,装饰两座冰山。<br></h3><h3><br></h3><h5><br></h5> <h3><br></h3><h3> 第八步《固定冰山》村里有实际经验的长者将翻过来尖朝上的冰山用绳子固定在特制的桌子上、接下来捆扎上抬杠、迎接下一道工序。</h3><h3><br></h3> <h3><br> 北六堡非遗传承人赵来喜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是《抬冰山》民俗活动第四代传承人。聊起几十年的往事如数家珍、心底的期冀就是希望这一珍贵的民俗活动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这里我们预祝老人家健康长寿、幸福安康。</h3><h3><br></h3> <h5><br></h5><h5> 五点半左右,冰山已经顺利翻转于特制的木桌上、大伙都回家吃早饭、待八点多钟再过来为冰山进行装饰等项活动。<br>图为一个即将到学校的小女孩、一定要奶奶带着在冰山前为她拍一张照片。<br></h5><h3><br></h3> <h3> </h3><h3>第九步《饰冰山》</h3><h3> 冰山装饰物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用冀师傅的话来说叫,插彩旗,披红花。冀师傅也是北六堡的村民,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代跟随父母来到此地定居,从那时起冀师傅便参与到为冰山制作彩衣的环节中来。说起这些花朵的制作过程如数家珍、过去花的枝叶都是用</h3><h3>纸制作成各种形状、今年的枝叶选取了天然的冬青枝叶配以精心制作的花朵、以假乱真、一下子还真的看不出来哦。</h3><h3>历年的文艺表演,老人家的扮演的“媒婆”惟妙惟肖、忍俊不住的表情时常是文艺队伍的亮点、在这里我们衷心祝福老人家健康快乐、希望在每年的“抬冰山”活动中都看到他的身影。</h3> <h5><br></h5><h5> 今年77岁的冀月亮是冰山装饰的行家里手,他12岁就开始剪窗花,为冰山剪贴装饰也有20年了。他说,他们那代人年轻时把抬冰山的各个环节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漫长而辛苦的制作过程中,今年的丰收、来年的希望蕴含其中,他们在忙碌的同时也体会着愉悦的精神享受。<br></h5><h3><br></h3> <h5><br> 晶莹剔透的两座冰山已经装饰完毕。<br></h5><h3><br></h3> <h5><br> 经验丰富的老者做着最后的检查工作、将每一个细节做到万无一失。<br></h5><h3><br></h3> <h3> 几位村民们手拿旗子、柏叶等物件向冰山走来。原来他们是要装扮冰山啦!村民们给两座冰山前脸中央分别插上了写有“五谷丰登”的黄色旗子及“喜庆丰收”的粉色旗子,两边分别插上龙凤呈祥的旗子。接着为冰柱上贴上喜庆的大红春联,挂上金银斗儿,四周插上柏叶,冰山下面摆上好多的鲜花……顿时,“两座冰山”像害羞的姑娘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漂亮奢华,引人注目!</h3> <h3><br></h3><h3> 2019年北六堡的翻冰山民俗活动伊始、又有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增加了两座小冰山、那么谁来抬这两座小冰山又成了众人期待的迷……</h3> <h5><br></h5><h5> 前面两个大冰柱上帖着的红对联显的格外醒目,冰山周围还配有柏叶陪衬。冰山底座是冰雕凿制而成的水晶宫,两侧旗杆上彩旗飘扬,冰山上红绿纸花相映成辉,弥勒佛像前摆满了供品。为了让冰山更加安全、稳固,村里的老年人们细心的在捆绑着架子并做表演前最后的各部位检查以方便接下来抬冰山游行。<br></h5><h3><br></h3> <h3><br></h3><h3> 冰山底座是冰雕凿制成的水晶宫,两侧旗杆上彩旗飘扬,冰山上红绿纸花相映成辉,弥勒佛像前摆上供品。</h3> <h5><br></h5><h5> 贾师傅每每谈起这个话题,都感慨良多、说村里抬冰山的历史不下200年了。文革开始后曾中断过近30年,到1983年才恢复。目前,他们还没听说过全国其他地方有此习俗,因此不愿看到这个独特而珍贵的民俗活动被人遗忘。<br></h5><h5><br></h5><h5></h5><h5><br></h5> <h5><br></h5><h5> “抬冰山”时, 八个抬夫身着民族服装、头上箍着有地域特色的毛巾、以鼓点为准,迈起鸳鸯步,上下一齐颠动,随着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一声令下、缓缓绕街而行……男女老少喜形于色,走街过巷,所经之处一片热闹景象。冰山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熠熠“晶”光。村民们前后簇拥祭拜佛祖与冰山,祈祷家人平安健康,来年风调雨顺,并争相与冰山合影留念。<br></h5><h5></h5><h5><br></h5><h5><br></h5> <h3><br></h3><h3> 值得一提的“亮点“是、2019年“抬冰山”活动、又有了新的变化、史无前例的“女子抬冰山“”以独有的形式出现在整个环节中、这些平日里做家务的“婆姨们”巾帼不让须眉随着欢快的鼓点、欢笑声吆喝声此起彼伏、那叫一个开心哦😄😄</h3><h3><br></h3> <h5><br></h5><h5> 这一年一度的盛会成了全村人最主要的精神活动。街巷中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民间文娱游行队伍。“腊八”这天,北六堡村抬冰山活动还吸引来了许多外地观光客及一些商贩,这天的集市上货物齐全,色彩鲜艳,旺盛的人气给寒冷的冬天增加了热度,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北六堡村,自进入腊月的锣鼓响起就已进入春节前的准备了,喜庆的锣鼓响彻全村,满意的笑容挂在村民们的脸上,这古老的抬冰山风俗文化活动,使这古老的村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这也正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br></h5><h3><br></h3> <h5></h5><h5><br> 抬冰山,北六堡流传百年乡俗,年长者入腊月开始半夜连续十日冻出冰山,冰山前面单独为两根粗冰柱,意寓开天劈地,镇妖降怪,后面围一圈冰柱,象征五谷丰登,腊八节,冰山翻身上架,翻冰山为百年绝技,三更时祈神烧香后,由把头指挥翻处,数十壮汉抬起游村全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寓意,最后选村中圣地捣碎…………<br></h5><br> <h3> <br> 第十步《抬冰山》<br> 活动正式开始,村民们组织的表演也随即展开,响亮的锣鼓声,村民们个个精神抖擞。她们随着民俗音乐扭着秧歌,整齐的步调、统一的着装。手中的红绫欢快的飞舞。这些都是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来排练的,为此次村里的传统盛事前来助兴。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忱期盼。<br><br></h3><h3><br></h3> <h5><br></h5><h5>你方唱罢我登场<br>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几位“媒婆”的扮演者啦!你瞧,他们一手拿着大烟斗,一手拿着手绢儿,踮着脚尖儿不停舞动。互相挑逗,表情滑稽,忍俊不禁引得大伙儿哈哈大笑!<br></h5><h3><br></h3> <h3><br></h3><h3> 清一色的农村妇女组成的“女子锣鼓队”“威震四方”源于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图为霸气的女指挥。<br></h3><h3><br></h3><h3> 随着这“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发出的清脆的响声如行云般在空中嘹亮、愈捶愈烈,时而紧张的如暴风骤雨、时而恬静的如诗如歌,回荡在村民的面前。</h3><h3><br></h3><h3><br></h3> <h5> <br></h5><h5> 北六堡村的抬冰山活动,据称最初是为了祭拜冰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不受冰雹袭击。尽管该村对抬冰山的起源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中华书局于1996年出版的《榆次市志》上,将其归入社火文化,做出了简略介绍,可见其历史悠久。抬冰山活动大致包括淋冰山、翻冰山、祭冰山、抬冰山等关键环节。<br></h5><h3><br></h3> <h3><br>第十一步《祭冰山》<br> 拜佛祖、祭冰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h3><h5></h5><h3><br></h3><h3><br></h3> <h5> <br></h5><h5> “冰山抬起来啦!冰山抬起来啦!”那情景非常壮观,围观的人们无不激动万分!前呼后拥不一会,两座冰山被抬到村委会门口,围观的人群把那里围了个水泄不通,街上人头攒动,人们住足观看祭祀活动的开始。<br></h5><h3><br></h3> <h5> <br></h5><h5> 此时已到正午,抬冰山活动迎来了高潮部分。乐手们发挥出浑身解数吹打起来,锣鼓队也卖力进行最后表演。抬夫们将冰山巡街的场地选好,将其装饰物撤下。</h5><h5></h5><h5><br></h5><h5><br></h5> <h5></h5><h3> <br>第十二步《砸冰山》<br> “砸冰”的时辰终于到了、开始砸了……村民们手中的抬棒一挥,一瞬间,碎玉飞溅,琼屑四散,顿时冰山像散了架似得纷纷落地,瞬间碎玉飞溅,琼屑四散,溅起无数纯洁无瑕的冰粒。</h3><h3><br></h3><br> <h5> <br></h5><h5> 北六堡村民介绍,抬冰山活动起源于古老的祭冰神社火活动。在一些地方,村民们以一块红纸包一冰块,置于门前祭祀。而像北六堡村这样隆重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祭冰神活动,只在该村代代流传。近年来,相邻的南六堡村也仿效该活动、当我们抵达南六堡村时、得知今年没有此祭祀活动。<br></h5><h3><br></h3> <h5><br></h5><h5> 时尚与传承的碰撞、不知道再过若干年后这些孩子还会不会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了……真的希望这个古老的祈福习俗得以传承下去。<br></h5><h3><br></h3> <h5><br></h5><h5> 老人、孩子们都十分高兴,亲眼目睹了这一壮观场面!大家围在冰山旁边,纷纷抢着吃冰屑!据说吃了这些冰屑,便可保佑来年无病无灾。正所谓:“摸一摸手不冷,吃一口百病消。”村民们有的甚至用塑料袋将冰块兜回了家里,给家里的人享用。老人们纷纷把柏叶捡回家,据说能保佑全家平安。<br> 一年一度的抬冰山活动也至此画下了完美的句号。<br></h5><h3><br></h3> <h5><br></h5><h5> 第一次参加和拍摄这样的活动,感受了抬冰山的全过程、于是开心的我不由得和当地小朋友们一起拎起成串的冰块玩耍。<br></h5><h3><br></h3> <h5><br></h5><h5> 顷刻间、两座冰山就已消失的剩下原来的骨架了……<br></h5><h3><br></h3> <h5><br></h5><h5>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对田园乡间的描写。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都倾注到了冰山的形态上,倾注到了表演活动中。他们不仅期盼的是来年的风调雨顺,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真情追求。<br>传递晋中民俗文化,你我共前行!<br></h5><h3><br></h3> <h3> <br> 历时八天七夜的抬冰山活动圆满结束了、做为摄影爱好者的我们、有幸记录了这一非遗活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亲眼所见榆次人民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了老百姓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望。</h3><h3> 感谢孙树昆老师历时八天七夜起早搭黑往返于太原至北六堡村、逐一记录下的每一个环节。感谢晋中的赵春森老师、王跃棠老师、晋中摄协主席陈来元、连正老师、乔文红等老师的协作。感谢北六堡村非遗传承人赵来喜老人、柳牛只、冀月亮、醋厂的贾师傅等老前辈们给我们详实演绎和口口相传北六堡沿袭下来的珍贵民俗!感谢村委会给予的支持。<br> 这是一种特有的习俗,更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愿我们的家乡人能弘扬传统文化,光大民族精神,将榆次的特有民俗代代相传!</h3><h3><br></h3> <h3><br></h3><h3> 太原、榆次两地的摄影家们、与《抬冰山》非遗传承人赵来喜、柳海生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合影留念。</h3><h3><br></h3> <h5><font color="#010101">原创于2018年1月24日腊月初八 </font></h5><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5><font color="#010101"> 2019年1月13日腊月初八增补部分环节 </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转发照片请与作者联系 </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编辑整理:李蘇霞 <br></font><font color="#010101"> 部分文字源于网络 </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摄影: 孙树昆 13935121822 </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摄影: 李蘇霞 13835118068 </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