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由第一批新工人团员组成的团总支,我因成份不好沒能走进这个大门。</h3><h3> 前排正中这位老人,是从战争年代走来的革命前辈李景堂书记,1977年夏,在一次党委会上因心肌梗塞未及时抢救而永远离开了人间。他是我敬重的父辈,是我缅怀的老人。</h3> <h3> 一九七一年春,还是三明一中学生的我被评选出第二批加入共青团员,当时年段团支部已表决通过了对我的预备考察,在政审时因祖上成份富农而不予入团。一九七六年春,老书记批示:“看成份,不以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历经了五年失落、无望的我终于走进了共青团组织的大门。并且有幸能在这历史性的一幕中留影。</h3> <p class="ql-block"> 二O一七年的寒冬携着风霜,带着雨雪蹒跚着远去,犹如从我们身边走过的岁月,永不回头……</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基建团全称“三明地区基本建设团”简称“基建团”,七五年改名为“三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简称“地建”。设立在三明市郊一荆东。其主要由两大部份人员组成,一部份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军南下,解放后转为地方建设的“南下干部”,一部份是从江苏、上海调来支援內地建设的“上海工人”。至一九七四年统计,有干部、职工一万多人,平均年龄四十六岁以上。下属连队分布在三明各县、市、区,开山修路,平坞建房,为三明的基本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在享有国家政策,经三明地区主管部门批准招收的第一批新工人。基建团是我们这伙人工作的起点,也是“梦”开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四年寒冬之季,我们聚集在基建团的会议室里,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新工人学习班学习。在这批新工人中,有包括我在内的六十多人是从不同的乡间小路走来的“知青”,有顾云在内的约十来人是内招子弟。我们这群盛开的青春之花,热情、奔放,充滿希望。领导们将我们作为新鲜血液寄予厚望,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为人民服务》,意在向张思德同志学习,不论岗位高低,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和梅兰来自农科所,离开前政工科李明山找我们谈话,告诉我们俩是作为财务人员选送的,到了基建团后我向劳工科要求改换机修工,我不愿作财务。记得在学习班即将结束时,每个人都在期盼着自己能有个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为稳定大家的波动,领导们要大家写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心得体会,并刊登在宣传栏上。</p><p class="ql-block"> 傍晚课后,大家踊跃投稿,宣传栏前围成了“人墙”,我和梅兰待人少了才来投稿,宣传栏前摆了两张桌子,内围是位高个子男生,背向外围在宣传栏上写着,也许是因为三七分的头发遮了眼吧,时不时地甩着脑袋;也许是自视饱学滿滿的自信而有的超强的自我感吧,表现的“众人皆下唯我独尊”的一个纯碎革命者的作派。我和梅兰向他投稿,他却头也不回冷冷地说:不收!</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课前,章筱龙批评我们沒投稿,梅兰说是人家不收我们的。章问是谁不收?我们不知他的姓名,就问了同是大田来的知青,先是问她:你们同来的那个高个子男的叫什么名?她回道:我们一同有几个男的个子都高,不知你们问的是谁?于是我就学着甩脑袋的样子说:就看上去挺老显的那个。周围的人都笑了,她也笑着说:哦,他叫徐建群。最后当章筱龙宣布到徐建群去木工班时,我们都唏嘘不已,觉得这么个饱学滿满的革命者怎么沒有留在宣传科呢?然而,更让我得意和震撼的是我这么一个淘气的小插曲,居然就这么随意地把“老显”二字名符其实地取代了一个“革命者”的原名。而今,四十多年过去,那个“梦开始的地方”已被夷为平地成了交通要道,而“老显”这个代名却还在千百个地建人的记忆中永存。呵呵……补个迟来的歉意吧老徐!</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再回望,皓首苍颜,时光已过,尘封的笑谈只是孩时的回忆。感谢映雪大姐建了这个平台,让我们这些久未谋面的活着的灵魂可以在这里进行无声的交流。我们中有恩爱如蜜,有相敬如宾,有吵吵闹闹,有缄默无声。虽居东,西,南,北,也难断童真之谊。</p><p class="ql-block"> 我似雾锁中的娇兰,也许哪天,我会脱雾回天,只希望在天际回眸时,能从你们的眼中看到属于我的那丝爱念,那份宽容吧……</p><p class="ql-block"> 我祝大家狗年福旺安康!</p><p class="ql-block"> 写出这篇“杰作”纯属对“美篇”制作的练习,沒有它意,供伙伴们赏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