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娘想儿,黄河长;儿想娘,扁担长。快要过中秋节了,妈妈又打来电话,问何时回家,我深知母亲又想儿了。每次回家母亲都要忙前忙后,做上满满的一桌菜,我最爱吃的是母亲做的甜肉。有肥有瘦的,放入水中煮透。从水中取出切片,下面放入红枣,上面放入老冰糖,放在笼上蒸,外嫩内酥,肉香扑鼻,香甜可口。在外吃过多次,但总没有母亲做得好吃。我是经常回家的人,但每次回家,特别感觉母亲比我们老的更快,背已经明显的驼了。步伐也没有以前那么快?变得步履阑珊了,走走就想停下来了。但我每次回来,母亲都特别高兴,总是有唠不完的家常,虽然是絮絮叨叨,张家长,李家短,但也特别想陪着她。</p> <p>经常听母亲讲,小时候,有一天我忽然生病,情况很严重,小门诊看不了,那时稍大点的公社医院离家有十里多路。母亲就背着我,一路跑着赶去,累着稍喘息一下,又接着跑,半路上又多亏遇到姑姑,两个人轮换着。终于把我生命挽救了回来。因此说母恩浩荡,今生今世都无以报答。我们家庭兄妹5人,在那艰难的岁月里,都是母亲勤俭持家,把我们兄妹几个拉扯大。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是老二穿老大小了的衣服,老三穿老二小了的衣服。夜晚油灯下,我们都睡去了,母亲还在那一针一线的补着我们穿的衣服。油灯的灯芯烧久了,光线就弱了下来,泛黄泛黄的。母亲就用手中的针头挑了一下。灯又开始亮了起来,后面的泥墙上留下母亲低着头忙活的背影。寂静的夜晚,只有外面村上传来一两声狗啼的声音。夜晚的小村庄变得那样吉祥与安康。母亲忙完活,又给我们盖好被子,自己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休息去了。第二天,我们又穿上补好的衣服高兴地上学了。</p> <h3>每次回家,母亲总想儿在家吃饭,有时当听说在外面有朋友安排了,母亲真的一脸不高兴,车子拐过家的墙角了。她还站在屋后望着渐行渐远的车子。这时透过车窗,望着母亲的身影,不禁泪水盈眶。</h3> <h3>岁月蹉跎,一晃过去四十年,我们也老了,母亲更老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了,我知道母亲以前还能喝点酒。尤其逢年过节,我们兄妹几家聚在一起,父亲一生与酒无缘。母亲还能喝上一两杯,由于身体原因,我们就不让她喝了,有时过节时,她就会说:今天高兴,我也喝一杯。我们也默认她喝了。看着母亲悠闲的样子。我们打心底里高兴。这些年,兄妹几个一个个搬进城,母亲离不开老房子,和父亲在家屋前院后,种些疏菜,样样齐全,我们回家,这样拿一点,那样拿一点,塞满车子。隔三差五就打电话给我们,叫我们回去拿。舍不得这个,又放不下那个。自己总是说:“我和你爸吃不了多少,留一点就够了”。吃着二老种的疏菜,比任何超市买的好吃。母亲总是给予的太多,属取的太少。一件衣服穿了好长时间,都舍不得扔下,我们给她买一双新鞋,她都会在庄邻面前,说这是孩子们买给我的。满满的幸福感。母亲快要八十岁了。很少出远门,今年跟我说,很想去趟北京。母亲,今年儿陪你去,看看天安门,游览一下长城,了却母亲藏着的心愿。</h3> <p>岁月如梭,母亲老了,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村口的老榆树春天长绿了,秋天又变黄了。一年又一年,经过多少春秋冬夏。道不清的冷暖,说不尽的芳华。家乡依旧在,家的方向永远是是咱盼望的地方,望回家的路越长越好。一年的中秋又快到了,母亲又站在村头,盼儿归了。母亲在,家就在,最美的守候,就是妈妈。(宋长生)8月作于杭州。</p> <h3>作者简介:宋长生,男,1966年出生,现供职于江苏汤沟两相和酒业有限公司,曾任单位团委书记、宣传科长等职,有300余篇新闻作品发表在全国各类报刊,2009年开始散文,小小说创作,散见于报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