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期黄埔军培训的第四天。上午云仙老师和林老师分别给我们上了一堂经典课。没想到经典课是这样来上。下午是我们自己玩并设计游戏课,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维破局课。 <div><br></div><div><b> 一、经典课记录</b><br></div><div><br></div><div> 今天的经典课先是王云仙老师做示范。说实话,我有些失望。可能是王老师没放松下来?我也有这种状态的时候,这时候和孩子就像油和水的关系。整堂课王老师在用很多方式方法让孩子们投入到课堂中来,但给我感觉是不断在维持纪律,并没有调动起孩子们的内在状态。给我一种老师是老师、孩子是孩子的感觉,没有融合到一起。我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课堂状态,不少孩子都是蔫的或者没有兴趣的状态。尤其刘鼎志最明显,一开始是在那无趣地玩打印的《声律启蒙》,后来干脆就换各种姿势趴在桌子上了。</div><div> 在孩子们自己读《声律启蒙》的时候,林老师上来了。课堂氛围来了个180°大转弯。老师一上台就准备吟诵,让孩子们自己来听老师哪个字吟的长,哪个字吟的短。吟的短的画入声字符号,但老师不说它是入声字符号,而是取名为小问号,问问它为什么这么短?吟的长的画圆圈⭕,以防它太长跑掉了。形象化语言是随时随地,背后是老师长期对课堂语言琢磨出来的功夫,才能达到现今信手拈来的状态。 </div><div> 我观察孩子们也在随着老师的变动而变化着状态。刘鼎志就很明显,一下认真起来了,老师对他的恩威并施看样子是进到心里了。老师这几天都有重点关注他,看到鼎志上课认真的样子,老师特意表扬他上课认真,还下台抚摸着他的头肯定他,小家伙听到老师的鼓励后更认真了。后来听着老师的吟诵还把所有的韵字找对了,自然也得到了老师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看样子学习能力并不差,关键是有好老师能引导的了他。</div><div> 接着老师问到,知道为什么要学《声律启蒙》吗?你们想不想当状元?老师随手就拿起了一本台历,其中有一张照片就是写着戴老师祖父官职的照片。老师说你们平常学的歌诗三十首就是戴奶奶👵吟诵的,而戴奶奶祖父就是状元郎,后来做到了开封知府,是很了不起的。老师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孩子们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了。那想当状元要做什么呢?首先就得会写诗,要写诗就得知道韵字。吟的长长的、画⭕了的就是韵字。韵字吟的多长呢?老师带着孩子们拍手掌,每个韵字都拖长到三次掌声的长度。入声字吟的短促,快速拍掌,三次掌声就可以连吟三遍。然后当场考验孩子们的短暂记忆能力,将其中的九个入声字和九个韵字背出来。老师每堂课让孩子回答问题时都会示范给孩子们怎么回答问题,比如:文中入声字有......。点点滴滴都蕴含着老师对孩子们的引导。</div><div> 接着老师就让孩子们玩起了读入声字的比赛,分别各选了上课最认真的两个男生和女生,让他们代表全体男生女生进行pk。比赛规则是当老师指着黑板上某个入声字时,看谁读三遍读的最快。老师一直在强化好习惯才有好机会,同时也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们对入声字印象更加深刻。接着又一起来边拍掌边复习韵字。最后带着孩子们玩起了头顶字宝宝的游戏,还是只有认真听课的孩子才有机会。一部分孩子头顶的是入声字卡,一部分是韵字卡。老师说韵字,头顶韵字的孩子就要起立。老师挨个查看是否站对了,如果站起来的是入声字,那就失去机会了。对了的同学要头顶字卡走到讲台上领奖励。既增强孩子们对入声字和韵字的记忆,又练孩子们的定力。毛毛躁躁的孩子即使站对了,但很容易走不稳,让字宝宝掉了下来,机会也会失去了。</div><div> 最后,老师给孩子们做了个整体总结。上课认真定力比较好的就可以拿着班币兑换奖品,后面也不用再来上课了。老师还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布置了一些单独的任务。比如胆量小、没放开、上课太安静的孩子,就让她们去参加老师组织的买护手霜赠环卫工人的活动,既练胆量又做好事。</div><div> 课程总结时,老师给我们分享如何带经典课,课程如何安排。1.经典内容分三类,蒙学、经学、诗词。蒙学中有识字教材《三百千》、还有教写诗的《声律启蒙》、百科全书《幼学琼林》等。老师建议如果时间紧张,就学《声律启蒙》和《幼学琼林》就可以。这两本书更有意义,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并积累词汇。经学就是《学庸论语》,《论语》首要背诵,但要精准性背诵。老师分享了她的教训,说一定要慢一点,不要太快,但要百分百精准背诵,以后捡起来也快。不然就会很费事。2.低年段重点在好玩,不求背诵,只求遍数。主要练孩子们的读书习惯和专注力,读够遍数才可以去玩。3.上课的方向和目标一定要明确,不然就会乱上。4.不论什么课,研究孩子都是第一位的。做老师,耐性是第一位的。研究孩子后就会发现,引领父母比引领孩子更重要,孩子好都是父母教的,孩子不好都是家长没智慧。老师要做一个引领者,引领家长做一个智慧型父母。</div><div> </div> <h3><b>二、游戏课的破局</b></h3><h3><b><br></b></h3><h3><b> </b>这两天的游戏课老师都在给我们破局。如果问你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吸引孩子的),你会怎么回答?抑或你有没有真的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呢?</h3><h3> 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认识到玩的重要性,而且这个玩不是漫无目的的瞎玩,而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玩。老师说,尤其调皮的孩子,考验老师的就是玩的能力。你越能玩,孩子们越服你,越能带的动他们。来广州的第一天,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路上就带着随行的小朋友们借助路边的资源玩了好几轮。既能得到锻炼,还能收获开心。我们呢?不时会出现各种状况,不是脑袋僵硬创不出新游戏就是身心疲惫不想玩再要么就是简单地为了锻炼为了开心而玩。有激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玩还是太少了。</h3><h3> 这个局该怎么破?除了转变思维,重新认识到玩的重要性之外,更需要转变心态。什么样的心态?看看今天林老师带我们怎么玩的吧。</h3><div> </div> <h3> 七期培训时老师组织我们在体育器械这玩过团队拓展。当时也是很少数的人是自己爬上这根栏杆的,大部分都是队友托着爬到最高处的。尤其女老师,手劲比较小,没怎么练过的,感觉是挺难爬上那么高的。</h3><h3> 我带着旧有的经验参加了下午的拓展,说是经验不如说是自己给自己内心加的绳索。在清泉老师往上爬时,我还在旁边说等队友托您上去吧。老师在旁边就说,你们这个思维啊都是向下的,都是给自己设限的。我说,老师她刚试过了,手劲太小,上不去。</h3><h3> 团队游戏结束后,老师就让我们挨个去突破,每个人都尝试不在他人的帮助下爬上杆子的最高处。大家都跃跃欲试,我在旁边观望了很久。我最开始想的是光凭我这手劲自己爬上去,肯定是困难,我酝酿酝酿晚点再上吧。</h3><h3> 坐在我身旁的一组的同志们一个个都上去了。琼莉老师手劲也很小,试了两次都上去了一点就没劲再往上了。后来琼莉老师又尝试了一次,借着一股一定要爬上去的劲也上去了。丽娜老师看起来有些柔弱,第一次也是劲不够,第二次凭着一股向上的劲一鼓作气冲到了杆子最高处。赵华老师身轻如燕,没一会儿就上去了。王琴芳老师个子高,一使劲也上去了。</h3><h3> 最后没剩几个老师了。我总结了前面老师们的经验,先是起身跳跃,这样起点就比较高,为后面省些劲。再是两脚分别一只是脚心一只是脚背,紧紧地贴住杆子。最后就是一鼓作气,凭着一股向上的劲拼全力往上爬。结果出乎意料,没一会功夫我就自己爬到最高处了。身旁的老师们说上的太轻快了。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就我这手劲,我也行?后来证明所有的老师们其实都行,没有不行的!这次经历给我印象很深刻,它不单是一种经历,而是告诉我人生真正的方向!人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向上向善。而且人生有无数的可能,永远都不要自我设限。再一次想起老师的话,人的潜力都是被逼出来的。绳索也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套上的。</h3><h3> 让我们解开所有的绳索,把人活起来,痛痛快快全情地过这一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