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2018 1 19

郭洪

<h1><b>中文名<br /></b><b>石寨古村<br /></b><b>位于<br /></b><b>陆丰市大安镇区域内<br /></b><b>初建于<br /></b><b>唐代<br /></b><b>大规模建设<br /></b><b>明未</b></h1> <h1><b>石寨古村<br /></b><b>石寨古村落,位于陆丰市大安镇区域内,古村落初建唐,到了明未进行大规模建设,同时还兴建新寨(和安里),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汕尾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b></h1> <h1><b>西门城墙上方,嵌着一方石匾,上书&quot;石城&quot;的两个漆金大字,系黄氏先祖手迹。据说,当年黄氏先祖认为村名称寨,毕竟嫌小,担心子孙因此在科场上被主考官瞧不起而落第,故改为&quot;石城&quot;。</b></h1> <h1><b>广东省古村落这几个字是前……陈绍基笔迹,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使石碑上他的名字没有填上颜色。</b></h1> <h1><b>古村石寨<br /></b><b>石寨又名石城,原是石、陈、谢三姓聚居之地,其开基之年代,据考约为唐武德年间。明末黄氏族人入住,其后诸姓陆续迁出,只余黄氏一姓,现有人口数千人,操闽南话。</b></h1> <h1><b>石寨地形奇特,实为罕见:群山环抱,小河蜿蜒,方圆十里之平坦谷地,中间突起一座形如雄狮之小山岗,石寨村落即置小山岗之上。小山岗高几十米,纵横几百米,却是峰阜,坑谷分明,俨然名山巨岳之模型。雄狮首尾相顾,蓄势待发,生机盎然。本自巨石嶙岣,荆棘满岗,石寨先人辛勤开拓,就地取材,采石筑城,而成&quot;石寨&quot;。城高约十米,环山而筑,宏伟雄浑,有如一道银环挂于雄狮颈项。城内民居依山势高低逐级而建,秩序井然。城前有湖波如鉴,湖外小山形如覆釜,肃然列案;周遭峰峦拱护,端正雍容,有如王谢子弟依仪而列;城外树木森森,奇花异草不下几百种;莺啼雀噪,好不热闹。正是鸟语花香,四季宜春,置身石寨村中,如入桃源仙境。</b></h1> <h1><b>说石寨村&quot;古&quot;,是因为它始建于唐武德年间。明末黄氏族人入住,其后诸姓陆续迁出,只余黄氏一姓。黄姓于城寨东面约四里处用时十八年增建一城寨,名为&quot;和安里&quot;,俗称&quot;新寨&quot;。</b></h1> <h1><b>山川毓秀,地灵人杰,石寨人宅心仁厚,气态清盈,人才辈出。据传石氏有才女以&quot;一斗半、二斗半、三半斗、四斗半&quot;应对自身姓氏之询,而成一时佳话,相传至今,犹为人所乐道。谢、陈二姓亦曾有进士各一名。黄性琮、黄致健父子游学择里,足迹遍及闽粤。及至石寨,惊喜此处秀丽风光,叹为观止,于是卜居于此。自此果是世系繁盛,瓜瓞绵绵。且于城寨东面约四里处用时十八载增建一城寨,谓之&quot;和安里&quot;,俗称&quot;新寨&quot;。</b></h1> <h1><b>近代二百年间,石寨黄氏族人计有进士一名,举人七名,贡生三十六名,秀才几百名,可谓簪缨满堂。黄氏家庙内挂有功名牌匾四十八幅,城寨正门(西门)外竖立旗杆石二十八付。可惜已遭拆毁。其出仕者,亦著有政绩:黄易仕闽,孤忠抗叛,以身殉节,卒后获朝庭赐谥&quot;忠贞&quot;,设庙奉祀。黄德星仕桂,廉洁爱民,享有&quot;清惠风&quot;之誉。此为其中二例。</b></h1> <h1><b>石寨黄氏族人谨遵祖训,时刻不忘诗礼,日夜勤事耕读,人无贵贱之分,无士农之别:牧童耕夫,挑灯夜课,不以为怪;秀才贡生,把犁事稼,不以为忤为此石寨人不论士农工商,皆是文采焕然,礼质彬彬;临于社会,令人起敬。</b></h1> <h1><b>石寨黄氏族人慎终追远,一年八节拜祭祖宗,大小宗祠,例必举行春秋二祭;元宵过后即举行祭礼,冬至将临,即举行祭阕,酬神演戏,热闹非常。凡此种种,体现石寨人重孝、依仁、尚义。</b></h1> <h1><b>石寨人坚持传统文化,但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今逢盛世,神州崛起,石寨人砺秣奋发,兴科技,搞经济,成效斐然。现城外高楼耸立,鳞比栉次,与古城寨相映成趣。石寨是颗明珠,历久而不失色,她将永远发出灿烂、辉煌之光芒。</b></h1> <h1><b>石寨春秋<br /></b><b>石寨,一部用石头写就的历史;<br /></b><b>石寨,一个垒筑传说的古村落;<br /></b><b>石寨,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b></h1> <h1><b>走进石寨,古风扑面,如同翻阅一本神秘的古书……</b></h1><h3> <br /></h3> <h1><b>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陈传康教授专程考察了陆丰南塘华山和大安石寨村后,欣然题词:保华山,救南塘;扬石寨风,发展文明社会。</b></h1> <h1><b>固若金汤名不虚<br /></b><b>前有螺河蜿蜒,北有群山耸峙。平畴百里的绿野中,几座小山冈绵绵相连,酷似一只趴着的狮子。一座古寨静卧其上,与北面的千年安陆古县遗址环珠寨遥遥相望这便是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b></h1> <h1><b>石寨村是黄姓集居地。座东向西,依山而筑。有着鲜明的古代农业文明和岭南地理文化的特征。从建筑的整体格局,到安全防卫设置,石寨村都堪称一个奇迹。</b></h1> <h1><b>自然人文两相宜<br /></b><b>石寨人于明末崇贞年间到石寨创基(1641年)。从石寨村的选址,可以看出石寨先人对&quot;风水&quot;是颇有考究的。<br /></b><b>熟谙&quot;风水文化&quot;之道的石寨先人,自然懂得&quot;吉地不可无水&quot;的道理。旧时,在石城的周围有几处泉眼,水流四面环绕缠护,形如&quot;冠带&quot;之势,在&quot;风水学&quot;中,这种水势称为&quot;金城环抱&quot;,被视为大吉的格局。更妙的是让所有的水流都归于鉴湖,于是便有了&quot;四水归湖&quot;、&quot;鉴湖出涨&quot;、&quot;象鼻击湍&quot;等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b></h1> <h1><b>&quot;文房四宝&quot;,常村人津津乐道。<br /></b><b>所谓&quot;文房四宝&quot;,是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组合出这样一幅景观:远处位于陆丰河西境内的法留山峰当&quot;笔&quot;,阡陌交错的竹坑洋成了一格格的&quot;纸&quot;,再加上校内:砚山当&quot;砚&quot;,鉴湖作&quot;墨&quot;,案山成桌,构成了笔、墨、纸、砚、台的意象,喻示天赐文宝,象征人文昌盛,人才辈出。石寨黄氏先祖、曾任梧州知府的黄德星举人所撰写的校联:&quot;法留峰高永作吾侪笔架,鉴湖波暖长供我校砚池&quot;,字迹至今犹存。</b></h1> <h1><b>读地方志或游历文化古城、名山大川,几乎都看到&quot;八景&quot;&quot;十景&quot;之说,&quot;一自高人成八咏,城头怀古耐题诗&quot;,&quot;八景现象&quot;早已成为古往今来区域景观的&quot;保留节目&quot;。石寨黄氏先祖、进士爷黄易就写有《海丰八景》诗四首传世,其中《银瓶飞瀑》更被方家赞为山水诗之佼佼者。</b></h1> <h1><b>寨墙周长约700米,高10米,基础部分南石板垒砌,足有3米高,上部分用三合土夯就。墙宽4米,墙体3米以上分内外墙,内外墙之间有2米宽的&quot;马路&quot;。外墙遍设碟口和炮眼。分设东西南北四门,距城门四十米处两旁各设墙头堡。自生自长的平抛(音)诗意盎然地倒悬城墙上,不但让斑驳沧桑的墙体呈现绿色的生机,而且还起了保护的作用,这正是几百年城墙不老的秘诀。</b></h1> <h1><b>小小的石寨,不知何时也有了&quot;八景&quot;,而且有内外&quot;八景&quot;之分,都有诗咏流传,这在农村是极少见的,从中可以看到石寨村善于与主流文化接轨的人文传统。<br /></b><b>内八景:大树银王、魁亭夜月、蜘蛛结网、龟山列案、象鼻激湍、四水归湖、仙人古迹、留峰倒影。<br /></b><b>外八景:龟山列案、鉴湖出涨、澳港归帆、留峰倒影、仙人古迹、马鞍张图、蜘蛛结网、九龙弄尖。</b></h1> <h1><b>徜徉村寨内外,探寻古迹遗存,低吟浅唱&quot;八景诗&quot;,细细品味,脑海里翻动起一幅幅美景,诗意盎然,其文化意蕴,其视觉美感,匠心独运,令人叹服!</b></h1> <h1><b>城内居民,一路依寨墙走势呈圆形而筑,一路依山势高低而建,层叠有序。两路中间一条依山势而筑的主村道环穿全村,次要巷道与主巷道两端相连,构成庞大的村道网络。民居建筑结构大都属&quot;三间过二伸手&quot;,通俗而实用。处在同一样层面的房屋,分列两边,门当户对,巷道的两端筑有院门,与环城巷道相连,俨然成了&quot;城中城。&quot;若遇外敌或盗贼闯入,两端院门关闭,自可&quot;瓮中捉鳖&quot;。</b></h1> <h1><b>在寨内制高处的巷道旁,有一通体漆黑巨石,上钝圆下肥硕,状若蜘蛛。仔细观察周围巷道的走向,可发现周围巷道都以蜘蛛石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性纵向分布,横向的巷道又交错穿过纵道,使整个寨在布局上呈现成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据说此寨属蜘蛛地,故成此局。</b></h1> <h1><b>旧时的石寨村,文化娱乐颇热闹。设有四间乐馆,三班戏曲,一班皮影,一班虎狮。据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戏团需要乐手时都会事先到石寨挑选。1964年,在汕头乐团当笛子吹奏师的石寨人黄宽柔被抽调北京参加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的演出。</b></h1> <h1><b>位于山顶上的南门与东门相联相通,南门置于寨内,过南门向左拐走数步便是东门。东门之上有小楼名叫朱紫楼,大概是寓意紫气东来吧。楼上左右门将两端城墙联接,地面两侧有台阶通往楼上。楼上楼下各有一副对联。在封建朝代,只有皇宫皇城才能开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将南门隐于寨内,既达到开全四门的目的,又不致触犯皇威,足见石寨先人的聪明睿智。南门楼上置魁星爷祠(文昌爷),每年正月村里要举办隆重的祭拜活动,还举行麒麟烟花表演,煞是热闹。</b></h1> <h1><b>东门外是一片开阔的山地,出东门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空地另侧是陡壁,如一座山被削去一半,故易守难攻。</b></h1><h3> <br /></h3> <h1><b>石城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亦可谓一绝。<br /></b><b>留心脚下走过的巷道,石板下隐约可见又深又宽的排污暗渠。因山势呈螺旋状。各暗渠由高到低汇入环城巷道主暗渠,再流向寨外直通鉴湖。全部以条石铺砌的巷道,清理下水道淤塞极为方便。</b></h1> <h1><b>暗渠不但是排污设施,还是秘密通道,渠内可匿藏数百人马,非常时期,若城寨被围时还可派人由此道秘密潜出,向外通风报信。</b></h1> <h1><b>明清时,海陆地区倭寇山贼祸害严重。传说,有一次石城被倭寇围困达一个多月,倭寇强攻不破,便妄想用断水断粮的方法迫寨人就范。有一天,倭寇见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有妇女在城内高处晾晒鲜鱼,还有湿淋淋的衣服挂满了竹竿,知道寨内粮食水源充足,遂无奈撤走。&quot;退兵之计&quot;据说来自黄氏祖母,她命族人乘黑夜由暗渠潜至鉴湖捉来塘鱼,第二天又将塘鱼和用尿水弄湿的衣服一同挂至寨内高处。</b></h1> <h1><b>村人有一种说法:蜘蛛石周围三百米无蚊蝇。那么蚊蝇是让蜘蛛吃了吗?当然不是,其主要原因:一是寨内居民讲究卫生,不乱丢垃圾;二是寨内有通畅排污系统。</b></h1> <h1><b>以现在的标准衡量,石寨村的排水和防御系统仍是一流的。几百年前,有如此先进科学的建筑构想,先人的智慧超乎想象。</b></h1> <h1><b>这是当年"地主"收租之台</b></h1> <h1><b>励志崇文毓才贤<br /></b><b>这是个盛传不衰的传说:<br /></b><b>清光绪乙酉科,四位石寨学子随带二位书僮往惠州府参加府试。放榜时,满榜12人中竟有6名石寨人,四文、一武、一贡生,占了&quot;半壁江山&quot;,引起轰动。但怎么又多出两人呢?原来两书僮凭着平时侍读时的耳闻目染,偷偷参加了考试,又居然都榜上有名。有好奇者询问书僮曰:石寨有多大?答曰:寨外6万人,寨内不曾入。其实,这只是书僮的信口开河,生怕因地偏人稀而被外人瞧不起。其实,至解放初,石寨内居民还不足千人。&quot;惠州府试居半榜&quot;的美谈遂流传至今。</b></h1> <h1><b>石寨村重视耕读和&quot;伦理教化&quot;,追求读书科举仕宦之路和儒道伦理精神养身齐家。明清时曾出过三进士,七举人,有&quot;文墨乡&quot;之誉。雍正二年,黄继隆于甲辰科(1724年)中举,授山西太原府繁峙县知县;乾隆十八年,黄振聚(字德星)于癸酉科(1753年)中举,广西柳州知府雒容县连续六任知县,后晋升为全州刺史。授知县之职的还有黄良享、黄竹衍等人。还有在嘉庆申酉科拔贡兼中举,后加入国子监渎书的黄景才;有在道光丙午年获得举人学位的黄观澜;曾被评为国学优秀生的有黄恭京、黄俭景、黄证欣;有赴省科考名列第三的黄恭景。中举未授官职的有黄继盘、黄财放、黄象家等。自嘉庆至道光的五十多年,该村的太学生共98名,至光绪初期考取贡生、廪生、庠生功名的,不胜枚举(《陆丰县志》乡贤榜多有记载)。</b></h1> <h1><b>石寨村人才辈出的秘诀何在?除诗礼传家的风气熏染外,还在于石寨建立了一套寨内会考的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清代,不足千人的寨内设有16处书塾,这些书塾的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寨内会考,第一次选出20位优等生,享受&quot;儒租补贴制&quot;,免费就读;第二次会考再从中筛选出10名,每年另南族内提供6担稻谷奖励;第三次即是参加由府衙主办的乡试,考中者每年另享12担租谷的奖励。一些困难户受之影响,也迫不及待地送子女入学,读书形成热潮。这种层层选拔的机制基本吻合了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再加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奖励,所以,石寨学子在乡试、府中试中成功率都很高。可以说,这也是完善的祠堂功能的体现,正如清雍正皇帝在《圣谕文训》中所说:&quot;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文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quot;</b></h1> <h1><b>另外,黄氏族人对凡是考上进士、举人,乃至秀才者,都有为其建造石旗杆夹的风俗,以显示尊重人才,激励后进。旧时的石寨村城门外广场,林林总总竖立了28座各式各样的石旗杆夹。每逢节日,旗杆上升起绣有各种功名的旗幡,蔚为壮观,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可惜这些石旗杆夹在文革时已被毁弃殆尽。<br /></b><b>古村重教代代传承。有一件事至今仍传为美谈:五十年代,该村一农妇,靠守着一亩大蒜地、三只老母鸭,五株黄皮枣树,硬是供儿子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毕业。<br /></b><b>如今的石寨学校在陆丰地面仍是赫赫有名,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陆丰市首批一级学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学校之一。学校&quot;三风&quot;建设好,师生在省市各项竞赛中屡次获奖,外村甚至邻镇的学生都争相入读。</b></h1> <h1><b>有人作出一个统计,说石寨村有&quot;五多&quot;:老师多、医生多、大学生多、&quot;吃政府饭&quot;的人多,在外经商的人多。据统计,该村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知识分子200余人,全国重点高校在读大学生12人,其中有北大博士生1人;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约428人,副股级以上干部46人,在深圳特区经商约400人,在港澳台约860人。</b></h1> <h1><b>这里不是一个只有摆设意义的纯粹的古村落,而是一个活态的古村落,到处充满着张扬的生命力。</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8 1 25 忆记</b></h1>

石寨

巷道

鉴湖

黄氏

石寨村

古村落

八景

城寨

石城

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