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这座1400余年以来,几番重建又几经焚毁的标志性建筑,让唐以后的无数社会精英魂牵梦绕。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缘于对唐代文学天才——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腾王阁饯别序》的深深挚爱。</h3> <h3> 如今的滕王阁耸立在赣江东岸,成为南昌市的著名风景。它是当代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杰作。这座新阁从动议、酝酿、筹备到建设完成,用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这个国家,从动荡到安定再到繁荣的历史过程。</h3> <h3> 1989年,新落成的滕王阁继承了建筑物原有的风格风貌,所依据的是古籍中宋代画本残存的腾王阁式样。对于拥有现代工程技术的人们来讲,形制一旦确定,建设便不再是困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阁楼的许多木制材料被钢筋水泥所代替,让建筑物少了些许古风的韵味。但这样的结果也带来一个好处,便是不会轻意地被某个项羽式的人物,在一怒之下给放火烧掉!</h3><h3> 腾王阁在二十一世纪的"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里,重新又迎来了她的新生……</h3> <h3> 王勃对于滕王阁的贡献,远远超过建筑物本身。在人类社会价值体系中,物质层面的东西有时可以毁灭,但精神层面的文化却恒久永存,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与力量!</h3><h3> 可惜的是,这位年青人在写就这篇汪洋恣肆的千古绝唱后不久,便因溺水而殁,时年27岁。应了他那"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谶言。</h3> <h3> 今天的南昌,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早已不是李唐王朝时代的边陲重镇。王勃笔下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洪洲府,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版图中,已演变为内陆型中心城市,失去了初唐时期重要的战略要冲地位。</h3> <h3>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这座英雄的城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她光彩辉煌,将星闪耀,无愧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h3> <h3> 冬日里的南昌,暖阳如春,香樟碧绿。目极之处,现代建筑延伸到天际。你体会不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那种自然的风水。</h3> <h3>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今天的腾王阁已湮没在林立的高层建筑中,没有了鹤立鸡群居高临下的恢宏气势和感觉。从文化的视角看,这不能不说是城市建设的遗憾……</h3> <h3> 倒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真切地反映了现代南昌经济繁荣,人民安康的现实情景。</h3> <h3> 夜幕中的滕王阁,在现代灯光装饰下,流光溢彩,美奂美仑。伫立江边,冷风拂面,大有"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h3> <h3> 赣江西岸,昔日的湖泊沙洲,芦荡衰草,已被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所占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只能存在于你的想象中了……</h3> <h3> 仰望层檐飞翅,气势恢宏的滕王阁,你能体会到王勃那略带悲怆的宇宙观,"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h3> <h3>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就如王勃自我评价的那样,他是一个书呆子。读书人只会读书,不会政治,是上了孔夫子的当。王勃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缘于他恃才傲物,追求出污泥而不染的读书人特有的"道德洁癖症"。他就是自己笔下的"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那类人。</h3><h3> </h3> <h3> 宋代大文人苏东坡先生就体会到这一点。曾自嘲地在"洗儿"一诗中说到:"人皆生子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h3><h3> 相信王勃的父亲在失去聪明的儿子后,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感叹!</h3> <h3> 《滕王阁序》这篇不朽人文章,是王勃留给后人财富。诸如苏东坡先生,梁思成先生,孟尝先生等等都是志存高远之辈。"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何曾不是这些人的"三观"。他们又都是"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乐观主义者。</h3> <h3> "滕王高阁临江渚,</h3><h3> 佩玉鸣鸾罢歌舞。</h3><h3> 画栋朝飞南浦云,</h3><h3> 珠帘暮卷西山雨……</h3><h3><br /></h3> <h3> "闲云潭影日悠悠,</h3><h3> 物换星移几度秋。</h3><h3> 阁中帝子今何在?</h3><h3> 槛外长江空自流。"</h3>